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选题缘由
在众多亚洲国家中,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在约 699平方公里的国土上,425 万(2009 年统计)不同民族的人和谐共处,1东西方文化荟萃,语言背景繁杂,形成了一个多语种多方言的社会,享有“族群博览会”和“语言博览会”2的美誉。华、马、印三大主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东西文化交汇融合下的新加坡,近几十年来,双语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其科技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及英语,其双语教学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政局稳定,维护民族和谐,以及加快经济增长,并随着时局的变化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依据 1978 年新加坡教育部报告书分析得出新加坡双语教学应因材施教,着手实施学制的改革,在幼儿园加强英语和母语教育,在小学和中学实施分流制度。培养双语人才,是新加坡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学习并能顺畅交际。目前,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为英语制和双语制,其语言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为许多国家树立了榜样。 在新加坡建国的初期,确立一个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语实非易事。因为在新加坡有着约 140 年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已经成为了族际间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无论是行政、商业、法律,还是社会活动中,工作语言都为英语。而华、马、印中任何一种民族的母语作为共同语都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有冲突,甚至可以引起一场“语言地位之争”。3从语言的沟通属性来讲,英语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是比较符合各族实际的,可是在独立初期英语作为一种原殖民者语言, 被公然定为共同语将会增加激发民族情绪的。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政策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既注重英语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又兼顾了新加坡人对母语的情感因素,最终确立为“英语加母语”的模式,英、华、马、泰米尔语则被定为官方语言,从而确定了英语成为一种共同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理论框架下, 逐渐实现以英语交流性功能为中心,以母语的感情性为重点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英语所处的特权地位,政府使用了多种直接和间接的手段,包括升学、升职、就业和加薪等,最后顺利达到了突出英语,保留母语的转化,从此,英、华、马、印四种语言流被汇聚为统一的语言流英语,这一举措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言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必然途径。面对全球化以及本土化的博弈,国家一体化及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矛盾,世界上大多数多语种民族国家着力寻求共同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和搞好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目的
本研究力求述及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背景、内容、实施、特点等方面,并从中发现、分析问题,找出限制双语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从中总结出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经验,提出可为我国借鉴的建议,着力为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积极有力的作用。
2.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研究的文献不多,基本都是对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大多在研究讨论三向分流模式“为什么”的问题,而对分流模式“怎么做”的问题研究不多;近两年的博硕论文里边对新加坡三向分流的研究没有明确的提出其发展阶段,为写作本文留下了创作空间,通过搜集资料,反复考证,最后界定了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为萌芽期,发展期和定型期,相对系统地梳理了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背景、内容,实施、特点等。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及其灵活的转换机制,实现了人尽其才,节约了智力资源。其实施也便于操作,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
一、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形成背景
新加坡人口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洲人组成,其人口比例大致为 75:15:7:3,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多种族化相应影响到国家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风格养成。从历史纵深视域探析,新加坡是典型的英国殖民地,曾被其统治长达100 多年。1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新加坡被“殖民化教育”的大背景,其因种族和语言不同塑造了社会结构心理的复杂多元性质,也形成了英文、华文、马来文、泰米尔文等四大源流教育并存发展的传统。同时,由于“殖民心态”氛围中的教育取向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各种语言的发展凸显出各自为政、各自言说的不平衡状态,给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加剧民族矛盾的扩大化。总而,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形成,可从以下四个层面的背景展开论析:
(一)政治历史背景
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使英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政语言、工作语言。新加坡“英语至上”的环境是在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史及教育史促成的,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决定了只有会英语的人才能进入政府部门,在官方领域受华文教育者成为无地位、无角色的边缘人,学习华文出身人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有受英语教育的人才有工作的优先权。有一位六个子女的父亲说,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灰心失望,他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是因为自己受的是华文教育,英文几乎一窍不通。为了不让子女们重蹈覆辙,他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去英文学校。方言学校的学生升学方面会受到不公平待遇,1958 年创办开学的“新加坡工艺学院”规定方言学校的学生不得入学,华校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南洋大学作为唯一的一座高等华校,其毕业生找到工作也并不容易,在王德峰有关南洋大学毕业生的十年调查报告中指出,从 1959 年 12 月到 1969 年 1 月,南大毕业生找工作时间延长,由原来的七个月变为一年,而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则由原来的 75%下降到 40%左右。所以,华人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只能把他们送入英文学校,就连新加坡的尼尔逊也说:“虽然英文小学和华文小学的大部分毕业生最终都被吸收为当地的劳动力,然而现实情况依然是待遇较好的以及几乎所有的高级职位均被受英文教育的人占有”。1959 年,新加坡殖民史的结束并带来国家获得自治状态下的“母语回归”,反而“英语至上”的环境越演越烈。为了发展出外向型经济,人民行动党大力支持英语作为共同语而通行,在 1979 年 8 月 19 日,李光耀关于“共同工作语减轻负担”的政论中,强调了英语共同语的学习对于新加坡成功的至关重要,且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二)社会背景
20 世纪 50、60 年代,东南亚民族主义思潮涌起,殖民主义者的退出和民族国家的涌现,使原先在殖民统治居于次要地位的国内民族矛盾,一跃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矛盾。各个民族都对彼此在新国家中的地位问题和如何对待华人在当地的事业问题十分敏感和关注,并展开激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东南亚各国泛起一股排华浪潮,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出现排华事件。新加坡由于华人占大多数,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大世界中间,且在经济上又严重依赖这两个大国市场,所以处境十分微妙。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一方面积极追求对东南亚的认同,追求对马来亚的认同;一方面积极推行“脱华政策”,培养和树立华人的新加坡意识,减弱自身华人色彩。 另一方面,冷战思维下的国际环境也给新加坡带来决策上的压力。冷战开始后,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美国此时已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企图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全球。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日益壮大和第三世界的领导能力,使美国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美国为了包围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宣扬中国侵略论,并与其建立政治、军事关系。新加坡因殖民历史原因,一直奉行亲英政策,英国殖民势力退出后,奉行亲美政策。因此,新加坡追随美国政策,在国际上“急于脱华”。面对如此严峻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影响,新加坡统治者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这个城邦小国的人民在带有民族敌意的地区大国中生存下去。要奉行怎样的政策才能逐渐消除当地马来民族的敌意和在意识严重对立的国际环境下减少华人色彩。在华人占多数,华人民族主义和马来人特权主义两种沙文主义情绪同样严重,国内民族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奉行怎样的政策才不致引起动乱,实现国内民族大团结,共建新加坡,这是他们一向考虑的问题。1因此,新加坡独立后的所有政策都是围绕着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共存三大目标而制定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提出双语体制的实施方略。
........
三、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 43
(一)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44
(二)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49
(三)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55
(四)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57
(五)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60
(六)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不足之处......62
四、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 64
(一)1979 年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64
(二)1991 年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64
五、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启示 .... 67
(一)借鉴新加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67
(二)借鉴立足实效,按教育活动规律实施的方法理念......68
(三)借鉴其灵活的教育机制.........69
五、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启示
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的双语教学,对我国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借鉴新加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科技、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吸收。同时,一些弱势民族的语言文化不断加快消失,给多样化文化存在与发展带来挑战。多样共存,相互吸收,共同发展是新世纪全人类和各国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两大挑战。我国作为一个 56 个民族大家庭,无论是主体民族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我国语言政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不仅汉族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汉族文化的烙印,为促进平等交流,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我国的双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学习主流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结论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需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大背景下,实现我国双语教学更好发展,其实践过程和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需要改进和完善双语教学体系,双语教学不是一种单纯教育学生运用语言技巧的活动,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播核心价值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双语”媒介进而创造出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过程,对于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实现高效的双语教学效果,要不断地加强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形成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的投入与规划,积极发掘地方财源,筹集资金,以长远目光实行倾斜性投资,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设施建设与人员培训的力度,建立远程网络,逐步实现远程双语教学。同时针对民族语言文化特征和本州教育教学需求,引进现代化手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教学。 再次,现代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加速实现双语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充分运用当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将基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双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