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非遗传统文化的挖掘及保护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等多项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保护及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呈现了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汇集着民族的文明成果[1],是我国重要文化资源。关于非遗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相继公布五批 1570 项国家级非遗。2011 年 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有效促进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后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 年)、《曲艺传承发展计划》(2019 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出台。既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非遗项目,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1.1.2 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如今,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从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并重模式的全面过渡,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是旅游者的当前需求 [2]。据统计资料显示,2019 年,中国的国内旅游人次已突破 60 亿,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5%,其综合贡献突破 10 万亿元,旅游正慢慢发展为大众的生活常态。2018年 3 月,我国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形成以文化为内在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内容
基于当前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广西非遗旅游的发展现状背景,以广西的国家级及区级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将广西的 14 个地级市市辖区和 70 个县级行政区作为评价单元,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分析研究广西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旅游利用潜力,从而为广西各地区提出较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非遗旅游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
对非遗、非遗资源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昂普理论、空间差异理论作为研究广西非遗旅游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指导。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非遗及非遗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梳理与分析,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非遗旅游的研究焦点及空缺,进而确保本研究主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广西区概况及数据的来源
首先通过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现状、人文环境概况三个方面对广西区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利用国家与广西政府的官方门户网站获取广西非遗数据,并进行项目分类,结合相关地理学的方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广西非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利用 ArcGIS10.5 软件分析总结了广西非遗资源的总体分布情况及特征;将最邻近指数法与泰森多边形法相结合,以此来共同验证判断广西非遗资源的分布类型;将地理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相结合,互相验证分析非遗资源分布的均衡度;最后则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从整体、各类型两方面探究广西非遗资源具体的空间分布聚集状况,并将各分布地区各类型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时,日本就提出“无形文财”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这与目前的非遗的概念相似。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非遗”的定义及分类才得以正式确定并被广泛推广,指“被各团体、群体、或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体系、表现形式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工艺品、实物和文化场所“。我国也先后几次调整有关“非遗”的定义与分类。2005 年是最早提出相关概念,2006 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将非遗分成十类,2008 年非遗国发(2008)19 号文件中将非遗类型进行调整并沿用至今。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正式定义为:“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且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类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并将此沿用至今。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如今,对于旅游资源概念的阐述已经相当完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也成为衡量非遗旅游资源的重要条件。而目前学界关于非遗旅游资源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有学者认为非遗旅游资源是指非遗中具有观赏、参与体验价值等旅游吸引力,具备旅游利用价值的资源[4]。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标准里,非物质类文化遗存属于历史遗迹这一大类下的一种亚类,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类型(表 2.1)。与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十种分类类型进行对照,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不在包含范围之类,虽然自身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但非遗的形式无法直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需要对其进行有形化利用。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2.2 理论基础
2.2.1 昂普理论
昂普理论(RMP 理论)是基于对旅游资源(R)和旅游市场(M)的分析,进而分析产品(P),最终得出以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旅游开发规划理论框架[8]。昂普理论核心是旅游产品,在进行产品开发前,要分析旅游资源条件和周边基础设施,以及潜在市场、经济条件等外部发展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之前,将昂普理论作为区域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的基础理论,利用其中的资源-产品关系,有助于保证非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非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内容涵盖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该理论已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认可与使用,对于研究非遗的旅游利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性意义。在实现非遗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保证非遗资源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协调区域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效益,从而实现非遗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2.3 空间分异理论
分异概念最早是由地质学家提出,用以分析地质构造,表达不同层面的地质。随后,在地理和社会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中逐步开始应用此概念。空间分异,是指在地理空间中,某一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我国,空间分异理论较多是被学者们应用于人文地理研究中,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空间中不平衡分布的情况,包括分布格局、分异特征和规律等方面。因此将该理论运用于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广西的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及各区域的分布差异特点,分析非遗资源的分布格局,可为有效利用非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
第 3 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8
3.1 研究区概况................................ 18
3.1.1 自然地理环境.................................. 18
3.1.2 经济社会现状.................................... 18
第 4 章 广西非遗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22
4.1 非遗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22
4.1.1 基于数理统计法的总体分布特征............................ 22
4.1.2 基于矢量符号法的总体分布特征.................................. 23
第 5 章 广西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 34
5.1 非遗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4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35
第 6 章 广西非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6.1 区域差异型
6.1.1 极强潜力核心区域
南宁拥有的非遗数量远超于其他地区,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非遗的核心密集区,同时南宁市区在交通基础、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非遗利用潜力极强。因此结合以上各种区域优势及地区非遗特点,主要以南宁市市区为核心进行开发,扩大非遗旅游规模,为周边地区带来影响力。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开发:
一是建立广西非遗文化产业园。目前南宁市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已在积极建设相关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如“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南宁市非遗(粤剧、邕剧)传承保护基地等,将非遗传承基地与旅游、研学相结合,有利于广西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南宁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非遗资源,为更好地全面展示与宣传广西优秀的非遗文化特色,可考虑建立广西非遗文化产业园。将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广西非遗项目提取出来汇集于此,形成集作品制作展示、销售、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广西非遗文化,既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便利,又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平台。
二是建立以壮、瑶族为主的民族医药展馆。南宁是广西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核心密集区,拥有壮族民间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瑶族针挑疗法、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等多种民族医学治疗法,可以通过多媒体讲解、现场展示、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向旅游者宣传和普及少数民族医学文化;同时对于壮族、瑶族医药等可以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引导与传承人参与的方式开发医药类产品,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借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共同促进和打造广西民族医药类品牌。
对于南宁市周边区域来讲,可以借助核心区域的发展力量,充分整合及综合性挖掘各自地区的非遗特色与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当地的非遗旅游。充分利用如灯会、庙会及节庆等民俗活动,在不断提升当地的旅游服务及交通设施水平的同时,借助这种区域性旅游吸引物,为当地各类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加大非遗旅游的宣传力度,充分吸引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者参与其中。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以广西区级及国家级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非遗资源的基本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地区非遗的旅游利用潜力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具体而言,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非遗数量及密度分布呈两极化特征
在地级市行政尺度中,南宁市和百色市拥有的非遗数量最突出,分别是 150项、128 项,北海市、玉林市及防城港市的非遗数量均低于 20 项,非遗分布在平均密度以上的地级市数量共 5 个,部分地区密度较高;在县级行政尺度中,非遗数量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的地区占总研究单元数的 23.8%,以南宁市区为主要核心,三江县的非遗数量及分布密度在所有县级行政区中最为突出,各地区非遗的分布密度差异明显。
(2)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趋于凝聚型
基于最邻近指数法与泰森多边形法可知,广西非遗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基于地理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可知,广西区内各地级市间的非遗资源分布明显不均衡。总体上,呈现以“一个主核心区、两个高密度区、两个中密度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即以南宁市区为主要核心区,西部以百色市区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东北部以柳州与桂林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中西部以河池及来宾部分地区为中心的中密度区,南部以钦州及北海部分地区为中心的中密度区。
(3)各类型非遗的核密度分布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突出
民间文学类非遗形成“倒三角状”的空间格局,即以南宁市区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柳州主城区和融安县为中心的中级密度区;传统音乐类非遗形成“两区分布”的空间格局,即以南宁市区、田东、德保、田阳为中心的西部区域,以贺州市区、三江、融水、龙胜为中心的东北部区域;传统舞蹈类非遗形成“一区一轴”的空间格局,即以南宁市区、上林、马山、隆安、平果、东兰、南丹为中心的西部区域,东部以贺州市区、桂林市区、恭城、平乐、苍梧为中心的高密度分布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