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会计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9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起源于西方的论文范文公共治理理论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开始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和谐民主自治。以此便可看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符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代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更体现了《宪法》对公民自治权利的维护。但是由于国人已由20世纪70年代思想到实践的盲目排外,逐渐发展演变为现时的盲目崇洋与照搬照抄,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强调移植,而忽略了我国独特的国情,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我国在城镇推行市民民主自治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社会发展现实与社会治理方式不协调的反映,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也就是物业小区)爆发的恶性物业纠纷等群众性事件,更加凸现出了现有的制度安排和自治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高涨的国民民主自治意识,加快城镇基层民主单元的制度革新和审计模式创新,己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推进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的制度革新和审计监督模式的配置创新,有利于维护城镇市民阶层的根本利益,促进社区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提高,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党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开展对城镇基层民主单元的审计监督,国内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一、 理论的推动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基层和谐民主自治。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整合下的公共行政出现了合法化的危机,人民普遍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己无法指导现实的政府和社会治理,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①。以“良好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提出了多元的、民主自治组织的、合作的和去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自20开始使用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和社会学界也都“治理”(Govemanee)取代延续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治理”“统治”(Gove~ent)来描述政治体制的揉合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双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凸现出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由原来的政府变为: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的新型模式。这种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不再单单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综合起来就叫公共治理,这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去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①。

虽然许多社会治理理论的研究者对公共治理理论提出了许多的质疑,认为其存在内部的缺陷,将“治理”引入行政管理,而忽略了政府解决制度正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平等(主要体现在关注弱势群体,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公共价值趋向(即政府的社会性)。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公共治理理论的误读,公共治理理论的实质是为了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失灵’,现象,重新分配市场与政府的领地,使市场和政府相互补充的作用趋于合理化,真正揉合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双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模式中基层自治成为治理模式的三大组成之一,足以显出基层民主自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更显示出中央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视,在以后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十七大报告中,将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中国中央高层对公共治理理论的透彻理解。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更加显示出中央对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视,公共治理理论成为城镇市民基层民主自治的理论依据和构建发展基础。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内法理依据

根据2007年新修订《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专项维修资金属于业主所有,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专项维修资金收取、使用、管理的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同时,《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召开第一次业主大会,主持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2008年2月1日实施的财政部令(165号)《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专项维修资金监管属于同级监管,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审计、银行进行监督。2009年11月颁布的《北京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京建物(2009〕836号)第五条中规定:市住房资金管理部门负责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市财政主管部门、市审计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代管期间的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专项维修资金代管期间,应当依法接受市审计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2010年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项管理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时,第二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第三章 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审计的概念.......... 22-31

第一节 从基层民主发展历程分析.......... 22-26

第二节 主要名词概念.......... 26-29

第三节 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审计..........29-31

第四章 中西方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 31-41

第一节 基于国家组织理论视角分析.......... 31-34

第二节 中西方物业小区自治组织.......... 34-38

第三节 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审计模式.......... 38-41

第五章 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审计监督问题 ..........41-54

第一节 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存在的问题..........41-45

第二节 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的审计.......... 45-48

第三节 案例分析.......... 48-54

结论

通过对我国城镇基层民主单元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关系的阐述,界定了本文研究的边界,为城镇基层民主单元审计模式的研究确定了适当的范围界限。针对我国城镇基层民主的特点和不断激化的物业纠纷现状,本文在历史分析和中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镇基层自治单元现有制度和审计模式的缺陷,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目前独特国情和政情的新型的审计模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基层自治单元的制度和审计模式缺陷,并在此基础上为城镇基层自治单元审计确立了审计的标准和依据。

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但提高,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促使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广大市民伴随着财力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将逐步提高。当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实现了现代化时,市民阶层的民主自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这时我国的城镇基层民主建设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将逐步淡化自身在市民自治社区中作用,最终从城镇基层民主自治领域退出,而我国的城镇基层民主自治单元审计监督模式将最终升华为一种近似于欧美发达国家自治社区的全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北大青年学人讲坛:信任的危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60-68.

[2]周树基著.美国物业产权制度与物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9-71

[3]马原主编.物业管理条例—分解适用集成(上)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1-2.

[4]物业纠纷处理依据小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508.

[5]洛克.政府论(下) [M].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版,1964.

[6]霍布斯.利维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8]巴泽尔著.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赵涛主编.物业经营管理—理论、案例、制度、实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6.

[10]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R.科斯,A.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28.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二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论文范文政府绩效审计己经初见端倪,而且日益推广已是大势所趋。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工作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更注重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审计机关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加大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力度已经成为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共识。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实践经验不足,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现状。不断加大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力度,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是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2008年7月发布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己经到了全面铺开实施的阶段,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局部试点。针对经济社会的先发态势和实际需要,浙江省审计厅提出了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向现代审计转型的思路,开始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强调面向成果使用者、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等理念,因地制宜推进审计管理创新,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服务性、建设性和成效性,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政策评价审计、民生民本审计、专项审计及调查、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实践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初步搭建了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框架。

当前,审计理论界对我国审计的发展情况做了不少研究和探索,但大多站在运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的层面上,而结合地方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实践,运用宏观服务的理念,对地方绩效审计发展进行系统地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或仅见于一些分散的论述中。本文基于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在温州的实践,对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涵义、定位、基本特征、实践成效进行了探讨和梳理,力求为今后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主要采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作规范分析;结合本人近几年基层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以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审计调查项目作实证分析,尝试利用公共管理理论,开展对地方绩效审计的实证研究,在论文研究前期,做了大量案例取证工作,以方便比较分析。

1.2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构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国际比较、历史总结和调查研究等规范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由于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监督活动,作为一线审计人员的工作经历就是很好的研究资源,所以本文还采用了实例分析法。本文首先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对绩效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在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提出、文献综述和工作回顾等基础上,再以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为对象,展开地方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专题研究,梳理了温州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成因;然后结合地方绩效审计实践,提出完善的对策;最后,对研究的整体思路进行了小结。全文共分5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拟使用的研究方法、交代主要内容和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回顾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国外绩效审计的经验借鉴、对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提出的背景、涵义及其特征等进行了文献评述和回顾。

第2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关于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的概念,英国著名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教授提出:“受托责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含有丰富内容的动态概念,,I;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认为:受托责任是指“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委托关系建立后,作为一个受托人,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志来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这种责任叫‘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即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受托责任关系。一般认为,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共组织(国家及其机构是最主要的公共组织)作为受托方接受公共资源的所有者一一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并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责任2。公共受托责任是现代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制度性特征,政府权力的行使因公共受托责任的要求而合法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公共受托责任,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生活中,受托关系客观地存在,即委托人将自己的事务委托别人(受托人)处理,随着受托事务规模的扩大及内容复杂化,为了完善受托关系,委托方和受托方需要“第三方”客观真实地提供受托方的情况。通过反复实践,并不断地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以客观真实为基础,针对受托事务评价受托人责任的实践活动,被称之为审计。由受托双方和审计组成的专门系统称之为受托责任系统。审计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作用,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不同,或是委托人的不同及委托事务的不同,受托责任系统在不同的国家应用,并赋予不同的职能,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维护公平正义。审计是为维护公平正义,针对受托事务,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受托方责任进行独立评价的人类实践活动。

第3章 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 27-46

3.1 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27-37

3.2 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问卷调........37-41

3.3 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41-46

第4章 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存在问题........ 46-50

4.1 审计体制不合理........ 46

4.2. 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46-47

4.3 审计理念僵化,传统审计向绩效审........ 47

4.4 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7-48

4.5 地方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战略有待完善........ 48

4.6 地方绩效审计成果有待进一步开发........ 48-50

第5章 完善温州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工作........ 50-60

5.1 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50

5.2 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 50-51

5.3 强化宏观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51-56

5.4 积极构建可操作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56-58

5.4.1 制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依据........ 56-57

5.4.2 设立绩效审计主要评价指标........ 57

5.4.3 正确认识和运用评价标准........ 57-58

5.5 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58-59

5.6 增强审计成果建设性,提升服务水平........ 59-60

结论

审计发展的历程己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视与运用程度,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绩效审计类型,以促进体制、机制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损失浪费、评价政府及部门的责任和资金使用的绩效为目标。虽然温州审计机关己经开始逐步地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但审计的方法和思路还比较局限和零散,没有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整理。笔者结合近几年绩效审计的实践,运用公共受托责任和“免疫系统”理论对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推进地方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构。接着在运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免疫系统”理论并借鉴国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产生、涵义和基本特征。然后以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审计调查项目为例,评述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表,对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继而分析了目前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然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结合近几年开展绩效审计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完善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工作的对策,在对策分析中,笔者重点对审计管理体制创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分析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较完整的阐述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发展及实践,梳理分析了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对策,为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对提高温州绩效审计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创新审计管理,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适应绩效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体系;第三,针对温州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对温州审计机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取得了第一手调查分析结果。由于知识面的不足及研究水平有限,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有关文献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对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工作实践的总结还不够全面,提出的完善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工作对策的现实操作性有待检验。可以说,当前绩效审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论文写到这,除了对已研究出的成果略有一些满意外,更多的是一种惶恐,因为研究越往下深入,越发现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去钻研。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做研究也是这样。学术研究的同时促使着我知识面的逐步扩大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也指导着我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我想我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N].2008,

2刘秋明.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N].厦门:厦门大学,2006:

3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

4王悦.我国地方神经及机关审计计划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构想[N].审计研究,2006,1:7-10.

5陈尘肇.国家审计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N].审计研究,2008,4:14一16.

6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N].审计研究,2008,3:3-9.

7蔡春.绩效审计论[N].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2~51.

8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N].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9-15.

9张海燕.公共项目“5E”审计探索[N].北京:中国城市经济,2010,5:

10厉国威.关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基础的探讨[N].北京:财会月刊,2005,12: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在美、澳、日、瑞、英、加等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己经成为最主要的审计形式。例如美国审计总署对联邦政府财务审计占自前工作量的巧%,绩效审计占85%。澳大利亚的政府审计中政府绩效审计占50%以上,而日本和瑞士占40%以上,英国和加拿大占40%左右。[2]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83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以来,虽然不足30年时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8年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3]同时要求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到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4]绩效审计为中国政府审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促使中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重要一步一。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以下简称风险基金)一又称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它作为政府实现引导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其风险基金运用效果也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项专门用于鼓励、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政府专项基金。截至2008年底,创新基金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达76.5亿元,共受理近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请,累计立项1.2万余项。以辽宁省为例,辽宁已于2000年建立了省级风险投资基金,并先后在沈阳、大连和鞍山等地建立了区域性的风险投资机构,与东软集团合作成立了以IT产业为投资对象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公司。其中,沈阳市于1992年即在国内率先设立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2000年创立了高科技创业种子基金,2006年制定了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不断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风险基金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至今尚未对风险基金进行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存在其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问题。近年,审计署和沿海较发达城市如青岛、深圳、广州等地审计机关对个别重大项目实施了绩效审计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绩效审计经验。然而,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方面,大部分审计机关在审计实务中尚未涉及。由于实施中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方法和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审计的内容认识尚未统一等原因,全国大部分地方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同时,对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研究较零散、不够系统深入,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这成为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函需解决的课题,因此有必要就完善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l)研究目的。由于科技开发风险基金项目投入的政策性强,投入项目以研发为主,考核和分析指标比较复杂,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无法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而当前审计人员对于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其规范的绩效审计应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需建立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绩效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是对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进行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立评价内容并构建合理的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促进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2)研究意义。开展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意义重大,在绩效审计实践方面,国外己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当前,我国在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审计时也进行了有效的绩效审计实践,但是对科技类的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都还很少,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为其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2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概述

要对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进行绩效审计,首先需要审计机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管理环节和业务内容。对此,本文首先对风险基金的性质、构成、管理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做简单的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了其进行绩效审计必要性的现实依据。

2.1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及其管理概述

2.1.1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性质和使用范围

沈阳市对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的性质和运用范围规定为:“风险基金是由市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专项引导基金,主要用于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支持科技产业化项目,聚合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其中创业投资机构是指“从事创业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事业法人机构,包括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两种”。所谓的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指“向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咨询和管理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22J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是为了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以及出于增强我国企业、经济国际竞争力等各个方面需要,有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做引导带动社会科技创新。

3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现状..........25-31

3.1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现状..........2 25-26

3.1.1 相关审计制度不健全..........2 25

3.1.2 审计效果不明显..........2 25-26

3.2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缺乏..........2 26-31

4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基本思路..........2 31-47

4.1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程序..........231-34

4.1.1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项目绩效审计的程序..........231-33

4.1.2 政府科技风险基金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233-34

4.2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234-40

4.2.1 政府注资和风险基金管理运营..........2 35-36

4.2.2 创业投资无偿资助评价内容..........2 36

4.2.3 科技产业化项目和跟进投资的审计..........236-40

4.3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2 40-47

结论

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部分,由于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投资项目研发或转化成果的不确定性大,无形资产多,难量化评价等特点,使我国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仍缺乏完善的外部条件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随着政府对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的重视以及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对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进行绩效审计是大势所趋。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全面开展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本文尝试对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在本文中,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等有关理论,提出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基本思路,初步构建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框架,包括:目标、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

本文阐述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并重点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针对我国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对其进行完善的措施和对策。随着我国政府对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投入的加大,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将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效益将越来越被重视,我国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必将成为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知识面的不足及研究水平所限,可能存在过于主观和片面的论述,并且尚有多方面问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对政府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设计还不够全面,对策中提出的部分措施短期内还不能实现等,今后仍需不断深化这些问题的研究。敬请诸位专家、教授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Robotics Automation New Orleans,LA. April 2004:2699-2701.

2. Suh and Kwon,the Role of Bilateral Asset Specificity and Replace Ability on Trust inSupply Chain Partner[EB/OL], www. canfield ac,uk/sun/Iscml, Working paper, 2000.

3. Johnson, M.? E. learning from toys: lessons in managing supply chain risk from the toy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1,spring.

4. Sheffi Yossi,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Terrorism[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anagement,2001,12(2): 1 -11.

5. Lisa M. Hauser.Adjus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12(6):125-131.

6. Zsidisin,G.A.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upply Risk,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Management, Tempe: Winter, 2003, Vol.8, No.6.P14-25.

7. Roshan gaonkar?N.Viswanadham.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LA. April 2004:2699-2701.

8. Jukka Hallikasjris Karvonen,Risk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supplier networks [J] 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2004(90):47-58.

9. Paul R Kleindorfer, P.R..Managing Risk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J], Working paper,2004.

10. Chapman,P.Identifying and Management calls for close look at risks,Business Insurance,2002,36(17):30-41.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严峻的竞争环境也给企业以舞弊的压力和动机,国内外一些公司相继曝出会计丑闻,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轻则赔偿巨额损失,重则被迫关闭,传统的审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当今环境。被尊称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如何满足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同时避免审计失败后的巨额赔款,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审计界努力的又一目标,于是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不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摈弃,更不是对以前模式的否定,它是在吸收以前模式优势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流程,站在更高处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相对传统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够更好地从宏观和微观双重层面揭露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能够更好地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而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被审计单位,使得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有更好的了解,为注册会计师给被审计单位做咨询层面的工作提供条件;被审计单位内部结构及管理的合理化提高,反过来也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风险。

然而面对理论界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如此推崇和看好,实务界的应用情况又是怎样呢?可以说从独立审计诞生的那天起,公众对会计师的诉讼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后期至今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促使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审计方法的积极探索,安然事件更是加快了对该方面的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际性大型会计事务所率先采用了新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国内外相关部门修订了相关准则以配合和规范审计方法的改变。然而纵观已有的应用情况研究,世界上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并没有理论中想象得好,“安然事件”的发生更是让世人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了疑问,“安然事件”是否说明了这一新的审计模式的失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真的能降低审计风险吗?业界也展开了新一轮的论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审计起步更晚,加之与国外环境差异较大,使得国内真正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事务所寥若晨星,为促进其实施我国于 06 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但国内事务所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执行力度究竟多大?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积极倡导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进?解决这一系列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审计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情况为题进行研究。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之一的山东省,对审计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强,因此本文以青岛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的方式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青岛市审计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1.2 研究的必要性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瞬息万变,会计信息随之复杂,再加上管理层舞弊现象层出不穷,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逐渐加大,而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也愈加扩大,因此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也急剧增加,一旦出现审计失败,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就面临着巨额赔款,“诉讼爆炸”空前来临。受经济全球化、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影响,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大量涌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能免于审计失败的巨额赔付,注册会计师发现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能为力,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技术以提升竞争力迫在眉睫。因此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事务所乃至注册会计师角度来说,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因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够更好的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执业水平,降低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提高事务所的名声、扩大事务所的影响力,而较高的审计质量也有力地保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摸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弥补目前审计模式的不足,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对规范我国审计实务具有现实意义。

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相关理论

2.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都达成了共识:系统论、战略管理论和风险管理论。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格 贝塔朗菲在1973 年首先提出的理论。他在研究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各种生物都具有复杂的、有层次的结构,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经过后续研究和思考,贝塔朗菲把生物体系统论扩展到了社会其他领域,形成了“一般系统论”。与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一样,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以及它最终的生存也取决于构成企业的要素之间及企业与外部经济组织之间的整合与共生。因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不能单纯地对构成企业的各部分进行分别分析,还要考虑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个企业的总体情况。以往的传统审计模式将企业经济活动分解为各个经济交易或事项分别进行审计,进而出具审计报告,采用的就是一种简化模式,使注册会计师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因此,系统理论的引入,对审计更好的发挥鉴证作用意义重大,是审计发展史上的又一进步。

2.1.2 战略管理理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又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导向,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风险,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源于上世纪中期的西方,它认为企业应连续不断地关注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快速做出调整,因此战略管理理论又被称为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战略管理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企业的战略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已为商界所公认。风险是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对风险的正确把握往往意味着企业战略的恰当性和可是现行,也增强了企业实现目标的自信。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趋于白炽化,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必不可少。一个企业的战略是否适当,不仅关系着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影响重大。战略管理就是基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寻找应对风险的对策产生的。同样,审计师要想全面把握审计风险,不仅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相关的风险,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的、宏观的经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管理层制定的战略和相应风险的控制措施,从而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才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样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3 调查的整体设计........... 29-41

3.1 调查的总体思路........... 29

3.2 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 29-30

3.3 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 30

3.4 调查问卷及现场访谈问题的解析........... 30-35

3.5 调查结果的收集及汇总........... 35-41

3.5.1 调查问卷结果的收集........... 35-37

3.5.2 现场访谈纪要........... 37-41

4 对调查情况的分析........... 41-48

4.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青岛市........... 41

4.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取得的成绩........... 41-42

4.3 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普及率低的原因分析........... 42-46

4.4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存在问........... 46-48

5 扎实推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建议........... 48-51

5.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48

5.2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48-49

5.3 加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需........... 49

5.4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 49-50

5.5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50-51

结论

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发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青岛市会计师事务所的实施范围还很小,离准则要求的全面实施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转变成本高、需求不足、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认识不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等方面。这些表象是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导致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率低的更本质原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要求的审计人员素质、数据库等支持资源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审计客户的治理结构等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要全面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得应有的功效,要从根本入手,从以下多方面进行准备: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加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为早日普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条件。 尽管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体普及率不高,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并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现场访谈中专家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认为在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执业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审计模式的不足,为审计质量的提高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要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审计的发展。

正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当前的环境还不适合全面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做到以上建议的同时,为了达到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目的,还要注意不能盲目的好高骛远,而应该按照“试点——推广——普及”的指导策略,一步一步来,最终实现普及。在选择试点单位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事务所,比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较多的事务所或者是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同时,在试点的初期,事务所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审计客户选择合理的审计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内部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企业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内部控制较弱、财会人员水平较差的企业中执行账项基础审计;还可以根据情况实施混合的审计模式,如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以达到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Timothy Bell, Mark Peecher and Ira solomom. In: The www.51lunwen.org/sjfx/ 21st Century Public Company Audit.KPMG LLP,2005

[2] Timothy. B. Bell and ira Solomon . Cases in strategic systems Auditing. KPMG and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2002

[3] Timothy Bell, Frank. Marrs, Ira solomom, et.al. 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StrategicSystem Lens----the KPMG 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 KPMG LLP, 1997

[4] Eilifsen. A. Knechel. W.R. and Wallage,P.2001.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Model: A field Study, Accounting Horizons,Sep,193-207

[5] 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60-65

[6]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57-59

[7] 邢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发展新趋势.会计师,2005,11:48-53

[8] 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52-55

[9]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0] 曾萌.我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财会月刊,2003,15:51-52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应当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审计行为

一、 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评价行为

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的行为。在实践中,审计评价与审计发现的相关违法违规事实、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等,通常会一起写入审计机关对外出具的法律文书——审计报告。由于《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仅规定载有审计处理处罚内容的审计决定的救济途径,未规定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不服可否提起行政诉讼。实践中对此存在疑义,也产生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载有审计评价内容的审计报告是对外出具的法律文书,可在一定范围内知晓,审计评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社会声誉,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因而,审计评价本质上属于《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第 8 项规定的行政机关可能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当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并不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强制力,不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等造成实际损害。而且,根据目前的审计实践,审计报告并不直接对社会公布,其审计评价也不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声誉造成实际损害,不应将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评价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笔者认为,对审计评价行为的可诉性,应从该行为的法律效果进行分析。载有审计评价内容的审计报告是对外出具的法律文书,按照政务公开的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考虑外,原则上都应对外公开,不论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也无论是向社会公开还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等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评价行为很有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人身权或者财产权造成直接的损害,具有外部法律效果。而且,行政诉讼采取的是主观诉讼标准,即只要行政相对人“认为”相应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证实相应具体行政行为实际侵犯其权益。4因此,应当将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评价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另外,虽然审计程序中已经设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环节,被审计单位在此环节可就审计报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但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最终公布的审计报告仍存在异议,应当允许其就此提起行政诉讼,由中立的司法机关对此进行裁决,以体现对被审计单位权利的充分保护。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在下次修订《审计法》时,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二、 未依申请公开有关被审计单位信息的行为

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有权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及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取得相关证据。因此,为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机关不可避免要获取记录并保存大量包括政府信息在内的被审计单位信息。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审计机关收到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断增多,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各种不同目的,向审计机关申请公开审计机关掌握的被审计单位信息。自 2008 年 5 月至 2010 年 8 月,仅上海市审计局收到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就达 92 件,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未依申请公开有关被审计单位信息的行为是否可诉,实践中存在争议。对该行为的可诉性,需要从权利标准和法律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知情权不在《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规定的人身权、财产权范围内,从权利标准衡量,是否可诉。二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从法律标准角度衡量,对未依申请公开有关被审计单位信息的行为是否可诉。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必须在实际上能够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或者财产权产生直接的影响。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既不在《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第 1 项至第 7 项规定的行政行为范围内,也不在第 8项规定的“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范围内,从权利标准衡量,不应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第二章 不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审计行为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评价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个人的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或者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以及个人廉政情况发表意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一般是以审计结果报告的形式报告审计机关的本级政府和党委组织部门,不对外公开。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个人的审计评价不服,可否申请司法救济,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对该行为可诉性的争议焦点有两个: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个人的审计评价行为作为一种责任鉴定行为,是否可诉。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个人的审计评价行为是否属于不可诉的内部行政行为。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个人的审计评价行为作为一种责任鉴定行为是否可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责任鉴定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主要理由是:第一,责任鉴定行为只对相对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不具有直接的约束力,甚至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第二,责任鉴定行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法院不适宜对其进行直接、完全的审查。第三,有些责任鉴定是在特殊情况下完成的,具有不可重复性。第四,责任鉴定作为一种证据,可以通过具体案件附带审查,不必将其直接纳入行政诉讼。10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只是作为干部人身管理部门使用干部的参考,而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和执行力,不具备要求被评价的当事人必须履行某种义务的法律效力。审计评价也不必然为干部人事管理部门认可和采纳,它只相当于干部使用、干部任免过程中对干部进行了解考察的一个环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只是一种供参考用、建议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对它不能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

第二章 不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5-23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个人.......... 15-18

二、审计移送处理行为.......... 18-19

三、上报审计信息中对有关单位..........19-20

四、未按群众举报实施审计的行为.......... 20-23

第三章 可诉性需要具体分析的审计行为.......... 23-26

一、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对有关单位.......... 23-24

二、审计结果公告行为 ..........24-26

结论

正如认识论的规律一样,法律的制定和施行也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法律制定以后,它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并通过一定方式总结评估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相关立法机关,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本文尽管没有高深的理论探讨,但所作探讨的都是审计执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述争议的出现,有的是因为现有规定不明确,有的是因为现有规定的法律层次不够高,还有的则是规定本身有待商榷。无论是哪种情形,都需要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来解决。笔者认为,从长远的需要来看,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审计署与最高人民法院协商,考虑制定一个专门针对审计行为可诉性的司法解释,从受案范围、受理和审理程序、判决和执行等方面详细作出规定。其次,立法机构应认真评估《行政诉讼法》施行二十多年来的执行情况,深入总结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适时予以修改完善。比如,修订《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关于可诉范围限于“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规定,将知情权、受教育权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可诉的内部行政行为作进一步界定,不再限于第 12 条第 3 项“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对移送处理行为不可诉作出明确规定等。再次,在下次修订《审计法》时修订有关救济途径的条款,在与《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衔接的基础上,既充分赋予行政相对人诉讼权利,又便于实际操作。比如,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修订现有规定,赋予行政机关原告资格,规定被审计单位对财政收支有关的审计决定不服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二条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只能申诉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上升为法律规定,以与《行政诉讼法》第 12 条第 4 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相衔接,等等。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著:《行政诉讼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 3 月版,第 172 页。

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第 118 页、第 360 页、第 383 页、第 384 页,第 405 页。

3.刘文静等主编:《WTO 透明度与我国行政公开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93 页。

4.阎尔宝:《论内部行政行为的几个问题》,载《行政法学研究》1996 年第 4 期。

5.《法制日报》1991 年 9 月 19 日第 3 版。

6.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 页。

7.董大胜:《关于审计机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几个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审计报》学习周刊第 243 期,2005 年 12 月 28 日。

8.马怀德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05 页、第 108页。

9.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7 页。

10.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六

1.导论

1.1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980年SimuniC率先对审计收费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之后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我国2001年12月24日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从那时起才正式确认了上市公司有报告审计费用的义务。这才使报表的相关使用者有了知晓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具体情况的权利,同时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审计收费的政策基础和数据条件。随着我国证券业的兴起,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利益相关者比如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部门等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越来越高。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有编制财务报告的责任,注册会计师有保证审计报告合法,公允,真实性的责任。只有注册会计师真正行使好自己的职责才能起到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的作用。合理的审计收费一方面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保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质量。

随着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除了研究审计费用的一般影响因素,国外首先出现了对其他潜在因素的研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步增加。由于风险导向审计①的理念逐步引进,盈余管理更是成为影响审计收费潜在因素的重要一环。盈余管理通过在风险层面对审计收费带来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风险,盈余管理行为针对的报表项目一般是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它们的审计程序较复杂,也更容易被操作。第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侵害其他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以及股东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②,所以盈余管理在我国也是高固有风险的表现。为保持审计风险不变,针对高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该相应增加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只有通过增加审计程序的方式来降低检查风险以到达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这就会增加审计师的各种投入。第三,由于存在盈余管理尤其是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被审计公司,其审计风险会相应增加,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充分考虑到审计风险的增加,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应该考虑提高审计收费,增加审计程序降低检查风险,以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但是结果并不统一,也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系统性理论分析和深入的原因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拟探究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是非显著,并深入了解如果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那么是否就一定源于普遍存的审计意见购买现象,是否这种影响就表明了审计质量降低。

1.2研究思路及框架

(1) 研究的思路

整篇文章分为五章,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规范与实证相融合。在借鉴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的情况。在改进了前人的审计收费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起了检验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模型。再分析,导致这种显著影响的原因是否是所谓的审计意见购买。本文认为,如果普遍存在审计意见购买,那么审计费用越高就越容易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相反如果审计意见购买现象并不普遍,审计报告的质量相对是较高的,那么在相同盈余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审计收费越高就应该越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意见。所以本文计划进一步通过加入审计意见这个变量从侧面去验证导致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正向影响的原因。本文将以2009年末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除金融行业及数据不全的个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研究进行数据上的支持,并侧面说明导致正方向影响的原因。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一些建议。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的成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Simunic(1980)首次建立了专门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模型。他提出了影响审计定价的十大因素。在研究了这些因素之后,他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为被审计单位旗下子公司的数量,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类型,以及其资产负债率等。Ander和zegha1(1994)以加拿大的审计市场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做了回归分析。在分析了加拿大的上市公司所发布的数据后,他发现,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总资产越多,所经营的业务越复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也会越高。Firth(1985)以新西兰的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审计市场。他分析了在新西兰上市的公司所发布的数据后,得出以下结论: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对象的经营规模,例如其资产总额,对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其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所占比率,和非系统风险,也是影响审计费用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而作为审计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定价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

之后许多学者对基础模型进行了改进,除以上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找到的第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FranCis(1984)以澳大利亚的审计市场为对象,在改进了Simunic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模型后,使用不同的变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都与审计定价呈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Mayhew(2002)认为,因为有更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信息,这使得高质量审计信息的受益人—包括被审计公司的所有者,潜在投资者,会有更高的意愿为了这些重要信息而支付较高的费用。Defnd和Suramanyam(1998)在模型中引入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discretionaryitems)研究后发现,该项因素与审计师要面临的诉讼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因而间接正向影响了审计定价。由于“深口袋”效益的存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

3. 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理论............ 24-41

3.1 审计收费的基本理论 ...........24-32

3.1.1 审计收费定义及收费的构成........... 24-26

3.1.2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26-32

3.2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32-36

3.2.2 盈余管理的定义........... 32-33

3.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33-35

3.2.3 盈余管理的方式........... 35-36

3.3 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36-41

3.3.1 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研...........36-39

3.3.2 盈余管理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分析........... 39-41

4. 盈余管理对审计定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41-54

4.1 研究假设 ...........41-42

4.2 变量设计和样本选择........... 42-44

4.3 审计定价模型的构建........... 44-46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6-48

4.5 多元回归分析及结果分析...........48-54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4-58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4-55

5.2 基于研究结论的建议........... 55-56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56-58

结论

审计脱钩改制实施后,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了真正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再加上2001年审计收费披露准则的发布,使得审计收费和审计定价一度成为审计研究的热点话题。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导作用使大家越来越关注对盈余管理对审计带来的风险,以及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也对导致这个正向影响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全文的分析和检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做出以下结论:

(l)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正方向影响

在特有监管制度下,本文对我国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通过4.5节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盈余管理强度越大的公司被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这个结论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盈余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人力物力,从而增加了审计成本。为了对增加的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加以补偿,审计师肯定会提高审计服务的要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上市公司为了给盈余管理赢得更大的空间,出更高的价格购买审计服务。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达成了共谋的行为导致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

(2) 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

未致审计独立性的严重丧失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相关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控制了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例,以及事务所类型和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后,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其他几个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盈余管理水平上,审计收费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这就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较高的审计收费而严重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仍主要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来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更多的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花费了事务所更多的精力和程序,严谨的过程使费用提高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审计意见购买导致。

(3) 我国审计收费还相对较低

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存在显著正方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也是正相关,我们说这个从侧面证明审计收费的提高是提高了审计质量而不是审计意见购买。而很多国外的研究都证明,在审计收费超过审计正常定价的情况下,审计收费越高审计质量就越差。对比来看,我们可以解释为我国的审计收费还相对较低,基本没有超过审计正常定价。

(4)审计收费反映了盈余管理的程度和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系列会计造假恶性事件后,人们开始怀疑我国审计师的能力和信誉,质疑审计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反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经过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盈余管天野呈度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也会增加审计风险。研究证明的审计收费于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也进一步说明了,在现行审计收费市场中,审计收费的多少考虑到了盈余管理带来的审计风险,同时审计收费也就从侧面揭示出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为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即从审计收费的情况侧面反应此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了解部分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l]焦莹芳.2007.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2]刘胜强.2004.从收入、费用确认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21卷第6期

[3]刘晓霞.2006.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

[4]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2006.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一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审计研究.第2期

[5]宋建波陈华的.2005.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则一经问题研究.第3期

[6]宋衍着殷德全.2004.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第1期

[7]苏玉.2009.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审计定价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第5期

[8]唐红申志仁.2010.盈余管理幅度、审计收费水平与审计意见购买.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第3期

[9]唐好郑婷婷.2010.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一一来自广西的数据.财会通讯.第9期

[10]王金圣.2007.审计意见收买研究综述.财贸研究.第2期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股价的上涨吸引更多的人们炒股,政府出台政策打击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使得很多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很多股民被套牢,很多蓝筹股因此受到影响需要进行暂时调整。但是由于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股价迅速上涨,不断创造新高。股价上升是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有效反应,因此通过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可以判断股票的价格是否合理,该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在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下,所有企业的都不可避免的要学会如何在严峻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能否生存和不断发展取决于公司是否能保持持续、稳定成长的能力,这一检验办法是最基础客观的标准。为了能够给公司的长期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公司的管理层首先可以对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然后进一步认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在现今经济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下,选择有利的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获取充足的资金是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发展的途径,而现今的市场上有大量流动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如何利用这些闲散的资金让我们想到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可以让缺乏资金的地方及时分配到富余的资金,市场经济的这一作用可以带动经济的新增长。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衡量结果判别投资风险,进行理性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失误,提高投资收益。但是如何判别成长性好的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证券市场了大量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表的违反法规行为被曝光,例如国内近几年的蓝田、银广夏、萨特亚姆等几起恶性舞弊案件,这些舞弊案件极大地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尤其是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对于公司的财务信息真实性需要一个监督机制,而审计就是这样一种监督保证机制。成长性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在很多文献中,都是通过非会计方式解决成长性引起的监督问题,这些方法中有些不具有可行性,有些是成本过高。在文中,作者研究审计是否可以作为监督成长性公司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审计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例如“十大”在对成长性不同的公司进行审计时是否存在差异。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成长性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投资者以及决策制定者需要准确无误的掌握投资的方向,及时抓住投资机会,不可丧失机会。同时要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一切资源使企业能够快速平稳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成长性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企业成长包含了规模成长、技术成长等几个方面,它应该是企业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成长性不仅仅由过去的财务经营状况决定,而是取决于能否抓住未来的投资机会。而在选取衡量成长性的指标时,国内研究基本是较为单一的历史财务数据,在本文中,作者采用综合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但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或投资机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如何吸引外部投资者尤其是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就需要公司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时公司可选择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保证和监督机制,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起到监督经营管理者的作用。首先,该文章可以提供证据证明高质量的审计可以作为监督高成长上市公司的一种措施,使其更容易获得成长的资源。其次,高成长上市公司聘用高质量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可以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也从另一面说明高成长上市公司如果聘请低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很可能会降低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这一研究的发现为投资者进行正确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地参考信息。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许多研究表明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与其他事务所相比,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因此文中以是否聘请“十大”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在规范研究中主要对审计质量、成长性、相关衡量指标、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分析;实证研究主要从 WIND,CCER 和巨潮资讯网等数据库中选取了 2007-2010 年深交所 A 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采用统计软件 SPSS17.0 设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成长性与审计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Hoje Jo,John M.Pinkerton(1994)选取 1044 家日本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日本公司的融资和投资机会的关系,文章主要目的是确定代理成本和税务哪一个是融资政策与投资机会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变量,研究结果发现:账面债务权益比与我们衡量投资机会的方式呈正相关,但是文章的研究分析结果并没有为投资机会集和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为正的原因提供一个严谨的解释。J.Spencer Martin, Anthony M.Santomero(1997)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模拟风险中立企业在选择信贷额度时的行为。研究发现当信贷额度需求与企业成长前景正相关时,那么信贷额度与成长前景中的不确定性负相关。Kee H.Chung,Peter Wright(1998)主要研究投资机会与市场对资本支出决策的反应,利用 Tobin's q 划分样本公司,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投资机会的质量决定了股票价格对资本指出决策的反应。Marion Hutchinson,Ferdinand A Gul(2006)选取澳大利亚 251 家公司 753个观察值为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公司的投资机会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成长性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公司董事会的构成相关。从经济角度看,低投资机会的公司运用股票选购权激励管理层提高公司业绩是不合理的,该文章的特殊贡献在于表明了公司内部的一些决定组合激励选择的特征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小起一定的决定性作用。Robert E.Carpenter(2008)选取693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并且估计投资的回归值,使用的方法是把雇员的数量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标准,并且按照公司财务限制的大小对公司进行分类,主要说明了现金流量在投资回归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量包含了一些托宾 Q 值未考虑在内的因素。在投资等式中,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是因为其在捕捉信贷摩擦带来的效应中现金流量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理论............. 18-27

3.1 成长性的含义和研究意义..........18-20

3.1.1 成长性的含义.......... 18-19

3.1.2 成长性研究意义.......... 19

3.1.3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19-20

3.2 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状况.......... 20-25

3.2.1 外生成长理论 ..........21-23

3.2.2 内生成长理论 ..........23-25

3.3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5-27

第四章 上市公司成长性和审计质量..........27-35

4.1 成长性的衡量和评价.......... 27-32

4.2 审计质量的概述和衡量.......... 32-35

4.2.1 审计质量的概述 ..........32-34

4.2.2 审计质量的衡量 ..........34-35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35-46

5.1 研究假设 ..........35-36

5.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36

5.3 指标的设计选取..........36-38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因素分析.......... 38-41

5.5 实证结果分析.......... 41-46

结论

本文选取 2007 年-2010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 A 股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以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一研究公司的成长性与高审计质量(以“十大”表示)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通常,投资者会认为高成长性公司为了融资很可能会通过操纵利润粉饰报表,而高成长上市公司为了获取资金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内部信息,使得投资者放心进行投资,因此高成长公司就需要聘用高质量的审计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同时审计可以监督企业的管理者,抑制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审计高成长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所以为高成长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资本也会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

文中经过实证分析证明高成长上市公司倾向聘用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首先,高成长上市公司的股东为了监督经营者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高质量的审计可以为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加大力度保护投资高成长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也增加投资者对高成长公司信息的信赖程度。使得公司的规模、业绩可以不断的发展壮大。本文为审计能否监督高成长公司提供了经验数据,经过文中第五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成长公司具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聘用“十大”进行审计可以为高成长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供监督,经过本文验证“十大”的审计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公司内部信息并且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增强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02):131-134.

[2]程敏,赵惠芳,潘立生.投资机会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04):107-111.

[3]符林,刘轶芳,迟国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判定方法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06):37-41.

[4]范明,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一个一般框架及其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4(10):107-113

[5]郭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关键纬度及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137-141.

[6]顾春雨.我国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J],2010 (03)

[7]谷燕.关于公司成长性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09(12):17-21.

[8]韩小芳,王恩山.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会计师,2010(02) :137-141.

[9]李益娟,宋永春.会计盈余、现金流量与企业成长性研究—来自高成长性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月刊,2010(04) :139-142.

[10]李益娟.基于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判定[J].财会月刊,2009(02): 37-41.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八

1. 引言

1.1研究背景与选题动机

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在美国的公司治理中被提出,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1世纪初,伴随着安然、世通等震惊资本市场的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委员会制度被作为一种应对措施又重新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它对于维护财务信息质量、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提升公司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美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已经同公司的管理层、外部审计师一起构成了三个重要支点。2002年,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审计委员会定位在公司治理的最高层面上。然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理念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银广夏、琼民源、红光实业等财务舞弊案例,使得在国外盛行已久的作为公司治理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参照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做法,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构建、运行、披露及其评价上,依然缺少足够的经验和规范来指导:再加上具体国情的差别,我国上市公司二元公司治理结构与美英等国上市公司一元治理结构有着很大不同,在借鉴美英等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时应着力使其本土化,与我国具体环境和现实状况相适应。

结合我国二元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状况,对审计委员会制度进行研究,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对于促进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理论研究层面上,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有关审计委员会制度方面的研究范围,为二元公司治理结构下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共存提供更为明确和清晰的理论支撑,并为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思考。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其进行研究也将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从而形成一套更为健全、更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理论,为公司治理的实践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对我国二元公司治理下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并存问题进行研究,将为我国二元公司治理结构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在监督方面的协同效应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对策,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思考将有助于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1.2研究现状

11.2.1国外研究现状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1938年美国发生了震惊资本市场的“Mekesson& Robbins”财务舞弊案①,该案例促使美国证券交易理事会发布文告,建议由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代表股东聘请注册会计师,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发展史上的三大报告—全美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报告(eadway CO~ssion Report)、加拿大麦克唐纳报告(Macdonald Report)和英国凯德伯瑞报告(Cadbuxy Report),肯定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操作指南,为其合理地构建和顺利地运行铺平了道路。TreadwayCo~issionReP0rt(1987)在规定上市公司要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同时,指出审计委员会必须是熟知信息的、高度警惕的、有效的关于财务报告过程和相关内部控制的监督者。除此之外,该报告还为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具体指南,并提出了11条建议。1992年,Treadwayco~ission又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重申了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出现财务舞弊案例,诸如安然、世通等重大财务舞弊案案例更是震惊世界,在给广大投资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作为应对措施,审计委员会制度被视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日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本部分内容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内涵、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以及理论基础方面进行阐述,为进行审计委员会制度构建与完善方面的探讨奠定基础。

2.1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内涵

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内涵方面,本部分将首先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概念进行厘定,进而简要阐述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并对其有效性做了简明的概述。

2.1.1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概念界定

审计委员会在国外虽然由来己久,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国家都只是以其职责来表述审计委员会是一种什么组织。例如,《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就规定:审计委员会是由发行证券公司董事会组建并隶属于董事会的一个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职责是监督该公司的会计及财务报告过程以及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如果发行证券的公司不存在这类机构,则审计委员会为其整个董事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由此可见,审计委员会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旨在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进行监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财务治理水平。与审计委员会相比,审计委员会制度则包括更加广泛的内容,诸如审计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审计委员会人员的构成状况和薪酬条件以及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评价标准等。本文在探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时,主要是从我国二元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出发,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在设计上应该隶属于董事会还是监事会进行探讨,揭露了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评述............ 27-39

3.1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现状............ 27-30

3.2 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30-35

3.2.1 在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置状............ 30-31

3.2.2 在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人员............31

3.2.3 在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关系方面............ 31-33

3.2.4 在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 33-34

3.2.5 在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34

3.2.6 在审计委员会制度信息的披露方面 ............34-35

3.3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考察............35-39

3.3.1 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的建立情况............ 35-36

3.3.2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情况............ 36-38

3.3.3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 38-39

4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议............ 39-45

4.1 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 39-40

4.2 在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关系方面............40-43

4.2.1 把审计委员会设置在监............ 41-42

4.2.2 进一步明确监事会和审计委............ 42-43

4.3 在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方面............43

4.3.1 由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 43

4.3.2 进一步明确审计委员会与内............ 43

4.4 在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的关系方面............ 43-44

4.5 在审计委员会制度信息的披露方面............44-45

结论

在内部审计部门由审计委员会领导之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就有了自己的执行部门,因此可以将其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效果的职能交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这样一来,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就不在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讲在嘴上的形式了,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了审计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可以把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真正地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对经理层和董事会进行报告,这样就使其独立性得到提高,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其被赋予的职能。

由审计委员会来选择聘任和解聘外部审计师,这也与我国二元公司治理结构强调对董事会的监督相一致。调整后的审计委员会成为监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由其来决定外部审计师的聘任与解聘事宜,一方面符合二元公司治理结构下把监督职能赋予给监事会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保障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避免出现因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而与其聘任的外部审计师进行合谋的现象。要想真正地使审计委员会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用,就必须使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信息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因而必须建立相关的披露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委员会从制度确立、人员聘任、职责履行到执行效果的整个过程都能够按照建立这项制度的初衷那样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l]丁忠明.中国公司董事会治理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4-92

[2]樊子君、金花妍.韩国内部控制研究--兼谈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J].审计研究,2009(5):92-95

[3]胡凯、王宝卷.西方国家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简介及启示[J].广西会计,2001(12):36-37

[4]何桂、张晓农.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J].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104-130

[5]雷光勇.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2(8):20-24

[6]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J],2002:22-27

[7]李孟青、李秋燕、金鲜花.审计委员会设立目标演变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l):102-104

[8]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66-184

[9]刘雁华.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4):45-46

[10]刘立云.审计委员会制度述评[J].审计研究,2000(3):x4-24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1. 西方各主要国家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体制。西方各主要国家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自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制。美国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在当代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审计总署 GAO①对政府投资的各个项目开展绩效审计,跟踪和监督每个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标准、审计流程、审计准则在内的绩效审计体制,使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英国国家审计署也高度重视政府绩效审计,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体系。英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对政府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工程绩效审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大利亚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绩效审计,到 1997 年新审计法颁布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国家审计署开展针对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领域投资管理行为的绩效审计,检查政府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项目资金管理以及投资战略效益情况如何。其他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都相继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政府绩效审计方式,如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这些审计体系和审计方式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和民主政治发展而产生的,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和西方国家推行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国内政府审计已步入绩效审计的发展轨道。2002 年深圳市审计局率先在全国开展绩效审计试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正式步入发展轨道。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 2003 年至 2007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 2007 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②随后《审计署 2006 年至 2010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 2010 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①在《2008 年至 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 2012 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②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 2008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对一些重特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全力推进绩效审计。

3. 我国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研究亟待加强。虽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但这些观点大多局限于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或者是政府绩效审计的总体研究,关于县级政府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使研究成果呈现笼统和片面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者们或是对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好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简单介绍其绩效审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或是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些概念性、内涵性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还尚未提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开展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微观操作和具体对策;二是对于我国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实践问题研究相对缺乏,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如何设计等实践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仅可见于少数文献中;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只注重在理论上创造,偏重移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和方法,而没有关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目标、环境、方法、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

1.1.2选题意义

1. 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现阶段我国正积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央下发的众多宏观经济政策无疑对政府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在 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④同时,2009 年中央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 4 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如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村投资项目力度的加大以及最大效力地落实 4 万亿中央新增投资,都需要审计部门采取绩效审计的相关措施加强监督,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问题,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逐年加大,以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加大的同时,却没有取得良好的产出效果,主要在于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比比皆是;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较为严重;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在投资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还存在不少重大问题。而县级政府工作的重心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科技教育建设等服务性工作,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团结稳定。①县级审计机关作为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深入评价项目的绩效状况。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开展能够从一定层面上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的问题,通过对投资管理领域的跟踪审计,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规范建设市场的秩序。通过绩效审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宏观管理,强化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保证投资项目能够低耗高效建成,提高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绩效水平。

第 2 章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本质与演变历程

2.1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本质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涵界定必然包括“县级政府”、“政府投资项目”、“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等相关概念和其关系的界定。笔者通过梳理其涉及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分类,分别从以下几个层面对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深入地阐述。县级政府,是地方政府的下一级基层政权机构,是联系地方政府、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中介组织。基于县级政府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逐步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即县级政府越过市级政府而直接受省级政府的领导,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县级政府具备着不同于其它行政层级的特点:县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和农村、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的沟通桥梁,既是县乡两级行政机构的决策机关,又是落实中央、省部级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机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县级政府以农村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具有明显的衔接性,是一个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自组织系统;县级政府是深化农村改革,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①政府投资的项目涵盖很多,在美国主要分成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包含道路以及高速公路投资、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而国内学者指出,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处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②我国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具体范围,即是指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 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 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建设项目。

第3章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29-41

3.1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29-32

3.2 案例分析 ............32-38

3.2.1 项目的基本情况............ 32-36

3.2.2 审计实施 ............36-37

3.2.3 绩效审计成果............ 37

3.2.4 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37-38

3.3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存在问题............ 38-41

3.3.1 缺乏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环境............ 38-39

3.3.2 缺乏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39

3.3.3 县级审计机关内部缺乏后续教育机制............ 39-41

第4章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完善对策 ............41-52

4.1 湘潭市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经验借鉴............ 41-44

4.1.1 以建立县级政府投资审计............ 42

4.1.2 以创新绩效审计方法为重要抓手............ 42-43

4.1.3 以审计队伍建设为关键............ 43-44

4.2 夯实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础 ............44-47

4.2.1 提高绩效审计的思想认知程度............ 44-46

4.2.2 保障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运转经费............ 46

4.2.3 建立绩效审计信息平台 ............46-47

4.3 建立健全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制度............ 47-49

4.4 科学规范县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49-52

结论

加强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开展绩效审计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自 2010 年国家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对县级政府的公共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备受关注,绩效审计的作用愈加凸显。加之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大力推进,使我国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在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和各领域学者的共同摸索和探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逐步发展完善。本文以政府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进和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从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问题出发,归纳总结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演变历程和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然后研究了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案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地方政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对策。本文研究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结了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演变历程,即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政府绩效审计的演变过程;新世纪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推广。分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演变历程,是建设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内在要求,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研究了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的缺陷,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主要绩效审计环境不优越、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机关内部后续教育机制不健全。

3.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路径。本文根据县级政府和地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夯实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基础,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制度,科学规范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绩效审计机制。

参考文献

[1]彭国甫,颜佳华.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7]曾寿喜,李学柔.效益审计基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8]施青军.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9]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金华.中国审计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专业会计论文范文篇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1 世纪以来,国内外接连爆发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使得广大投资者深受其害。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可信度产生质疑,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全球范围内,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声誉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在美国,2001 年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它在华尔街编造的神话开始破灭。2002年 1 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公开承认销毁了它为安然公司审计相关的档案;同年 6 月,由安达信审计了 14 年的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WorldCom)的 CEO 约翰•西择摩尔向新闻媒体披露了其公司利润总额被夸大了 76.8 亿美元的会计造假丑闻。连续发生审计丑闻事件直接导致了具有近 90 年历史、声誉卓著的安达信会计公司轰然倒塌。2002 年4 月,百年老店施乐公司也被指控为财务舞弊。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审计造假案也频繁发生,例如:1992-1993 年间连续发生深圳原野公司侵吞股东权益、北京沈太福长城非法集资和海南中水集团巨额金融诈骗;1997-1998 年,发生了东方锅炉、红光实业、琼民源三起上市公司虚报利润、虚增资本公积金及操纵市场案;2001-2005 年又发生了银广夏、麦科特黎明股份、蓝天股份、航天机电、科龙及外高桥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事件。

上述财务舞弊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审计任期过长。如安然公司的财务报表自 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由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审计;而截至 2000 年止,毕马威对施乐公司的审计时间更是长达 40 年。怎样提高审计质量,重塑审计职业的信用,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些欧美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审计合伙人实行定期轮换,以提高签字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降低审计任期过长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2002 年 7月,美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该《法案》对负责审计合伙人的轮换制度进行规定,即负责(或负责协调)审计某发行证券公司的财务合伙人或负责复核该审计项目的合伙人连续对该公司的审计或复核时间超过 5年,则认定该会计事务所提供上述审计业务为非法。该法案颁布目的是实行审计合伙人定期强制轮换(Audit Partner Rotation),以提高审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随后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国纷纷效仿美国的做法,也出台了类似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为上市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事务所实行强制轮换。其中,意大利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 9 年的法定轮换期;新加坡规定对设在本国的银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定期轮换;英格兰、加拿大规定对所有公众公司的审计合伙人施行定期轮换;奥地利要求公众公司实行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效仿国外的做法,2003 年 10 月 8 日我国的证监会和财政部也颁布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该规定于 2004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该法规要求签字 CPA 连续为某一公司或机构提供的审计服务年限不得超过五年,否则该事务所的审计行为被视为违规。该规定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恢复投资者信心。随后 2004 年 2 月 1 日,财政部颁布了《改进和加强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管理的若干规定》,该规定要求各类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非金融企业(特殊行业企业之外),应当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已为本企业连续审计 5 年的签字CPA 予以更换。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通过国内外审计现状研究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强制轮换已经被一些国家所采用或重视,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或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相关性已经在学术研究陆续展开。美国在 2002 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同时,也授权了美国国家审计总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度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和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多,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达到一致的结论;而对审计师的审计任期和审计质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不是很多,对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相关性的理论探讨还是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相比之下,在已有的经验数据研究中,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较多,无法满足针对我国签字CPA 强制轮换制度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沪、深 A 股 2008 年和 2009 年的上市公司数据样本,从签字 CPA 任期的角度对签字 CPA 强制轮换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签字 CPA 的定期强制轮换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强制轮换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也能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同时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内部质量控制,进而对于提高审计市场效率也有现实意义。

第2章 签字CPA强制轮换的相关理论

2.1 签字CPA轮换的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契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庞大理论体系,它研究的中心议题是解释有关服务交易的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质是委托人、代理人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即委托人为自身的利益,授权代理人行事,或者说当拥有或控制资源的一方将资源保管与使用的权力委托他人行使时,就形成了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公司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能力往往不能胜任规模扩大后的大型公司管理决策等工作,必须和有经营能力而没有个人财富的管理者进行合作,实现两者“双赢”,公司所有者将公司的经营权授权给公司管理者去经营和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这就形成了现代公司制中最重要的委托代理关系。

2、委托代理关系的要素

委托代理关系由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的行动、客观随机因素(或称自然状态)、代理结果、信息不对称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参与人相对于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信息,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通常情况下,由于代理人亲自经营管理企业,所以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加熟悉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的内部信息,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程度。实际上,委托人只能听代理人的“言”而无法观察其具体的“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3、代理成本

所谓代理成本是指签订、管理和实施契约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交易费、辛苦费和信息费。代理成本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因为在订立契约前和实施契约过程中由于代理人独立个人利益的客观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分享不完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是风险规避者,而委托人是风险承担者。代理人是被委托资本的管理经营活动直接行为人,且被要求按照契约内容从事经济活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即委托人愿意把其拥有的财产交托给受托人(代理人)经营管理,并相信受托人(代理人)将以最大的努力实现受托责任和完成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常常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即委托人担心受托人非故意的或在偶然局部利益驱动下,使自己的资产和利益目标受到损害。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代理人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会侵蚀委托人的利益,这就产生代理成本。

第3章 签字CPA 强制轮换对审计质量影响.............31-42

3.1 研究动机和假设............. 31-32

3.1.1 研究动机............. 31

3.1.2 研究假设............. 31-32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34

3.2.1 样本选择方法............. 32-34

3.2.2 数据资料来源 .............34

3.3 变量的选择与界定............. 34-37

3.4 研究模型............. 37

3.5 样本描述性统计............. 37-38

3.6 实证检验结果 .............38-41

3.6.1 单变量分析............. 39-40

3.6.2 多变量分析............. 40-41

3.7 本章小结 .............41-42

第4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2-49

4.1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42-43

4.2 我国签字CPA 审计质量的现状............. 43-46

4.2.1 我国签字CPA 审计质量监管模式............. 43-44

4.2.2 我国审计市场现状 .............44-46

4.3 政策建议 .............46-48

4.3.1 签字CPA 审计质量低下的危害............. 46

4.3.2 相关政策建议............. 46-48

4.4 本章小结............. 48-49

结论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签字 CPA 的审计质量一直受到人们关注。从 2004 年 4 月 1 日,我国实行签字 CPA 强制轮换,以提高审计质量,从而强化会计师的独立性,以提高审计质量,重拾公众投资者的信心。本文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从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的角度具体考察了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深沪两地 A 股上市公司2008、2009 年数据为基础,并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公司规模、经营业绩及资产负债率、公司上市年龄、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检验签字 CPA 轮换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能够促进审计质量提高,该实证结果与江伟、李斌(2008)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即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的年数增长,审计师独立性受到的不利影响占优于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受到的有利影响,所以审计任期长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虽然本文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的研究只采用了《关于证券期货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2004 年颁布实施)开始实施 7 年中的两年年报数据,即 2008 年、2009 年深沪两地证劵中的A 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这削弱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2)本文理论分析部分中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研究中,没有严格区分会计师事务所轮换与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

3)对于某一上市公司的审计报表中,通常由两位注册会计师签字,注册会计师任期包括短任期与长任期。本文研究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和审计质量关系的过程中,两位注册会计师中的任何一位会计师定期强制轮换了就认为签字注册会计师发生强制轮换;此外,本文中注册会计师任期只分为大于等于 5 年和小于 5 年这两种情况,这影响研究结果全面性;

4)关于签字 CPA 强制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这一课题,本人学识和能力有限,本文理论部分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证部分主观性较强,在变量的选取和模型设计问题上会有些不合理及不完善之处,尤其只建立了一个模型设计来验证假设,以后仍需改进。

参 考 文 献

[1] Mautz R K, Sharaf H A. 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 [R]. American www.51lunwen.org/auditting/ AccountingAssociation Monograph NO.6 Sarasofa. F L: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61

[2] Watts R L, Zimmerman J L.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evidence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10): 613-633

[3] AICPA. Statement of Position Regarding Mandatory Rotation of Audit Firms of PubliclyHeld Companies.New York, 1992

[4] Brody R G, Moscove S A.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 [J]. National Public Accountant,1998, 43(3): 32-36

[5] Ann Vanstraelen. Impact of renewable long-term audit mandates on audit quality [J]. The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0, 9(3): 419-442

[6] Larry R D. Audit tenure and the accrual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24(2):163-177

[7] Davisetal. Auditor tenure,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Z/OL].Working paper, 2002:

[8] Petty, R and S Cuganesan. Auditor rotation: framing the debate [J]. Australian Accountant,1996(3):40-41

[9] Geiger M A, Raghunandan K. 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 auditing [J]: A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2(3): 67-78

[10] Mayers, J N Myers, T C Omer. Exploring the term of the auditor-cl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quality of earnings: A case for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 [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 78(3): 779-80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