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9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硕士论文,教育论文,顾名思义,“论文”是指专深而有系统的学问,是指研究、讨论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教育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教育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一

第1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进一步满足时代对众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如何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成为许多教师和专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H新月异,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也要紧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幵发和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资源有明确规定:“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究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课改革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1丨-: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与高中阶段是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幵发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兼具高素质与较强能力的现代公民。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前正在全面的推行实施,针对如何幵发课程资源与选取哪些更好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己成为我国教师和专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现代化的气息已渗透到各个角落,因此,我国的传统教育内容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定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的教育者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竹效果。

.........

1. 2研究现状分析

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提出了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之后学术界幵始了对课程资源的重视。比如,刘云平等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和价值观的困惑与疏导”(《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赵金飞的"中学生思想政治缺失问题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奪。'而对于红色资源运用这一研究课题,据一些材料显示,是开始于本世纪初,也就是2002年7月,潭冬发、吴小斌的论文《“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是最早提出了 "红色资源”这一概念,并在文中对红色资源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论述。接着,有更多的学者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比如,刘虹,陈世润的“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教育评论》2008.03),王员、曾绍东的“论红色教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党史文苑》学术版)等等。但是,将红色影视资源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因此,本文在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将此问题引向更深刻的研究。

.........

第2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2. 1红色影视的含义

“红色影视”主要是指以革命活动为主要题材、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说,“红色影视”是指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浴血奋斗,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狭义上说,“红色影视”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如《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等电影佳作;《小兵张嘎》、《恰同学少年》、《长征》等电视剧都是“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影视”的出现,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优秀的“红色影视”象征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

..........

2.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含义

中学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2003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注重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2004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

第3章红色影视资源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7

3.1红色影视资源的发展历程......7

3.1.1建国前红色影视资源的兴起......7

3.1.2建国初至文革时期红色影视资源的曲折发展......7

3.1.3 1978年后红色影视资源的蓬勃发展和崛起......8

3.2红色影视资源的基本特征..................8

第4章红色影视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11

4.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11

4.2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12

4.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3

4.4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4

第5章当前红色影视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中的不足......15

5.1教育模式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15

5.2课程内容滞后,致使学生的学习创新性不足......16

5.3教学方式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16

5.4教育理念不合理,致使中学思想政治课不被重视......17

第6章红色影视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改革和运用

思想政治课是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思想政治课居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思想政治课改革,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改革是我们对世界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做的积极主观反映。21世纪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教育性、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6.1采取教学模式多样化,避务单一的授课方式

教学模式是比较稳定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比一般教学方法层次高,把教学方法模式化了。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反映,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其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参照性。要想做好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工作,就要重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不断寻找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知识性的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

........

结语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然而,课程改革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与解决。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效率。?本文以红色影视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析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首先讲述了研究的意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对以后思想政治课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其次,论述红色影视主要是指以革命活动为主要题材、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丰富的多样性,鲜明的时代性,具有民族性与科学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接着讲述了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教学的不足,比如,教育模式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浓;课程内容滞后,致使学生的学习创新性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髙;教育理念不合理,致使中学思想政治课不被重视。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红色影视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红色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教育信息的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等伟大的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影视资源是我们中国民族珍贵的资源,因为它以我国革命历史故事、先进的人物模范等为材料,通过演员形象生动地艺术表演展示给大众。不仅使人民的心灵受到触动、产生共鸣,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红色影视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合理有效的运用,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k。面对这些问题,要认真研究并采取灵活的措施应对,积累经验,为以后教育改革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推行,不仅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中的实施,更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配合,还需要一些专家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二

一、选题依据

(一)干部廉政教育的基础性主体缺失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高级领导干部的顶层设计和弹精竭虑,但是,也离不开地方党政机关各级干部的底层实施与努力奋斗。在地方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既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地方发展与建设的承担者和生力军,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地方发展的兴衰与成败。但是,在目前有关干部廉政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攸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作为基础性主体往往被忽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干部廉政教育大多关注到高级领导干部贪腐的可能性与破坏性,却没有从党和国家未来前途与命运的高度重视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的廉政教育,没有从“防微杜渐”和“防范于未然”的长效机制建构视角出发对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进行研究,结果导致干部廉政教育年年讲年年搞,但领导干部贪腐案件年年出年年发,究其根源,还是需要从青年干部尤其是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的廉政教育做起,筑牢干部廉政教育的基础性主体。

.........

二、选题意义

本选题对于深化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方法,推进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廉政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当前,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廉政建设的需要。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研究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概括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经验,提炼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理论,揭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规律,力求充分发挥廉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思想转化功能和行为激励功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从而深化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理论研究。(二)推动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自我廉政随着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很多地方党政机关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岗位,掌握着或大或小的行政权力。他们有闯劲,但自我约束力弱,他们有想法,但容易心无畏忌偏离方向,他们在抵御廉政风险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脆弱性。本研究通过揭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导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正视自身的不足,主动接受廉政教育,加强自我教育,构筑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拒腐防变的牢固思想防线。本选题对于推动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千部发挥主体作用,加强自我廉政教育,促进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一章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理论意蕴

一、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释义

党政机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党政机关是指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广义上的党政机关是指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也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本文研究的党政机关是广义上的党政机关。地方党政机关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各级党政机关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等。地方党政机关是政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地方党政机关肩负着维护地方政治稳定、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维护宪法与法律尊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其必须充分体现民意、维护民权,切实为人民服务,重视地方党政机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地方党政机关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可靠主体。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实力增强是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地方党政机关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地方党政机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二、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价值诉求

当前,我们党正面临着“四种风险”和“四种考验”,强化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筑牢青年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促使青年干部廉洁自律、秉公用权,对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青年干部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将“纯洁性”列为党的建设主线之一,是根据新形势和新挑战对党建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旗巾只鲜明地开展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以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烛的能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从而充分发挥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能力的要求,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

.......

三、创新教育方法..........48

(一)综合运用廉政教育方法........48

(二)巧妙选择廉政教育方式........49

(三)合理搭配廉政教育载体........50

四、强化青年干部自律........51

(一)“学”字为先,增强廉政的自我净化能力........52

(二)“德”字为根,增强廉政的自我完善能力........52

(三)“践”字为本,增强廉政的自我革新能力........52

(四)“慎”字为重,增强廉政的自我提高能力........53

(五)“建”字为要,增强廉政的自我建设能力........53

五、健全廉政教育机制........53

(一)完善党政领导机制........53

(二)完善协调运行机制........54

(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55

(四)完善评价反馈机制........56

第四章加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对策

一、变革教育理念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千部廉政教育要不断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借鉴新的教育经验,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变革廉政教育理念。所谓保护为先理念,主要是指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青年干部,而是为了保护青年干部、引导青年干部,通过廉政教育帮助青年干部不断成长。贺国强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表彰大会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把处理人与教育人、挽救人结合起来,把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同信任干部、激励干部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既严惩腐畋分子,又保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与教育、监督、惩处的辩证关系,对形成保护为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面临着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干事创业中难免会出现差错、面临风险。地方党政机关尤其是纪检机关在廉政教育中要及时总结教训,摸索经验,要旗峡鲜明地鼓励青年干部创新,鼓励他们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对改革创新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开展廉政教育时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区别对待,只要工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未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都应在教育中坚持鼓励和宽容的理念与原则。

.......

结 语

廉政教育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始终面临的重大任务。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恩格斯也曾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行动起来。”“而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是外部世界反映到头脑中,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成为感觉、知觉、观念和意志之后支配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所以,促进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必须坚持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古人说,“志正则众邪不生。”青年干部只有一刻也不放松地加强教育改造,才能在自己人生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走邪路,少走弯路。就廉政教育而言,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和党性修养,不断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作风、树立党纪观念、强化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坚持依法办事、锻造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才能从思想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廉政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研究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概括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经验,提炼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理论,揭示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规律,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为深化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指明了方向。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本文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地方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廉政教育的独特性论述不够充分,部分廉政教育对策的科学性尚待检验,对于这些不足,笔者将进一步结合工作实践,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优化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三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地变动,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地调整,这一切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再加上西方各种思潮的激荡、碰撞,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引发了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现象。使得榜样教育的效果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与榜样教育工作者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提及榜样教育,人们在感慨为什么60年代的榜样那么受到人们的追捧,而当前的榜样以及开展的榜样教育活动效果如此不佳。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高校榜样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也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迫切需要对当下高校榜样教育进行反思。那么,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通过整体分析高校榜样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及其取得的实际成效,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榜样教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为榜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同时,通过提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提高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对榜样教育更加关注和重视,也希望引起学者们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提高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既能够进一步完善榜样教育理论基础体系,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又能更好地指导榜样教育实践活动,还能够探索出一套正确的、有效的、实用性强的榜样教育实践方法。因此,本论文无论是对于理论的完善还是对于实践的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丰富榜样教育的理论与内容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榜样教育理论是榜样教育实践的基础,研究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全面遵循榜样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科学树立榜样、宣传榜样以及培育榜样,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提供正确的指导。所以说,需要探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校榜样教育理论体系,从而为高校科学、合理的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上的保障。同时,研究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教育工作寄全面、系统地梳理榜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轨迹,深入分析其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挖掘榜样教育过程中的思想、理念,丰富和发展榜样教育的理论,使其变得更加完整、更加系统。这样,就能够促使榜样教育的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更加科学,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一、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作用

进入新世纪,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需要每个人承担起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更需要一批优秀的人作为社会典范,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领时发表展。因此,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作用。通过在全社会进行榜样教育,可以促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宣传社会正能量,体现时代先进性;还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正确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加强自我意识形态和推动目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我国社会处在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容易受到各种思维价值和社会趋势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思想意识也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学生的核必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不稳定的特点,由此滋生了物欲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使得传统榜样教育在新形势下失去了原有的宣传效果,寻其原因是因为它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榜样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不仅仅是在全社会树立典范要人们学习,更需要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校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因为他们是二^^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种情形下,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人才,需要各方面加强思想教育,诚然榜样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

(二)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榜样教育具有示范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因为它可以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以下问题。首先,从教育者方面说,教育者存在言行不一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教育者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缺乏较强的政治信念和思想素养。使得学生对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产生怀疑,进而对教育内容也开始反感,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正好能解决教育者言行不一致的问题。一方面,榜样教育示范的特点要求教育者起到表率的作用。榜样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怠是通过教育者而产生的,只有教育者真私钦佩、信服与崇尚所树立的榜样,受教育者才可能钦佩、信服与崇尚。否则,连教育者自己都不敬、不信、不学的"榜样",受教育者何以敬之、信之、学之。所以说,教育者应率先垂范实现以身化德。正人先正己,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教育对象都是一种榜样。因此,教育者实施榜样教育,就必须严于律己,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教育对象的表率。另一方面,榜样教育的实施也要求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如果教育者自身素养高,做到为人师表、身作则。那么,学生就会听之信之,对所宣传的榜样人物或事迹也能够得到认可。反之,如果教育者自身素养低,就会遭到学生的唾弃和厌烦。那么,教育者所宣传的榜样也就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更不用说如何内化并效仿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率先垂范,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崇拜并模范的对象。一旦教育者道德素质提高了,教育对象就会听之信之,即使是教育者无言的举动,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所以说,通过在提高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

三、新形势下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15

(一)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15

1.榜样教育存在表面性,深入性不强......15

2.榜样教育存在应时性,持久性不足......16

3.榜样教育存在完美性,广泛性不够......18

(二)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成因......18

1.社会价值多元性的冲击......18

2.学校教育滞后性的制约......19

3.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影响......21

四、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22

(一)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22

(二)丰富榜样教育的内容......25

(三)优化榜样教育的机制......27

(四)改进榜样教育的方法......30

四、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同时,通过丰富榜样教育的内容,优他榜样教育的机制确保高校榜样教育的长期实施,并且以新的思路改进榜样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效能,从而提高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一)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榜样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所以,在新形势下,为了能够增强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不断地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榜样的存在,是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的基础。树立的榜样能否被教育对象接受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将影响到榜样教育开展的结果。因此,要树立榜样教育的现代观,主要就是指要树立具有时代价值的榜样。榜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榜样崇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只有带着时代特征烙印的榜样才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掀起大家效仿和学习的热潮。因此,开展榜样教育要树立具有时代特性的榜样典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历史时期都造就了大批具备该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榜样、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等先进典型。所以,树立的榜样不能脱离榜样所处的历史时代,榜样越具有时代性,榜样教育就越具有时代价值。?比如:黄继光、董存瑞等的出现符合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需要,焦裕禄、王进喜等的出现符合了建设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钱学森、王选的出现符合了科教强国的需要,最美教师、最美医生、风云人物等的出现符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榜样先进模范都反映了所处时发表展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知道,不同时代具有代表不同时代的榜样人物,当今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为了中华民族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树立榜样的时候则需注意到时发表展的需要,树立一些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贡献力量的榜样人物和先进典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榜样教育的现代观。

.....

结语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关于榜样教育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但是,研究高校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未引起广大学者的足够重视。在新形势下,随着时代的变化,榜样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以此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提高其实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本文主要是通过和传统榜样教育进行比较,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哪种榜样感兴趣以及哪种宣传方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榜样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论文重点分析了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影响因素,分别从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环境这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行么有效的榜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以期破解榜样教育实效性遭遇的困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一点方法论的指导。当然,榜样教育不仅仅是在高校进行,还要面向全社会进行。它未来的发展要结合必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全社会开展榜样教育活动。同时,社会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榜样教育长期的、有序的开展。由于作者的学科专业知识有限以及理论功底比较薄弱,提出的提高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还不是很全面。除此之外,研究的其他方面难免也存在不妥之处,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四

引 言

(一)研究目的

2014 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二个甲子年。回想往事,甲午战争似乎是一场测试中日两国综合实力的考试,考试的结果日本优秀,中国未及格。曾经身为人师的泱泱中国竟然败给了弹丸之地的日本。这一战争后果不仅加重了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局面,而且历史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从此,日本在中日两国的国际交往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失败的纪念对一个企图崛起的民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笔者拟从“德育思想”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著名历史人物——张之洞和福泽谕吉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以作为甲午战争爆发 120 周年纪念。张之洞(1837—1909)与福泽谕吉(1835—1901)是属于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历史代表性人物。作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经历了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808)及宣统(1909—1912)五朝,他是晚期洋务运动的巨擘,曾亲自指挥中法战争,支持过前期的戊戌变法,是清末新政的“主角”。张之洞为清朝末期的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提出的“中体西用”的德育方针、“正人心”的德育宗旨都深深烙有救亡图存的印迹。张之洞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劝学篇》中。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68—1889)非常出色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直言不讳地抨击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积极宣扬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倡导日本人学习,在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福泽谕吉德育思想在他的著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何谓德育》《德教之说》等中都有体现。

...

(二)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两人的德育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因为两人都著有同名的《劝学篇》,有文章是对两者《劝学篇》进行对比研究的。截止 2014年 12 月,在中国知网首页以“张之洞福泽谕吉《劝学篇》”作“篇名”在“文献”一栏中检索,一共得出 17 条相关检索结果,其中 2 条检索结果来源于辑刊数据库,剩余的 15 条检索结果来源于期刊数据库;以“张之洞福泽谕吉《劝学篇》”作“全文”在“文献”一栏中检索,一共得出 548 条相关检索结果,所有检索结果除来源于辑刊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外,还有少部分(144 条检索结果)来源于士数据库。当前国内相关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劝学篇》的内容抑或价值等方面进行对比,有少数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国家观、人才观、西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法律思想、中日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等为切入点对两者的《劝学篇》进行研究。张之洞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劝学篇》一书中。《劝学篇》是张之洞参政议政的思想理论纲领,全书四万多字,由序、内篇、外篇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内篇有 9 篇文章,外篇有 15 篇文章,各篇文章的题目如表 1。

...

一、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形成因素比较

(一)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家庭背景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及思想的形成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农历八月初三,张之洞出生于贵筑县六洞桥(今贵州省贵阳市博爱路)3。张之洞是父亲张锳与第三任妻子朱夫人所生。朱夫人是当时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朱绍恩的女儿。不幸的是,朱夫人在张之洞三岁时患重病去世。幼年丧母的张之洞由张锳的偏房魏氏抚养长大。张之洞上有一个兄长张之渊,下有两个弟弟张之澄、张之涌,此外还有八个姊妹。在重男轻女的宗法社会,张氏大家庭毋庸置疑对张之洞等男丁寄予了厚望。张之洞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是清王朝的官吏,笔者对他们曾任的官职做了梳理,详情如表 5。日本天保五年(1834),农历十二月十二日,福泽谕吉出生于日本大阪5。福泽谕吉出生时父亲福泽百助已经四十三岁,母亲于顺三十一岁,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福泽谕吉上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与张之洞幼年生活有相似之处的是,福泽谕吉一岁半时,父亲生病撒手人世了。缺少父爱的福泽谕吉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福泽谕吉的生母于顺是丰前中津奥平藩的一武士之女,生父百助是同一个地方的下级武士,地位比最下级武士(俗称“足轻”)稍高。福泽谕吉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汉儒,不仅酷爱阅读中国古书,他还完全依照儒家传统来教育子女,对于子女学习九九乘法的事实尤为愤怒,认为这与传统儒学格格不入。福泽谕吉的父亲曾打算将其送至寺庙当和尚,这是因为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江户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是难易改变的。一朝为下级武士,其子子孙孙都将为下级武士。但当和尚就不一样,当和尚不论出生,机缘巧合可能当上最高阶的僧官。也正是这封建社会的门阀制度束缚了福泽谕吉父亲的发展,使其一生无法功成名就,最后含恨而逝。福泽谕吉从小就认为门阀制度是父亲死亡的“毒药”,不满至极。在福泽谕吉的记忆中,孩提时代朋友的交往甚至嬉戏的游戏都严格遵循着身份贵贱的等级,上级武士的子女对下级武士的子女都使用不同的语言。现实生活的感触更加使福泽谕吉对门阀制度愤愤不平。

....

(二)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求学之路

教育背景对人成长的影响比家庭环境更直接、更明显。张之洞和福泽谕吉经历了不同的求学之路,这对二者德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出生于世宦之家的张之洞从小就被父亲托以学优登仕、光耀门楣的厚望,父亲自然及其重视对其的教育。张之洞四岁时,父亲就开始请老师教其识字读书。张锳为儿子的学习不惜工本,不仅购买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又重金聘请远近文明的硕学鸿儒给儿子上课。张之洞幼年读书煞是勤奋,八岁读完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十岁开始学习如何作诗弄文,十二岁后就研习经学、史学、经济之学等6。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之洞十二岁,他到广西百色直隶厅参加童子试,考中了生员,第二年入县学,成为了秀才;咸丰二年(1852),张之洞十五岁,他参加顺天府秋闱,考中了“解元”,成为当时名噪帝都的第一名举人;同治元年(1862),张之洞二十五岁,其初次入京参加春闱,但未能考中;同治二年(1863),张之洞二十六岁,他再次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他顺利通过了会试、复试,在殿试中考中了“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

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 33

(一)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 ... 34

(二)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 35

(三)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 37

(四)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言传”“身教”并举 ... 37

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公民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而做好我国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之举。笔者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德育思想的比较,发现他俩思想中都有跨时代的灿烂光芒,对我们当今公民道德教育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谈到的,“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福泽谕吉德育目标是促使日本民众成为自尊的“独立人”,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其倡导的独立精神也值得大肆宣扬。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是我们道德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自己做选择判断,带有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等特征。我国现在处于一个开放时代,截止 2011 年 7 月,中国政府已经与世界上 172 个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政府与建交国家不仅有经济上的贸易关系,还有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为了促进汉语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国政府从 2004 年起陆陆续续在五大洲建立了孔子学院,方便世界人民学习汉语。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与建交国家合作开办“文化交流年”,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开放的时代中,中国的确引进了不少先进观念,如平等、自由、民主等;但也有一些欧风美雨的“污物”随之飘进来,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缺乏独立人格的人就难以在外在诱惑下作出明智抉择。

..........

结论

张之洞德育主体是清政府的施政者,福泽谕吉德育主体是日本民众和西洋学者。我国传统公民道德教育一向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压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养成。福泽谕吉的观点正好给以我们新的启示。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教”、有“学”的互动过程,其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共生的主体,两者构成以教学内容为共同客体的“主体——主体”协同发展关系。两者的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不是被动消极的改造对象,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兴趣、价值观,是具有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德育主体。受教育者能认识到自身道德素质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差距,激发自己道德素质的提高;受教育者能主动地选择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依据接受的信息主动调节认知和行为;受教育者能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改造,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定,注重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这既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内容价值的理解、认同;也有助于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总之,这是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实则就是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即受教育者身兼“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五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也强调:“核心价值肯定了人类的尊严,促进了个人和群体向善的方向发展,并且保护了人类的权利,为所有人类文明公认,并且在所有的文明中传承。如果不教育孩子这些核心价值,就等于给道德教育的失败掘好了坟墓。” [2]可见,面向青年大学生幵展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青年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祷魂工程,也是维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在本人参与的辽宁省教育厅委托重点项目——“高校毕业教育模式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毕业年限在2 —10年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500人作为调查样本,幵展“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自身成长成才最大的影响因素”这一题中,只有约12.4%的学生选择了 “扎实的专业知识”,却有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 “某位老师与我的一次谈话”、“个人参加的某次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某人带给我的榜样力量”等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选项。但是,在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过程中发现,78.4%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极低”。显然,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既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但却远远未达到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诉求。那么,原因何在?从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经验,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锦上添花,低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主义”的认知偏差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原因之一。对此,本研究幵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现状调查。

………

1.2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符号的操纵,“将一个团体中的语言、价值、利益、观念及目的等转换成不同群体可接受的内容。”⑸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伴随着不同阶级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势必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模式,而以"思想政治教育” 一词指代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却是我国的首创与专属。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 一词的诞生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实践不断深入的结果,由相关术语的指代到最终确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淀。1847年,马克思(K.Marx)和恩格斯(F.Engels)首次在《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这一术语,用以初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而这一术语的出现便使用了五十余年,且至今仍在延用。二十世纪初,前苏联的政治家们又发展了 “宣传工作”的概念。譬如,1902年,列宁(Lenin)在创立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运用“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术语指代思想政治教育;而斯大林(Joseph.Stalin)于1934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则运用“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两个术语指代思想政治教育。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2.1我国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尚未从其它的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在论述学说中己经提出带有封建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其中儒家礼教更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提倡用“三纲五常”规范人们的言行,先后倡导修身齐家、恪守理性、知行合一,逐渐养成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注重群体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并衍生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孕育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得中华古国历经外侮始终不折,屡遭劫难仍然长传。另一方面,中国古代道德体系宣扬的等级制度由于过于重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农本社会的整体,禁锢了人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因此极大地压抑了人性和民主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近百年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亟待先进政治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贯彻到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中,不断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全面抗战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均十分重视在工、农、学等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

2.2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提升大学内涵、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幵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指出,改革幵放“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48]此后,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被置于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2004年下发的中央16号文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然,不断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幵展的制度保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扎实有力的推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层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进一步凸显。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依托力量更为有力,育人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合力的功能逐步增强。在重视课堂教学主要作用的同时,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发展咨询、素质拓展、生涯设计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层面,各类组织主动采取文化熏陶、行为规范、公民教育等多种措施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更加注重言传身教和家族精神的培养与传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与有效补充。曰臻完善的网络覆盖也使得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体系初步形成。

………..

3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43

3.1部分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 43

3.2国外经验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启示.......... 51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现实动力..........54

4.1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嬗变.......... 54

4.2高等学校角色的转换 ..........56

4.3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63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路.......... 71

5.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目标.......... 71

5.1.1教育主体的平等性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71

5.1.2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72

5.1.3教育过程的统一性与评价机制的科学性 ..........73

5.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 74

5.3 “五维一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新模式.......... 76

6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路径选择

6.1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培养目标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社会对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在思想状况、政治素养、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对特定时期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体现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仅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历史性与民族性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创新具有导向性,而这一导向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和形式、过程管理与评价反馈各个环节,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创新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2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选择,需要立足于如下四个条件: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须要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体现阶级性与政治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具体说来,各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如英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德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而法国则以培养有纪律的自由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须要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方向,既需要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与行为习惯诸方面的发展方向,更加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需要的预期规格,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的有效幵展。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须要能够有效地凝心聚力,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双主体的主动性,又要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协同作用。

……..

结论

可以说,本研究的主观动因首先在于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价值如何衡量问题的思考,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必然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分析判断分不幵,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这种思考是否能够深入,判断是否能够准确,尤其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且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随着对这个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是导致其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根源,甚至可以说模式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探索,具体说来形成了如下几个主要结论:本研究在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经历了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宣传动员模式、破旧立新的思想改造模式、严重受挫时期的停滞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的灌输模式、教育管理服务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综合教育模式。同时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虽然是在以往成功经验累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仍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存在着理念滞后、内容片面单调、方法僵化等不足,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意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为依据,从我国的国情及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健康意识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日益普及的信息网络以及呈爆炸式发展的知识与资讯,使得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空前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其存在抵触心理,使得教学接受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因此,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品德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此形势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发展,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基本内容研究较多。由于接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不理想的因素很多。学者们一般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研究,但从接受对象——大学生方面探寻路径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可以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问题做更深一步的研究。目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问题的还不多,主要体现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素”等方面,大多是从教育者视觉出发,很少从教育对象——大学生视觉方面研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研究。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德国的姚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最早提出了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相继,我国的学者对接受理论提出了不同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接受是指人们对活动客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接受是指包括理解、设计、加工在内的一种认知活动;有的学者认为,道德认知是在社会道德范围内,由于道德接受主体对道德客体内容有需求,在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道德内容时进行一些选择、理解、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以上观点,是从外界环境以及自身需求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注重了对接受客体的认知、理解,而没有将内化的思想体现在外在行动中。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

……….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相关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理论基础

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精神需要更为重要,人的需要在逐渐得到满足时,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不断地在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在揭示人类需要这个过程的同时也说明了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马克思的灌输理论意在为我们指出灌输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灌输教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都受以往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学习以形成自己内在的信仰,然后付诸于自己的行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讨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时提出的。即关于需要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将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的需要以及为满足需要而创造的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了社会制度。阐述了人的需要的重要性。马克思揭示人的需要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体系,是从历史唯物论和人的实践本质出发的。人类从最初的生存需要到精神需要,是在不停的发展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实践证明了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生存的需要不能够满足,别的需要就无从谈起。如果人类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就无法从事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社会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们的一个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对精神文化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主要指能够满足个人一种心理的需求。物质方面的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物质需要才会有精神需要。

………..

2.2 国外关于接受的理论

我国对接受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西方的解释学、传播受众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被称为信使之神的人,据说他是解释学的创始人——赫尔墨斯。他负责将宙斯的旨意在人类与神之间传递。众神与人听到的都是赫尔墨斯的话。因此,人们把最早的解释学形象的称为“传达意义”。早期的解释学为了使经典文献的意思能够被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接受,一直在不断地寻求一套完整准确的解释学原理和方法。在 14 世纪至 16 世纪出现了以古希腊文献为主的古典文献和以基督教圣经为主的圣经解释学。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探究其深层次的意义,这才是解释学的最终的目的。19 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创立了普遍诠释学,他认为解释首先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作者思考,理会作者的意思,才能更好的加以解释,这属于一种心理范畴的理解。而接受活动是一种预感性活动,它要求人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对一部著作的内涵进行把握,要求对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模仿,并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施莱尔马赫普遍诠释学的基础上更形象的创立了现代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由于受到原有文化风俗习惯、原有文字含义、原有内在假设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对同一文本内容的理解会产生差异。伽达默尔认为“被重建的、从疏异化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18]。”接受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内容的一种“视界融合”过程。保罗•利科尔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科尔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可看成是解释的另一种表达。相对于语言、文字而言,人们的社会行为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直接,行为是价值观念所有的“语言”,人们对价值的理解最终都会通过行为直接表现出来。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不需要看他说的是什么,只要看他的社会行为,通过他的行为我们就能够充分的了解这个人对价值的真正理解。

………

第 3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关键问题....17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互动....... 17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 18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评价标准..... 20

3.4 本章小结......... 23

第 4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存在问题及分析........24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状况调查....... 24

4.1.1 基本情况........ 24

4.1.2 调查结果分析...... 2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存在的问题....... 31

4.3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因素....... 34

4.4 本章小结......... 37

第 5 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效果的对策......38

5.1 提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38

5.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40

5.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42

5.4 优化接受环境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44

5.5 本章小结......... 47

第5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效果的对策

5.1 提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的,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性,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通过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接受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在意志品质的培养,来提高大学生接受能力,以达到最优的接受效果。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爱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认知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同时,大学生群体是具有很强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了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渴望了解周边所有的事物。但是他们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因此,教育者应当按照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层次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教育者的要求升华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提高自己的认识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认知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其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契合社会,为日后步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知识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强接受主体的认知能力,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度,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

结 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教学接受关乎到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问题,以期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要基于大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立德育人”的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

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深入大学生头脑,并且内化为大学生改造主观实际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该效果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最理想状态,要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是必然趋势。

第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从提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提高教师素质使其在备课、讲课中更加注重使学生易于接受,以及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接受效果,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优化接受环境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是有效的途径。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七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人们重视。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城镇职工下岗者增多,农民工就业难,一些家庭的收入降低,而高等教育的成本却在增大。尽管相比较来说,高校教育的发展减轻了国家,政府乃至社会的负担,不过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却加剧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出现了一道难题,即贫困生上学难,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贫困生是高校不可忽视特殊的一类个体,大学生经济困难,这个难以忽视的现状引发了国家和社会集体关注和担心,国家下发了一系列政策,同时学校也采取了很多举措,通过这些措施和政策尽量保证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能够没有负担,放心的学习。但一些贫困生的自尊心强,敏感,在巨大的压力与跟身边同学的对比下,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本文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全面认真分析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经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经济贫困生爱国热情,服务社会意识。贫困生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经济上贫困的状况造成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心理压力大,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不利影响。我国对于经济贫困生的帮助还是只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忽视了对于经济贫困生心理上的帮助,这种陈旧的资助与教育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贫困生所遇到的困难。我国政府历来注重对于经济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建立了一整套贫困生资助措施,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及励志奖学金等等。但是这种帮扶体系只是从经济上缓解了经济贫困生的经济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问题。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现在国内有很多专家对贫困生现在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心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贫困生的学费支付问题、社会及学校的资助问题和贫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等问题展开的。陈灿芬《高校贫困生大学生现状研究》中介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并指出贫困生主要由农村农民子女、下岗职工子女、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等构成。邓玲玲在《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性探讨》一文中,“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教贫困生怎么样做人、教贫困生做什么样的人、激发贫困生为什么要做事以及为谁做事的动力。”3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专家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是主要关注社会及学校对高校经济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其学费支付问题,还有高校经济贫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等一些常见的问题。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把重点精力放在资助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方面,但是却很少谈及应该如何关心照顾贫困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生理问题等等;还有不少研究者是基于贫困生在校期间不良的心理状况为研究对象,例如黄丹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中指出,对于贫困生这一类特殊的个体中,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包括不自信、敏感、忧郁、焦虑、漠然、愧疚等心理疾病,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包括来自家庭本身,学生自己,社会的不平等对待以及学校内老师,同学的对待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贫困生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高校经济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和探讨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并不是很多,因此本文对于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显得意义重要。

………..

第 2 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认定

在不同的国情下,对于“贫困”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贫困”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学上,“贫困”是指家庭的合法收入难以满足当地最低的生活水平。1993 年,国家教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其中定义“有的大学生来自国家偏远地区,农村及困难家庭…有些学生的月收入(包括奖学金与补贴)已经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准线”。“2007 年 6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 号)中将“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 2-3 档”。”我国贫困生的界定一般采取“学生自我申报——同学评议——辅导员意见——名额限定”,但是学生自我申报的真实性如何?同学参加评议的比例该为多少,参加评议的学生该如何选出?辅导员能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事情。除此之外,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状况,所以就不会申报。这就影响了贫困生界定的真实性。有些参加评议的学生和辅导员不能公平的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也就影响了贫困生界定工作的公平性。因此如何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贫困生界定工作,把资金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成为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

2.2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现状及其原因

从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来看, 公益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在 2005 年 5 月8 日公布的“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中,世界上支付学费最高的国家是日本:一个人一年的教育支出平均为 8930 英镑,折合人民币大约为 110000 元。但是, “以相对购买力来计算, 日本的人均 GDP 为 31000 美元, 那么 110000 人民币( 约合 13000 美元) 的教育支出仅占家庭收入的21%; 而我国人均GDP 刚过1000 美元, 那么7000人民币( 约合 840 美元) 的教育支出则占到家庭收入的 42%。可见, 在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世界上学费开支最昂贵的国家---日本的两倍。如此庞大的教育支出, 已经使广大农村的家庭不堪重负, 根本再无力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经济资助。”9通常那些来自内地、偏远山区的农民工子女生活拮据、消费低于其他学生的正常消费水平。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对高校贫困生的分布与消费结构进行一次调查,调查显示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比例占 62%。镇贫困生比例为 27%,来自城市的贫困生比例为 21%。这些学生大多来自月收入不高于 1200 元的家庭,在资助一个大学生后,学费与学校生活费使得这些家庭负担加重。调查结果显示,每月花费 300 元以下的贫困生占 32%;每月消费 300-500 元的贫困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达到 65%;而消费超过500 元的只有 3%。在当前 GPI 迅速上升的时期,贫困生的消费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消费(饮食等)占贫困生消费总量的 58%,娱乐性消费占贫困生消费总量的 12%,而学习性消费占贫困生消费的 30%。

……….

第 3 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14

3.1 高校经济贫困生心理现状.........14

3.1.1 高校经济贫困生性格上的两面性与矛盾性.....14

3.1.2 高校经济贫困生心理上的异常性.......15

3.1.3 高校经济贫困生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15

3.2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现状....16

3.4 提升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要性........21

第 4 章 加强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举措........23

4.1 丰富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3

4.2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增强高校经济贫困生回报社会........28

4.3 做好高校经济贫困生的就业观念教育.........32

4.4 推广并完善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33

第 4 章 加强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举措

4.1 丰富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观”就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经济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经济的贫困是暂时的。“世界观定义为个体对整个世界以及个体和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通常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从而用它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世界观的人们采取行为也不一样,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也不同。价值观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价值观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因此在同等情况下,对于一样的物体,因为人们差异的价值观,行为也不一样。人生观定义为对人与社会问题的综合态度,比如人生的目标、信念、需求和追求等。”三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三观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一个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危害。高校贫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积极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消极思想对于贫困生的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

结 论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高校经济贫困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解决高校经济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要充分发挥国家组织制度的优势。基于现行的大学生资助制度,研究如何改善与管理。与社会企业各界沟通联合,发展新型的资助体系。在其基础上,构建更为合理、高效、公平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将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紧密的联合起来,为高校经济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气氛。解决生活经济困难,更要解决贫困生的精神困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建立健康的人格。贫困生由于常年承受经济压力,会造成心理失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矫正其对贫困的理解和认识。鼓励贫困生,重塑自信;提高感恩意识,回馈社会;加强诚信教育,完善人格;提供技能培训,充实自我。真正意义上做到帮助困难学生,为其排忧解难。高校经济贫困生背负着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整个时代、国家、民族都对其寄予厚望。培养出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高校将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与完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重点。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八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现在仍有 8 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从这个层面讲,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所以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越来越重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在信用社恢复以前,人民信用社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1979年信用社恢复后,支农资金就由信用社统一管理,开始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由信用社股东直接领导农村信用社,从此农村金融体制确立为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形式。金融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推动[1]。社会经济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业。当前,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属于特殊行业,同时也是道德风险很高的行业。现在各种思想和不良意识每天冲击着人们的大脑,网络信息量巨大,有好的思想意识,也有不好的思想意识,人们一旦不注重自身修养,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腐蚀。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银行从业人员更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甚至被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盗取银行财产,构成违法犯罪。这种行业特点要求银行从业人员思想观念要纯洁和职业道德要高尚。由此可见,银行从业人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金融机构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只要风险制度健全了,业务经营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重要了,忽视了银行从业人员个体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当前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不完善、内容不新颖、缺乏创新、方法简单,有些信用社用处罚的方式达到制约员工的目的,采用高压政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也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

1.2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为了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农村信用社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然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在不断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扣时发表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3]。面对农村金融的新情势,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改掉以往的填鸭式工作方法,在工作方面要有针对性,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有实效性,改变员工以往的思想惰性,让员工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想政治工作应以此为工作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金融业务工作的结合,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脑筋,树立新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以业务为中心的各个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紧密围绕业务经营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去做。提高全局意识,要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合作金融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4]。要实现“两个转变”, 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因此,关键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握好员工当前的思想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2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2.1 农村信用社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只有通过集中资金广大农民才能满足自己的资金需要,以完成合作化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0]。在这个背景下,党和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防止民间不正当的高利贷交易,建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势在必行,通过金融组织可以调节资金流动,实现互助功能。因此,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具有民主性,在组建上具有大众性,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至此,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便确立起来。在 1951 年至 1959 年期间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构成是由农民自由入股,信用社的领导人由社员民主选举,贷款业务主要也是为入股的社员服务。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很明显。这样的金融组织成为了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从 1959 年到 1980 年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先后属于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后来又由贫下中农运作和管理,使农村信用社又成了农村基层社队的理财中心[11]。1980 年到 1996 年间,农业银行接管农村信用社,恢复了合作制“三性”,此期间设立了县级联社,1996 年末,农村信用社从农行分离出来,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人行监管。

…………

2.2 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思想上教育和引导人,对工作对象进行有关整个社会普遍认同和倡导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工作对象形成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力量,每时每刻都以大局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低于集体利益[12]。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主体及对象也是“人”,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照顾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以人为本,完成既定经营目标更离不开以人为本,只有人心聚拢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效益。如果信用社内部人心不稳、管理松散、人浮于事,那么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好。尤其是近些年来,信用社发生的案件大多是信用社员工思想上首先被打开缺口,被不良思想所迷惑,进而导致工作行为偏离正常轨道,甚至犯罪,最后铸成大错。

……….

3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2

3.1 调查设计与信息整理...... 12

3.1.1 调查设计......... 12

3.1.2 基本信息整理........ 12

3.2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6

3.3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8

3.3.1 农村信用社起步晚,经营管理相对落后...... 18

3.3.2 员工自律意识不强....... 19

3.3.3 教育不及时及方法不当...... 19

3.3.4 重业务经营,轻思想政治工作........ 21

4 提高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22

4.1 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22

4.2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244

4.3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7

4.4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 28

4.5 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化...... 29

5 结论 ......... 32

4 提高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4.1 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实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工作方法,讲道理的同时也要注重感情的投入,让员工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所传达的精神;既要信任员工,又要帮助员工;既要让员工看清目前的形势又要让员工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在遵守企业制度的同时更要遵守法律,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好理性疏通,排除员工的消极思想和消极观念,使员工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25]。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理服人;二是以情感人;三是要有奉献精神。做到了这三点就找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思想状况会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效率与水平。因此,信用社干部要重视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单位的温暖,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为企业发展的奋斗中去。培养员工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文明服务的工作理念,使农村信用社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着力解决部分干部队伍员工思想认识偏差问题、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模糊问题,切实通过灌输教育、说理教育、谈心沟通、典型示范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农村信用社员工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开展形势教育,帮助员工端正态度,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单位与个人、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抵抗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26]。二是采取人性化管理。根据员工思想觉悟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对员工进行不同的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员工提高思想觉悟,使员工真正的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消沉、工作态度消极的员工通过谈心找准思想问题根源,分清问题的性质,对症下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关心员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三是注重需求化管理。工资报酬只是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一个方面,对员工来说更重要的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部分员工过于看重物质,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整体利益。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理性思考,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追求。

………

结论

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信用社的业务工作展开,也是信用社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工作。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把握一个核心,抓住一个关键,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一个效应”的思路来解决目前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科学理念引路、先进文化育人、政治工作兴社”的方法开展信用社工作,减少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员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基于此,在加强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促进信用社加强干部的建设管理与信用社员工的精细化管理,从思想源头控制问题的发生,在信用社内部开展思想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对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研究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得出信用社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要扎实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领悟好上级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后,对信用社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引导员工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工作中的案例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真正的融入到信用社这个大家庭当中。通过建立正确的信用社核心价值体系,以达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最终目的。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九

1绪论

1.1研究对象

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需要理清几个相关概念。首先,什么是思想?《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思想的解释主要是外延上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对思想的界定为“思想即理性认识”。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也提及到思想的内涵,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1可见思想是理性的,思想教育也主要是理性认识的教育。在起源上,思想教育发端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教育会一直进行下去,思想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思想教育也会从不专业走向专业、从无阶级性走向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阶级性,也会与原始社会的"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开来”2。思想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所有人类认知的对象。所以在广义上,思想教育大而全,但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思想教育的主体逐渐形成专业化的队伍,他们进行具有阶级特色的教育内容传播灌输,形成社会专门的思想教育者,来传达主流思想要求的内容。所以正如许启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所述,“奴隶阶级的思想教育就是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非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服务。........西方资产阶级在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毫不掩饰其阶级利益和政治目的。”3思想教育打上阶级的珞印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产生后走向历史舞台,并且扮演着阶级统治的思想统治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教育的思想方面和思想教育的政治方面的内容的结合。既有思想教育的要素,也有政治教育的因子。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旨在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次高潮中总结理论教育的方法、特点和相关经验,进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挖掘隐藏在理论教育具体活动背后教育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入并有效的开展提供新思路,为实现中国梦建构起灵魂凝聚力做好理论奠基工作。

二、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力,理论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其地位特殊,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在各种学科的教育中却最隐_最难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一直也没松懈过,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更应如此,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个要素的专题研究,但是关于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和规律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而规律的研究又很重要,它是隐藏在理论教育活动中的看不见的手,贯穿各个历史阶段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获得教育的进步,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潮、进程和规律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

2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相关提法并不多见,但是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活动在不同国家的相关党派中存在。这些活动直接体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刊物进行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交流、对话,传播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多少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修正过。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较晚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以在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偏理论、偏抽象,下面简单陈述一下国外主要马克思主义流派。当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总体看来,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新马克思主义,他们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有运用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左翼理论家流派。此外,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代结合和理论结合也产生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生态学理论结合分别诞生了女权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有以雅克?德里昂(Jacque*Deliant)等为代表的围绕权力结构和关系的解构马克思主义,以威廉(Wilhelm)为代表的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资本主义文化权并给社会带来异化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等等。

……….

2.2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和规律研究成果为数不多,以本文标题命名的没有检索到,但是论述密切相关的只有一本专著,即胡子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中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介绍。下面仅就和该命题相关并有借鉴作用的文献做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任务,从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一直未停止过,研究成果颇丰,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为检索标题,检索出209篇研究成果,其中博士论文7篇,会议论文2篇。这些成果部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节,如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理论教育阵地、理论教育重要意义等有所阐述,但是不系统,没有体现理论教育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国内部分研究学者对国外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共产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上,目前为止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比较研究居多。下面主要就国内研究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张云阁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为代表,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体现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人类性。赵康太主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论述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思路与原则、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与越南、老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经济全球化与朝鲜、古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东剧变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变化、毛泽东思想教育的历史形成及其在世界的传.播、社会主义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将中国与越南、中国与老拔、中国与朝鲜、中国与古巴和拉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了系统的论述。赵康太还在《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样性》一文将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分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联模式的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和其它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它还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研究。

………..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意义......... 27

3.1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27

3.1.1理论教育的目的....... 27

3.1.2理论教育的意义....... 28

3.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29

3.2.1经典作家重视理论教育....... 29

3.2.2十八大报告对理论教育的重视....... 35

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四次高潮.......43

4.1建党时期理论教育第一次高潮....... 43

4.2延安时期理论教育的第二次高潮 .......55

4.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教育的第三次高潮....... 78

4.4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四次高潮....... 92

5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 112

5.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逻辑规律....... 112

5.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逻辑规律....... 119

5.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客体结合规律....... 122

5.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论规律....... 129

6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启示

6.1理论教育要有主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不断创新,体现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但是创新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就会变质,必将背离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基本原理内容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教育都应重视的,它教会人们如何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了中国化的发展,但是这个基本的主线不能丢,不能忘本,邓小平说过:“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好像它是另外7:"參-个东西。我们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丢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1所以进行理论教育要做到两点,第一,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基,来建筑社会主义的大厦。第二,要牢牢把握住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候也要实事求是,将理论的教育和学习与中国的实际结合、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结合。首先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具体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实际,解决中国在革命特别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教育提高解决问题的干部的能力、老百姓对政策的领悟能力,增强老百姓对党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的信心。

…………..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着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思想,理论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并且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未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凝聚思想,全民同心协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中国化的推进必将受到牵制。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党一直没有松懈过,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保持本色也要注入新鲜血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既有稳定不变也有与时俱进。变与不变的内容都要兼顾,不要为了变而变,要时刻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教育的规律研究必须要加大力度,发现教育规律,根据规律办事,使理论教育大众化、促进理论深入民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而前进,只要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继续高淘迭起,虽然上文只列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国从建党到新时期中国的全面发展阶段的四次高潮,里面有我们党进行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干部和青年,有理论教育的常用方法,如集中短期培训和学校的系统教育,有传播和教育的交织,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规范的党组织对理论教育予以管理和考评。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做到多样,具有针对性,既有规范的理论教育,也有趣味性的理论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宣传部门大力配合,教育和宣传不分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少数人逐渐走向大众,理论学习从粗浅走向精深。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论述中写到:人的本质不能被看成单个人的属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便是无时不刻的群体性,以及群体带给个人的不可剥离的群体心理。该题目的选择源于受到勒庞的群体理论影响。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中有关群体特征的理论阐述与经典剖析,使我在惊叹群体心理带来的巨大效应的同时,也在思考是否能够另辟踢径,把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地位都出现了较之以往不同的新变化,一些在过去历史条件下曾经得到实践检验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逐步显现出其不适应性。本文选取群体心理视角作为切入点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发展趋势的双重要求。首先,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其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联系程度也日益紧密,特别是作为教育学大范畴中的门类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更是密不可分。其次,从群体心理角度出发,用教育方法搭载处于群体内的教育对象心理特征,转换以往以关注个体心理为主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借助群体心理效应对教育目的产生正向推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的路径。

………..

第二节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体心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自20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诞生以来,到今天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群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宏观影响。如童彭庆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重视群体对成员行为、群体压力与从众、非正式群体引导等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又如胡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②中,从群体人际互动和集群行为方面论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在该规律下的教育手段改进。群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某方面要素的微观把握。如张云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析了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杨:?£英,王希永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④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环境和群体心理差异,落脚于遵循相关心理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定群体的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接研究。韩慧莉的《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一从研究生群体着笔》⑤论述了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并指出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杨万义在《大学生群体新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⑥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在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新变化,同时提出了改进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李秋海的《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从如何加强大学生群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总的来说,学界对于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中有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取得了较多前期成果,对本文的构思行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在论述群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角度选取中,涉及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心理、教育原则等各个微观方面,研究面积广泛零散,.比较忽视计对具体教育方法的创新;二是在方法创新的研究上不够具体深入,对于群体心理特征和功能规律,多数学者从方法改进的原则或路径方面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了真正可操作性的教育实施方法。

………..

第二章群体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视阈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准确把握群体心理理论是将群体心理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从群体心理的理论缘起、内涵界定和一般特征三方面出发全面认识群体及群体心理,以期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科学地运用群体心理理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群体问题己有很长的历史,主要包括民族、群众这样的大型群体问题的研究。群体心理学作为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其发展受到了来自不同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的各种理论推动,其中以法国群众心理学家吉布里尔?塔尔德、古斯塔夫?勒庞(G. Le Bon)的群体理论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力多比”理论为重,共同构成了群体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基本理论。塔尔德主要从事法理学和犯罪学的研究,他对群体心理学的贡献是他在其所著的《模仿律》(1890)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在他看来,模仿不但是犯罪的根本规律,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1个人发明创造,99个人跟着模仿,这样就有了风俗和时尚。

………….

第二节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借鉴

从群体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动力性特征出发,可以衍生出对应、由某种个体作用引发的心理行为连锁反应,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群体心理效应。勒庞曾精辟地指出,群体就是一个大的情境或场域,影响着包括领袖在内的每个成员的意志和行为,改变一群人比改变一个人更容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以群体心理效应作为理论视角,掌握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却客观的心理契约模式,以及个体在基本心理需求的驱使下外化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教育方法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的。他认为,在任何事物中,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不重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这个定律表明,领导者本身并不一定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能够发挥少数人的影响力,就可以轻松操控全局。巴莱多定律主要延伸出三个具体层面的方法:群体领导者要着重培养核心人物,对群体内可能存在的意见领袖、舆论个体中心、从众对象,加以有效地培养和驾双,让他们为自己所用,进而依靠少数影响整个群体;要利用名人策略,准确地识别出群内群外受关注的兴趣代表,借助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达到群体目标;要善于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根据对群体成员的调查,找出他们向哪位同伴咨询最频繁、向谁求助专业问题较多以及谁能左右他们的态度和动机而得出的一张非正式人际关系图表。通过社会网络的分析,领导者能够有效地掌握拥有正式、非正式权力以及隐形权力的关键人物,利用他们辐射状的关系网络进行调控,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群体。

………..

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0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义..... 10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 .....11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5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融合..... 18

第一节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特点..... 18

一群体同质性特征..... 18

二群体中的个体特征..... 19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群体心理..... 20

第三节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及特征.....25

第五章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9

第一节优化群体领导影响力,巩固教育主体职能地位 .....29

第二节促进群体瞩目,构建教育良性压力氛围..... 31

第三节增强群体凝聚,生成教育内部说服机制..... 34

第四节改善群体环境,开辟教育多维舆论阵地..... 37

第五章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第一节优化群体领导影响力,巩固教育主体职能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行政部门的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这三类教育主体职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都是通过不同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致力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层次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群体心理效应的巴莱多定律,提出了群体领导者可以发挥少数人的影响力,并借助于这些具有权威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权威教育因素的引入是针对高校行政部门政工干部教育主体而言的。权威教育因素是指在教育活动的幵展中,为增加教育的信服力,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教育主体引入的用来阐释教育内容的在某个领域具有威望或地位的人物和事例。除了常规“两课”课程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外,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各级行政部门定期举办的先进人物报告会、模范人物宣讲会、道德讲堂、志愿者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引入权威教育因素是指学校政工部门在开展思想品德工作时,转换常规思维,注重名人策略的使用,邀请那些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情感共鸣、触动大学生认同心理的人物担任活动嘉宾,与学生之间进行近距离的互动沟通,以权威人物的成长史和成功史作为另一种生动版本的思想政治教科书。

…………

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发展趋势的演进过程中,就是要将教育回归学生视角,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内心。学术理论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不可胜数,但是将它置于心理学视角下进行研究还为数较少,特别是从群体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加凸显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群体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可剥离的静态心理特征和影响深刻的动态心理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学生路径在“视野融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理论点。本文从群体心理的群体领导、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社会影响四个动力特征及对应的心理效应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优化群体领导力、构建良性压力氛围、生成内部说服教育机制和开辟教育多维舆论阵地四个方面的方法创新途径。全文在继承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上,借鉴群体心理的视角,从群体力量出发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创新对策,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但是,由于作者占有资料及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依旧存在很多疏漏和不足:一是在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理论融合不够紧密:二是创新方法在具体实践操作和应用环节上有待深化。这些都需要本人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予以完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