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选课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7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总成绩依旧由六个科目组成,保持不变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其中外语不进行统一高考,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可选择成绩较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总成绩,而另三个科目由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中选择,这三个科目同样不进行统一高考,成绩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计入高考,与英语一样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同样可选择成绩较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总成绩。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就围绕着“考”进行着,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功利性。《意见》的提出给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从而学校选课应运而生。学校要改变原来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选课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因材施教教育。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青少年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尤其是在国际奥数竞赛中成绩更加让世人叹为观止。但是,使人惊讶的是,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却如此薄弱。人们疑惑为何古代的中国能够产生享誉世界的创造发明,而近代中国却落后于西方呢?近些年,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创造力的重要性。人生而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由于教育的单一性使得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缺乏创造性。我国普通高中学校适应新高考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做了大规模地调整,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包括个人爱好、兴趣、能力以及知识背景等等)来选择课程。每个学生都会产生一张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校将以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由于选修课在大学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笔者发现研究多是对于高校选修课的研究,而对于高中阶段的选课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选课”查到了 140 余篇相关文献,而进行“高中选课”只检索出十余篇相关文献。原因为选课在我国高中还不是很普及,人们关注度不够。在查阅的相关文献中,我国学者对界定选课概念的论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明确进行定义的并不多,以下是我按照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对学者们界定的选课概念进行整理,从中得到一定的结论: 戚生鹏在《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中指出:“所谓选课是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课程和专业”。王樱认为:“选课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在《积极试行学分制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汪诚强指出:“所谓选课是指每学期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自主权,包括选择教师、选择课程和选择上课时间的权利,促进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崔利军指出“选课的‘选’即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其他需要在规定的年限下利用选择权自主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科目、课程、专业”。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完善的,我们可以从上述论述中看出学者们也是对选课概念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两个表现:一是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选课制并不是完全的选课自由,而是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二是不断完善学生选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课程,还包括教师和上课时间等。

..........

第二章 选课的概述

学校实施选课在我国还是比较新兴的事物,我国仅有少数高中在近几年才开始对选课进行探索。鉴于对选课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将从选课的理论基础、选课的功能和价值、选课的基本问题三个方面对选课进行阐述。

一、 选课的理论基础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材”也即教育对象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兴趣爱好、能力、知识背景、性格等。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施以适当的教育,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进度都能最大程度地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选课注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在进行选课时根据自身情况也即不同于其它人的“材”来进行选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是孔子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孔子曾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记载过:子路问“听到一个好的主张要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还有父亲兄长,怎么能不过问他们而自作主张呢?”不久,冉求也来请教相同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应该去做”。公西华看到这一幕对孔子很是不理解,就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孔子回答说:“子路平时性格就比较鲁莽,做事轻率,所以应该抑制他一下,让他知道谨慎做事。而冉求做事不果断,畏畏缩缩,所以要鼓励他放心大胆去做”。“因材施教”一词并不是孔子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 1983 年提出了广为人们所接受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人类智能分为七种(后扩展为 9 种),分别为①语言智能,即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②数学逻辑智能,即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③空间智能。例如工程师、画家等具备的空间想象能力。④音乐智能。⑤身体运动智能,即运用整个或部分身体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⑥人际关系智能,即理解和认识他人的能力。⑦自我认识智能,23加德纳认为这七种智能没有主次之分,是同等重要的,而人与人之所以会产生不同,是因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智力组合。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把追求高分作为目的,其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去发现适合学生自身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职业,因此加德纳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加德纳还提出了学校应组织好教师、家长、课程专家及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将“涵盖一切知识”的错误课程理念修正。

..........

第三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选课的现状 ...... 18

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 18

二、我国普通高中选课现状的个案分析 ........... 22

(一)个案一:浙江 XX 中学 ........ 22

(二)个案二:上海 XX 中学 ........ 25

三、我国普通高中选课存在的问题 ........ 27

(一)学生走班频度过快 ..... 27

(二)学生很难感受到集体主义感 ........... 27

(三)教师对选课的认识不足 ........ 28

(四)学生换课概率大 ......... 28

(五)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欠缺...........28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29

第四章:完善普通高中选课的几点意见 ........ 32

一、坚持科学的选课原则,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 32

(一)遵循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 .... 32

(二)遵循提高学生能力原则 ........ 32

(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32

(四)遵循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 32

二、制定适宜的选课方案,遵循教学最优发展 .......... 33

三、完善科学的选课制度,保障选课的落实 .............. 34

(一)完善选课指导制度 ..... 34

(二)完善评价考评制度 ..... 37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 37

四、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 ........... 37

第四章:完善普通高中选课的几点意见

一、坚持科学的选课原则,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实施选课首先要遵循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因为每个学校的选课设置、方案都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课程的设计者也不尽相同,可能是学校也可能是教师个人。这时就要求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都要与国家的总体目标一致。我国普通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直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提高,分数的提高,而新高考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即要加强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一般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五个方面。因此,教师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力与文化知识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实行选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全部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因此,在实施选课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切不可覆蹈教师主导一切的老路,使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

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能够检验教育进行的是否成功。我国普通高中实行选课为我国的教育改革锦上添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选课的实行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进行选课,建立系统的选课体系,成为服务教育的基石。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不断演进,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探索,选课在我国普通高中的实行会更加顺畅,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故我国普通高中在进行选课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巧妙联系理论与实践,完善选课在我国普通高中的实施,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