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1.1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音乐教材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19 年之前,采用日本的音乐教材模式;1919 年至新中国成立的 1949 年,流行美欧化的音乐教材;1949 年至 1978年期间,中国使用苏联版本的音乐教材,这对我国的音乐教材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音乐教材非常重视民族传统音乐,同时关注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进入 21 世纪以后,尤其是 2001 年 7 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为代表,我国的教材进入到了“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阶段。浙江省教育厅受新课标(实验稿)的指导,对人音版音乐教材进行了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发现了诸多不足,有待调整和完善。2012 年秋,经过改版的人音版新教材出炉。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替,称为“危机期”。他们具有逆反心理,有自己的主见,自尊心加强,常和教师、家长有不同的心理想法。同时,生理上,性意识逐步加强,喜欢和异性接触,聆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喜欢穿着打扮,喜欢有个性、新鲜的事物。音乐教材的内容过时,缺乏时代气息,与现代农村初中学生趣味不投。学生在初中阶段明显的生理变化是变声,多数人的变声期两年基本结束,个别的三年才能基本结束。音质方面的变化是由明快甜美的童声逐渐变为闷暗粗杂。而初中教材里,绝大多数歌曲的音域比变声学生音域宽,定调偏高,不是从c1-e2,就是从 a-d2,处于变声器的学生唱起来十分吃力。尽管他们觉得歌曲好听,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演唱力不从心时,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也逐渐失去信心。
……….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选题是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 2001 年版和 2012 年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从音乐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出发,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新旧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个版本在宁波市鄞州区六所乡镇初中的适应性情况作调查研究,探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应怎样改进,才能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学实际,从而使音乐教材与学生相协调一致,并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为音乐教材的研究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和理论支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当代杰出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教育成功的主要依据。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有利于切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口味的教材,这样上课时学生有了兴趣,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 农村初中音乐教材适用性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音乐教材是教材的下位概念,要界定音乐教材,必须首先明确教材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提出教材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第二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教材(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和录像磁带等)。这是从广义上理解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的内涵还有狭义上的理解即教材专指教科书、讲义以及讲授提纲。本研究采用广义理解的第二种教材概念。对于音乐教材的内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做了概括即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我国学者曹理提出音乐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一切教育材料”。①杜永涛认为音乐教材是是为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服务的,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具有培养学生音乐才能,传播音乐知识的作用。②结合学者们的观点以及相关政策,本研究对音乐教材的定义就是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由一种特殊的乐谱符号系统组织起来的,具有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才能作用的教科书、音像制品以及参考资料。
……..
2.2 农村初中音乐教材的合理定位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音乐教育更是推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从 1989 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 年)》的颁布到1999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在到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发布,体现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导致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学生享受不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水平。农村教育由于缺少师资、设备,其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音乐教育。①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不改善,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改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只有教材合适,质量高,教育才能搞得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政府打破了教材“一纲一本”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这有利于各地区根据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情况编制适合本地区社会实际的教材。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知识背景、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设备情况也堪忧,在一些贫困的农村中学连一架钢琴都没有。例如,在周莹莹所调查的177 所中小学中,初中只有一所配备钢琴。①城市初中与农村初中共用一套音乐教材,明显不利于农村初中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本研究认为,除了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还应该注意农村初中音乐教材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教材与城市初中音乐教育教材区别开来,多融入农村生活气息浓郁的音乐元素。因此,本研究认为农村初中音乐教材应定位于“乡土+时尚”,“乡土”贴近农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可以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学习音乐知识;“时尚”紧追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使农村初中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音乐动态。从而帮助农村初中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
……….
3 2001 版和 2012 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比较研究...... 11
3.1 对课本结构分析 ......... 11
3.2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 16
3.2.1 旧教材的内容分析......... 16
3.2.2 新教材的内容分析......... 18
4 宁波市鄞州区六所农村初中音乐教材的适用性调查 ..... 21
4.1 调查的对象...... 21
4.2 调查的目的 ...... 21
4.3 调查的内容 ...... 21
4.4 调查过程及完成情况 ..... 22
4.5 调查结果分析 .......... 22
4.6 结论..... 30
4.8 初中音乐教材不适用于农村学生的因素分析...... 30
5 提高农村音乐教材适用性的应对策略 .......... 32
5.1 改善农村初中音乐教材的建议 .... 32
5.2 提高农村初中音乐教材适用性的探索 ..... 33
5 提高农村音乐教材适用性的应对策略
5.1 改善农村初中音乐教材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了解到,农村师生对于新教材持肯定的态度,教材中有许多优点,例如: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且富有趣味性、可读性;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习得以及学习过程的愉悦;关注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等等。但是,调查数据也反映出新教材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下文依据音乐教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在全面分析调查数据与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提出如下意见: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音乐基础仍很弱,有的学生还不认识音符的唱名、时值,为此,应该去补孩子的识谱能力、节奏和音准等基础知识,但是如果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有一个简单而又循序渐进的音乐教学体系的话,会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柯达伊教学法如果能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渗透并系统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柯尔文手势、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奥尔夫乐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逐渐增强。据笔者了解,鄞州区目前已启动小学实验课,即探讨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在小学的运用。相信未来一代的音乐素质将会越来越好!
…………
结 语
本论文通过对人音版初中新旧音乐教材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农村初中学生、老师对新旧教材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新教材在系统性、条理性和内容选择上远远优于旧教材,但是笔者也发现新教材仍存在着不适用于农村学生的现象。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尝试了一套适合农村初中的音乐辅助教材,将它和新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结合。从而适应农村初中生的音乐水平。本研究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
1、人音版初中音乐 2012 版新教材优于 2001 版旧教材。
2、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不完全适用于鄞州区的农村初中学生
3、鄞州区各初中音乐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适应性,但适应性不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