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7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内涵和结果变量的研究进行了丰富;另一方面是从新的视角出发,探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作用发挥的边界条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以钉钉为首的协同办公软件开始迅速崛起,广泛地进入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同时,这也使得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员工越来越难以从工作中完全脱离,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截至 2020 年 2 月 23 日,钉钉在苹果应用商店 App Store 的下载量为126 万,直接在协同办公领域占据了全国第一的份额,而同期的微信下载量为 400万、QQ 为 63 万。“钉钉如此强大的稳定性,让你根本找不到不在线的理由。而稳定性只是钉钉的基础,已阅功能才是精髓,老板完全可以通过钉钉都让员工感受到老板的‘关怀’。技术进步永远不会放过每一个人,即使你只是个孩子。软件中的‘钉’一下更是神来之笔,每个员工都活在被‘钉’一下的恐惧之中。今天,你被‘钉’了吗”,这是最近一条火遍社交网络的视频中的文案1,仅在其中一个社交平台便拥有 250 万播放量、2.8 万条评论。视频中提到的对“钉”的恐惧主要描述的是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仍然会收到钉钉的“问候”,无法从工作完全脱离。创作调侃歌曲2、在手机应用商店疯狂打 1 星差评(应用软件的评价从 1 星到 5 星,1 星为最差评价;过多的 1 星评价会导致 APP 被强行下架)、称之为午夜凶“钉”等行为层出不穷,企业员工及各界人士都在不断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不满与无奈。
员工的不满与抗拒并不能阻挡钉钉的“高歌猛进”,因为企业管理者才是钉钉们的客户,他们需要这样的媒介。钉钉之所以能在协同办公领域取得全国第一的份额,除了过硬的技术,靠的是完全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客户”不是“用户”,员工们对钉钉的怨念再大也无济于事。因为,钉钉的真正客户其实是员工背后的管理者,高效协同与快速推进才是管理者需要的,这也是钉钉在疫情期间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1。
对于高效协同和快速推进的诉求,只会使得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这一事件越发频繁,尽管知道这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钉钉们只是在过程中很好地承担了媒介的作用。近年来,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初步的研究表明,电子沟通特别是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往往会对员工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何玉杰等,2020;张光磊等,2019;潘清泉等,2017;Butts et al.,2015;Derks et al.,2014)。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者,Butts et al(.2015)和张光磊等(2019),也肯定了进一步探索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边界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目前的中国情境下,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不可避免且越发频繁,如何在保证高效协同与快速推进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这一过程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了至关重要的议题。以此为主要出发点,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内涵、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在更全面地探讨这一事件的同时,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一方面,以钉钉为代表的协同办公类软件在疫情期间迅速走红,得到了管理者们的大力推崇,云办公正在越来越频繁地侵入员工的私人生活。另一方面,吐槽钉钉的各种素材席卷整个社交媒体,不难看到员工们的抱怨与无奈。目前的中国情境下,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不可避免且越发频繁,如何在保证高效协同与快速推进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这一过程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了至关重要的议题。以此为主要出发点,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内涵、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在更全面地探讨这一事件的同时,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本文将从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这一事件入手,着重考察其对员工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在丰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或减弱沟通过程产生的消极因素带来的影响。
1.2.2 研究内容
以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情感承诺、公民行为和心理授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借鉴 Butts et al. (2015)、张光磊等(2019)和 Lanaj et al.(2014)的观点,着重考察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中的情感基调、所需时间和时间段三个要素:其中,情感基调指员工对收到的语言信息的情感态度的一个基本的感知;所需时间指沟通过程和完成相关工作的总时长;时间段指员工自正常下班至就寝这个时间段内,收到电子沟通时的时间节点是早还是晚。综上,本文将主要分析和探讨如下问题:
1.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中的情感基调、所需时间和时间段是否会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2.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情感基调、所需时间和时间段是否会影响员工组织情感承诺?3.情感承诺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的效应如何?4.心理授权能否影响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情感承诺和公民行为的关系?如何影响?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情感事件理论
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EventsTheory;Weiss et al.,1999),简称 AET,具体来说就是指与工作相关的事件是引发随后的情感和行为改变的直接原因。AET将与工作相关的事件明确定义为促使个人环境发生变化并在人们身上产生情感反应或情绪的重大事件(Weisset al.,1999)。此外,积极的事件被认为是与目标一致的(例如,得到上级表扬),而消极的事件被认为与你的目标和个人奋斗不一致(例如,得到上级训斥)。AET 的前提是,特定的工作场所事件是情绪反应的原因,并通过个体的情感反应来影响后续的态度。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反应有助于解释大量的工作场所事件如何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敬业度相关(Beldow et al.,2011;Scott et al.,2006;Migonac et al.,2004),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 AET。AET 也在工作-非工作界面得到运用,比如研究家庭事件如何通过工作情绪来影响工作满意度和绩效(Carlson et al.,2011)。然而,很少有研究采用 AET 框架来研究当一个领域(如工作)占用另一个领域时(如非工作时间)是否会引发情绪或随后的态度的改变。本文以 AET 为基础,认为非工作时间的电子沟通是非工作领域发生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对此的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体随后一段时间的态度和行为。
AET 为理解情绪在工作事件和态度之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是 Byron(2008)提出的电子邮件情绪理论模型,描述了特定的电子沟通元素如何引起收件人的情绪反应。Byron(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电子沟通的发送者虽然受到媒介固有特性的限制,但仍会向他人传递带有情感色彩的信息。信息发送者最直接的方式是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如:我对你最近在这个项目上的工作非常满意),这种语言化的情感内容很容易被接收者理解。同时,接收者对电子沟通的情感反应也高度依赖于非语言的暗示,如礼节的程度、问候的出现以及时间相关的要素(例如,响应时间,消息长度,交互持续时间)。以 Byron(2008)的研究为基础,之后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沟通过程非语言暗示和语言暗示如何对电子沟通的接收者产生离散的情感,尤其是当沟通发生在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面上时。相关研究也证实除了明确的语言信息(情感基调、礼貌程度等),接收者情感反应也强烈地受非语言成分的影响,如阅读和完成相关任务的需要时间(何玉杰等,2020;张光磊等,2019;Butts et al.,2015)。
............................

2.2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
在工作领域,技术的进步在带来高效协同与快速推进的同时,也使员工越来越容易被束缚,难以完全从工作脱离。近期钉钉在社交媒体的“爆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电子沟通正越来越频繁地侵入员工的私生活,即在非工作时间收到工作相关的电子沟通。在此背景下,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近年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部分主要针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内涵、不同要素以及影响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2.2.1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内涵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是电子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背景下的产物,目前对于其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Buttset al.,2015)。随着中国国内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障碍,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这一现象正变得越发的普遍,中国的学者也开始针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进行研究(潘清泉等,2017)。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通俗来讲即在非工作时间以及非工作地点,通过电子媒介和移动互联网来进行工作相关的沟通交流。Buttset al.(2015)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以及研究,他认为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新夜班模式”,即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后,员工重新“上线”以处理接收到的工作相关的电子通信。

............................

第 3 章 研究设计........................23
3.1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23
3.1.1 研究假设 .............................23
3.1.2 研究模型 ...................................30
第 4 章 数据分析..............................37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37
4.2 信度分析.....................38
结论...........................58
一、研究结论...................59
二、理论意义........................59

第 4 章 数据分析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性别分布情况。经过对正式调研问卷筛选后得到 306 份有效问卷,性别情况如表 4-1 所示,其中女性 161 人、男性 145 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按照陈晓萍等(2018)和罗胜强等(2014)的效度检验程序,对本研究涉及变量进行效度分析,主要包含内容效度分析、内部结构效度分析和区分效度分析。考虑到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情感基调、所需时间和时间段均为单题项变量,在此部分仅考察其内容效度(张光磊等,2019;Buttset al.,2015)。内部结构效度、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的检验主要针对情感承诺、心理授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三因子模型。

.............................

结论

一、研究结论
正如某著名财经类博主所说“技术进步永远不会放过每一个人,即使你只是个孩子”1,各类优质、稳定、功能强大的办公协同软件使得员工随时随地都能与工作保持联系,越来越难以从工作脱离。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于组织的发展、工作的推进与执行肯定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只会更加普遍。但是,通常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一事件对员工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对员工产生过多消极影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带来的进步。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一事件会对员工造成各类冲突,最终产生不利的影响。本研究继续从这一视角出发,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视为由特定元素(情感基调、所需时间、时间段)组成的特定事件,探究其对相关态度(情感承诺)和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变量的消极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部分支持了我们的假设,本节将按照研究假设分别进行讨论。
首先是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情感承诺和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过程中情感基调越消极,对员工情感承诺的消极影响越大;完成电子沟通及相关任务的所需时间越长,对情感承诺地消极影响也越大;而收到电子沟通的时间段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员工对这一元素在态度层面的影响较不敏感。此外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中各维度(情感基调、时间段、所需时间)均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地负向影响,即情感基调越消极、时间段越晚、电子沟通所需时间越长,对公民行为负向影响就越大。上述结论也与情感事件理论的假设相一致,即与工作相关的事件是引发随后态度和行为改变的直接原因。在本研究中,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中的语言要素(情感基调)和非语言要素(所需时间、时间段)都对员工的态度变量和行为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