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0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生了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合格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有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食品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2007 年,我国出台相关法律对食品行业安全生产予以强制性规定。但此后接连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事件表明仅仅依靠强制立法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这依赖于食品企业积极履行与披露社会责任,实现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相统一,保证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保障食品安全。因此,了解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国外较早开展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随着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要用会计的方法计量报告社会责任信息,产生“社会责任会计”(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的概念。美国会计学家David•F•Linones(1968)在其《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中的应用[1]。后期许多学者就社会责任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问题展开研究,Chow 等(1987)对所选取的墨西哥 52家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自愿为主且公司间的差别较大,其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显著为正[2]。世界各国也日益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美国会计协会(AAA)为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成立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报告委员会,促进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美国企业也多借鉴 AAA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处理方法。1977 年,法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要求特定规模的公司(员工人数在 300 人以上)应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列示公司员工福利、劳动条件等社会责任信息,成为世界上最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国家。近年来,英国也强制规定企业披露有关社会捐赠、就业条件等社会性质的信息。德国规定企业除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外,还应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

相对而言,我国有关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学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但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不足。沈洪涛等(2007)认为公司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正相关,与公司财务杠杆及再融资需求无明显关系[3]。朱晋伟等(2012)指出我国食品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4]。此后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围绕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其中的热点,众多学者从公司内部特征及公司治理的角度展开实证研究。虽然我国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研究多是对国外学者的复制和转述,缺乏创新性,且缺少分行业的实证研究。本文试图从我国食品企业相关报告中寻找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运用指数法评价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并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其披露的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受公司内部特征及公司治理的影响,按照需求供给理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是受外部需求及自身压力所致。目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结论。随着我国加强食品行业管制力度,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将大为提高,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本文从公司特征、公司治理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提出相关假设,并运用基础理论得出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SD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获得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为规范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建议。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

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之前,应明确界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涵义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明确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探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2.1.1 社会责任的界定

为准确界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应首先明确社会责任的涵义。关于社会责任的涵义学者们仁者见仁,尚未有统一的定义。1924 年,英国学者 Olive Sheldon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一概念,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企业不应仅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要重视实现社会利益[34]。鲍恩(1953) 提出现代企业主应根据社会的期望和目标制定政策、进行决策进而采取行动;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伦理、法律、和慈善的期望,包括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和自愿责任[35]。Brummer(1991)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相独立。Tirole(2001)、Jensen(2002)等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性产生的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相关国际组织也对社会责任进行界定,欧共体提出若企业自愿将环境和社会关系与企业经营与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相结合,就实现了社会责任。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雇员、雇员家庭、企业所在社区以及全社会进行协作,从而为持续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这一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文从公司法学的角度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指出企业不能将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营利作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应当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2001)认为企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种,而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36]。李正(2007)认为无论从事经济活动还是社会责任活动,企业都要适当考虑伦理规范和遵守法律的要求[37]。

3 研究设计 .........19

3.1 研究假设.....19

3.2 样本设计.....21

3.3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构建.....23

3.4 模型构建.....29

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30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30

4.2 相关性分析.........36

4.3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38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42

5.1 结论 ........42

5.2 政策建议.....43

5.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47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重视。近年来,社会责任领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围绕社会责任涵义、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等开展研究,但分行业的研究成果仍相对不足。多数从行业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仅限于能源、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食品行业是影响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行业,有关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很少,深入探讨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缺乏。目前仅有朱晋伟等(2012)指出我国食品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因此本文为了解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探析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以利益相关者及三重底线等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年度报告准则及《深圳市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指引》,同时考虑我国食品行业的特殊性,从经济、环境、社会三角度描述了企业对股东、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社区政府、环境治理、资源利用方面的责任。剔除一些重复的指标与不合适的指标,构建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三层次二十六小类,该指标体系内容较为全面,为评价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标准。

(2)按照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选取了深沪市分类编码为 C0的行业,选取 2010 年食品行业上市公司 76 家,由于部分企业于 2011 年上市,2011 年数量增至 83 家,共计 159 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由于样本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的定量及定性信息较难获取,本文结合所构建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体系,查询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并运用指数法得到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指数 SDI。对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食品行业整体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2011 年披露状况略好于 2010 年。只有少数企业披露有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与化工业、能源企业相比存在差距。有少数企业表现较为出色:如青岛啤酒、泸州老窖。整体而言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以下问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较为零散、相关性较差、内容不完善;多数企业侧重定性分析,货币性计量信息较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较差,影响企业形象的负面信息少披露或基本不披露,存在严重的“选择性信息披露”问题。

(3)本文为了解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改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从公司特征及公司治理角度探析其影响因素,指出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财务风险、股权性质、独立董事人数、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所在地区经济是影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假设设计本文的自变量。故此,本文以 SDI 为自变量,以 SIZE、ROA、LEV、CH、PT、CEO、GDP 为因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盈利、地区 GDP 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财务杠杆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在无显著影响。独立董事比例、控股股东性质在 2010年无显著影响,2011 年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参考文献

[1]David•F•Linowes.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134-137.

[2]Chow•Chee,Wong•Boren,Adrian.Vocabul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corprations[J].Accounting Review,1979(4):497-505.

[3]沈洪涛.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4]朱晋伟,李冰欣.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会计与审计研究,2012(5):123-128.

[5]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56-178.

[6]约翰•莫里斯•克拉克.管理成本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23-256.

[7]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5-367.

[8]阿瑟•塞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5-256.

[9]Sylilc•Mobley.The Challenges of 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0(11):123-125.

[10]Ahmed,Belkaou.social-Economics Accoun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4(11):27-29.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二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智力的载体是人,是以人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所表现出的能力的一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赢得生存获得发展的根源都不再仅仅维系在其拥有的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多寡,更多的在于其拥有及控制的人力资源的丰裕程度,在于人力资源能否对非人力资源进行占有和支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步减少物质资源的耗费,提高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努力的目标。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全社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以知识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作为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提高人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的素质,在这个以智力为最紧缺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育和维护,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发展好,利用好。企业实现发展和获得利润的关键已从原先的加大物质资本的投资转移到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上,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产素质的高低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愈加明显,逐步取代了物质资源成为了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力量。因此,如何发展好和利用好人力资源便成了急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活动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成为参与企业经济价值创造的重要资源之一,自然需要会计予以反映。然而,虽然人力资源是创造社会财富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却并未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得到认同,人力资源也从未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加以计量和反映。上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蓬勃发展,通过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成为了可能。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并未形成完整体系并得以推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成熟,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看法。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落后造成了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落后,会计实践的落后一方面延缓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评价的混乱,无法发挥会计在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方面的作用,造成部分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不同企业间人力资源评判标准不一致、信息缺乏可比性的情况,阻碍了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人力资源会计价值计量方法的不统一主要在于已经建立的计量模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对每种人力资源都是适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企业中职工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这些计量模型并不能应对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计量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找出每一类人力资源在创造经济价值的不同阶段适用的计量方法,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所需的人力资源信息,有助于政府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计量。

1.1.2 研究意义

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会计计量的方式对人力资源信息加以反映,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从理论上讲,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活动的完整过程,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无法完成对会计对象予以反映的会计目标。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为会计活动的对象,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的确认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即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在无形资产下方单独列示。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打破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瓶颈,将加快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进程,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自从上世纪 60 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全世界范围内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在人力资源会计诞生半个世纪后,人力资源会计仍旧未能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得到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不成熟。加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学性强、操作性好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是解决这一实践难题唯一途径,是推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唯一方法。

2.人力资源会计的初始计量

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但是不同质的人力资源在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是不相等的,由于不同职位要求人力资源所作出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不同质的人力资源在企业中便处于不同的职位。人力资源之所以不同质主要在于其天赋的差异和后天努力程度的差异。天赋的不同首先造成人力资源先天的能力与智力的不同,其次还影响着其后天的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的形成,造成努力程度相似的人力资源却拥有相差较大的能力的现象。后天努力程度的差异直接造成了人力资源在参与社会经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能力和智力的不同。鉴于人力资源形成的复杂性,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的特征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计量时,不能对所有的人力资源一概而论,试图创造出一种计量方法适用于在各种情形下对所有种类人力资源进行计量。根据其特点选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才能更好的对各种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较为准确和公允的反映。因此,在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初始计量方法的讨论前,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刘仲文教授将企业的员工划分为四大类:管理者、一般工人、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杜兴强教授则将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分为两种类型,即生产型人力资本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并将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划分为作为企业内部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型人力资本和能够构建新生产函数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7,并提出对这两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应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式。

3.人力资源会计的后续计量 .... 15

3.1 人力资源会计后续计量的内容 ......... 15

3.2 人力资源成本后续计量方法及选择 ....... 15

3.2.1 生产作业型人力资源成本后续计量方法....... 15

3.2.2 技术科研型人力资源成本后续计量方法....... 16

3.2.3 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源成本后续计量方法....... 17

3.3 人力资源价值后续计量方法及选择 ....... 17

3.3.1 生产作业型人力资源价值后续计量方法....... 18

3.3.2 技术科研型人力资源价值后续计量方法....... 18

3.3.3 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源价值后续计量方法....... 19

4.人力资源会计的终止计量 .... 21

4.1 人力资源会计终止计量的情形 ......... 21

4.2 人力资源成本终止计量方法及选择 ....... 21

4.2.1 生产作业型人力资源成本终止计量方法....... 21

4.2.2 技术科研型人力资源成本终止计量方法....... 22

4.2.3 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源成本终止计量方法....... 22

4.3 人力资源价值终止计量方法及选择 ....... 22

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加快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得推动我国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的人才引进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起步较晚,虽然现在一些企业给予它的稀缺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者一些股权方面的激励,但是,我国尚未在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普及人力资源会计,没有做到对人才成本、价值及权益的计量,因此我国离人力资源会计推广的那天依旧很遥远,还需要我国会计学者不断进行探索。本文从参与企业经济价值创造的因素出发,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生产作业型人力资源、技术科研型人力资源和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源,并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时应选择的计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参考文献

【1】陈仁栋.人力资源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文善恩.人力资源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5】葛家澎.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6】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7】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专题.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8】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王利平等.管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三

第1章导论

1.1概念界定

会税差异是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早在1983年,Stickney,Weil,Wolfson就发现通用电器税务披露的应税所得与会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利润就存在不一致的现象。Michelle Han Ion and Terry Shevlin (2005)认为会税差异就是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并认为会税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变得明显,从2000年时会计收益开始远大于应税所得。我国对会税差异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王华明(2004)提出“两则”《和“两法"②的实施使我国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戴德明,张研等(2005)指出会税差异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逐步分离所造成的差界,这种差异主要受目标、原则和业务处理的影响。高稷(2008)认为会税差异是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额,亦称“计税差异”,会计所得和应税所得是分别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來计算。

1.2研究背景

税收和会计是经济领域中意义重大的两个分支。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关系经历的过程是:统一-分离-协作。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制度以税收法规为导向,会计依附于财政、税收法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使得企业利税分离,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目标逐渐出现分离。这种分离直接表现为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因素的影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存在,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所得税避税提供了条件,很多企业存在巨额的利润和微薄的所得税并存的现象@。叶康涛(2006)、戴德明,姚淑瑜(2007)的研究都表明了盈余管理对会税差异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他税种相比,所得税税率较高,且它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所得税往往成为各企业避筹划的重点,而避税行为的存在势必会对会税差异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 日上市公司率先执行,并规定2013年所有的企业都要执行。发布新准会计则以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也接踵而来。2006年4月18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中报表的通知》,强调应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增加了两张纳税调整明细表以便更好的对会税差异进行协调。2007年3月16 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规定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所得税统一了内外资税率,对税前扣除办法、扣除秘准和优想政策等也做出了统一规定。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所得税法对会税差异的影响必然是不同的,以此为背景,作者分析了所得税改革前后,制度因素、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对会税差好影响的变化。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文章在收集整理国内外会税差异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从制度因素、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三个方面,对所得税改革前后的会税差异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行业问的差异,丰富了会税差异理论。

1.3. 2现实意义

对所得税改革前后会税若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第一,从制度设计来讲,有利于政策制定部门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和税收法规,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第二,从监管层面来讲,有利于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进行识别,以便更好的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此外,研究会税差异的变化,便于企业正确地理解并执行税收法规,及时履行纳税义务并降低纳税风险。也有利于企业投资人、债权人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第2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会计-税收差异的产生

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扩大近年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差异本身,而是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财务报告中的误导和欺骗行为(Plesko,2002; Desai, 2003; Mills et al., 2002)。国外的安然、世通、Adelphia和奎斯特公司爆出了会计,这些公司都高估了收入。Stickney, Weil,Wolfson (1983)发现通用电器税务申报表披露的应税所得与会计报表屮披露的会计利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诸多学者?考察了公司利润银础的演变及过去20年来美W公司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者在20世纪90年:代幵始背离,1972-1975年山于税后净利润的快速增长会税差距缩小,相比之下,1996-1998年由于会计收益的快速增长,会税差界开始扩大。Plesko and Mills (2003)发现高利润的公司中很少或没有所得税,或者是收入培加了但没影响它们的纳税义务,引起人们对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重视。国内对于会税差异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有着进接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文献在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何和平(2003)认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问的差异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范闹,确认间存在较大差异。王华明(2004)认为“两则”和“两法”的实施使我闻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据统计,除内、外资企业在工薪支出、业务招待费等项目的差异之外,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项目达到40个左右。

第3章会计-税收差异影响因素的理论........... 19

3.1会计-税收差异:从制度角度分析.......... 19

3.1.1会税分离改革 ..........19

3.1.2制度因素与会税差异的关系.......... 20

3.2会计-税收差异:从盈余管理视角分析.......... 23

3.2.1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改革.......... 23

3.2.2盈余管理与会税差异的关系.......... 24

3.3会计-税收差异:从避税行为视角.......... 25

3.4研究假设的提出.......... 26

第4章实证分析 ..........29

4.1指标的选取.......... 29

4.2模型的设计.......... 34

4.3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取 ..........35

第5章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6

5.1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36

5.2会计-税收差异原因的实证检验.......... 37

结论

文章从对会税差异的理论分析出发,在制度因素、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二个方面,对所得税改革前后的会税差异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丰富了会税差异理论,拓展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范围,存利于会计税收的政策制定部门更好的对会计税法的协调问题进行决策,有利于促进反避税的研究。仝文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国内上市公司会税之间的差异越來越大,所得税改革后的会税差异大于改革甜的会税差异。

第二,会税差异的增大与制度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资产减值(ZCJZ)、投资收益(TZSY)、应付职工薪酬(YFZGXC)、公允价值变动损益(GY)、真实盈余管理(RM)和所得税费用的变化额(TAXCHG)对会计-税收差异具存显著影响,改革前后,投资收益(TZSY)对BTD的影响是增加的,而应付职工薪酬(YFZGXC)对BTD的影响是下降的。

第三,会计-税收差异的不断扩大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佘管理行为具冇显著相关性。从盈余管理的方面來看,不管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得税改革后,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入前面分析的那样是下降的,这可能是因为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还受其他类似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文章中研究的是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不久的数据,公司对盈佘的反应还没打明兄表现出来。实证结果敁示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增加的。

第四,会计-税收差异的扩大公司的所得税避税行为显著相关,所得税改革之后避税行为对会计-税收的差异影响卜降。

参考文献

[1]Baruch kv, Doron Nissin.,2004. Taxable Income, Future Earnings, and EquityValues., Accounting Review, 79(4): 1039-1074.

[2]Brad Badertscher,JoIlII Phillips” Morton Pincus., Sonja OlhoR Rego.,2006.TaxImplica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ResRATEments.Working Paper,

[3]Celia Whitaker., 2005.Bridging the Book-Tax Accounting Gap. The Yale LawJournal, 115: 680-726

[4]David A Guenthera, Edward L,Maydew, Sarah E Nutter.,1997. Financialreporting tax costs and book tax conform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3:225-248.

[5]Douglas A., Shackelforda.,Terry Shevlin., 2001.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 321——387.

[6]Gil B. Manzon, Jrand George A. Plesko., 2001.The 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and Tax Reporting Measures of Income.Tax Law Review Symposium on CorporateTax Shelters, 13: 24-69

[7]Hollis Ashbaugh,Morton Pincus, Domestic Accounting Standards., 200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rnings.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2: 17-30.

[8] Jenkins, GP., 1 975. Taxation of Incom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aseofthe United S RATEs Petrleum Industry.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57(2): 1 -11

[9]Lillian. Mills, Kaye Newberry , Wlliam B. Trautman. Trends in Book-Tax Incomeand Balance Sheet Differences., 2002.Tax and accounting rules: Some recentdevelopments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14: 86-92.

[10]Michelle Hanion., 2003.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a Firm's Taxable Income fromIts Financial SRATEments? National Tax Journal, 33: 831-863.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会计是时代的产物,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目前的传统会计报告和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的会计环境是传统会计模式成长的土壤。在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会计模式可以满足内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例如,传统财务报告具有固定的格式、提供高度汇总的财务数据,这些都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另外,在传统报告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工差错或恶意篡改,降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正是因为这些缺陷,所以传统财务报告必须改变,否则就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新的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财务报告登上历史舞台。经历了传统网络财务报告之后,1998 年美国的查尔斯•霍夫曼(Charles Hoffman)第一次向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XBRL。XBRL 是一种可拓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成为传统财务报告有效的替代。网络财务报告将是未来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一种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 XML 技术的诞生和推广,也为 XBRL 提供技术支持。2002 年美国政府和国会出台《2002 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 SOX 法案),该法案间接推动 XBRL 的迅速发展,也为其日后的广泛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XBRL 应用现状

① XBRL 在北美

作为传统报告模式的补充,2005 年以来,美国上市公司开始了自愿报送计划,即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基于 XBRL 技术标准的财务报告披露。通过进一步的研究,SEC 在 2007 年规定,共同基金也允许报送 XBRL 标准的财务信息,并将此作为摘要中的一部分。2008 年 12 月 18 日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进行了投票,决定在 2009 年至 2011 年三年期间内稳步实现从统财务报告到 XBRL 格式财务报告的转换,并于 2009 年 1 月底规定了正式的披露准则,从而进一步保障投资者更加简洁、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推行的交互式电子信息系统比原有的 EDGAR 系统更加先进,其对数据的分析完全基于 XBRL 技术标准。美国证交会基于投资者角度,运用了多种办法对 XBRL 的效果进行评估,例如召开会议,会议中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投资者对于数据的需求等。目前参与美国证交会自愿报送计划的公司已经有 100 家,这些公司分布于各行各业,其涉及公开发行的股票数超过了两万亿。

② XBRL 在欧洲

欧洲 XBRL 的推广比美国更为迅速,欧洲很早就制定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XBRL 共享的策划。 2003 年欧洲首次 XBRL 计划开始,其特点是 XBRL 分类标准由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起制定。不同利益集团都表达出了对具有高效收集数据和自动分析功能的 XBRL 系统的浓厚兴趣,其中主要有法国的跨国公司、爱尔兰的税务监管部门以及意大利的银行等。2004 年国际组织发布了在商业中运用 XBRL 技术的规范准则,对欧洲 XBRL 技术的推广起到指引作用。由于欧洲国家较多,各国家的分类标准和 XBRL 发展计划有差异。2004 年欧洲委员会正式要求各个成员国公开其分类标准。为了使各国在实施 XBRL 的过程中保持数据相对一致性、交互操作以及资源共享,XBRL 欧洲组织诞生。2008 年成立的 XBRL 欧洲组织,将会帮助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统一各国 XBRL 实施计划。

第二章 XBRL 将网络财务报告相关概念界定

本章主要从理论方面界定 XBRL 网络财务报告,目前由于人们对 XBRL 财务报告的理解不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 XBRL 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有人误认为 XBRL 网络财务报告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只是披露格式的改变,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就可以实现;还有人误认为 XBRL 网络财务报告不改变现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所以 XBRL 与会计领域研究关联性不强。针对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本章将对 XBRL从理论和概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2.1 XBRL 相关概念

2.1.1 XBRL 的定义

XBRL 分类标准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方便投资者传递、分析数据。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投资分析的需要查询、下载和分析数据,并根据自身的偏好生成 XBRL 标准的财务报告,实现数据的交互式使用。XBRL 分类标准由一个模式文件和若干个链接库文件共同构成。其中,模式文件是分类标准的关键,主要用来定义概念。链接库文件是对模式文件的补充,定义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我国目前使用的链接库文件主要是由财政部于 2010 年 9 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指南》中所界定的六个文件,分别是定义链接库(Definition Link base)、标签链接库(Label Link base)、计算链接库(Calculation Link base)、列报链接库(Presentation Link base)、参考链接库(Reference Link base)、公式链接库(FormulaLink base)。XBRL 国际组织定义了两种分类标准,分别是 XBRL 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和 XBRL全球账簿分类标准。XBRL 财务报告分类标准运用较为普遍,通常是在满足不同国家不同监管规则的基础上披露 XBRL 网络财务报告。XBRL 全球账簿分类标准是随着XBRL 的发展而产生的,XBRL 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方便外部信息使用者有效使用企业报送的财务信息、提高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效率。而 XBRL 全球账簿分类标准实现了公司内部数据交换和整合,使财务数据在企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传递和处理,XBRL 全球账簿分类标准的出现满足了商业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分配。

第三章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26

3.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构成......26

3.2 信息质量特征的新发展—会计信息透明度.......27

3.3 传统财务报告缺陷.......27

第四章 XBRL 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理论分析......29

4.1 XBRL 对可靠性的影响.....29

4.2 XBRL 对可比性的影响.....30

4.3 XBRL 对及时性的影响.....32

4.4 XBRL 对重要性的影响.....33

4.5 XBRL 对谨慎性的影响.....34

4.6 XBRL 对可理解性的影响......34

第五章 XBRL 对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影响....36

5.1 实证研究方法选择........36

5.2 事件研究.........36

5.3 回归分析.........45

结论

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XBRL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目前应用中还存在某些问题,影响其优势的发挥。企业本身以及利益相关者应该加大 XBRL 研究力度,进一步推广 XBRL 报告。为利益相关者分析 XBRL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已经达到。最后,分析文章研究不足之处,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现明. XBRL 财务报告标准研究: 市场反应及标准扩散[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2010-9-30

[3] 财政部. 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财会[2010]23 号). 2010-12-9

[4] 财政部. 关于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财会[2012]4 号).2012-2-28

[5] 财政部. 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财会[2012]7 号).2012-4-26

[6] 财政部. 关于继续做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财会[2012]10 号).2012-5-7

[7] 葛家澎, 刘峰. 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8] 黄关春. 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与借鉴 IJ]. 税务与经济, 2005(2): 57-59

[9] 熊亚. 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 商业研究, 2005(9): 52-54

[10] 许波.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1): 52-55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PM2.5 浓度增加、沿海岛国面积逐年减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无疑成为罪魁祸首。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一文中提出“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系数增高,进而引起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的假说,人们对这一假说一直存在怀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假说得到证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 世纪气候变暖不可能完全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很可能是由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造成的,在 1990 年到 2100 年期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提高 1.4—5.8℃,海平面高度在此期间将上升 9-88cm”。而 IPCC 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证实全球气候的确正在变暖,这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严峻形势,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改善全球气候。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至 2011 年期间,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 4.4%提高到 10%左右;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也从 2002 年的第 6 位上升至 2010 年的第 2 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带来的是,过多的能源需求量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攀升。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逐渐转移到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影响上。1962 年,蕾切尔•卡逊的《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一文唤醒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意识,掀开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序幕。联合国于 1972 年设置环境规划署(UNEP)统筹国际环境问题,并于 1983 年成立世界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对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用深远影响,它于 1992 年 6 月 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 1942 年 6 月 4 日正式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达成之日起共召开 18 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并签订了缔约国共同遵守的多项协议与准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简称 COP3),会上来自 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将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氧化亚氮(N2O)以及六氟化硫(SF6)等六种气体定义为温室气体,它规定 2008 到 2012 年期间,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5.2%;同时《京都议定书》为主要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范围的全球性特点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减排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京都议定书》确定了碳排放的三种机制,即碳排放权交易机制(ET)、联合履约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协助世界各国实现减排目标。这三种机制允许缔约国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以及市场交易取得剩余的减排额,协调各国实现有关限制和削减排放的承诺,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化。面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潮流,我国积极参与和配合国际社会召开的各种环境会议,努力承担大国的责任,制定了各种减排目标,例如:在哥本哈根会议前,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同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 GDP 二氧化碳和能耗分别降低 17%和 16%。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在《我们能源的未来》一文中提出,此后,各国纷纷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京都议定书的三种减排机制,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等的活动势必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产生影响,应当建立相应的碳排放会计核算和披露机制,对企业的碳排放权的获取、使用和处置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以及对碳排放成本予以计量,同时对企业的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第 2 章 碳排放会计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可行性分析

2.1 碳排放权的概念界定

Janek Ratnatunga 和 Stewart Jones(2008)将碳会计分为碳排放会计(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以及碳排放成本会计)和碳固会计。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目前在碳交易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碳排放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碳排放权交易对会计要素影响确认、计量与记录以及如何将企业碳成本进行内部化计量两方面内容,即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会计。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三号《排污权》对排污权定义如下:政府确定某一时期内其控制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管辖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放权,并允许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根据排污权的定义得知,碳排放权是指政府或环保机构赋予企业在碳排放额度内可以向大气中排放含碳气体的权利。碳排放权具有如下特征:①稀缺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使得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②可交易性,在经济学中,稀缺性使得资源具有交换价值,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产权,在碳交易市场中显然具有可交易性;③排他性,政府颁发的碳排放权保证其主体享有对特定碳排放额度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他个体被排斥在权利之外;④可分割性,碳排放权在数量上可分割成不同的额度,分别出售给不同的企业。

第 3 章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确认、计量与记录.....21

3.1 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与目标.........21

3.2 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假设.........21

3.3 碳排放权会计的要素以及会计等式.....23

3.4 碳排放权会计的确认.....24

3.4.1 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24

3.4.2 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24

3.5 碳排放权会计的计量.....27

3.6 碳排放权会计的记录.....30

3.6.1 碳排放权会计的账户设置.........30

3.6.2 碳排放权会计的具体账务处理.......31

第 4 章 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35

4.1 碳排放成本的核算对象与内容.......35

4.2 碳排放成本的确认流程.......35

4.3 碳排放成本的计量.........36

4.3.1 碳排放成本核算步骤.....36

4.3.2 碳排放成本的计量方法.......38

第 5 章 碳会计信息披露.........42

5.1 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原则.......42

5.2 基于传统财务报表的碳排放会计.....42

5.3 编制独立的碳排放会计信息的设想.....45

结论

本文以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排放会计的核算为研究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对有关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成本计量以及碳会计信息披露等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的切入点,指出碳排放会计存在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分析国际碳交易制度的建立以及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基础;同时指出我国虽然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各地相继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所为我国的碳排放会计核算奠定了现实基础。通过采用文献演绎法、规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试图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碳排放会计体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碳排放权究竟确认为何种资产、以何种计量属性计量这些问题给出了回答,通过分析目前学者的主要观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规定,明确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在计量属性上,分析比较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在不同情况下的可靠性,指出单一采用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不能可靠地反映碳排放会计信息。

(2)明确了碳成本的核算内容、确认流程、计算步骤等,比较了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不足,建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使企业将碳排放成本这种外部化的成本内部化。

(3)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作者依据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并结合碳排放权自身的特殊性,提出了碳信息的披露原则;同时将企业碳排放会计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并通过设计碳排放会计三大财务报表对企业碳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披露。

参考文献

[1]Janek Ratnatunga,Stewart Jones. 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 The Paradigm Shift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C],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nnual Meeting, Anaheim CA.2008(6):365-370

[2]Jacob.Wambsgunss,Sanford.The Problem with Peporting Pollution Allowances[J].Critical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996,(7):643-652

[3] Bebbington.Larrinaga-gonzalez.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Accounting Review.2008.17(4):697-717

[4]Aldersgate Group.Carbon Costs:Corporrte Carbon Accounting and Rrporting[R],London.2007

[5]Ans Kolk,David Levy,Jonatan Pinkse.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Accounting Review,2008,17(4):719-745

[6]IASB. IFRIC Interpretation No.3,Emission Rights[R],London.2004

[7]JamesM.Fornaro,KennethA.Winkelman,Glodstein.Accounting For Emissions:Emerging issuesand the need for global accounting standard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9,14(5):453-512

[8]陈文颖. 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J].清华大学学报,1998(3):65-67

[9]周一虹.排污权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J].环境经济,2005,7(3):56-61

[10]郝玲,涂毅.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初解[J].新理财,2010(8):70-72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信息制度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因而也是现代公司财务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的较为公平、公正、公开的美国证券市场爆发了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造成了人们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不信任,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的证券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范、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更加成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是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诠释,将其定义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中的经济盈余与企业实际经济盈余的相符程度,符合会计法规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应该是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日常的交易活动,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适当的披露。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证券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显出来,证券市场的兴起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很不成熟,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并不令人满意,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是,在实际应用和制度建设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普遍偏低,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擅自更改财务报告内容的情况时有发生,会计信息的质量令人担忧。证券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信息透明度高低的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个基本条件。上市公司不断曝光的财务丑闻给投资者带来了财产损失。从而打击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投资热情,更糟糕的是破坏了证券市场秩序,削弱了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方法。综上所述,有必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更加系统、规范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深交所 A 股上市公司的样本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对经营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证明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以更好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结论,鼓励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借助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改善其经营绩效。研究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的意义在于:理论意义,丰富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让上市公司充分理解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好处,并促使其自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最终结果将推动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能够持续经营下去。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从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做出一点贡献。现实意义,本文使用深交所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和上市公司实际自愿性的会计信息披露项目的数量占标准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披露数量的比值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指标,本文将两者相结合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指标,能更好地对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度量。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对如何才能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更加规范,进一步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强化。通过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达到股东财富的增加是上市公司的终极目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为提高公司的品质提供了足够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研究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有效市场假说及理论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在金融资产市场上,如果相关信息能被金融资产准确地反映,这样来说市场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是由法玛在 1965 年发表的《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在金融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的假设条件得出:在传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条件下,由于竞争的存在使得经济利润趋向于零,有效市场假说是在零利润均衡动态价格竞争下的由市场的不确定性扩展的而来的。Jesen(1978)也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定义,如果根据一组信息进行交易而无法获得经济利益的话,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这时的市场就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提出基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二是证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不用花费成本;三是所有的交易者都能够免费获得所有的信息,且所有的交易者获得同样的信息并做出相同的预测。根据这些假设,有效资本市场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弱有效市场,弱有效市场中以往价格的所有信息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利用移动平均线和 K 线图等手段分析历史价格信息的技术分析法是无效的。第二种,半强有效市场,除了证券市场以往的价格信息之外,半强有效市场假设中的信息还包括发行证券企业的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在新闻媒体中可以获得的所有公开信息,依靠企业的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进行的基础分析法也是无效的。第三种,强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中的信息既包括所有的公开信息,也包括所有的内幕信息,如果强有效市场假设成立,上述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即便是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持续获取非正常收益。Fama 认为,信息公开的程度以及公开的信息中公众从中了解的多少决定了市场有效与否。如果有尽可能多的信息能被证券价格所反映在资本市场中,并且能够做出迅速的反映,说明信息更透明,存在更有效的资本市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如果更多、更真实的信息能被公司及时的披露,股票价格便会相应的立即做出反映。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精准的信息,提高自己的收益水平,会要求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幕信息广泛存在于弱有效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会被具有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投资者所掌握,他们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这样一来,对于其他没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而言是不公平的。在半强有效证券市场中,因为相同的信息被所有的投资者所掌握,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有内幕信息的拥有者。在强有效证券市场,所有的投资者都拥有同样多的信息量,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不存在信息优势群体,确保所有的投资者在该市场中都能够公平的进行竞争和交易。

3 样本选择及模型的构建........18

3.1 假设建立.........18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9

3.3 变量设计与解释 .......19

3.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解释 ........19

3.3.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解释 ....24

3.4 模型构建 .......26

4.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28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8

4.2 模型与变量有效性检验 .......36

4.3 回归结果分析 .........37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8

5.1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48

5.2 政策建议 .......49

5.3 研究不足 .......51

结论

本文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的结论。使用 SPSS 11.5 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出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采用深交所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计算得分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指标,并结合选取的控制变量对它们进行先行回归分析,选取 2009~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A 股股票为样本,检验了三年中每年 362 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高低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这三年的数据的实证检验并分析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的结论。虽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就能够给公司价值带来巨大的增长,而是提升信息透明度是改善公司价值的各方面条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只是从理论出发,运用实证方法来检验会计信息透明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从而改善公司经营绩效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来提供保障和支持。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这三个理论,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绩效影响进行的分析,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高的上市公司有更好的经营绩效。公司信息越是透明就越能传递给投资者更有价值的企业信息,把投资者对企业内部进行内幕交易和对企业盈余进行操纵的疑虑尽可能降低,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达到提高经营绩效的目的。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压缩经营者作弊的空间,逐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从而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的结论。

参考文献

[1]Singsvi and Desa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es,1971,8:488-50

[2]Chow and wang-Boren,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 Corporations,Accounting Review,1987,62(3):533

[3]Holthausen and Watts ,Disclosure laws and takeover bids[J],Journal ofFinance,2001,6,(9):302-305

[4]Rul and Ectal,R.,Essays on Disclos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0,l(32):1-3

[5]Hossainctal , “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 Examines Smoothing , andExaming’s Timelines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6(12):1043-1050

[6]Chen , C.J.P.and Jaggi.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ce Non-executivedireetors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sin Hong Kong [J],Journal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3(19):285- 310

[7]Kim and Yi , The Relation among Disclosure , Returns Trading Volume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4):633-654

[8]Botosan , Christine.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Capital[J].Accounting Review,1997,l(l):323-349

[9]Bushman R M , Piotroski J D , Smith A J. 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Transpar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l(5):207-252

[10] Bhattacharya,Daoukand,Welker,M. Disclosure Policy,Information a Symmetry,and Liquidity In Equity Marke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2003,2(1):261-265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安然(Enron)、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等美国上市公司的一系列惊天会计丑闻的曝光,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一词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世界顶级商业报刊频频亮相,一时之间成为国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在震惊这些公司所采取的创造性会计手法时,却发现这样一个“秘密”,即这些公司并没有为他们虚增的会计收益承担高额的所得税成本,而是导演了一场低所得税成本的创造性会计的“好戏”。①在我国一些曝光的重大会计舞弊案件中,笔者也发现,上市公司在虚增利润同时节约所得税成本的意图亦非常明显。如,银广夏,2000年度有 76%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于伪造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相关发票、银行票据和海关报关单等,而且还同时伪造了所得税免税文件,打消了管理层、审计师对其虚增利润但没有增加相应所得税费用的疑虑。丰乐种业,2001 年将本应全额纳税的投资转让收益计入免税农产品销售收入中,在虚增线上利润同时,节约了所得税成本。虽然国内列举的两个案例有些极端,但与国外案例揭示的事实是一致的,即所得税成本是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以上案例也给我们揭示了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的一种手法,即纳税人通过优先安排低所得税成本的交易事项或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低税收成本下的财务报告目标②。

既然大量的案例都证明所得税成本是公司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税率变动之际,公司是否也会在税收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一些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行为呢?特别是我国 2008 年进行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这次税改涉及公司范围广、税率变动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还包括外资企业,不仅包括税率下降的变动,还包括税率上升的变动,而且对于税率下降的公司而言,由于这次税改进一步规范和加大了科技创新企业的优惠范围,因此一些公司的税率下降幅度将达到18%。历史是最好的先验,美国 1986 年颁布了税收改革法案(TRA86)将所得税率由46%调减到 34%,围绕这一税制变动,美国学者展开一系列有关税率变化会不会以及如何影响公司会计行为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在预期税率下降前一年,许多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或通过应计项目的选择等形式进行收益跨期转移,以期提高由于税率下降带来的潜在税收收益。但是外国学者发现的经验理论放之于中国的环境会怎样?中国上市公司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同时,还具有许多“特色”③因素,势必会增加研究的复杂性,影响结论的一致性,但也会进一步丰富前人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我们在关注这次税改所带来的所得税率变动同时,还注意到本次企业所得税法构成内容的一项重大变化,即《企业所得税法》专门用一章内容、八条法规规范关联方交易有关税收事项,并且国家税务总局又于 2009 年 1 月 8 日的国税发[2009]2 号文件中正式印发了《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税收管理部门对企业集团利用关联方交易等形式进行内部收益转移来减少所得税支出行为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喻示了这种安排关联方交易减少税负形式的创造性会计行为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因此对这种形式的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行为进行检验、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监控指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以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为基石,期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1)正确界定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的内涵、性质,辨析其与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特别是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异同。(2)从经济学、财务学、税务会计学等多种角度,分析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行为产生的制度诱因和利益动因。并且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会计与税收制度,找出其存在的机会主义具体制度诱因,从而推断其可能导致的我国企业税收动机的创造性会计具体手段。(3)以 2008 年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为背景,对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的应税收益跨期转移的创造性会计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察中国“特色”因素对这一行为的影响,以期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4)以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公司是否会利用会计与税收法规具体差异,操纵应计项目,实现低税收成本下的财务报告目标。以期为会计与税收的协调工作提供一些实证证据。

2 文献综述

2.1 创造性会计的文献综述

2.1.1 境外文献综述

创造性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现代意义上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给会计带来巨大的挑战,“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管制出现,由于管制允许会计计量和披露的灵活性,因此为创造性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培植了土壤。但创造性会计真正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层出不穷的公司报表丑闻令学者们发现创造性会计已成为管理者粉饰报表以使财务报告呈现出最为普遍接受或最令股东、债权人及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状态的常用手法。在英国,自 SSAP21‘租赁和分期付款合同会计’颁布,会计专业人士对创造性会计的兴趣日益增加,1985年,ICAEW 成立了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创造性会计。进入 2000 年以来,安然(Enron)、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 )、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等美国上市公司爆发出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会计丑闻,使“创造性会计”一词频频上镜,这些案例给投资者造成的惨痛损失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得创造性会计问题的研究价值再次凸现。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关创造性会计的定义研究

学术界对创造性会计‘是什么’没有一致性的描述,至少有三种以上的定义在现下的学术刊物上较为流行。第一,Ian Griffiths,[2]将创造性会计定义为:“每个公司都在寻找它的利益。每一个公开发布的会计报表都是经过完全加工和夸大的账簿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为了掩盖过去的罪责,每年两次提供给投资者的数字都是经过改动的,这是自“特洛伊木马”以来最大的骗局。但是这个骗局有着美丽的外壳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认为它是完全合法的,这就是“创造性会计”。KAmor&AWarner[5]认为:“创造性会计是通过包装或粉饰公司财务报表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会计处理方式,其本身并非违法行为,但使得公司财务报表信息严重失实。”M Jameson[6]指出:“会计工作的处理过程是由许多判断、估计事项的处理和许多关于财务事件、交易结果的陈述与不同方法之间冲突的处理事项组成,这种灵活性行为给操作、欺骗和错误陈述创造了机会。这些缺乏会计职业谨慎性的行为和方法、手段就被称作‘创造性会计’。”

3 创造性会计动因分析 ...............27

3.1 经济学视角的动因分析........27

3.2 财务学视角的动因分析........34

3.3 税务会计学视角的动因分析.............36

3.4 本章小结......41

4 会计与税收具体制度分析 .......42

4.1 收入及成本确认的制度分析.............42

4.2 会计-税收制度差异分析......43

4.3 特别纳税调整税收制度分析.............54

4.4 本章小结......57

结论

虽然从表象上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微观经济领域中的纳税人的会计行为,但究其本质,这种行为却与国家会计监管和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联,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诱因并制约着其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税收动机的创造性会计又会影响宏观政策的实施后果和其修订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按照产生的动机,机会主义创造性会计分为两类,本文研究的税收动机的创造性会计的内涵为:经理人员在未明确规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领域内,利用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漏洞和灵活性或利用会计核算与税收法规的具体差异在财务报告中或对构建财务报告的事项进行操纵,以求达到减少所得税支出和降低实际所得税负担的目的,但其本身并非违法行为。

(2)通过理论分析,揭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节税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是这一行为产生的利益动因,政府实施税收契约的滞后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性和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及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性是这一行为产生的制度诱因。

(3)通过会计准则与税收具体制度分析,发现虽然税收上出于反避税的考虑,在具体收入确认时间上更为注重合同的约定和货物的移送,但纳税人还是可以通过“形式上”如改变销售收款方式、合同约定时间和“安排真实交易”来操纵收入和成本的确认时间实现跨期收益转移的税收目的。根据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制度条文差异比较结果并结合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构成项目的统计分析,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项目进行分类,其中高差异应计项目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红和权益性持有投资损益、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他调整项目等;低差异的应计项目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益;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报废损益;财务费用;处置投资收益和债券利息所得;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等;并且发现会计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选择了与税法不同的方法是构成暂时性差异的主要内容,在所有构成暂时性差异的项目中资产减值准备差异发生频率最大,占有效样本数量的93.85%,其次是公允价值差异,发生频率占有效样本数量的31.26%。在资产减值准备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存货跌价准备,其次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它们的发生频率均超过总体有效样本的40%。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反避税相关法律体系,但对于关联方定价,还是留下了较多的可操控空间,特别是内资企业,制度规范的监控管理相对较弱,相较于其他避税行为,其通过内部收益向低税负公司转移的创造性会计行为的制度风险仍然较低。

(4)以 2008 年企业所得税法改革为背景,对应税收益跨期转移的税收动机的创造性会计行为进行了考察,发现在税率变动之际,公司通过操控总应计项目和会计-税收低差异项目提高税率变动带来的潜在税收收益或降低潜在税收损失,但没有发现公司为减少由于操控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而引起的财务报告成本而操控会计-税收高差异应计项税目的行为。同时发现税率下降幅度大的公并没有为实现更多的跨期转移收益而加大对应计项目的操控,但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母子公司税率变动方向差异、国有控股性质、政府补助等因素会影响公司操控行为的方向和程度: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因素对公司操控应计项目方向的影响大于所得税率变动的影响,为尽快兑现该项优惠政策,公司向上操控总应计项目和会计-税收低差异项目;当上市公司中的母公司为税率下降公司时,母子公司税率变动方向不一致会对公司对总应计项目和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的操控产生负影响,但当上市公司中的母公司为税率上升公司时,母子公司税率变动方向不一致却对公司对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的操控产生正向影响,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虽然税制改革后母公司税率有所增长,但增长后税率 18%,仍然小于新税法法定税率 25%,并且相比之下这些公司更有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节税”的经验;相较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更重视所得税率变动和向下操控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所带来利益,更愿意采取这种成本低、风险小、方便有效、形式又相对“合法”的手段,去减少税收负担;对于税率下降公司,在某些分位数上政府补助与操控性总应计项目和操控性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显著负相关,并且系数的绝对值随着分位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另外实证结果还支持了可操控性总应计项目和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具有反向回转特性的假设,即在税率变动当年,无论对税率下降组还是税率上升组,公司对总应计项目和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都进行了反向操控,初步证明操控性应计项目会造成企业收益的低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今池.立信英汉财会大辞典[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295.

[2] 牛津会计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今池. 英汉现代财会大词典[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79.

[4] Griffiths Ian. Creative Accounting: How to make your profits what you want them to be [M].London: Waterstone & Co Limited, 1986

[5] Amor K, A Warner.创造性会计:公司公正性实践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6] Jameson M. A Practical Guide to Creative Accounting [M]. Kogan Page Limited, 1988.

[7] Mulford C W, Comiskey E E. The Financial Numbers Game: Detecting Creative AccountingPractice [M]. John Wiley &Sons (U.S), 2002.

[8] Levitt A. The Numbers Game [J]. The CPA Journal, 1998, (11): 15-19.

[9] Naser K H M. Creative Financial Accounting: Its nature and use [M]. Trowbridge: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imited, 1993.

[10] 李桂荣.论创造性会计的性质[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2): 55-58.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八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相关法规的改革中,内部审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如,2002年 3 月,Kennesaw 州立大学的公司治理中心(CGC)发布了《21 世纪美国公众公司的治理原则》,该原则指出了管理层、董事和审计人员之间有效互动的重要性,并直接呼吁公众公司建立一个有效、专职的内部审计部门;美国国会于 2002 年7 月制定和实施的萨班斯法案中,许多条款虽然未直接涉及内部审计,但是暗含着对内部审计的许多新的要求;2002 年 8 月 1 日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NYSE)宣布接受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7 月 19 日的建议,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根据相关准则,内部审计主管聘任、解雇应由审计委员会决定;2002 年末,美国《时代》杂志揭晓了 2002 年度的新闻人物之一——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内部审计部门副总经理辛西娅•库柏(Cynthia Cooper),她凭借出色的洞察力和不畏权势的勇气揭开了世通公司无比的惊天黑幕之后,人们更热衷于探讨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中,使其起到强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以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性,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安然公司丑闻曝光后的 2002 年 7 月 23 日,IIA 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四个主要条件是:(1)董事会——确保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确定并监控经营风险和绩效指标;(2)高级管理层——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日常计划、组织安排等;(3)外部审计师——应保持独立性,审计与咨询业务分开;(4)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师)——增强报告关系上的独立性。可见,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应逐渐由监督者转变为控制者。而在我国,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也规定了董事会内部可以设立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专门委员会,并对审计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做了原则性规定。可见,我国的公司监管机构也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要改变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完善公司治理,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正在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内部审计界,早在1999年IIA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就定义了内部审计在治理中的角色:“它(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中也强调了内部审计机构应接受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保持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良好关系,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履行职责,实现董事会、最高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新纪元。在实务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公司的决策者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是保护所有者及其他利害相关者,保证现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已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改革正在进入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阶段。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2 研究动因

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和与国际惯例衔接的需要。20 世纪末,在探讨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时, IIA 前主席安东尼•瑞德里曾指出:“我们(内部审计)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否则“下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这就是说,内部审计要立足于 21 世纪,就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内部审计要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向管理当局关注的管理效益倾斜,积极主动地向管理效益审计进军。为了将国际内部审计事业推向 21 世纪,IIA 理事会于 1999 年启动了有关内部审计新定义和新的专业实务框架(PPF)的制定工作,2003 年 1 月发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IIA 在《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作了全新的描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的定义内涵了如下重要内容:2 个特点——独立,客观;2 个宗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4 项职能——确认,咨询,评价,建设;4 个作用——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个《标准》已于 2004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所有 IIA 会员和注册内部审计师(CIA)都必须遵守。我国是 IIA 的会员国,理所当然必须遵守和执行这个《标准》。因此,必须对我国原有的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角色重新定位,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构。

2 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述评

2.1 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内涵分析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组建的公司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需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研究应运而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应明确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未来准租金的分配和决策的科学,围绕这样的治理目的配属的制度安排构成了具体的公司治理。”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准则;从动态上看,公司治理则是一系列有效执行这一活动准则的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解决由于两权的分离所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抑制交易成本。

作为实现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根源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企业需要做出与此相应的制度安排,于是以实现组织内部控制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得以发展。IIA 在其制定并经过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良好的内部审计通过防范公司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保证公司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3 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17

3.1 公司治理的新动向: 内部化趋势......17

3.2 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20

3.3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22

4 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职能重构......25

4.1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信息反馈职能....25

4.2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职能.....30

4.3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评价职能......31

4.3.1内部审计对治理环境的评价.......31

4.3.2内部审计对治理过程的评价.......34

4.4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协调职能......35

5结论和建议.......38

5.1 主要结论......38

5.2 建议........39

结论

(1)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监控者和促导者。公司治理呈现出内部化的趋势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的企业治理概念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管理层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有效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手段,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治理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公司内部治理效率的实现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治理组织架构,在该内部治理架构中董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决策层和委托者,管理层是内部公司治理的执行者和受托者,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它的组织机构上的特殊性质(独立性)和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了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监控者”和“促导者”角色。作为 “监控者”,内部审计直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为组织增值;作为“促导者”,内部审计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为公司治理各方提供所需信息。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基本职能是信息反馈、监督、评价和协调。公司治理是一个控制系统,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别是这个系统中的施控和受控者,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制定公司战略并监督略的实施,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计划实施战略。高级管理层的受控者地位是相对的,在公司治理这个控制系统中,他又成为施控者,控制下属经营管理层的具体经营活动。在这两个控制系统中必然存在着信息反馈,内部审计就是发挥反馈作用的机制。因此,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控制机制,能够为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提供信息,通过报告的形式向公司治理的参与者提供信息。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监督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毫无疑问,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IIA 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工作标准 2130—治理”中论述了内部审计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性质: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内部审计评价公司治理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围绕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和政策等的治理环境;二是对治理环境具有促进作用的具体治理过程。内部审计既服务于治理主体,也服务于治理对象,内部审计在成为“透视公司的窗口”时,不可避免要处理各种复杂的、竞争性的关系。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加强全面沟通,在确保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加强与董事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避免各种冲突。各组织具体情况不同,面临的各种冲突性质不同,这就特别需要内审人员借鉴新的管理理念、利用新的管理工具,创造性地发挥协调作用,增进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Cattrysse, J. Reflection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ole of internalauditor[DB/OL]., 2002

[2]Gramling, Audrey,A. & Mario, J. et al,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004,11(23):194-244

[3]IIA. Recommendation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sented to the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ltamonte Springs,FL: IIA,2002,

[4]IIA.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ummary of Key Provisions of Interest toInternal Auditors [DB/OL].

[5]IIA.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DB/OL]., 2002

[6]IIA. 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Serving Two Masters [DB/OL], 2003

[7]IIA.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DB/OL].

[8]IIA. Internal Audit’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Sarbanes-OxleyCompliance [DB/OL].

[9]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Corporate Governance Listing Rules[DB/OL].

[10]Solomon, S.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establishing andensuring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mong the audit committe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executive management, the internal auditors, and the external auditors? IIA ResearchFoundation, 2005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九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1 世纪,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开端,伴随着以 Internet 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世界步入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网络经济给许多相关的产业带来了亘古未有的发展契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电子商务愈演愈烈,网络财务也迅速发展,也进一步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了新型模式,从而对审计模式造成了必然性的影响。为了符合网络经济的特征,也为了满足网络经济的各种需求,网络审计应运而生,这也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必然发展。虽然网络审计具备全球化、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等特征,但我们也在其发展过程中看到了其不成熟之处。与传统审计相比,网络审计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审计上的风险,本文也针对网络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其防范依次展开了研究,对网络审计风险进行前瞻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笔者选择此题的目的所在。本文对网络经济及网络经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出网络经济带给传统审计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表明网络审计取代传统审计是一种必然的形势。通过对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得出在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相适应之处以及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现状;对网络审计的概念、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网络审计的过程和审计方法;而针对现阶段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情况,详细论述了其所面临的风险,并针对风险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详细的防范措施。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住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发掘网络审计的潜力,积极克服各种风险与困难,去开展新审计,这既是审计向前发展的必要和重要的一步,也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章旨在交代本项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概括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的研究目标以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1.1.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网络审计是网络经济同现代审计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审计的一项重大突破,在一些西方国家,其在相关经济主体以和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在经济的发展下,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激烈,网络审计与风险管理的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审计失败案件的频繁发生,伴随网络审计所产生的新的审计风险也向审计人员发出了新的巨大挑战。笔者认为,从网络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点入手,通过对网络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总结现阶段网络审计过程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便进一步寻求防范网络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对策,这对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审计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审计风险也表现出了新特征,其产生的原因和风险类型也有所不同,这对完善审计理论、构架新的审计理论体系起到了积极意义。

(2)实践意义。网络审计集计算机、互联网和审计知识于一体,为当今频繁的数据处理带来方便,研究网络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探索应对网络风险的控制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总之,现代网络审计可以有效分配审计资源、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现代网络审计的实现有利于审计人员实时审计和动态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网络审计为我国的 CPA 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审计效率;现代网络审计排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跨时空作业、多单位联合审计得到实现;现代网络审计所的特有的高科技、高效率的特征帮助我国的 CPA 提高综合素质,改变了目前我国 CPA 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研究网络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对于提高我国审计执业水平和提高审计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2 网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1 网络审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网络财务之所以出现, Internet 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财务的网络化也呼之欲出。近年来,正是在大批网络公司的成功崛起下,越来越多的网络软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从而也使“网络”这个原本虚拟的工具变成了一种实务工具。网络商务的发展也从起初以建立网站为主的第一代网络商务到如今的服务器直接与后台系统相连,从订货到订单跟踪的全程网络化为主的第二代网络商务的发展与变化。正是网络经济的这种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第三代网络商务的前景充满了畅想——企业的业务各端都实现自动化,以便形成能够实时传递的信息供应链。随着近几年全球网上从订单到销售额的逐年大幅度增加,我们也对这一畅想变为现实充满了信心。如今,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便捷、高效的结合下,新型的公司业务信息同财务信息的高度集成加速了网络审计出现的可能性,将使传统审计迎来一个全新的变革和飞跃。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管理,有的甚至还建立了公司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增强了数据共享的能力。此外,在各单位的人员中,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职人员的培训机制也逐步成熟,培训机会也日渐增多。以上几方面都为网络审计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2.2 网络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2.2.1 网络审计的定义

目前,网络审计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其中,狭义下的网络审计是指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联网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磁性介质等主要载体,对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其最终目的是为网络处理、传递以及查阅所需数据提供方便,从而把审计工作和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提高审计水平;而广义之下的网络审计则是在广阔的网络环境下,借助容量巨大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专业的审计软件的运用,对共享资源和授权资源进行在线的和实时个性化审计服务。

3 网络审计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11

3.1 网络审计的方法 .......11

3.1.1 检查、监盘、观察.......11

3.1.2 查询及函证...... 12

3.1.3 计算、分析性复核...... 13

3.2 网络审计的操作步骤 .... 13

4 网络审计所面临的风险 ..... 15

4.1 网络审计风险的概念 .... 15

4.2 网络审计风险的特征 .... 16

4.3 网络审计风险的成因 .... 18

5 网络审计风险的控制 ... 21

5.1 在教育 (education) 方面....... 21

5.1.1 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21

5.1.2 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 22

5.2 在技术(engineering)方面....... 22

5.2.1 开发网络审计软件...... 22

5.2.2 强化对网络系统安全性控制........ 23

5.3 在管理(enforcement)方面..... 25

5.4 在效率(efficiency)方面..... 28

结论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世界步入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开展企业的绩效审计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发展的必然。当前,网络审计已成为国内外审计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网络审计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却相对比较迟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套合适的网络审计的执行体系以及适合网络审计发展的环境。此外,审计的网络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我们只有努力去探索化解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发展网络经济,维护市场高效有序地运行。本文有以下创新之处:

(1)本文的选题角度有一定的新颖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正确认识网络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只有明确网络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充分发挥网络审计的积极作用,才能帮助企业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和驾驭,使企业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效果。

(2)在对网络审计风险的控制方面,笔者从教育(education)、技术(engineering)、管理(enforcement)和效率(efficiency)四方面即“4e”模型,提出网络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孙钦.网络信息内容审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李素平.计算机审计实务问题释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郭宗文.计算机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Amir Hartman,John Siphons,John Kadar.Net Ready 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the E-Economy[M].亚飞,姜竹青,李琳,钱震.第 3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P1-2

【5】Alexander Koran,Ephraim F.Sudit,Milksop A. Vasarhelyi.[美]卢特戈斯大学.王立彦,代冰彬,高强等.会计师互联网应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6】孙蕾.浅谈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

【7】张晓青.审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中国审计.2003,(1)

【8】张天西,吕博.论网络时代审计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审计电算化.P40-P42

【9】黎克双.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审计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0)

【10】孙长峰.网络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探析.2006,(11)

2018年优秀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内部审计发展迅速,凸显了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内部审计部门不再是普通的后勤检查小组,而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的是专业化和客观化,对此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从前是对雇员实施控制,现在变成运用风险评估,从而使管理层及其员工有能力对经营活动实施有意义的控制。从必须去控制到主动要去控制,这种文化意识的转变,使得员工有更多创新和试验的机会。2002 年随着《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们对风险管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就需要企业接受 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ERM 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它从战略的高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但是风险会随着周边环境和全球的形势转变,这对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能够预测风险,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制定应对风险的方案,内部审计师的角色因此也变的更加重要起来。审计师可以根据 ERM 框架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层进行建议、帮助、劝导和发布警告。

1.1.2 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针对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经济环境,除了有重大风险的金融领域之外,其他行业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企业风险管理;除了上市公司,并没有多少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即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在管理层中也得不到足够的话语权。在国内外风险冲击下,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应该重视风险管理,结合风险管理框架模型,促使内部审计部门能够识别公司潜在的风险,在管理层制定决策时提供有效的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外研究现状

Gresham (2011)认为风险经理的职责并不仅限于管理风险,更是要确保在组织中采取通用的程序和操作方法。业务主管应当负责识别和管理其领域内的风险,同时向董事会提供统一的概括和报告。当内部审计师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风险已被识别、评估和控制的鉴证时,他们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内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比较感兴趣。实际上,因为内部审计师对目标、风险和控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理解,他们也经常是企业中风险事件的促进者。Tiwary(2009)提出内部审计师在风险方面要承担的职责。尽管内部审计师不会直接管理风险,更不会直接决策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资源配置,可是依旧有人认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部分观察者也认为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应当是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或者威胁。

Harris (2008)倾向于进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为了达到经营目标,管理层要保证良好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并且能够让这个过程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要担负监督的职责,这样能够确保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功能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冗余大量企业风险。并且该系统可以被应用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可是,内部审计计划中的风险评估却并不能足以构建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为了确保能使风险得到管理,董事会负有责任。在实务中,董事会将会把对风险管理框架的具体运作委托给管理小组,由管理小组来完成后面的活动。这里还有一项独立的职能,就是负责对上述活动进行协调和项目管理,同时引入具备专业技巧和知识的专业型人才。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在履行各自的职责,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的正常运作,对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负基本责任的,应当是管理层。McEvoy (2007)认为管理者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指导 ERM 要素的应用,借以确保其应用于风险容限相一致。要存在层级责任,即每一位执行者事实上都是其职责范围内的 CEO。内部审计是组织的一项职能,这是由高层管理者建立的,目的在监督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经过复核关键的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师能够对组织的管理发挥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审计经理的职责并没有涉及管理风险,而是确保在组织中采取通用的程序和操作方法。业务主管应当负责识别和管理其领域内的风险,并向董事会提供统一的概括报告。公司应当重新思考评估和减缓风险的方式。公司应当采取综合、全面的方法。在很多公司,内部审计师是正式评估风险的唯一人选,虽然此时有很多组织正考虑雇佣首席风险官。

第 2 章 风险管理框架的演变

2.1 高层的风险管理框架模型

2.1.1 企业外部的全球和市场发展

市场与影响全球经济的事件是内在相关的,这些事件包括利率波动、经济发展和资本转移的趋势。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者的加入或离开,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公共服务也会应为社会需求和期望的不断变化而受到影响。COSO 将这些不确定性总结为:全球化、技术、重组、市场变化、竞争和监管等因素导致了不确定性,而企业恰恰是在充斥着这些因素的环境中进行运营的。

2.1.2 遵循法律、法规、守则和指南

治理守则和公司法可以是一般性的,或者是分行业的。治理守则和公司法主要是从应对社会预期的角度对公司提出额外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公司丑闻导致不得不对现有法律进行加强。2002 年发布的《萨班斯法案》,该法对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制定相关的法律也完善了企业需要遵守的法律框架。

2.1.3 管理层的任务组建

风险管理框架式为了实现组织高层的整体任务。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任务会如此表述:我们公司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全球大家庭,充满热情的致力于为全世界的人民提供汽车。我们考虑的正是消费者所想的,并交付出色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福特汽车公司对未来的展望是:成为能够交付世界领先的汽车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型企业。

第 3 章 基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方法.......17

3.1 围绕审计章程的审计方法模型............17

3.1.1 董事会 ERM 政策.......... 17

3.1.2 审计委员会......... 18

3.1.3 审计章程............. 18

3.2 加入咨询的审计方法模型 .........19

3.3 加入鉴证业务的审计方法模型............20

3.3.1 鉴证业务............. 20

3.3.2 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 21

3.3.3 初步调查............. 22

3.3.4 ERM 框架........... 23

3.4 企业责任自我评估的审计方法模型...23

3.5 形成内部报告的审计方法模型............25

3.5.1 任务分配计划..... 25

3.5.2 经营风险登记簿............. 25

3.5.3 审计证据............. 26

3.5.4 内部控制报告..... 27

3.6 小 结 .........27

第 4 章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28

4.1 内部审计的职能 ...28

4.2 内部审计的风险 ...29

4.2.1 审计风险的实质............. 29

4.2.2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9

4.3 风险管理审计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31

4.4 小 结 .........32

第 5 章 基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调查与分析.............33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

5.2 调查问卷分析........33

5.3 小 结 .........34

结论

伴随着风险日益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企业应该以风险管理框架为基础,注重 ERM对企业正常运营的作用,同时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管理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应当考虑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建议,通过降低已知或未知的风险来保证公司目标的实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CAE 也要考虑到诸多因素,这一点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经营风险、公司战略、审计委员会都会给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带来正面影响。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组织的风险管理工作应当由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从事管理和审计的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和研究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Robert M. Risk Management [J]. Gresham Tribology & Lubrication Technology,2011(11): 23-26

[2]Jai Sungaran. Risk Management: The Effect of Time to Theatre on Infection rate foropen Tibia Fractures[J]. ANZ Journal of Surgery, 2008(10): 76-77

[3]Lynnette McEvoy. Risk Management: Delay to Surgery and Mortality After hipFracture[J]. ANZ Journal of Surgery, 2007(10): 100-101

[4]Masaaki. Risk Management Syndro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practice, 2012(10): 54-5

[5]P. Arya.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Knowlede andResearch in Management and E-Commerce. 2012(08): 89-92

[6]Lori Chorodas. Risk Management for Risk Managers[J]. Best’s Review, 2012(04):44-45

[7]Shaun Aghil. Organizational Risk Management[J]. The Internal Auditor, 2010(06):36-37

[8]Hoyt Robert. Risk Management Case Project[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Review, 2010(13): 67-68

[9]Dan Anderson. Sustainability Risk Management[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Review, 2009(12): 90-91

[10]王亚琴.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2006(11):111-1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