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对群体认识不足、管理方式单一和缺乏对其正确地引导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四个角度提出对城区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群体就是相互交往的个体所组成的,有着共同的目标、稳定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影响又相互制约。[1]按照群体的构成方式,我们可将学校群体分为学生正式群体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本研究将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节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城区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概念进行概述。
教育论文怎么写
(一)学生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管理者通过正式筹划,借助官方文件组建的,它有着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形成人际关系。美国学者加里·约翰斯认为,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力图把个人引导至一个管理者认为合适的方向上来的群体。[2]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里的正式群体有着明确的管理目标、组织纪律、结构层次和任务分工,有比较正式和明确的成员关系,在学校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生正式群体可以定义为:在班级组织中,通过所有教育力量的整合,尤其是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培养,形成了一个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生活准则,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凝聚力的学生群体,我们称之为“班集体”,也叫做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
“Informal group”即非正式群体,这一名词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但是他并没有对其下定义。最早对其下定义的是管理学家巴纳德,他率先使用了“非正式组织”这个词,他认为所有的非正式组织都存在于正式组织中,其内部没有正式的结构、也没有成员必须要求达到的共同目的,而是在共同工作中自然形成的成员之间相似的态度、习惯和规范。[3]而组织学家戴维斯则认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它是由人们在互相联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网络。
............................
二、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其理论主要分为五个层次阶段,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运行排序的,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直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的任何一种需要,都不可能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必须先要满足最低层的需要才能循序渐进地迈向更高级的层次需要,其中间层次也不能跨越直至达到最高层次的需要。[3]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体现。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社交场所,追求与同伴群体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群体接纳、产生归属感,便是学生现阶段的社交需要。在非正式群体中,个体获得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了群体内其他成员的接纳和尊重,从而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时也同样需要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必须考虑到个体的特殊需要,并为其需求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满足个体的需求,实现与班级的融合。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作为新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在继承弗洛伊德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他提出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一个特定的发展危机或者冲突,是每个人在此阶段必须解决的且不可逾越的,只有解决了当前阶段的发展任务时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不同的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
第二章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抚州市临川区城区小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改编《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和设计教师访谈提纲对抚州市临川区城区三所样本学校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目标
本研究力图对抚州市临川区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进行考察,通过对其调查研究,揭示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和类型,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和管理策略。
(二)调查对象
1.以抚州市临川区城区三所样本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心理成熟度逐渐增强,自主意识明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独立愿望增强,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乐于与同伴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但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实践的缺乏,其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暗示,出现跟风或效仿他人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对成员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五年的小学生活后,六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建立固定的人际交往圈,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交往。而此时他们又正处于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步入初中阶段继续新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群体之间关系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多关注该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情况
如表2.1所示,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男生的比例占总人数的52.77%,女生的则为47.23%,因此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中男女比例相当,其结果更具代表性;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个数来看,其规模普遍不大,多数在4-7个之间,占总人数的38.44%,其次是1-3个之间,占总人数的33.22%。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大部分都存在于本班,所占比例为71.34%;但也有部分是来自同校而不同班的校友,其比例为13.03%;极少数是来自家周围的同龄人或在补习班、兴趣班里认识的朋友。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男生还是女生中都会产生非正式群体,且群体成员交往的范围呈扩大趋势,不再仅局限于班级内部,因此教师在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时,还要注意与其他班级教师间的联系。
教育论文参考
...................................
第三章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
一、教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缺乏有效的管理...................................................29
(一)教师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认识和引导....................................29
(二)教师管理观念陈旧,班级活动组织方式单一................................29
第三章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
一、教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缺乏有效的管理............................29
(一)教师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认识和引导....................................29
(二)教师管理观念陈旧,班级活动组织方式单一................................29
结语................................38
第四章加强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加强引导和教育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分类而教
长期以来,教育管理者把班级正式群体作为管理的重点,而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但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于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班级管理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管理者只有在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热衷交往,渴望亲密团结的社会关系。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自主意识明显,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待人处事的标准;独立愿望增强,渴望与同伴交往形成属于自己的朋友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知,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当在正式群体中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时,便会另辟蹊径与志趣相投的伙伴组建小群体。但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影响,社会阅历不足、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思想上易受到暗示,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以朋友的形式沟通,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满足其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子女更多地关心,尊重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遵循其规律,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阶段的发展危机。既要把他们作为独立存在的主体看待,对于其努力给予正面支持,使学生产生勤奋感,而获得“能力”的品质,又要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适时地进行监督和引导。
...............................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抚州市临川区城区三所样本学校中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群体类型多、其形成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相似性和心理需求多样性等主观因素和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教师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对群体认识不足、管理方式单一和缺乏对其正确地引导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四个角度提出对城区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于班级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班级管理都会造成积极和消极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正确认识和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有限,所以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调查对象不够全面。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只选取临川区城区学校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造成研究数据的适用性存在偏差。
第二,调查不够深入。本文仅停留在对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上,缺乏对小学生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对比研究,致使提出的教育和管理策略缺乏建设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可将小学生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作用,掌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