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QC框架之无边界职业成长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21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些因素都促使着职业生涯内涵的改变。职业生涯逐渐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和单向性的发展向多变的、动态的和多向性发展转变。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组织的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扁平型组织结构逐渐替代塔式组织结构,而扁平型结构的一个特点就是员工上升的机会更少且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很难在同一个组织中度过终生,而是在更多更复杂的组织中不断地转换。因此,无规律难预测且频繁跨越边界的水平型运动开始取代传统单一垂直流动的新型职业发展模式被称为“无边界职业生涯”(Arthur, et al.,2005; Arthur & Rousseau, 1996)。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自提出以来已备受关注,学者们从知识、组织学习、价值等多种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检释(Miner & Robinson, 1994 ; Arthur &Rousseau, 1996)=“无边界职业生涯”也开拓了职业生涯研究的新视角,学者Arthur和Hall相继提出了智力型职业生涯和多变型职业生涯,近年来的研究也开始意识到客观和心理职业转变的联系,Briscoe等人构建了测量多变性职业生涯和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量表,研究也在变得更为细化和深入。无边界职业生涯要求个体能够跨越边界,在不同的岗位、组织、行业、角色和职能之间进行流动,因此就引出了如何在无边界的情形下取得好的职业成长的问题。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人职业发展面临更多决策困境。学者对无边界和传统职业生涯情形下个体的职业胜任力进行了比较(Defillippi & Arthur, 1994),发现职业胜任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Becker等人认为个体会倾向于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业,而价值观决定了个体的决策和行为,起到了关键性的决策作用。而无边界的职业价值观与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本研究在Briscoe关于无边界的研究基础上对无边界职业期望进行了补充。不论是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还是传统的职业生涯,职业品行也是职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是在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无边界职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无边界职业生涯职业成长的机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个体无边界职业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首先,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无边界概念的探讨以及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有边界职业生涯之间的区别,多数是站在组织的角度探讨这种新型职业生涯模式,而对于其多元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其次,对职业成长的研究也侧重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组织特征和社会背景的研究上,表现在性别、年龄、岗位性质和组织环境等这些因素的研究,而很少有从个体层面系统地对无边界职业成长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进行探究,实证研究也相对缺乏。本研究是在现有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和职业成长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在无边界职业生涯中员工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取得较好的职业成长,因此:
1、本文通过对无边界职业生涯职业成长影响因素的探索,能够有助于对无边界概念的深入理解,为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本文根据Briscoe关于无边界的心理和客观流动的理论研究进行无边界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检验Briscoe相关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提供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的新思路。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发展


2.1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文献综述
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组织形式实现多样化,都改变了人们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受到严峻挑战。外部环境竞争的加剧导致组织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扁平形组织结构慢慢取代金字塔形式成为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导致上升空间的减少。因此,面对这样的组织形式变化,员工开始审思自己的职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同一个组织中获得发展面临的困境使得员工开始思考横向的工作变动和职位变更,无边界的概念应运而生。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最先是由无边界研究先驱Arthur在1994年的研究中提出。但是早前就有学者提出职业生涯应同时考虑个人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Arthur& Lawrence, 1984)。他们指出先前的职业生涯研究过分重视人的因素而忽视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职业的获得以及发展等都无法离开环境因素,甚至环境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空间,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变化的环境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这为Arthur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提供了前期思考。基于对变化着的环境因素的考虑,Arthur在《无边界职业生涯:组织研究的新视角》一文,首次正式提出了 “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Defi Uippi和Arthur (1994)指出组织内职业路径的日渐瓦解,也并不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职业路径应该包含跨越单一组织边界的一系列工作机会,这种路径称为“无边界职业生涯”,这也是学术界首次定义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Arthur还认为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强调的是员工职业生涯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而不是组织决定论。
………


2.2无边界职业期望的文献综述
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是从业者将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等内部因素与外部的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协调的结果。职业期望是职业价值观的外化。职业是个体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满足的载体,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受到职业期望的影响,并影响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价值观的构成,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大多时候是与职业价值观混为一谈。我国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主要研究其构成,以及对职业人或准职业人的职业期望现状调查方面。国外学者将职业期望分为声望、成就、独立等许多维度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则分为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和发展因素三个方面。国外学者Herzberg将职业期望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的发展方面,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薪酬、福利、晋升等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下的职业期望,传统的以薪酬和晋升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模式变成了以心理成就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模式,无边界情形下更加注重的是心理上的成长和流动,因此在职业期望上心理方面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测量以及职业期望的心理因素提出无边界职业期望的维度构成。
………..


3.EQC框架与假设提出..........23
3.1EQC框架塊念界定.........23
3.2假设提出.........25
3.3模型构建.........27
4.调査问卷编制与数据分析方法.........29
4.1问卷的设计.........29
4.2变量的定义和测量.........29
5.问卷的统计与分析.........33
5.1数据收集.........33
5.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33
5.2.1样本基本情况描述.........33
5.2.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34
5.3信度分析.........36
5.4效度分析.........38
5.5方差分析.........43
5.6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48
5.7中介变量的验证.........55
5.8假设检验结果总结.........57


5.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大样本数据主要釆用实地发放、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途径主要为:(1)在问卷星上发放网络问卷,通过发链接给工作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同事的方式获取数据;(2)在企业实习的同学帮助在向公司同事发放纸质问卷;(3)在浙江省图书馆等人员比较密集且较适合进行问卷填写的场所发放纸质问卷获取数据。本章主要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问卷样本的基本信心进行整理和统计,描绘出样本的特性;其次,对各个变量进行信效度分析,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再次,对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检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模型的最终拟合效果进行检验。本文主要对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偏度和峰度是检验各个变量的样本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偏度是用来评估一组数据的分布呈左右对称的程度。峰度(Kurtosis)是用来评估一组数据分布形状的高狭与低阔程度的指标。理想状态下,偏度与峰度越接近于0,越服从正态分布。

…………


结论


本研究立足“无边际职业生涯”这一当前社会大背景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个体无边界职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探索职业成长的多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在机理。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谨慎的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影响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员工职业成长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搜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章节将在已有章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等对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分析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年限这五个人口统计变量对职业成长的影响,有的变量对职业成长有高度的预测效果,有的变量则没有相关性,具体分析如下。在性别上,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职业成长有显著差异,且男性的职业成长水平更高,这个结果比较符合以往研究以及中国的文化环境背景。Tharenou研究发现,个人和环境因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这可能与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相较于男性较低有关,再者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也会导致女性因此牺牲很多工作机会,最终导致女性员工的职业成长水平比男性员工低。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