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研究背景
1.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看、写”中重要的表达技能之一,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上的重要体现,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标准》(2017 年版)指出,“语言能力目标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的使用口语和书面表达意义进行人际交流。”。 换句话说,学生在听、说、读、看、写的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和理解多模态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等,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实现自身交际的目的,从而发展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写作的语言技能是用来有效传递信息、表达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但目前英语写作一直是普通高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改变英语写作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为他们继续英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1.2 2019 年英语考试大纲对英语写作的要求
高考是全国统一的具有选拔性的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命题的“风向标”,高中各级学校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高考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英语作为了解世界、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2019 年《考试大纲》对英语写作的要求: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因此,高考成绩是各所大学用来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而 2018 年高考英语写作在高考英语卷中的赋分比例较大,有 25分(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35 分(北京卷)和 40 分(浙江卷)。考查的体裁较广,以应用文为主,议论文(江苏卷)和记叙文(北京卷和浙江卷第二节)为辅;考查形式多为提纲式,也有图画式、任务型读写和读后续写等。可见,英语写作命题突出了语篇,强调语用,注重交际的原则。从考查的体裁、形式来看,英语写作在高考中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Bandura 于 1977 年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20 世纪 80年代之前,Bandura(1977)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人们对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完成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80 年代后,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操作目标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 随后,Bandura(1989)又指出是“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的控制能力的信念”。 20 世纪 90 年代,Bandura(1997)把自我效能感重新定义为“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换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完成某个特定行为、任务、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知觉、能力判断或能力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涉及至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Ashton 和 Webb(1986)认为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Schunk(1989)则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在特定水平能够学习或操作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信念。Midgley(1989)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或感觉。Schultzer(1994)认为是个体应对广泛任务要求时,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和信心。Pajares(2003)认为,自我效能感不是一项技能,也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所应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弗雷德.鲁森斯(2003)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效能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春兴(1991)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周国韬、戚立夫(1993)认为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吴国来,王国启(2002)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周文霞,郭桂萍,2006;邓杏梅,2008),它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行动,这一信念还控制着人们所选择的环境条件(孟彦莉,2014)。杨臻(2008)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或开展某一项活动的推测或判断,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杨孟(2018)认为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成某种结果的能力的确认。具体包括对自己实施计划,组织能力,自我总结等多种能力的一种评判。
.............................
2.2 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及对学习者的作用
2.2.1 英语写作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习者的效能信念影响着他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并产生着自我激励的作用。那么,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信念是如何建立起来呢?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的四种信息来源分别是:
其一,基于亲身经历并掌握直接经验。亲身经历并掌握直接经验是指个体通过亲身经历写作过程并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个体所获得的经验是比较可靠,也是最有说服力。它是自我效能信息来源中最强有力且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一般而言,个体在某一写作任务或技能上取得成功会增加个体对这一任务或技能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个体在某一任务或技能上的失败(尤其是在一项行动刚刚开始之时的失败)会降低个体对这一任务或技能的自我效能感,但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
其二,学习他人并掌握间接经验。个体通过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将观察到的情况运用于自己身上,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从中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可能性认识或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特别是当个体缺乏评价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或缺乏评价自身行为表现的依据时,个体对自身写作效能的判断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需要依据别人的表现来评估自身的行为结果。当看到一个与自己能力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完成写作任务时,自信心会增强,个体也就倾向于相信自己也能获得成功,写作自我效能感也随之增加。
其三,语言说服性经验。利用他人在写作中对自身的评价、鼓励、劝告、建议和暗示等使个体相信自己拥有获得成功的能力。语言说服性经验是进一步强化个体写作自我效能信念的一种有效手段。姚桂雪(2013)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程度,而否定性评价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否定判断。当个体在努力的过程中出现自我怀疑时,及时地对他表达信任和积极评价,会较容易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来,获得成功。
...............................
第 3 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
3.1 问题的提出................................... 14
3.2 研究目的..................................... 14
3.3 研究内容的设计................................... 15
第 4 章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现状......................................18
4.1 研究目的................................... 18
4.2 研究方法...................................... 18
4.2.1 文献研究法....................................... 18
4.2.2 问卷调查法..................................... 19
第 5 章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27
5.1 实验目的.............................. 27
5.2 培养的理论基础................................... 27
第 6 章 讨论
6.1 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通过对六个班级 333 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22.0 进行处理分析得出,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ean 为 2.810 ),其中写作任务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mean 为 2.675 ),写作技能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mean 为 2.535 );这一结论与孙倩(2018)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词汇量不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面对高中的写作任务,学生未经过专门的训练,英语写作基本技能欠缺,不能明确任务要求,心理上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学生在英语写作上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因此,英语写作任务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写作技能自我效能感都不高,处于中等水平。
笔者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各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发现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班级、性别、城乡、文理科和英语学习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兴趣(p<0.05)和英语写作自信(p<0.05)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感兴趣,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对英语写作的信心越足,写作自我效能感越高。Pajares 和 Johnson(1996)对高中生研究发现女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男生;Pajares 和 Valiante(1997)对小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男生。李慧(2018)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大三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略高于大一学生。潘宏琴(2015)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英语水平不同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别、年级和户籍类型(农村或城市)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他们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不一定相同。
..............................
第 7 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第二部分是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通过两个部分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修订的《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
(3)喜欢学习英语和英语写作自信心强的高中学生的英语写自我效能感优于学习兴趣和英语写作自信心一般的学生。
(4)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培养方案切实可行,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及写作成绩。
鉴于此,培养实验可显著提高普通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高中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切实有效和可行,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文献提出,学生的写作相关技能提升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同等重要。把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置于学生写作教学的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写作效能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基于数据分析情况,本研究的结论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现笔者结合自身的写作教学培养实验,总结出一些方法,仅供参考。7.2.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让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