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05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中级汉语综合课的研究背景
汉语综合课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然而学者们对其的研究并不像初级阶段的综合课那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汉语教育的进步,我们需要对中级汉语综合课给予更多的关注。李泉(2000)提到:“一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影响着该课程的目标设定和内容取向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进而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和效果”①。可见对一门课性质的认识尤其重要,其任务也不外如是。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从汉语中级阶段和中级综合课的性质和任务入手,尝试分析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和任务。要对中级汉语综合课有所研究,首先要理清什么是汉语的中级阶段。汉语中级阶段的划分,过去是以经验为主,认为汉语中级阶段是掌握了基础的汉语知识和能力,并能够进行一般语言交际的进一步汉语学习阶段。这种划分虽然实用性较强,但是相对而言缺乏科学性。国家汉办《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2002)中,针对长期进修汉语的留学生,对汉语中级水平进行了界定:中等阶段的学习者,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普通话;已学过并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2000——4000 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 1000——2000 词之间;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②。在汉语环境下,每周 20 课时的在华留学生,即使达到中高级阶段,刘珣先生(2000)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仍然属于基础阶段。这就意味着,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延伸和发展,根本上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因而这一阶段的教学,仍然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为核心。
………


1.2中级汉语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为协调和处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和问题,前人慢慢萌发了要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计划教学的想法。最早提出构想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1910)提出应该发展一门“桥梁科学”——链接学习理论和教学时间。它旨在在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是最早的进行科学、程序性规划教学的尝试。桑代克(1931)利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的教学设计。这都为后人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加涅(1974)中较早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教学设计是系统化的教学系统的过程。此后帕顿、赖格卢特、梅里尔都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界定。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在教学设计定义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教学实践的剧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上预见教学实践的效果。二,教学设计强调科学运用系统方法,具体直观剖析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选取最佳方案,确保教学的成功。三,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仿似一道解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得出最适当的解答过程,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外国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教育理念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钟启泉等人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这期间对于教学设计基本处于翻译和引进阶段,角度和理解都比较单一。80 年代,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有所转移,他们逐渐放弃寻找唯一的、对所有教学都适用的有效理念,相反,他们从综合教学设计的不同角度出发,秉持着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下,建构主义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基本理念。受到建构主义的引导和启发,1994 年以后,中国的教学设计更趋于应用和实践的研究。如教学设计在电视教材编写中应用、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在教育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在培训领域的应用等。
………..


第二章 《我在中国学“大方”》教学设计思路


2.1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学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遵循的原则,以确保设计在方向上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既要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性原则,又要符合中级汉语综合课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在中级汉语课堂上,一方面要借鉴前人关于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原则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笔者为本次设计选取了三个原则:精讲多练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原则。精讲多练原则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接受的原则。刘珣先生(2000)对此的解释是:“精讲”是针对教师而言,课堂上不能不讲,但是要抓住重点,讲得少而精。“多练”要求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吕必松先生(1993)建议课上的理论讲解时间要控制在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语言理论的讲解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握教师的讲解的时间和节奏,另一方面也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知识点讲解完以后,可以通过各种练习和提问的方式留给学生时间消化和吸收,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课堂。此外,不能盲目追求精讲的“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未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教学语言和方式进行灵活地调整。笔者在论文写作前在河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听课实习,实习期间,笔者重点观摩了留学生 D 班的课堂。通过课堂表现和课下和留学生交流,笔者发现 D 班学生在读和说练习比较少,这一点在期末成绩中也有所体现——阅读课的成绩差异最大。虽然有中级阶段开设了阅读课,但是在综合课的课堂上也需要对阅读方面有所侧重,因此要在设计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
……..


2.2教材分析
一台好戏需要好的剧本,对于教学来说,一本优秀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同时一本教材的编写是需要科学的原则和理论作指导的。刘珣(1994)认为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在形式上要协调各要素的关系;教学内容比例要科学、协调。笔者选取的教材是《发展汉语》(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套听、说、读、写与综合横向配套、初、中、高纵向延伸的、完整的大型汉语系列配套教材。这部教材适用于已掌握基础汉语语法,学过 2000——2500 个常用词,具备基础的汉语交际能力,HSK 达到 3-5 级的学习者。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刘珣先生提出的四原则为基础框架,立足于服务学习者,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注重话题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发展汉语》教材中每一课正文前都有题解,让学生在学习前对课文的话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和相关的社会及文化现象进行铺垫。此外,在课文旁边做特殊颜色的提问,提示应该重点理解的内容、词语或者语言点,词语学习部分的重点词语用蓝色特别标注出来,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有侧重地教和学。《我在中国学“大方”》这一课是中级综合(Ⅰ)的第 7 课。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中国文化题材的分级,中级综合课上学期主要涉及的话题包括:中国地理、请客和买单、HSK 考试、飞机晚点、环境保护、网络、习俗、教育等等。《我在中国学“大方”》一文通过请客和买单、中国婚礼中“随份子”这样具体的习俗,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方”和“小气”的不同含义,符合大纲对于中级综合课上学期话题的规定和要求。
……….


第三章 《我在中国学“大方”》教案设计.... 16
3.1 第一部分.......18
3.2 第二部分....... 26
3.3 第三部分....... 30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32
4.1 总结..... 32
4.1.1 词汇量的扩展以及应对策略 ........32
4.1.2 语法教学以及应对策略 ..... 33
4.1.3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应对策略 ....... 33
4.1.4 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应对策略 ..... 34
4.2 反思..... 34


第三章 《我在中国学“大方”》教案设计


3.1 第一部分
课堂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 D 班学生整体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有些问题和任务对于某一些同学来说是难点,独自一人完成起来有难度,容易造成挫败感,因此把他们分成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共同商量对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在分组的时候,老师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平均水平不能相差太大,在小组进行讨论时,也要做到仔细观察和适时指导。针对这些主观性的题目,老师一般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正确与否的评价,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词语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对于练习的新鲜感和在课堂参与中的积极性。在此次设计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习练习词汇:①直接展示法,将实物、图片等带入课堂,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例如贺卡、红包等。②语素组词法。例如,学习“待”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说明“待”的两种读音,也要给学生扩充等待、待遇等等。③改句法,学习“反正”时,让学生根据例句的提示,用“反正”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


总结


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前贤们对这一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已经比较成熟。本文在设计之前查阅了前贤的研究成果,加上个人的理解,主要从理论研究、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的整体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在写作过程中,前贤的研究成果为论文建构了主要的框架。各个环节的设定和实施都依附于科学的理论和前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整个的设计过程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展开,这就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环节增强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活动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真实情况,并据此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在设计中,每一步的环节都坚守三个原则:精讲多练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和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力求最简洁最直观的呈现知识点,采用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讲解完语言点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即时训练和巩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熟练度。在练习的过程中,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操练,同时在安排练习的方式上,也不仅仅拘于一种形式,采用多种方式,一方面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为更快更准确地输出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加以密集训练。通过和 D 班学生交流以及听课实习,结合 D 班期末成绩,笔者发现 D 班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主要存在口头成段表达能力以及篇章阅读能力的欠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仅造成了学生综合课成绩差异大,不及格人数多等直接后果,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自由使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在此次设计中,笔者着重这两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