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重大变革,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科技时代。这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人类社会得到巨大的进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和科技的发展。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现状,对高校、企业及研发机构的R&D投入和产出差异进行比较;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区高校R&D人力资源和R&D财力资源的总体配置和区域分布情况,对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进行阐述;然后,论文计算了我国各地区高校R&D资源配置的效率值,对各地区高校R&D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力图寻找影响不同地区高校R&D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最后,论文在提高高校R&D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高校R&D资源配置结构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1.2 国内外高校 R&D 研究综述
1.2.1 国内高校 R&D 研究综述
高校作为三大研发主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资源有限,科技资源更有限,若要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投入实现科技产出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需提高高校研发效率、优化高校研发资源配置。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研究高校R&D活动,不同的学者选择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
1.2.1.1 高校 R&D 的具体研究对象
在研究高校 R&D 活动时,不同学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在选取具体的研究对象方面有所差别,研究对象既可以扩大到全国的高校 R&D,也可以细分到高校内部院系的R&D。有些文献以高校内部院系R&D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樊华(2011)以江苏省 42 所本科院校实验室 R&D 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 DEA 模型对实验性R&D效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实验室R&D 效率比较低,各实验室 R&D 效率存在显著差异,R&D 资源投入与 R&D 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有些文献以某省高校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等重点高校的 R&D 活动为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李德武,胡庆江,丛源良(2010)鉴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运用 DEA 方法对教育部直属 61 所重点高校 2007 年的科研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并理论分析了高校科研效率非 DEA 有效的可能原因,最后提出改善非DEA有效高校科研效率的建议和措施;仅有少数文献对不同区域的高校R&D活动进行比较分析,黄晗,黄凤丽(2013)在构建高校R&D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 DEA 模型对中国31个地区的高校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 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高校 R&D 资源配置理论
2.1.1 高校 R&D 资源配置内涵
高校R&D资源,即用于高校R&D活动的R&D人力资源、R&D财力资源、R&D物力资源、R&D信息资源以及R&D组织资源等。高校R&D 资源是资源的一个子类,因而具有一切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需求性和选择性等特征。除此之外,作为创新的源泉,R&D 资源还具有外部性和区域性等特殊的特点。R&D 资源投入产生的成果具非排他性,这种公共物品属性要求 R&D 资源不可能完全按照竞争性市场进行配置,某种程度需要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的介入。尽管 R&D 资源具有外部性,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流动,但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 R&D 资源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导致R&D 资源配置效率差别巨大。目前我国 R&D 资源配置现状与国际上典型创新型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不同省份之间 R&D 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因此,要提高全国整体的 R&D 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必须积极促进各地区完善 R&D 资源配置结构并提高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目的是解决资源稀缺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科技资源管理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将拥有处置权的科技资源各要素,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按适当的组合分配到特定对象和各种不同发展方向上去的过程与结果,即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学科领域、科技计划、行业部门和时空分布之中的分配与组合。因此,科技资源配置在内容上分为规模、结构和方式三个方面。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是指科技资源配置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将不同的科技资源(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配置到科技资源承接者中去的过程。
2.2 DEA 方法概述
DEA 是由 Charnes 和 Cooper 等学者提出的,它把单输入、单输出的工程效率概念扩展到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评价中,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理论及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是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来度量效率。它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即只需要知道投入产出数据而不需要已知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根据决策单元的观察数据判断其是否有效,本质上是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应用 DEA 评价方法既可以确定生产前沿面的结构,又能方便容易地处理决策单元是多产出的情况。
2.2.1 DEA 定义及发展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著名运筹学家 A.Charnes,W.W.Cooper 和E.Rhodes 于 1978 年创建和命名的。具体地说,DEA是使用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半元限规划,随记规划,具体锥结构的广义最优化等)建立评价模型,评价具有多项投入、多项产出的部门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即DEA有效性)。建立的第一个模型为C2R 模型,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从经济学的生产有效性分析角度来看,此模型用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同时还可以对“生产部门”进行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评价。1984 年 R.D.Banker,A.Charnes 和W.W.Cooper 给出了 BC2模型。1985年为了正确的估算出“有效生产前沿面”,A.Charnes,W.W.Cooper,B.Golany,L.Seiford 和 J.Stutz 给出了 C2GS2模型,是用来对DMU的技术有效性进行评价的 DEA 模型。紧接着,1986 年,A.Charnes,W.W.Cooper 和魏权龄等人利用半无限规划理论研究出了新型模型——C2W 模型,此模型可以对“有效生产前沿面”做出更深层次的估计。1987 年,A.Charnes,W.W.Cooper,魏权龄和黄志民又在 DEA 模型中引进了能够既体现出决策者偏好,又能够调整输入输出指标权重的称之为锥比率的数据包络模型——C2WH 模型。
第3章 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的整体状况分析 ............................. 16
3.1 高校 R&D 活动现状 ..................... 16
3.1.1 高校 R&D 投入现状 .................... 16
第4章 高校R&D资源配置区域差异 ........... 28
4.1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 29
第5章 高校R&D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9
5.1 C2R 模型建立.............. 49
第 5章 高校 R&D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R&D 资源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 R&D 产出的增加。然而我国高校 R&D 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不能盲目的增加投入,这就要求在使用高校 R&D 资源时,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校R&D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校R&D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或者在效益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本章对高校R&D 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是高校R&D资源配置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有助于提高我国当前高校 R&D 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开展区域高校 R&D 资源配置有效性评价可以知道各地区资源配置的实施情况,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 R&D 资源配置是否符合目标,各地区资源配置是否公平合理,通过评价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及各地区高校 R&D 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的问题。下文将围绕高校R&D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展开。
5.1 C2R 模型建立
高校R&D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相对复杂的系统。在高校R&D系统中,输入指标既包括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等可定量计算的有形指标,也包括与高校 R&D 活动相关的市场机制以及国家科技政策等无形指标;而它的输出指标既包括直接产出又包括间接产出,在对高校 R&D 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进行充分重视的同时,必须能真实的反映出高校 R&D 投入产出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因此, DEA 方法在对高校 R&D 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的方法中较为合适。本文综合考虑了DEA 方法中几个常用模型的特点,决定选用 C2R 模型对高校 R&D 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结论
论文首先从整体上对高校 R&D 的投入产出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高校R&D 活动的发展趋势;其次,论文将高校、企业及研发机构的 R&D 活动进行对比,探究高校R&D在国家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论文通过分析高校R&D人力及财力在全国 31 个省市地区的分布,发现高校 R&D 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最后,论文从效率出发,运用DEA模型评价我国高校R&D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R&D 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
2006-2012 年,我国高校 R&D 投入和产出都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是与其他两大研发主体相比,高校R&D投入、产出相对较少,且高校R&D投入占全国比重也在逐年降低。这是因为高校 R&D 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企业和研发机构比较偏重于试验发展研究,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说明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2006-2012年,我国高校R&D人力投入和R&D财力投入各年集中度相差不大,本文以 2012 年数据分析高校R&D投入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无论是R&D人力投入还是 R&D 财力投入,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投入力度较大,而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投入资源有限。产生地区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更能吸收和引进人才,而且可供研究与开发的机械设备等外界条件也更优越,另外,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程度以及一直以来的文化优势也比其他地区更大,市场化更明显,市场竞争意识更强,相对而言,也更能吸引国家、政府及社会人员的重视。另外,北京地区高校 R&D 人员数占全国高校R&D 人员总数的比重将近10%,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超过20%,这是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自然受到国家各方面的重视和发展,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比较多,促进R&D活动的条件更加优越。
参考文献(略)
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状况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我国,高校,amp,资源配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