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探究了不同类型区当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发展方向,进而深入分析了农业地域功能宏观演进的规律、成因、机理与影响,并利用典型案例区探究了促进农业地域功能改善的微观政策因素。本章将在前述章节的基础上,对全文的研究内容概括并汇总,得到研究结论,提出农业地域功能提升政策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向城市迁移集聚、产业升级转型和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引发了地区居民与土地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农业地域朝多元化演变(陆大道,2009)。发展阶段已进入剧烈升级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其农业地域功能的差异化日趋明显,从宏观视角协调农业地域多种功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升级换代已成为农业区域经济亟待处理的核心问题(Liu et al., 2016)。现阶段,城镇生活消费模式转变与城乡居民日趋增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农业地域产出更丰富的农业产出、质量更后的新服务。然而,大部分城镇周边农业地域反而由于城镇规模扩大而被日趋“占用”,“优先供给城市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规划原则引发了大量农业地域价值崩塌,阻碍了农业的长久发展,抑制了农业发展潜力(龙花楼等,2008)。农业转型升级受重重阻碍甚至相较原有水平有所倒退,农业大县却常常为财政穷县,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成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Liuetal.,2017);虽然中国的耕地数量限制底线措施严格高效,但势头强劲的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让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障面临巨大难题(蔡运龙等,2009);有些区域为利用本地资源产生大量生态效益做出了大量牺牲,然而补偿机制不能及时补充当地居民存在的生产生活困境(张小林,1998)……上述困境绝大多数是由于农业区域发展规划不明、功能区划模糊、各个地域相互联系补充的协同体系尚未建立引发的,主导功能区发展与地域协调机制未能建立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刘彦随等,2011)。怎样建设科学的农业地域组成和空间分布规划、推动农业地域多种功能统筹协调提升已经成为处理上述难题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十九大”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制定了“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战略规划,提出了“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的乡村发展布局思路。如何统筹协调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正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1.2 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优化调控”为主要线路,利用并吸收国内外农业地域功能演进有关研究结论,探究农业地域功能演进机理和影响的理论架构,剖析农业地域功能的概念、内涵、要素与结构,评价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识别农业地域功能类型,划分功能类型区,进而深入分析农业地域功能演进的规律、成因、机理与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农业地域多功能协同的模式与途径。
主要研究目标包括:①通过归纳国内外农业地域功能演进与优化的理论成果,集中探索环渤海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和文化传承与休闲四种农业地域功能演进规律、机制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农业地域功能演进与区域功能统筹的理论和方法。②基于宏观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多尺度深入研究农业地域功能演进的内在机理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明晰农业地域功能演进进程中蕴含的障碍因素与关键问题。③选取典型县域利用聚类分析划分主导功能类型区,提出优化各主导功能类型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影响因素研究明确农业地域的改进策略。④基于宏微观的农业地域空间差异、多年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消除地区发展障碍、优化农业地域功能的思路,为建立农业地域功能协调发展路径、破除区域自然禀赋限制、确保环渤海地区当前的粮食安全、缓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提供参考。
.......................
2 农业地域功能研究文献综述
2.1 农业地域功能相关概念评述
2.1.1 农业地域
在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使用农业区域这个概念代替农业地域,然而农业区域与农业地域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应当是一致的。一般地讲,农业地域指农业生产属性相似空间上紧密关联的区域,即拥有相似的农业生产特点、条件与发展方向的一定地域,农业地域之间存在区际差异性,区内又具有较强的共性(周立三,1997;李应中,1997)。
当前,农业地域单单依赖农业便可保存并提升的时期很快将结束,在多数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迁移出农业地域工这一大背景下,农业地域产生可以解释成形成于农业的、与外界广泛联系的、拥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不同产业融合发发展的经济空间(刘彦随,1996,2004)。它有四个基本特征:①环境依赖性。地域专有的光照、水文、温度和地势面貌一系列环境因素的深刻作用在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动植物抉择、融合于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依靠自然环境的特点。②市场竞争性。区域分工的最终形态便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既是全国农业生产核心构成内容,自身又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运行。协调域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业资源配置是农业地域立足的市场根本。③生命周期性。农业地域好比具有生命的生物一般,需经过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或创新重生等发展时间段,表现出周期特点,不同时间段位于不尽相同的地位,面对不尽相同的障碍。④发展外部性。由于农业地域是开放体系,其发展会为本地区带来包括正面和负面多种影响,这样的外部性必然要求利用制度安排积极协调,确保区域之间发展基础公平是农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本文认为农业地域是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类型的经济、社会、自然有机体,是由诸多结构组成的网络结构系统(包括资源、产业、技术、投资、人口、消费和贸易等结构)。对于不同的农业部门或农业要素,农业地域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尺度的地域上所表现的特征是有差异的,其部门与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空间上的分异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与结构层次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演化是经济和自然再生产相互影响促进的结果。因此,农业地域拥有自然与经济双重属性,地域内部属性类似且功能相关连。
..........................
2.2 农业地域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2.2.1 农业地域结构与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
农业经济学与地理学探索的重点课题一直是农业各个部门间农作物种植的科学分布及经济社会关联。国外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至今的经典理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 J.H.Th nen 于 1826 年研究的农业区位论为最早针对农业空间布局及其地域分布结构开展分析的理论。约翰·冯·杜能(1897)为说明农产品生产地、农产品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作用,构建了“孤立国”模型。以土地利用视角解释农业生产区位选取问题,是指引区域农业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奠基理论,也奠定了区位论,特别是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理论基础(李小建,1999)。1960 年代,Sinclair 基于美国农业用地使用现状的研究,指出杜能的理论对于当今发展中国家也能基本符合实际状况,而发达国家城镇周边却表现完全相反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谓的“逆杜能圈”(Sinclair,1967)。Sinclair 的研究表明,“无秩序开发状况”大量产生于高速城镇化、工业化的城镇及其临近区域,因为农业地域随时可能被规划成城市建设用地,城镇附近农民对农地投入的要素相对较少,选择暂时耕种或完全弃耕的状况较多见;相反离城镇较远的农业用地较难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因而农民要素投入量较大,集约经营水平较高。
(2)国内研究
国内农业时空分布的初期研究大多聚集于农业产业空间分布、自然资源衡量及土地利用等范围内。多数研究主要针对国内棉花、粮食、甜菜等经济作物、畜牧生产条件,适宜性与分布开展了探索,提供了较多布局方向(李振泉等,1982;徐培秀等,1983;刘厚培,1985;程路,1987)。伴随最近 20 年国内国际环境的急剧转变,国内农业生产融合进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农业结构转型、粮食安全和区划布局等新领域转化为新阶段探索的核心。国内学者就粮食生产变化及布局(薛志士等,1996;张落成,2000;赵宏波,2014;张倩等,2019)、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效率(陈红等,2018)、商品粮基地建设布局(霍学喜等,1998;鲁奇等,2002;何秀丽和刘文新,2017)、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分析(张慧霞,1992;李小军等,2004;董承良等,2018),以及农业生产布局(王克林等,1994;张耀光,1998;赵越等,2019)等进行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也针对农业的保障和休闲作用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肖
...........................
3 环渤海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研究概念和方法............................ 18
3.1 环渤海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18
3.1.1 研究区域选择 ....................... 18
3.1.2 环渤海地区农业经济水平 .................... 19
4 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演变与功能类型识别........................... 23
4.1 研究方法 ....................... 23
4.1.1 农业地域功能核算指标体系 ........................... 23
4.1.2 农业地域功能空间集中度模型 .............. 25
5 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5.1 影响因素空间分析模型 .................. 36
5.2 影响因素选取 ............................. 36
6 生态保育功能案例区农业地域功能影响因素的微观分析
6.1 研究样本描述
本章所用数据来自辽宁省及北京市 4 个县 2015~2017 年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抽样区集中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下简称丰宁县)、赤城县和怀安县,以及北京市怀柔区。根据农业地域类型识别结果,上述 4 个县中,丰宁县和怀安县属于生态—生产型县域,赤城县属于生态—生活型县域,怀柔区属于休闲—生态区。抽样利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组合的方式,从 4 个样本县中每个县选取 5 个集体林区抽样村,共计20 个村,再从每个样本村中选取农户 20 户,对共计 400 个农户开展 2015~2017 年连续 3 年的抽样调查。调查内容除调查农户的教育、家庭劳动力、收支负债、林业经营状况等家庭总体情况外,还以农户所拥有的林地地块为基本单元,调查各地块林地起源、分类和面积等基本特征,以及林地承包、林权管理、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等政策指标。
由于监测过程中观察、登记、测算可能产生误差,使数据存在异常值,研究利用莱以特准则(3σ 准则),兼顾可操作性原则,经过筛选后研究最终得到了包含 363 户农户,共计 3 年 1089 组监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占全体农户的 90.8%。为避免价格因素干扰,确保统计口径一致便于比较,研究以 2015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准对2016~2017 年农户收入、支出等数据进行了转换。本章基于上述面板监测,重点考察林地承包、林权管理、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对农户林业收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影响,进而探究林地对农户生活的保障政策影响因素。
.........................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农业地域功能格局演变与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1)1996-2016 年环渤海地区不同县域 APF、LEF 和 CIF 的空间差异不明显,而 ECF 呈现比较大的空间差异分布。APF 在平原区县域的提高最为明显,排名第二的则位于丘陵地区,几乎不变的则是位于城市和山区等地。LEF 的高值区逐渐从内陆地区(传统农业区)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区)转移。ECF 的高值区空间分布基本未变,功能进一步提升的地区为山地丘陵区,功能下降较多的则是传统农业地区、城市辖区及其邻近的县域。CIF 则呈现不断增强趋势,其扩展范围是以三大城市群为核心向其邻近地区进行扩展。
(2)13 种类型的农业功能地域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综合区主要聚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南黄淮平原区。APF 主导型县域主要聚集分布在多种农产品供给功能优势明显(农业自然禀赋较好及土地资源丰富)的辽河平原西部、鲁西北冲击平原、鲁北的胶莱平原及冀中南平。LEF 主导县域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滨海平原区、燕山山麓平原、黄河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区。ECF 表现出从高到低的梯度变化,依次为山地丘陵区、平原区、城市辖区;占主要地位型的县域集中位于辽西及辽东的山地丘陵区、燕山山地,冀北坝上高原和京津冀城市群附近区域。CIF 主导型则主要聚集于交通便利及人口稠密的济南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群和京津冀周边县域。
(3)农业地域功能差异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进步、交通及土地利用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就自然地理因素来看,APF、LEF 和 ECF 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APF 在积温较低、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的地区较强,LEF 受积温和地形起伏度负向的影响,ECF 位于地形起伏度大及气候湿润度高的区域较为突出。就社会经济因素而言,4 种功能具有较大差异。其中,技术的进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将显著增加 APF。城镇化水平及二产占 GDP 比重与 LEF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呈显著正相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对 ECF 具有正向积极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提升会引起不必要的过量投资进入非农产业挤占农业生产资源,同时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的破坏和土地、水源污染等一些列问题,严重降低 ECF。区位条件、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金融机构贷款对 CIF 有正向显著作用。此外,APF、ECF 及 CIF 三种地域功能在不同县域间具有跨区域影响效应,且对临近地区均为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略)
农业地域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渤海五省市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农业论文,农业地域功能,空间计量模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农业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