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中,广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体等于“德育”。它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织形式。“关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两要素’说:即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要素’说: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五要素’说: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不同的学术观点。fll当然,理论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在德育框架内的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不能与国际接轨,导致学校德育政治化,而这正是实际德育工作存在的最大弊病。而我个人更认同第二种说法,即二要素说。德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属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具体指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它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现状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
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差,令人堪忧的现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德育目标层次倒置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视德行教育。无论上至国家,还是普通百姓,对后代的言行举止都进行了许多规范和约束限制。中国古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及内容架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m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可以用“}司心圆”来比喻,以“修身”为“圆心”,再向家、国、天下延伸和扩展。“修身”是第一层次的要求,它本身有二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再一方面要“兴事业”。简言之就是要学会做人,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再延伸至家庭,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再进一步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这一“同心圆”的结构突显出以人为本的同时,也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德育中,我们会发现“同心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圆心”已经不再是修身即个人的道德情操教育,而代之以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的教育。这一点可参阅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规定。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分别对现行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作出如下规定: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分为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一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从培养目标上看,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设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侧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性格的塑造,中学阶段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但是,放眼望去,无论从德育目标的设置还是它的内容体系的组织,我们国家首先强调的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至上的教育,其次才是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是说,德育在按照国家对有人才培养的需求框架内做出具体规定,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这种结构已经不再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不再强调以人为本的“做人”基础。
这种把国家、集体观念摆在首位,把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列在其次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内容架构,是造成现行德育缺乏实效性的真正原由。就像鲁洁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自身……,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m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无法穿透心灵”呢?为什么我国的德育出现许多悖论呢?为什么学生一方面在轰轰烈烈地搞“环境保护”大签名活动,另一方面却在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处乱堆乱放自己的物品;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二好学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霸土;小学生高谈爱祖国,大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析其中的原因,学者们发现,正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过于注重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首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的德育过分地强调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综合系统。从德育目标来看,我们最应该坚守的是做人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教育(这也是最根本的),如诚实、守信、知礼、守法等。学生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以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即体现国家民族的意志乃至追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社。
2.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可接受性差
德育实效性差,令广大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头疼。这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我们的德育方法太单一,往往采用简单的说教,严厉的训斥或者讽刺挖苦的方式,效果不佳,学生不容易接受,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只有恰当地选择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和环境教育。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与环境的结合。这里的环境指外部环境,也指学生的内在环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一点要求德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道德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育实践中来,这种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
由于道德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向来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仅仅在认识上给予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能使教育者更感欣慰的是最终取得的教育效果。面对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诸如德育中长期存在的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和学生德育生活的知行脱节的现象。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应试教育所必然带来的功利倾向,但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教育与接受的契合问题。道德教育的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受教育者怎样接收、认同和实践。高中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个体,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沉淀,对教育者输送的信息并不是什么都能够接受,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期待与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加工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必须落实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上来,体现在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实践上。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然后进行指导。
3.德育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相脱离,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教育应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即明天的社会成员。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口新月异的学习型、信息化社会,人们可以胜任多种职业,一个人的职业不再是从一而终,一成不变。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其成员能从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快速适应新环境,要求个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及自我完善、应变自如的能力,要求其成员学会适应。解决这一“适应”问题,就必须使学生在校期间和谐发展。
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深层次上应该理解为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就应是五育并举,形成教育的合力。
德智体美劳诸育可以使学生强健体魄,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荡涤心胸,完善品格。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有着不可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行教育中,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的做法还大行其道。这种做法与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目标是相悖的,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智育,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其学业任务,又要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口号已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进入了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给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改革开放,中国入世,多兀思想文化入境,使我们的教育更具世界性,给学校德育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认识的升华、道德情感的不断积累、行为规范的养成都是德育的重要方面,这样的素质培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具有长效性。
德育与智育的效能是不同的,只有明确德育的定位,才能正确地选择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德育的效能。
智育主要解决的是知识问题,而德育主要解决的是信念问题。现在不少人用智育的办法来进行德育,试问这样的德育怎么可能有实效性?智育要解决的是“使人知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教育,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使人相信”的问题。使学生在将信将疑中对知晓的道理深信不疑。因此不能简单地讲知识,而要把道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学生都知道,人应该诚实,但怎样把它内化成学生的价值观,这才是德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有,现在的德育讲得多,做得少,因此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讲起道理来可以头头是道,可行动上却违反规则。这样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
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育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一直困扰着教师的教学。
1.从学科地位来看
“思想政治课从地位上说属于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设置;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备课教学很辛苦,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心中无所谓,学习缺乏主动性’的课程。在很多人心目中,它好像可有可无,学不学好像无所谓,是一个再副不过的副科。总之,思想政治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2.从教师教的情况来看
课堂教学其本质是为了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些教师的教学关注的只是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缺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固执地认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和手段才会有高效率的能力完成教育学习任务。具体表现:
其一,从教学理念上看。多数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过于陈旧的教育学习理论和概念,过分看重理论性知识的传递,课堂教学依然采取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等多次烙饼、反复教育学习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一堂课里有近80%的时间是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听、记。
其二,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某些政治课教师不能将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及时地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使部分政治课堂丧失了时政教育意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一直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个别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只是将理论简单呈现给学生,省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学生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效果很低,或无效。
其二,从教学方法上看。多数的教师仍单一使用讲授法,不考虑学生如何学,几乎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解、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课堂缺乏应有的互动,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微澜。表现为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流于形式,如忽视知识的深浅度,为了讨论而设置分组讨论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并未达到教学的能力目标的要求。
其四,从教学评价上看。有的教师为了应试只重视对知识领域内容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如考试以笔试为主,唯分数至上,只重结果性评价,忽视思想政治课过程性的评价。
3.从学生学的情况来看
教学系统研究告诉我们,教学是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的互相作用的一种实践行为。在教学系统中,只有最有效的学生,配上最有效的教师,才会产生最高效的课堂。我们必须从这两方面来研究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效率低,这其中的原因有包括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
其一,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初中学习的二年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就已经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在他们眼里,思想政治课是绝对的“副科”,有些学生在上政治课时复习他们认为所谓的“主科”课程,而对教师的生动讲述充而不闻。而这种错误认识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功利色彩相当浓厚。我校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开始分文理科进行教学,选择理科志向的学生就自然地把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列为不必要花费太多精力的学科,而在高二学年上学期通过了全省学业水平测试过后,思想政治课的历史使命就已经终结。
其二,学习兴趣不浓厚。许多学生在上课时极不配合教师教学,睡觉、玩手机、思想开小差、说话唠磕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久而久之就越发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感到吃力,乏味。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其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上很少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习主动性差,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没有提问题的习惯,自然也就没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缺乏对所学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其四,学习结果不理想。由于学习不重视、方法不科学、导致知识不系统,考试前只能死记硬背,其结果只能是成绩不理想。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存...................17-21
一、思想认识、教育理.....................18-19
二、教学方式方面的........................19
三、转变教师角色.........................19-20
四、转变师生关系的..................20
五、教学内容方.......................20-21
第二章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21-31
第一节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21-25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课............................21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21-22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新............................22-23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23-25
第二节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25-26
一、 进一步完善三维目..............25
二、 合理构建综合.........................25-26
三、 创造双赢的课程变.......................26
四、 推动课程改革与现代信...................26
第三节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26-31
一、 传统评价模式的主.............................27-28
二、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评...............................28-31
第三章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31-39
...........................................................................
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其核心价值,其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论从德育现状看,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众多严峻挑战和冲击,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最终要建立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结构,修正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向,同时全面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不断成长和课程不断发展的全新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好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明确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树立大德育观,贯彻全程德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此要做好相应的教学改革,同时,把做好教学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Bernstein,R.J.Philosophical Profiles. . 1986
[2] Avnon,D.Martin Buber:The hidden dialogue. .
[3] Freire,P.Pedagory of The Oppressed. .
[4] Tom Bottomore.ADictionary of Marxism Thought. . 1993
[5] Kant.Anthropology,History and Education. . 2007
[6] 杨启亮. 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 2007(01)
[7] 周济.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J]. 人民教育. 2005(08)
[8] 贾桂清. 思想——把心填满[J]. 人民教育. 2005(06)
[9]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 人民教育. 2003(17)
[10] 许欢科. 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之我见[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新时期高中生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高中生,德育,课程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