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MBA论文范文精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65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MBA论文范文1: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出现,企业的经营环境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推动着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改变着组织运行的环境,尤其是全球经济波动给组织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此外,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极大的冲击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中,德鲁克先生提出了F“知识型员工”,表明社会的推动力量在于知识的创造。而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者与知识的载体——人,将取代组织所拥有的其他资源(如土地、原材料、房屋、机器等)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即是说,人力资源逐渐变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并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值得企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企业面对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对知识型员工依赖性增加的现实环境,不仅对人力资源有更多的需求,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幵始思考如何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以。

创造人才上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现实管理中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从最初的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再发展到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基于产业组织观,以战略适应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视为成本,并与其它资源的地位等同,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如此重要;基于资源观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原有基于战略适应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到高绩效工作系统(刘善仕和周巧笑,2004)⑴。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绩效工作系统”进行了研究。高绩效工作系统又称“高参与工作系统”"创新性工作实践”以及“高承诺工作系统”将其称为“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VanBuren和Werner(1996)则命名为“弹性工作系统”。尽管现有研究对于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内涵与维度划分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普遍承认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基本假设在于员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认为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通过强调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知识与技术,促使员工主动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在积极改进组织工作流程方面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力,鼓励团队与个人的自我管理和协调,从而对组织系统进行的优化与整合。

自高绩效工作系统概念提出以来,这一概念成为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学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得到了众多有价值、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本研究认为,第一,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尽管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不断出现,但还是为数较少的。

第二,现阶段学者们对于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分歧;第三,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组织绩效的角度来衡量高绩效工作系统的而影响,忽视了更为微观的层面,即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否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基于上述分为,本研究认为在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研究中存在部分理论空白,如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是否是直接的?还是通过某种中介变量来影响员工绩效的?其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就形成了高绩效工作系统和个人绩效之间的黑箱,等待研究者进行解答。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尽管国内外有关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研究众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罕有研究从个体感知方面探讨其对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拟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员工个体感知为中介,探究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与组织匹配对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个体感知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解答下列问题:员工感知到的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否影响员工的个人绩效,尤其是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员工感知到的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如何影响员工绩效表现的?其具有怎样的影响机制情境因素即人与组织匹配程度是否会对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是加强还是减弱的关系?

本研究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1)以微观的视角,从个体感知角度关注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于员工个体绩效的影响机制;(2)探究情境因素对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个体工作态度和行为间起到的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1)从个体感知的角度去研究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有助于组织对于其人力资管理进行有效性的评价;(2)个体对于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效果的不同感知能够充分反映出相同的人力资源实践会产生不同的个体绩效差异,解释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何有时不能得到员工的有效执行,同样即使员工能够有效执行有时也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3)本研究为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搭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理论综述

2.1高绩效工作系统理论综述

不同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需要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其更多地站在组织层面,强调人力资源对组织效率的重要作用。随着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组织的战略目标,不仅提出了高绩效工作系统,而且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1.1高绩效工作系统定义

在最初的最佳实践研究中,学者们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视为相互独立的。从普适的视角,Pfeffer(1995)认为一系列对组织绩效存在积极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成了高绩效工作系统之后,权变的视角被提出。Huselid,Jackson和SchulerF(1997)提出高绩效工作系统是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服务组织战略的、在组织内部高度一致的一系列政策与活动,并强调这一系统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匹配决定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即战略目标不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需有所不同....................

2.1.2高绩效工作系统维度

2.1.3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相关变量

2.2组织承诺理论综述

2.2.1组织承诺的定义

2.2.2组织承诺的维度

2.2.3组织承诺与相关变量

2.3相关研究变量理论综述

2.3.1组织公民行为

2.3.2感知到的组织支持与感知到组织对员工投入

2.3.3工作满意度

2.3.4人与组织匹配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模型的建立

3.1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个体感知

3.1.2员工个体感知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1.3员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

3.1.4人与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

3.2研究模型的确定

3.3模型及基本假设的验证思路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研究方法

4.1量表设计

4.1.1量表的情景化

4.1.2量表来源与修订

4.1.3量表测量

4.2采样实施

4.3样本

4.3.1样本描述

4.3.2样本特征

4.4数据分析方法

4.5模型验证思路

第五章模型结果和综合讨论

5.1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

5.2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信度分析

5.2.2效度分析

5.3共同方差偏差分析

5.4因子相关性分析

5.5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分析

5.5.1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评价与路径分析

5.5.2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嵌套分析

5.6分层回归模型分析

5.7假设检验结果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以上章节对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即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章针对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另外针对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进行探讨,并对于未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6.1研究结论FF

本研究从高绩效工作系统理论出发,探讨了员工对其的感知对自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重点探讨了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的投入、组织情感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在高绩效工作系统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人与组织匹配在关系之间起到的调节作用。结合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1)高绩效工作系统对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的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感知到的组织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91F(p<0.01),对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投入的路径系数为0.92(p<0,01)该结果表明当员工对于组织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感知越积极,其自身的组织支持感也会增强,同时对组织在员工发展投入的方面的感知也会增强。

(2)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对于员工组织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的投入对于员工组织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感知到组织支持对组织情感承诺的路径系数为0.63(p<0.01),对工作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51F(p<0.01)c该结果表明员工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对员工的组织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员工的组织支持感越强其组织情感承诺水平越高,其对于现有工作的满意程度越高。

另一方面,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投入对组织情感承诺的路径系数为0.31F(p<0.01),对工作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38F(pO.Ol)。该结果表明员工感知到组织对员工发展的投入对于员工组织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员工的组织投入感知越强烈,其组织情感承诺水平越高,其工作满意程度越高。

(3)员工组织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对其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情感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22(p<0.01),工作满意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3F(p<0.01)。该结果表明员工的组织情感承诺、工作满意度在影响组织公民行为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略)

MBA论文范文2:社会性网络服务用户使用意图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对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同时提出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从最初的 Web1.0 时发表展到 Web2.0 时代。在 Web2.0 时代,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是继博客、RSS、播客、网络书签之后最为流行的网络应用服务,具有个性化、互动性、虚拟性及社会性等新兴特征(殷国鹏,2010)。SNS 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为目标的新兴电子商务模式,此模式在未来信息技术行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Rosen et al.,2006)。而我国 SNS 服务效果、用户认可和用户普及率等方面较欧美和其他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随着该行业的深入发展和业内竞争的加剧,SNS 提供商应了解影响用户接受的原因,以其设计和开发出符合用户接受的服务产品。因此,探究社会性网络服务用户使用意图影响因素,并为我国 SNS 提供商提供参考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现实背景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源于 Milgram et al(.1967)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SixDegrees of Separation),即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六度分割理论和 Web2.0 技术,2002 年 3 月在美国诞生第一家 SNS 网站(Friendster.com),2003 年 9 月成立的综合性的交友网站 Myspace和 2004 年 2 月成立的校园交友网站 Facebook 引爆了 SNS 狂潮。随后,SNS 在世界范围内长足的发展,截止 2008 年 5 月注册用户超过一百万人的 SNS 网站有48 个,有 9 个注册用户超过了五百万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些 SNS 网站拥有庞大的网民规模,市场前景良好。.................

二、问题提出

在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下,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为理论基础,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感知娱乐理论来探讨SNS 用户使用意图影响因素。主要拟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任务技术匹配”角度探讨 SNS 用户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是直接影响某种信息技术用户使用意图。结合 SNS 的娱乐性和研究角度,本研究将探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和主观规范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对用户使用意图的影响。“任务技术匹配”视角是指用户通过 SNS 所从事交友行为的特性和用户感4知 SNS 系统功能特性之间的匹配程度,通过这种匹配来研究用户 SNS 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

(2)任务技术匹配的内部影响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关于“任务技术匹配”内部影响因子探讨还相当薄弱,本研究试图在新环境下尝试性探讨影响“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因子,以其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结论。(3)SNS 用户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上的差异性。本研究试图通过“个人创新性”变量将用户划分为高创新群体和低创新群体,探讨 SNS 用户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上的差异性,以其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结论。

(4)根据 SNS 用户使用意图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总结 SNS 用户使用行为的规律,并对我国 SNS 提供商的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其为我国 SNS 用户接受方面提供实践基础。

第二节 SNS 简介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领域属于新研究课题,许多概念和观点还不统一。本节从 SNS 概念和类别两方面对其进行梳理,进一步界定研究范围,便于数据收集及其实证分析。.............

第二节 SNS 简介..................................................................................................4

一、SNS 概念..................................................................................................................... 4

二、SNS 类别..................................................................................................................... 7

第三节 研究方法..................................................................................................8

第四节 论文框架..................................................................................................9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1

第一节 技术接受理论研究综述........................................................................11

一、理性行为理论 ............................................................................................................11

二、计划行为理论 ........................................................................................................... 13

三、技术接受模型 ........................................................................................................... 14

四、小结........................................................................................................................... 17

第二节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综述...............................................................17

一、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 17

二、技术接受与任务-技术匹配整合模型...................................................................... 19

三、小结........................................................................................................................... 22

第三节 SNS 用户接受研究综述........................................................................22

一、SNS 网站用户接受................................................................................................... 22
二、享乐型信息系统(HIS)用户接受......................................................................... 24

三、其它相关领域用户接受 ........................................................................................... 25

四、小结........................................................................................................................... 26

第四节 综述小结................................................................................................28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29

第一节 研究模型的提出....................................................................................29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假设....................................................................................31

一、TAM 变量及其假设.................................................................................................. 31

二、感知娱乐性及其假设 ............................................................................................... 33

三、TPB 变量及其假设................................................................................................... 34

四、TTF 变量及其假设 ................................................................................................... 35

五、控制变量 ................................................................................................................... 38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9

第一节 问卷设计................................................................................................39

第二节 变量问项设计........................................................................................40

一、TAM 变量.................................................................................................................. 40

二、感知娱乐性变量 ....................................................................................................... 41

三、TPB 变量................................................................................................................... 41

四、TTF 变量................................................................................................................... 42

五、控制变量 ................................................................................................................... 43

第三节 初测问卷................................................................................................44

一、初测问卷发放与回收 ............................................................................................... 44

二、初测问卷信度分析 ................................................................................................... 44

三、初测问卷效度分析 ................................................................................................... 46

四、最终问卷形成 ........................................................................................................... 50

第四节 数据收集................................................................................................52

第五章 数据分析................................................................................ 53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53

第二节 样本信度分析和正态分布检验............................................................55

第三节 测量模型检测........................................................................................57

一、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57

二、验证方法 ................................................................................................................... 57

三、“任务技术匹配”测量模型分析.............................................................................. 58

四、“任务特性”与“技术特性”测量模型分析.......................................................... 60

五、技术接受模型测量模型分析.................................................................................... 61

第四节 结构方程全模型检验与修正................................................................63

一、全模型建立 ............................................................................................................... 63

二、假设验证 ................................................................................................................... 64

三、模型修正 ................................................................................................................... 66

四、路径分析 ................................................................................................................... 67

五、分类分析 ................................................................................................................... 69

第五节 最终模型................................................................................................70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72

第一节 结论........................................................................................................72

第二节 建议........................................................................................................74

第三节 创新点....................................................................................................76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由于社会性网络服务(SNS)课题比较新,所以在研究中会存在一些不足或理解不巧当,希望以后对其修正和完善。

一、样本局限

本研究由于人力和时间限制,面对大范围的取样调查,深感困难重重。所以本研究最终决定从现有条件出发,选取高校在校学生和 30 岁以下的年轻上班族为研究对象,而随着互联网用户及其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低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发展,年龄在 18-30 岁以外和其他职业的人群也应考虑在内,望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

二、模型扩展问题

本研究主要从“任务技术匹配”角度来分析用户对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使用意图影响因素,由于在研究中 SNS 的“任务技术匹配”方面资料较少,所以在研究中自己加了一些影响因素进去,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也存在其它因素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进而影响用户对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使用意图,这些因素还应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分析。

在 SNS 环境下,主观规范与使用意图以及感知易用性与对使用意图两对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主观规范和感知易用性问卷重新优化,以其找寻更精准的问项。

另外,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本研究在对用户分组时采用“个人创新性”这一变量,涉及三个问项,相对来说较简单,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在此方面进行深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