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模板范文有参考案例吗?论文是毕业前的一道难关,需要即将毕业的学生付出时间和精力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才能毕业。本文为大家列举了5篇法律翻译论文摘要,可以参考学习。
法律翻译论文摘要格式
论文摘要模板一:《法律翻译》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
近年来,我国的法律英语教育蓬勃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法律英语翻译、阅读、写作等相关课程。与此同时,众多涉外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以及外资银行等机构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十分看重求职者的法律英语翻译能力,由此可见,提高法律翻译能力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极为必要。本文是黛博拉·曹所著《法律翻译》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法律翻译》是一本指导人们研究和学习法律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著作。该书从语言学、译学以及法学三个层面,对法律语言的词汇、语用、文体、文化等诸多特征、译者必备的知识技能、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此外,还从语言和文化对比的视角,对法律翻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法律翻译》第六章主要探讨了两类国内立法的翻译,并对普通法和民法法规的语言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这对法律翻译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本实践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项目的背景和目的,以表明本篇法律翻译报告的意义所在。第二章对翻译过程的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审校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是实践报告采用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以及理论的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此次翻译报告的关键部分,作者在目的论三原则及诺德功能加忠诚原则的指导下,对词汇、句子、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第五章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译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可以为今后的法律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论文摘要模板二:认知框架视域下法律法规的翻译路径及其构建方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法律翻译水平关系到中国法治政府形象的展示与国外公众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了解,在中国对外交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翻译是跨地域、跨国界、跨专业、跨语言、跨法系、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法律间、不同文化甚至同一文化内不同法系或不同法律语言间、不同语言甚至同一语言内日常用语与专业法律语言间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受经典范畴观与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仅笼统概括了该类差异,而未能对其开展系统化梳理。他们试图通过对法律词汇语义、法律文本类型、法律语言功能对等的理想化预设,构建这些差异间的对应路径,无法很好地解决法律翻译实践中译文不统一、译员不适格等问题。本文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翻译为例,在认知框架视域下,对法律翻译路径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法律法规翻译框架下有哪些翻译路径?(2)法律法规翻译路径构建中有哪些困难因素?(3)认知框架视域下法律法规翻译路径的构建方法是什么?为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论文首先依照认知框架基本构成理论,分析了法律法规翻译框架的三项基本构成,找出了法律法规语言、译者、翻译环境、翻译路径与法律法规翻译框架特征、限制条件、结构常量间的对应关系,并对法律法规框架中的法律法规翻译路径做出了初步界定。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认知框架层次性理论,找出法律法规翻译框架中的各基本构成典型值,并以各基本构成典型值激活的次框架间关系为视角,梳理出法律法规源语-目标语次框架间翻译路径、法律法规源语环境-目标语环境次框架间翻译路径、法律法规译者已知次框架间翻译路径三条典型值次框架间翻译路径,并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细化分析。其次,论文对法律法规翻译路径构建中遇到的框架不对等难题进行了分析,找出造成框架不对等的原因,并就不对等框架间在基本构成与层次上的差异进行了梳理。再者,论文进一步从认知框架的基本构成与层次性两个方面,就不对等框架间的相似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以不对等框架间的相似点为基准,构建法律法规翻译路径的方法。本文开展的是一项基于法律翻译实践的定性研究,选取的语料主要源自法律法规数据库、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中国法律法规语料库、电子版香港法例资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之古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之古代汉语语料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法律法规翻译路径是法律法规翻译框架基本构成中的结构常量。以法律法规翻译框架中语言典型值、环境典型值、译者典型值激活的次框架间关系为视角,法律法规翻译路径可进一步细化为法律法规语言次框架间翻译路径、法律法规语言环境次框架间翻译路径与法律法规译者已知次框架间翻译路径。(2)法律法规语言次框架间、法律法规语言环境次框架间、法律法规译者已知次框架间在基本构成与层次上的差异是造成法律法规翻译路径构建困难的因素。(3)认知框架视域下法律法规翻译路径的构建要在厘清不对等框架基本构成与层次差异的基础上,先在层次上建立起不对等框架间的对应,找出在该层次对应间的相似点,继而逐层向上追溯,直至在找到的上位框架下,可让不对等框架在层次与基本构成上都能达到较高程度的对应。本研究采用认知框架理论,从认知框架基本构成与层次性两个方面,对法律法规翻译路径进行了细化,分析了造成法律法规翻译路径构建困难的因素,提出了法律法规翻译路径的构建方法。研究不仅为法律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法律翻译理论研究,拓展了法律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
法律翻译论文摘要模板
论文摘要模板三:法律翻译中连贯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和第七章英汉翻译报告《海商法》(第四版)
翻译中的连贯是复杂的,因为它涉及两个过程,即译者解读作者的逻辑然后重建译文的连贯,也就是从文本语言学的连贯到认知的连贯。在海商法(第四版)第6章和第7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中,尽管译者发现注意到了源文本的衔接手段,译文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部的不连贯之处。经过分析,译者认为是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重建译文连贯性的困难主要有三种原因导致。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不连贯有两种:一是源文本中英文中使用省略、指称等方式避免重复、加强连贯,而目标文本中没有翻译出源文本的省略部分;二是当源文本中较长的复合句进行了实义切分、顺序翻译后,源文本的句子焦点可能发生了移位,最终导致目标文本和源文本在主位推进上不一致。还有一种情况是认知方面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读者不一致,本文的目标读者可能缺乏英国海商法领域知识和经验的,在译者没有处理好文化缺省时,读者就无法完成认知连贯。本报告将研究以上三种情况发生时,译者应如何应对这些原因导致的不连贯,即归化策略下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补充源文本的省略部分、调整语序等等。在理论讨论和翻译示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保持连贯性并总结具体的翻译方法来提高目标文本的连贯性,希望能为相关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论文摘要模板四:静态对等翻译理论下法律文本长句的翻译 ——以《美国版权法》为例
现行的《美国版权法》系由美国国会依据美国《宪法》第17编中的专利和版权条款制定而成,于1976年颁布。该法是目前各国版权法(/著作权法)中著作者保护比较完善、规定较为详尽且立法水平较高的几部版权法之一。我国对于《美国版权法》的汉译起步于孙新强学者的译介工作,这有助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研究和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自翻译研究成为一门学问开始,人们对于各种翻译策略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但是在法律翻译领域内,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鉴于法律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庄重的语言特点、严谨的文本特征,法律译本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之要求远高于一般文本。对此,笔者在文中尝试在静态对等理论框架下,对《美国版权法》文本长句翻译进行分析;同时,以美国《版权法》汉译本中的具体语境为例,尝试依托静态对等翻译策略为框架分析法律文本,其中包括文本类型分析、相关法律知识查阅、句法层面分析三个方面,以期通过对此法翻译的研究,使得长句在译本中能够达成使读者有效阅读的目的并更为符合法律的文本语言特征。
论文摘要模板五:Sarcevic法律翻译理论视角下法律汉语术语的英译研究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交流,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以及从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这些外国人在中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因此,译介中国的法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法律翻译中,法律术语的翻译直接关系到源语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法律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国内对于术语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很少从Susan Sarcevic(苏珊·沙尔切维奇)的法律翻译理论视角。自Sarcevic(沙尔切维奇)提出了其法律翻译理论后,对法律翻译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Sarcevic(沙尔切维奇)的法律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所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全文289条,共34405字)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全文共26条,5444字)的英译本为语料,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这两部法律和决定中的法律术语的英译存在着什么问题?2.应采取什么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这两部法律和决定中的术语的英译分析,本文发现:(1)对等法律术语的英译和源语法律术语存在细微差异,没有译出源语法律术语的核心含义;(2)部分对等法律术语英译的含义大于或小于源语法律术语的含义;(3)零对等法律术语的英译在源语法律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对于这些问题,译者可采用直译、词汇扩充、描述性释义和中性术语等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
法律翻译论文摘要模板范文已经提供,大家一定要多参考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方向,以及查阅的文献资料,写出相应的论文摘要。如果有论文写作指导需求,欢迎随时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