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迄今为止,在信息媒介传播史上,人类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媒介革命”,其间经历了两次信息认知和传播能力的大挑战。第一次是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和革新所带来的媒介革命;第二次传播革命是由电话、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体推进的媒介革命;第三次是互联网新媒体掀起的新一轮传播革命。[1]在上述传播革命当中,人类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经历两次大挑战,一是印刷技术对人的文字语言获知和传播能力的挑战;二是电脑网络技术对数字语言获知及传播能力的挑战。在媒介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求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不断与时俱进。[2] 不同时期的传播技术均对个体的获知及传播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挑战,而且不同传播技术挑战的内容和强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是口语、文字、视听,还是其他获知及传播能力,这些能力在本质上都是对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能力。在电视尚未出现之前的印刷时代,“听、说、读、写”曾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所必备的几项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数字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不再能够应付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全新局面,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容。 [3]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单独的概念,它最初是源于传统的大众媒介,如印刷媒介。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媒介素养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冲动。媒介素养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相对应来说,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时期,主要是强调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以电视为主要代表的视听媒体,主要是普及一套有别于文字符号系统的视听语言能力,从而展开批判性的观点看待问题。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关注媒介社会中的交往与互动的能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童兵教授指出:信息全球化引领世界进入了数字化传播新阶段。铺天盖地的报纸杂志,无处不在的广播电视节目,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精彩纷呈的电影银幕,令人神往的网络天地,快速便捷的手机短信,当代人生活在由数不尽的媒介织成的社会。媒介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社会交往的基本方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字化生存”、“媒介化社会”等成为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特征。[5] 作为掌握着传播新技术、接受了网络虚拟文化的受众,在目前这个新老交替、新旧文化、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时代,必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扰。[6]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它最初是源于传统的大众媒介,如印刷媒体。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媒介素养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冲动。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关注到未来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促进“数字革命”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系统的诞生和发展。 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与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媒介形态及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的挖掘与梳理,把握媒介素养的动态特征,通过历史的眼光分析媒介形态变化的规律与趋势。结合新媒介发展变化,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媒介形态研究综述
传播学是 20 世纪中叶在美国建立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它是一门技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产物,美国学者斯坦利·巴伦(Stanley Balun)的《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20]和美国学者约翰·维维安(John Vivien)的《大众传播媒介》[21]阐述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及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从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到电影、广播、互联网等方面,深入探讨其起源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信息时代的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加拿大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 McLuhan)在其著作中提到:传播媒介就是信息。[22]他认为,媒介不只传递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使用各种感官方式、比重的变化,会改变自身的性格的同时也就改变了环境,因此媒介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在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创造出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23] 学术界把引起媒介形态变化的因素归为三类:社会因素、个人需求以及媒介自身发展。从历史学来说,社会的进步发展推动着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介的发展,这是一条规律。总体上而言,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并制约着媒介发展的水平,以此同时,社会发展也很大程度的推动媒介的发展。同时,媒介对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McLuhan)中提到,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24]
.........
2.2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媒介素养教育是随着印刷媒体逐渐发展起来的,1933 年,英国学者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文化批判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38]媒介素养教育最早的起源是英国,在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发展壮大。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播学和教育学,此外还包括新闻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起点,是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利维斯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著作,该论著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这意味着英国乃至世界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开始。[39] 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媒介教育的十八项基本原则》重点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出“媒介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再现”的重要观点。西方学者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中心放在学校,加拿大学者约翰· 彭金特 (John Pungente ),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地认同。美国阿尔特·斯沃布莱特(Alt Sihol Brett)的《美国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系统介绍了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概况。20世纪 60 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了改变,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将其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从具体情况出发,逐渐开发出可供参考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又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结合,被提到了公民教育的高度,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向大众化的方向前进。 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主要有美国学者(James Potter)的《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的《媒介素养:素养、学习与当代文化》等,其他的多以论文形式出现。蕾妮·霍布斯(Renee Hobbs)等学者成立了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得社会逐渐对媒介产生批判性的思考。目前世界上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内容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观点由“抵制”媒介逐渐转变为“辨别”媒介,西方发达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关注和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先后出版了若干报告、著作和教材。
..........
第三章 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18
3.1 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影响 ........18
3.1.1 印刷媒介的推广——“接种免疫”范式.........18
3.1.2 电影媒介的崛起——“甄别”范式 ...........20
3.1.3 电视媒介的普及——“批判主义”范式.........21
3.1.4 电子媒介的发展——“赋权”范式........23
3.1.5 新媒介的兴起——“互动赋权”范式 ....24
3.2 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的影响 ........25
3.2.1 媒介形态变化对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25
3.2.2 媒介形态变化对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27
3.3 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影响 ........29
3.4 媒介形态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的影响 ........34
第四章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 ..........40
4.1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40
4.2 如何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 ..........4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45
第四章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
4.1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纵观历史,每当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个体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和机遇便随之受到历史性挑战,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处于动态的结构性调整之中。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但改变着人们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也影响着受众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媒介素养教育。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并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中的变革一方面让人们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媒介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新媒介条件下,一方面受众教育层次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提升,对信息的质疑能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受众所面对的是空前海量的信息,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下降,对媒介信息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化的辩解能力,培养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91]而当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清晰地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开设课程也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加强和改善现状,改变媒介素养教育观念。 我国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生成的,属于先行实证研究,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再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时代背景展开具体实践。众多学者通过观念启蒙,使得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媒介素养及教育的重要性,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有观念启蒙走向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92]科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构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为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操作的范式。
..........
结论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特质,但是不同媒介之间是共存的关系。不同媒介素养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并形成相互间的流动、促进和融合。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国国情,采取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我国需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和推广,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媒介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使得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做到以下几点:媒介素养教育逐步的普及和具备专业性;教育内容也分层次多样化,与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终身化;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还是目的,无论是保护主义,还是辨析理解;无论是“接种免疫”,还是赋权解放。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传播研究同步演进,并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媒介素养教育从保护主义到反思批判,试图改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对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和应用理论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及其技术的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纸质出版、电信等产业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及媒介产业的融合,并且这种融合在不断重叠与整合的过程中转向其他传统产业,媒介形态不断深化。[98]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并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介的诞生,使得媒介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新的媒介技术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人类活动受到了重大变革。技术更新必然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媒介技术的更新需要大众提高信息接收处理能力。以往人们关于媒介的知识多半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介的认识基础上的,网络时代还需要对新媒介的性能、相关知识、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给公众通过参与媒介进而参与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式,迫切需要公众的媒介创造能力的培育、提升和自我发展。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对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以禁或堵的方式越来越难,因而越来越要靠受众的媒介素养。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