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寓教于乐,这是多年来,全球教育家普遍的希冀,如何将教育变得有趣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事实上,教育无法改变教育,只有不断的引入新技术,提出新理念,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网络影视课件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网络影视课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它的出现为教育技术领域资源建设方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1]。网络影视课件通过将教育技术、互动影视与第九艺术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影、视、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影视网络媒体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改变了传统网络课件形式单一、交互性差、缺乏趣味性等缺点,[2]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环境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网络影视课件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中督导机制薄弱、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但随着对其深入的研究发现,网络影视课件的使用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从小初高的课后预习及巩固到大学的课上实验及课后实践,再到各行各业的人才培训等,网络影视课件均能发挥其效用。这主要是由网络影视课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网络影视课件采用交互影视技术,使学习者在运用网络影视课件进行学习时,可以自由选择播放路径,不同的播放路径会导向不同的知识点讲授,这在满足学习者观影好奇心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不同层次的求知欲;其次,网络影视课件中引入了多感官刺激原则[3],通过持续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倦怠感,使学习者更好地投入学习;再者,网络影视课件采用了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或实践场景,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不但大大减少了教育成本,还可以实现重复操作,在增加学习者实验或实践机会的同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网络影视课件具有多种影视表现形式,如故事片、记录片、讲坛、动画片等,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丰富了课件资源。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影视课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因此国内外对它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可以从网络影视课件所包含的技术类别来研究它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网络影视课件是教育技术、交互影视(有观众参与的,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路径的影视形式)和第九艺术(电子游戏)的有机组合,它结合教育技术中“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展开了对学习者群体分析和教学情景设计的深入研究,将影视课件认知视点、悬念设计、冲突理论等问题融入教学设计,最终形成了“影、视、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影视网络媒体教学新模式[4]。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知,网络影视课件是从影视教育、网络课件、游戏教育等教育形式一步步发展、融合而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影视课件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的,如图 1.1。在国外,由于技术的限制,影视教学是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早在 19 世纪末期,电影就已经产生,但它当时的作用仅仅是娱乐大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了快速培养大规模的作战士兵,首次将电影作为培训手段用于士兵的培养,如二战期间,德军陆军统帅部为培训合格的狙击手,而拍摄了狙击手培训影片[5]。由于电影在军队培训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它就被应用于其他军工领域。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快速恢复发展力和维护国家稳定,于是拍摄了一些技能培训的影片用于退伍士兵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迅速转换角色,由士兵变成工人,投身于国家的各项建设之中。随后的几十年中,影视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被引入了教育领域,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 2 章 网络影视课件学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2.1 网络影视课件学理论
网络影视课件最初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中课程表现形式单一,监督机制薄弱,学习者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题而产生的。传统的网络课程大多是采用三分屏或者是主讲教师主画面的形式,这使得学生极易产生困乏与倦怠感,再加上网络上各种非教育内容的冲击以及各类广告的弹出,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关注点发生转移,而现有的网络教育中又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于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网上展开课程教学,若是表现手段不能达到现实中影视和网络游戏的水平,就很难吸引学生。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用很强的影视叙事张力的和有挑战性的游戏来弥补网络空间的二维性。网络影视课件通过设计带有剧情发展及游戏互动的网络课程为学习者营造一个类似一维的空间,能深深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网络影视课件是将教育技术、影视技术、第九艺术等有机融合进课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整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机械地拼接或组合。整合意味着将教学环境、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相关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评价方法、教师指导、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及在操作环境中的支持系统整体结合在一起。成功的整合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构建一定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获取资源与帮助的需求,从而较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一词最先使用于建筑领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后来才被引入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分析上,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去解析文本背后的缘由和意识形态。而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意义为: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交互,在此过程中,通过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35]。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的理论都对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 18 世纪的维柯、康德,20 世纪的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均对建构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诠释与推动作用[36]。20 世纪 60 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这一概念[37],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建构主义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了知识建构的四要素分别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图式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或者技巧。随后,皮亚杰通过实验的方法赋予了图式新的含义,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它是有组织的,并且是可以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了他的认知结构。
………
第 3 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影视课件设计理论..........29
3.1 网络影视课件设计理论体系构建 ...... 29
3.2 网络影视课件设计的子体系构建 ...... 30
第 4 章 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模式探究 ........56
4.1 教学执导........ 56
4.1.1 教学执导的心理特点 ........... 56
4.1.2 教学执导在影视课件中的职能 ............ 58
4.2 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模式 ............ 60
4.2.1 现实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 ....... 61
4.2.2 虚拟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 ....... 63
第 4 章 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模式探究
4.1 教学执导
教学执导——这是伴随着网络影视课件的诞生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他类似于影视拍摄中的导演,但所不同的是,教学执导除了具备一般导演所具有的全部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系统设计知识。教学执导是网络影视课件创作的核心人物,关系到课件创作的成败。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比感觉更复杂和完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因此学习的第一步就是与外界环境接触。通过各种感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感知觉,进而加深对于事物的理解,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更高形式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教学执导,要有敏锐的感知觉,要善于观察与揭示事物外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将它们较为真实或者夸张但不失真实的展现给学习者。
……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网络影视课件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育资源形式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成为教育技术资源建设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系统分析网络影视课件学理论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影视课件设计与开发新理念。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
(1)通过深入探究与分析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影视课件学理论的内涵,挖掘出两种的结合点,首次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影视课件设计理论体系构建,为网络影视课件的具体设计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在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网络影视课件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剧本设计和界面设计四个方面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剧本创作中的“情感环境构建”与“完整体验”原则,通过增强学习沉浸感,激发学习者自我潜能,实现知识点的长时记忆;
(3)通过实验的方法,初步探究了网络影视课件的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涵盖了现实影视课件开发与虚拟影视课件开发过程,为影视课件的具体开发过程指明了方向。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