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6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991 -2003年间,随着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云南省逐渐实现对农业的取予平衡。2004年以来,云南省在全国农业政策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先后取消农业税、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云南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作用渐渐凸显出来。云南省虽然以中央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农业补贴政策。但是,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是否实现了其增产和增收的目标、是否存在改进空间,农业补贴政策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问题都还不明确,这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十分不利。因此,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做一个测度,看其是否实现了增产和增收的目标、是否存在改进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这对推动云南省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选题基于以上背景,旨在通过对云南省的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测度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因素群,试图根据影响因素群,借鉴国内外经验,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供决策参考。具体说来,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收集相关资料,借鉴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测度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2)通过对影响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因素群分析,明确各因素影响路径。(3)在效果分析和因素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供决策参考。

1.1.2选题意义结合

理论与现实来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而农业补贴政策的意义能否真正得到体现,关键不在于推广了多少政策,在于政策实施以后取得的效果。从1991—2003年间,随着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云南省逐渐实现对农业的取予平衡,自2004年起,云南省又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如何完善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及政策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理论意义

农业补贴政策问题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但纵观已有研究,多以整个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进行政策效果分析、政策目标的选择、政策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对某个省份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并不多,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及政策完善较为深入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及政策完善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评价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2) 现实意义

云南省农业人口多,淡水、耕地等农业资源约束性较强,农村贫困人口较多,“三农”问题是云南省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农业补贴政策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实施的政策。从1991迄今,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由负转正20多年了,特别是2004年幵始的更大幅度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还是需要比较准确地检验这个阶段的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对该阶段的农业补贴政策做出客观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农业补贴政策真正成为解决云南省“三农”问题的有力工具。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为行政决策提供参考,这有利于提高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有利于解决云南省“三农”问题,有利于改善云南省粮食生产现状。

2相关基础理论

2.1农业补貼的定义、分类和范畴

2.1.1农业补貼的定义与分类

“补贴”指“因不足而有所增益”,在现代汉语中,“补贴”多指“补贴的费用”。外来语中的“补贴”指政府为促进公益对私营企业、家庭或其他政府部门给予的资金资助、经济特权或特殊优惠。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补贴”有以下几种解释:(1)通常指由政府向那些有利于公共利益发展的企业提供的资金,有时表现为政府直接支付,但更多的是间接支付。通常采用研发支持、税收减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提供原材料、低息贷款或低息出口信贷等形式;(2)指外国的政府或公共实体给予出口美国的出口商一种利益所支付的专门财政款项;(3) —国向另一国提供的金融援助,以维持接受国的中立或对其进行的战时资助,即使援助国并未直接参与[22]。世界贸易组织的《补贴协定》对“补贴”作的定义是:政府或公共机构专门针对某一企业或产业授予的一项具体利益,可以提供财政资助,或采取收入或价格支持措施。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广义的“补贴”,既包括政府为改善收入分配不均而支出的福利费,也包括政府为缓和市场力量的影响而制定的其他政策或规划[23]。其根本目的是改变与公共政策目标不相符的经济效果,支持受补贴的产业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引导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对于农业补贴的概念,没有专门的定义,在WTO《农业协定》中也只提到农业补贴的范围。许多研究农业补贴的学者对农业补贴的概念有自己的理解。李浩江认为农业补贴是政府或其他任何公共机构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活动中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其它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24]。而史际春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是指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即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农业产业政策目的而将财政收入依法定的标准和方式转移给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国家行为[25]。

3国外经验借鉴.......... 11

3.1国外经验借鉴........ 11

3.2国内经验借鉴........ 15

3.2.1广西省经验 ........15

3.2.1.1广西省农业补贴政策........ 15

3.2.1.2广西省农业补贴政策对云南省的启示........ 16

3.2.2黑龙江省经验........ 16

73.3本章小结 ........18

4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9

4.1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 19

4.1.1农业支持工业化阶段........ 19

4.1.2对农业取予平衡阶段........20

4.1.3农业补贴政策全面转型阶段........ 21

4.2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22

4.2.1现阶段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 22

4.2.2云南省现行农业补贴政策集合........ 22

4.3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24

4.4本章小结 ........25

5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27

5.1理论准备 ........27

5.1.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27

5.1.2 SPSS 软件 ........ 28

5.2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28

5.3本章小结........ 40

结论

本文以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围绕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影响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因素以及农业补贴政策的完善,基本实现了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问落脚点的研究初衷。本文具体结论如下:

(1)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得出此结论: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有一定增收效果,但政策效率有一定损失,政策效果还有提升空间;农业补贴政策发挥了维护粮食播种面积的效果,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效果不明显;农业补贴总额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为微弱,农业补贴政策的增产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2)剖析了影响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因素。剖析了影响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几个因素:农业补贴的适度性、农业补贴双目标的非兼容性、农业补贴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政府行为。本文分析认为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增产和增收双目标的非兼容性、农业补贴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业补贴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博弈及政府行为是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3)完善了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第一,根据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层级,确定了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取向: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兼取,作为现阶段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其他的目标,如环境保护、农业竞争力提升等更进一个层次的目标作为次要目标。另外,提出补贴目标与地区匹配来转化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双目标非兼容性;第二,完善了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提出量力而为,循序推进、因地施政、政策措施相互配套作为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的基本原则;分别为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选择了两套恰当的政策工具集合;完善了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资金保障机制、监督与反馈保障机制。第三,提出完善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整合农业补贴政策管理部门、推动农民参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设计与监督、变革农业补贴方式、适度提高云南省农业补贴水平。

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he Agricultural Situation in the Community2000 Report.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Brussels,2001

[2] Bohman M,Cooper J,Mullarkey D,Nomile M, Skuly D, Vogel S, Young E,1999. TheUses and Abuses Multifunctionality(R).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nite state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shington D C

[3]李瑞.河北省农业补贴政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陈卫红.WTO规制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新定位[J].江海学刊,2001 (1)

[5]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设计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6]李玉珠.中国农业需要适度的保护[J].中国农民,1993(10)

[7]程国强.农业保护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 (4)

[8]张德元.我国现阶段要不要增加农业补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J].决策咨询,2003(9)

[9]蔡昉.论农业保护及替代政策[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3 (2)

[10]郭宏宝.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焦化废水的概况

1.1.1 焦化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活性炭是以煤、木材等为原料,经煅烧、活化和后处理等工艺程序后得到的吸附能力很强的炭。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很大,一般可达 1000-1500 m2•g-1,采用特殊方式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高可达 3000 m2•g-1以上。依靠如此大的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吸附材料,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另一方面,活性炭的表面有大量的离域π电子,可与芳香族化合物苯环上的π电子形成π-π色散作用[40],提高对芳香族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胡记杰等[41]用粉末活性炭吸附焦化废水原水,并研究活性炭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在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共存的焦化废水活性炭吸附过程中,大分子有机物优先被吸附且吸附容量大,而苯胺、苯酚等小分子有机物则属于弱吸附。张小璇等[42]用活性炭吸附经氯消毒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有机氯化物,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后尾水中未检出有机氯化物,可用于该类污染物质的去除。同济大学的马艳等[43]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 2,4,6-三氯酚的吸附,考察了投加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 2,4,6-三氯酚,在前 20 min 吸附容量可达 80%以上。

活性炭纤维是由纤维状前驱体经过煅烧活化而成的,是性能优于活性炭的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发达,孔径分布窄,吸附容量大,吸附脱附速度快,而且便于加工为毡、布、纸等形状,并耐酸碱耐腐蚀,因此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徐予馨等[44]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水中 Cr6+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常温下活性炭纤维对铬离子的去除率达到 90%以上,且温度、吸附剂量、溶液初始浓度会影响其吸附效果。黄鸾玉[45]通过实验研究活性炭纤维对苯酚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苯酚的吸附速率很快,1 min 能达到饱和吸附量的 98%以上,30 min 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是自发的放热反应,属于物理吸附。郭利妍等[46]用活性炭纤维吸附废水中的酚,动态吸附容量为 256 mg•g-1,饱和的活性炭纤维经 3 次再生后仍可保持吸附容量,可循环使用。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孔径小于 2 nm 的称为微孔;孔径大于 50 的 nm 称为大孔;孔径在 2 到 50 纳米之间的称为介孔。介孔材料是一种孔径介于微孔与大孔之间的具有巨大比表面积和三维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按照化学组成分类,介孔材料一般分为硅系和非硅系两大类;按照介孔是否有序分类,可分为有序和无序两大类。1992 年,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Mobile)的科学家首次合成了孔道结构排列有序、孔径均匀可调的新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MCM-41。自此有序介孔材料受到了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而有序介孔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序介孔材料既可作为催化剂催化降解有机物污染物,也可发挥其吸附分离功能将各种污染物质从水体或气体中去除。冯利利等[47]才用溶胶-凝胶法将二氧化钛负载在 MCM-41 分子筛上制得复合材料催化降解罗丹明 B,结果表明 TiO2/MCM-41 复合材料对罗丹明 B 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商用 TiO2(P25)。王小文等[48]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版剂常温一步合成疏水性介孔分子筛,因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及含有季铵基团,对焦化废水尾水中各种难降解有机物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且能优先吸附疏水性物质。Park 等[49]用三甲基氯硅烷对 MCM-48 膜进行硅烷化处理,提高了膜的水热稳定性和疏水性,而且能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有机物,分离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二章 吸附剂原料的选用和制备工艺探讨

2.1 吸附剂原料的选用

中国是最大的花生生产国,2010 年我国的花生产量约为 1564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花生壳质量占花生质量的30%左右,因此每年约有470万吨的花生壳产生。产量如此之大的花生壳一般被当作柴火烧掉或者直接被当作固体废弃物丢弃,既浪费又对固体垃圾的处理处置增加压力。Han 等[75]用花生壳吸附溶液中的中性红染料,在 22℃下能达到 37.5 mg•g-1的吸附容量。闫旭等[76]用花生壳吸附初始浓度为 30 mg•L-1的含Cr(Ⅵ)溶液,当投加量为 1 g/50 mL 时,去除率可达 85%以上。2010 年,我国玉米产量约为 1.6 亿吨,秸秆产量 2.6 亿吨左右。其中,大约 30%的秸秆用作农村生活燃料,10%用作饲料,60%作其它用途。总体而言,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少,资源浪费严重,附加价值低。Zheng 等[77]在玉米秸秆上接合-CN 和-OH 基团,改性后制成的吸附剂对溶液中镉的吸附量提高到 21.37 mg•g-1。冯立顺等[78]采用纤维素酶处理玉米秸秆后,比表面积增大了 37.2%,对溶液中的活性蓝 X-BR 的最大脱色率达 83.4%。我国是水稻大国,2010年水稻产量约为 1.96 亿吨,稻壳约占稻谷重量的 20%,也就是稻壳的产量 3920 万吨。目前,绝大部分的稻壳都是作燃烧处理,但已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其作为吸附剂前体的潜力。Kamsonlian 等[79]用稻壳吸附溶液中的 As(Ⅲ),并研究了其吸附行为。橘子是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每年产生的橘子皮不计其数。橘子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是制备吸附剂的极有潜力的原料之一。中南大学的梁莎等[80]用硫代乙醇酸等改性橘子皮,制得的吸附剂在 pH 值为 4.5、30℃时对 Pb2+的吸附容量达到 146.4 mg•g-1,而且改性后的橘子皮可重复使用 5 次以上。范琼等[81]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橘子皮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量最高可达 400.3 mg•g-1,且吸附平衡时间很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花生壳、玉米秸秆、稻壳和橘子皮这四种原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都比较高,碳元素含量大,因此具备作为吸附剂前体的潜力,故选取其作为原料制备吸附剂,比较其吸附效果后,选取效果最佳的吸附剂作后续研究。

第三章 花生壳吸附剂吸附焦化废水的条件探索........30

3.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 30

3.1.1 实验方法..... 30

3.1.2 实验结果..... 30

3.2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 31

3.2.1 实验方法..... 31

3.2.2 实验结果 ........ 31

3.3 吸附等温线 ....... 31

3.3.1 吸附等温模型......... 32

3.4 吸附动力学 ....... 34

3.4.1 实验方法 ..... 34

3.4.2 实验结果 .... 34

3.5 本章小结 ..... 35

第四章 吸附机理分析......37

4.1 分析仪器与设备 ..... 37

4.2 吸附剂的表征 ......... 37

4.2.1 比表面积(BET) ........ 37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8

4.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9

4.2.4 XPS 分析 ..... 40

4.3 GC/MS 分析........ 43

4.4 本章小结 ..... 47

第五章 经济评价........48

结论

(1)选用稻壳、玉米秸秆、橘子皮和花生壳作为原料制备吸附剂,在对焦化废水中 COD 的去除上,花生壳吸附剂的去除效果最好。

(2)花生壳吸附剂的制备工艺上,当煅烧温度为 400 ℃,煅烧时间为 30 min,活化剂(磷酸)浓度为 15%,料液质量比为 1∶3,活化时间为 12 h 时,吸附剂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

(3)在 25 ℃下,当吸附剂投加量为 20 g•L-1时,吸附 8 h 后对焦化废水中 COD的去除率达到 60%。在焦化废水实际 pH 值范围(6-9)内,pH 值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吸附过程满足 Langmuir 热力学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4)花生壳改性后比表面积为 7.16 m2•g-1,比改性前(未检测出比表面积)增加很少。改性后花生壳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结合吸附前后水样的 GC/MS 分析结果,推断花生壳吸附剂通过表面含氧官能团与酚类的氢键作用以及芳香类化合物苯环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产生吸附。

参考文献

[1] 穆文鑫. 二季度中国焦炭市场拐点显现[J]. 山西煤炭, 2012, 32(3):36-38

[2] 中国焦炭产量、平均指标及大中型企业高炉技术指标[J]. 燃料与化工,2010,41(1):11

[3] 马红涛,袁宁,李生. 水体中酚类化合物的危害及其测定方法[J]. 科技信息, 2007,( 30):38

[4] 李印菊,王丽萍,华素兰,耿建. 焦化废水处理及回用存在的问题浅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6):94-96

[5] 卢建杭, 王红斌 . 焦化废水专用混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规律 [J]. 环境科学 ,2001,21(7):65-68

[6] 郭金华,田作林,冯天伟等. 新型复合混凝剂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2,25(4):48-49

[7] 褚衍洋,孙晓杰. 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J]. 污染防治技术, 2007,20(2):6-8

[8] 邢素青.化学强化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2006

[9] 朱静,曾祥钦,李蕾. 载银活性炭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的应用研究[J]. 煤炭转化, 2004,27(2):69-71

[10] 彭荣华,李晓湘. 用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高浓度含酚废水[J]. 煤炭学报,2007,32(1):90-93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三

1.引言

1.1 本次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区开始发展旅游,整合各项资源如高效农业种植、养殖、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等进行互动发展,提升农业质素、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休闲农业不仅是吃农家饭、体验乡村风景这么简单,还应该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让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农村地产紧密融合、互动发展,把农业这个最原始的产业实施高新化,形成独特的复合型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农村地产开发的三赢。因此,通过对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探析,研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农业地产开发三者关系的有效资源整合,站在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地产开发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并产生叠加或乘数效应,吸引农民参与和直接从事新兴的休闲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向非农领域转移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1.2 休闲农业研究的背景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被大力改善,大众的乡村旅游对中高端人士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绿色生态的环境,静谧无忧的生活氛围,是房地产开发的增值条件,是度假房地产的最优选址。但地产开发对土地的损耗,对农民生活的冲击是二者互动的最大问题。在农村地产开发上,需要站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实现地产开发对农业发展的促进,对农民生活的优化,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解决好三农问题,然后通过改善的乡村环境、积极的农民态度和吸引人气聚集商气的休闲农业旅游促进地产开发,让农业产业化与房地产互动发展,创新建设和谐的新农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产生叠加或乘数效应,吸引众多的农民参与或加入旅游服务业的行列中,促进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方向转移向非农方面,形成农村经济另一个新的增长点,增进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有利于农村环境面貌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景观整洁的要求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加速推进村容村貌的改善。它有利于乡风文明建,因为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包括和谐的乡土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独特的餐饮文化等。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服务意识,接受游客带来的新观念,加快塑造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利于村庄建设特色化。由于休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和唯一性,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富有特色的村庄面貌。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吸纳一部分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开发,可以缓解目前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不足,加快改进农村的整体形象。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拓宽城乡居民之间或者各个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促进城镇居民了解乡村及农业情况,以及有利于农民加强开阔世面,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原有不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所以,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探析已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3 休闲农业研究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因而最根本措施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是经济、社会、生产、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方面的实现。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业生产总体面貌的同时,也在转变以前休闲农业旅游的理念以及扩展休闲农业开发的范畴,从而创新休闲农业开发的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因而可以这样认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形态。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能够有效的推动我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从而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销售,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国内外休闲农业现状的发展分析

2.1 国内休闲农业现状的发展与分析

休闲农业是在以农业活动的基础上,农业和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兴产业。由于在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差异较大,因此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和模式也多种多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阶段。利用农村自然原生态,结合农业生产与经营、农民生活及农家文化,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休闲农业的功能,并为游客提供旅游居住、养生度假、示范推广、休闲娱乐等各项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的项目,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休闲农业,正是农业功能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我国的休闲农业各发展阶段特征、开发模式、经营发展状况及有关相产业结合等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研究及分析。

3.基于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证分析...... 21

3.1 农业综合体的概念 ...... 21

3.2 山东青岛 LM 项目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 21

3.3 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探析的总结 ...... 33

4.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及经验借鉴........ 33

4.1 国外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3

4.2 台湾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4

4.3 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6

4.4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 37

5.优化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对策思考........ 38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休闲农业项目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模式的质量要求及服务需求也不断的提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机制作用,对进一步优化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作出以下对策思考:

5.1 加强两岸或国内外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合作,引进国外或台湾地区先进的开发模式研究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在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上实施休闲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研究。

5.2 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优化创新的运行机制及环境等软硬件条件。

5.3 出台行业标准和引导鼓励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的扶持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5.4 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结合房地产、旅游、养生养老等多个产业领域,有力促进形成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层次。

5.5 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率,为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富足的土地资源,从而因地制宜的提高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创新性。

5.6 扩展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资金来源渠道,为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与商业模式的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成功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光映霞. 昆明市西山区都市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 云南大学, 2010

[2]成升魁、徐增让、李琛.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 20(5):2-3

[3]范水生. 国内外休闲农场的发展与研究述评[C]. 《海峡西岸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研讨会》, 2008.

[4]陈娜. 甘肃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5]谢芳芳, 李关平. 休闲农业地产—休闲农业与地产的完美嫁接[J]. 《中国旅游报》, 2010 年:1-2.

[6]刘忠源等. 浅析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J]. 《科教创新》, 2010(9):1-2

[7]潇棋. 休闲农业:嬴在价值链[J]. 《商业价值》, 2011(8):26.

[8]林国华等. 提升海西休闲农业发展层次的战略性思考[J]. <海峡科学>,2010(11):5-10.

[9]张润清等.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 《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011:1-5.

[10]范水生. 《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梁启超曾说,明末清初的学术史值得“大书特书” [1],因为这段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微妙变化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汇,儒学由空谈“心性”转变到将“经世致用”摆在首位,传播天主教思想的西方传教士与当时的中国精英界接触,使当时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复杂、独特的变化。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观念促使当时的中国文人士大夫开始挣眼看世界,从而对中国学术史产生深刻影响。徐光启作为这些人物中的重要代表,不但接受了西方天主教的洗礼,更重要的是他对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进行了大规模引介,并将中西方的科学传统相融合,在数学、测量、历法、农学、水利、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前人以及同时代人无法与其比肩的突出成就。后人对其的评价很高,“玄扈天人。其所著述,皆迴绝千古。甚至有学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及方法论已经远远超出当时和他往来的西方传教士,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不是利玛窦、熊三拔等人,而是与他同时代的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尔2012年是徐光启诞辰450周年,2013年是他逝世380周年,选择这样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进行研究,通过对他农业哲学思想的微观研究以获取对明末时期思想领域的宏观理解和反思,这无论对我国的科学界,还是哲学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出身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一生经历了明朝六个帝(见表1.1)。他出生前,徐家在上海已生活四代。徐光启的高祖曾经是一位专教儒学的秀才,而且有些田产,但到了曾祖徐询就家道中落,只能靠“力耕于野”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祖父徐绪为了生计,被迫“弃农从贾,家渐裕”,但徐绪四十岁便英年早逝,留下当时只有六岁的徐思诚,也就是徐光启的父亲。幸亏徐光启的祖母在他舅父的帮助下主持家业,并招婿入赞,才使徐家得以维持一段颇为宽裕的生活。但接下来四年的傻患以及财产被盗,使徐家又重新陷入窘境。徐光启就是在这样生活困顿的背景下出生。倭患与贫困给徐光启幼年的生活留下深刻的恪印,他也偶尔参与家庭种田、纺织等劳动,这对他后来在农业、军事甚至国事、民事方面的见地都很有益处。特别是徐家身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江南,而且亦农亦商的家庭背景为他以后诸多进步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徐光启幼年被送到龙华寺读书,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学教存,一直到十九岁考中金山卫的秀才。这期间,他博览群书,而且“间及兵传”,十六岁师承致力于心性之学的黄体仁,受到阳明心学的深刻影响。这种思想背景使他和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意识的官学出现背离,导致他先后四次参加乡试都落榜,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于深谙心学的主考官焦紘的赏识,才使他以第一的名次考中举人,七年后乂考中进士。从七岁读书龙华寺一直到四十二岁中举,徐光启为考取功名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科举之路使他备尝艰辛,因此,在晚年时他曾感慨“我辈爬了一辈子烂路,甚可笑也。”中进士后的徐光启先后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礼部任职,最高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官后的徐光启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获取功名、教书谋生上,而是开始致力于农学、水利等方面,特别是在1603年受洗加入天主教后,由于受到西方传教士郭居静、利玛窦以及罗如望等人的影响,开始潜心于西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播西学的代表人物之-。徐光启一生仕途还舞顺利,但却政绩平平,使他彪炳育史的反而是他的科学实验活动及其独特的科学思想。

徐光启的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他和利玛窦合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儿里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其中的许多专用名词和术语都是由徐光启符先使用并确走下来,沿用至今;在天文历法方面,徐光启主持修订了《崇補历法》,他采用第谷天体运动体系以及几何学的计算方法,把我国传统的历法编撰向前推进了??大步;军事方面,他推动先进西洋火器的引进和使用,使中国传统的战争观与军事观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徐光用心最多、费时最多,而且最有成就的浩数他对农学的实验研究。徐光启在农学上的业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是他曾先后三次分别在松江府和天津进行不同规模的农业实验,而且“尝躬执来箱之器,亲尝草木之味[5]”,对棉花等作物的种植和耕作进行了经验总结,并写出了大量的农学著述;二是翻详了 m2西水法》,希望通过引进先进的西方水利技术来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服务。《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倾其一生心血,代表其最高农学成就的著作。他“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使这部书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者,在欧洲被称为“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与前代农书相比除详细介绍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加入了大量关于农本、屯垦、荒政等政策内容,“政”为纲,“农”为实现纲的技术措施,“农”与“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这部大型农书的最大特色。《农政全书》问世后,不但在当时就被方岳贡等人应用于饥年的政策制定和平抑粮价、进行水利农田建设并取得成效,而且还在后世外传到円本、朝鲜以及欧洲,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从侧面也反映了徐光启在中国农学史上的突出地位。正是由于徐光启通今博古、会通中西的农业科学思想和躬执耒耜的农业实践,才使他的农业哲学思想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2徐光启农业哲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农业哲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植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土壤之中。首先,特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构成了该时代农业哲学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传统农学、哲学观念的影响又成为农业哲学产生的文化依托,徐光启的农业哲学思想就是以这两方面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的。

2.1经济基础

徐光启生活的晚明,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历史变迁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虽然仍在延续,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开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悄然出现,这种生产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变使晚明社会呈现出新的转型特征。但土地兼并的严重和人地矛盾的加深,特别是农业人口的转移,使明王朝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发生动摇,再加上内忧外患的政治状况使晚明呈现出渐临灭亡的末世景象,而这些共同构成了徐光启农业哲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2.1.1生产方式

徐光启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渐转型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封建土地关系仍在延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和主要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幵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明初封建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从封建社会幵始确立的战国幵始,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生产方式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设法通过精耕细作的集约生产获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生计。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根基。它是徐光启农业哲学思想产生的宏观背景。首先,晚明虽然已经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但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仍在延续,它使农业继续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和财政来源,重农思想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经济与政治思想的核心。

3徐光启的农业经济观......... 29

3.1 “富国必以本业” .........29

3.1.1徐光启的财富观 .........29

3.1.2徐光启的“农为政本”思想......... 31

3.2 “丁.与贾农之自出”......... 32

3.2.1中国传统的“农商对立论” .........33

3.2.2徐光启的“重农不抑商”思想 .........34

3.3 “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 35

3.4徐光启经济伦理思想的双重维度 .........42

3.4.1 “道之精微,拯人以神”......... 43

3.4.2 “人富而仁义附焉”.........46

3.4.3双重维度的圆融......... 47

4徐光启的农业技术观......... 50

4.1对前代农业技术的绵延与超越......... 50

4.2农业技术思想的异质性特征......... 57

4.3徐光启农业技术观透视......... 61

5徐光启的农业生态观 .........69

5.1耶、儒互补的整体......... 69

5.1.1 “天人合的儒家生态精神......... 69

5.1.2生态观......... 71

5.1.3以耶补儒......... 73

5.2《农政全书》中的农业生态观......... 76

5.3农业生态观的技术选择......... 83

结论

徐光启的农业哲学思想不同于前代以强调天、地、人相统一的“三才”理论为基础来探讨农业自然因素之间定性关系的思想,而是在强调“农” “政”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主张农、林、牧、渔、副等各农业生产部门相统一,农业系统中经济、自然以及技术要素相统一的“大农业”系统观。在被形容为“天崩地解”的晚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徐光启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在农业经济思想、农业技术思想以及农业生态思想中主张尚用务实,形成了异于前代的农业经营思想,并通过对西学的“会通”,开始在农学研究中关注研究方法的运用,这些都体现了他思想中向近代过渡的启蒙性特征。徐光启的农业经济观总体上不再只强调农本思想,而是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工、商业,对农、工、商三者的关系采取了一种于晚明更为合理和务实的态度。特别是他的经济伦理思想呈现出儒家正统重义的德性主义与认同“私”、“利”的功利主义两种维度,这两种维度的圆融恰恰是徐光启对晚明经济领域以及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的思想回应,反映了他试图从道德与民生两方面挽救濒危王朝的路径选择。既然强调“民生”,必须首先发展农业,要想发展农业,就要发展农业技术。因此,徐光启把技术提高到和道德同样的救世高度,主张“技术救世”。他对很多具体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并对技术与科学、“道”与“技”、“物能”与“技能”的关系进行阐述,形成了他尚用务实的技术价值观和独特的技术本体思想。在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中,他注重对土壤、水等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进行调解,产生了与近代生态学理论颇为相似的农业生态思想,这不仅反映了徐光启对前代天、地、人农业生态系统思想的继承,也反映了他对农业大系统中自然要素与技术、经济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纵观徐光启的农业哲学思想,他的理论视角由前代侧重农业技术向强调完整农业系统的扩展,他持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态度以及对观察、实验等近代科学方法的应用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哲学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他既强调“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在自然面前独立和解放的耶、儒相参的生态观,他注重技术进步的创新精神,特别是他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对于世界农业发展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可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朱维铮校译.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99.

[2]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122.

[3]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333.

[4]徐光启.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96.

[5]徐光启.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17-18.

[6]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7]何兆武.论徐光启的哲学思想[J].清华大学报(哲社版),1987 (1):1, 3.

[8]孙渠.土壤统一形成学说在朽学上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6(创刊兮):73-74.

[9]朱剑农.论土壤的不盾运动[J].哲学研究,1962(2) :37-46.

[10]张湘琴.农业科学辩证法研究现状[G]//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然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济南:知识出版社,1983:437-442.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股票的发行,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发行股票的企业,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提高了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股票的流通,使小额的资金汇集了起来,又加快了资本的集中与积累。股票市场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无论是在发展背景、运作方式、融资规模交易类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除了受到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利率、国家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生产周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等行业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其波动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所谓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性和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无疑加大了国家相关部门调控的难度、降低了产业政策和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政府调控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中国股票市场的管理和控制、改善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效率,进而保障中国股票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2 研究的意义

我国有 8 亿农民,三农问题关乎国家兴亡,三农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民增收不快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米诺效应,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历届中央政府对农业都非常重视,自 1982 年开始连续 5 年连续发布关于农业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效果显著,自 8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增长、甚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度超过城镇人口收入增长速度。甚至于 82 年的增长速度达到 20%,这个记录至今尚未被打破。

第 2 章 股票价格波动理论概述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农业政策影响下股票价格波动特征。股票价格反映了特定时点上市场中所有利益主体对股票价值的均衡定位,股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正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因此对股票价格波动的理解和把握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对股票价格波动的解释和定价效率的研究一直是金融投资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章将主要介绍股票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本章节首先阐述了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经济角度和市场参与主体两个角度,考察了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相关因素。

2.1 股票价格

股票是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发售股票,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发给股东持股证明,不能转售。从本质上看,股票是持有者拥有公司权益和资产的凭证,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但是股票持有者享有多种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权利、投票表决的权利、收取股息和分享红利的权利等。

2.1.1 股票的发行价格

公司发行股票价格分为溢价发行和平价发行,发行价格超过了票面金额,被称为溢价发行,至于高出票面金额多少,则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这种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体制,就是发挥市场作用,由市场决定价格,采用溢价发行可以使股票发行者以同样的股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平价发行是指股票发行人以票面金额作为发行价格,采取平价发行可以使发行者按事先规定的票面额获取发行收入,并按既定的票面额偿还本金,发行者除按正常的利息率支付一定的费用外,不会给发行者带来额外负担。

第 3 章 农业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17

3.1 研究假说 .........17

3.2 农业政策事件的选择 .............17

3.3 农业政策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18

3.3.1 基于描述统计的比较分析......18

3.3.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21

3.3.3 研究结论.............31

第 4 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33

4.1 研究结论 .........33

4.2 启示 ...........34

结论

本文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为主要的农业政策事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产业政策对相关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描述统计的分析表明,在事件的影响期内,在第一个事件影响期内,两个农业指数的涨幅分别达 11.77%和 10.85%,分别高于上证指数 7.09%和深证指数9.37%的涨幅,其中上证农业指数的涨幅比上证指数的涨幅高大约 4 个百分点,深证农业指数的涨幅比深证指数的涨幅高大约 1 个百分点。这说明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可能是促使农业板块增幅高于大盘增幅的原因。在第二个事件的影响期内,两个农业指数的涨幅分别达到 4.1%和 0.23%,而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则表现出下跌态势,下跌幅度分别为-0.83%和-0.27%。在大盘整体震荡下跌的情形下,上证农业板块和深证农业板块逆势上涨,说明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可能是促使证券市场指数表现出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以上两组数据可以说明短期内这两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农业股股票价格波动都有积极影响,都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股票价格。但是两次事件的影响效果不一,影响幅度不断减小,尤其是深证农业指数相差巨大,这说明市场可能对于农业政策的发布具有了一定的免疫性,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不能再像去年那样强烈刺激农业股票在短期内的价格增长。对两个事件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在事件的影响期内,事件的影响显著。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弱势有效市场范畴,两个事件的发布都会导致超额收益的产生,说明相关信息的发布仍能使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同时根据显著性检验,事件的影响显著,说明农业政策的发布对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农业政策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政策虽然连续发布,但只是在短期内有作用,说明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尤其是投资者和农民自身所存在的困惑:一怕政策难兑现,有人认为,“一号文件”含金量高,但不是直接落实到农民的头上,而是通过一层一层政府部门进行落实,容易强化部门利益,滋生行业歪风;二怕政策难配套,农产品价格上涨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但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全跟着上涨,农民增产不增收;三怕政策难长久,有人说,现在粮食出现紧张就出台优惠政策,如果粮食多了,这些政策是否再倒回去,由于这些思想的存在,农民在行动上必然存在某些抵制情绪,妨碍“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因此,投资者只会在政策发布之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去进行短期炒作,不能真正的长期持有股票。因此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从思想上解决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忧虑与担心,使农民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Edward String ham, Peter Boettke. Are www.51lunwen.org/ny/ regulations the answer for emerging stock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J]. Review of Financial, 2008,10(6):265-279

[2] Enesiz M A, Pierdzioch C.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Labor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Policie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8,18(2):146-152

[3] Laopodis N T. Fiscal Policy and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J]. The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 2009,10(6):265-279

[4] Basistha A, Kurov A. Macroeconomic Cycles and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6(4):35-39

[5] Basistha A, Kurov A. Macroeconomic Cycles and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MonetaryPolicy[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8:168-174

[6] Arin, Mamun A, Purushothman N. The Effects of Tax Policy on Financial Markets: G3Evidence[J].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22(4):102-104

[7] GAO L, Kling G. Regulatory Changes and Market Liquidity in Chinese Stock Market.EmergingMarkets Review[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22(4):102-104

[8] Green C J, Maggioni P, Murinde V. Regulatory Lessons for Emerging Stock Markets from aCentury of Evidence on Transactions Costs and Share Price Volatility in the LondonStockExchang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14(6):123-126

[9] Cassola N, Morana C.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 in the Euro Area [J]. 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 2004, 26(3): 387-399

[10]Karl Habermerie, KirilenkoA. Seeurities Transaetion Taxes and Finaneial Market[J]. 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2003,12(5):79-81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力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在农村尤为严望。第二次农业人口:汽结果准确的反映了这一现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甚至高龄化在全国各地都显现出来,并日趋严重。 20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耍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34246万人。按年龄分,41~50岁为23.1%, 51岁及以上为32.5%,远远超过了判断动年龄人口类巧中老年比例15%的标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经严重地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耍求。加之,随着80、 90后的成长,人批新生代农工向城市转移。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绝大部分都不想冋到农村,希望通过留在城市,即使是居住在农村的靑年人也不愿意从亊农业活动。这样,庞火的新生代农的转移,使得农业动力老龄化更加凸显,造成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可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将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至可能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1.1.2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十地流转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十地使权的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当的集中,可以集中劳力、财力、物力进行相对专业化和区域化的生产,有利于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满足那些非农业农既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又不愿意经营土地的耍求,还可以满足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专业人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闪此土地流转对于解决农业分'动力老龄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土地播种面积蒌缩,农业先进技术推—难等问题有十分积极地意义,它是实现农地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将老龄化背景下被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农业种植人户成龙头企业集约经营,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还能使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它能有效的解决农业勞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农业问题。

1.1.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制度需要不断创新

在我国,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以人口均分土地为基本特征。在农村老龄劳动者以土地为其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由于受劳动者体能和技能的制约,土地产出有限'生活保障水平较低且很不稳定,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十地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目前我国的流转制度下,土地流转的限制性很大,农民靠转让土地获得的收益很少,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问题很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众多研究表明,农业土地流转意愿与年龄相关。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七地的依赖程度越高,传统、想越严重,土地流转意愿越低。农村的老年人甚至被视为十-地流转的强大阻碍。但是在前农村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大部分都老龄动力,农村留守的人口中也大部分都是老人,闪此他们的流转意愿对促进土地流转至关重耍。如何才能增加农业老龄劳动者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是在农业动力老龄化背景研究土地流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中青年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流转意愿是否和老龄农业劳动者一致,也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总的来说,老龄劳动者流转土地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年龄段,老龄劳动者是否愿意流转土地与其,子女的经济情况,赡养父母情况,是否购买养老保险,身体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耍深入研究农业老龄劳动者与其他动者土地流转的主耍影响素-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有针对性的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以促进土地流转。

第2章文献综述

2.1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研究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二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都将面临的新问题。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也日趋凸显。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动力老龄化问题,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研究主耍从老龄化状况,原闪,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分析研究阶段,本文通过excel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老龄化程度不同的三个村的老龄化、土地流转状况及意愿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数据描述和Cobb-Douglas模型分析法分别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和定分析,运用Logistic模塑分析法得出影响农户流转意愿的关键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老龄化程度的角度去分析土地流转能够得以实现的驱动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本文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关系式为:Y=AKaLB

第3章 研究区域与调查样本情况................. 20-28

3.1 研究区域选择................. 20

3.2 研究区域概况................. 20-23

3.3 问卷设计................. 23

3.4 调查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23-28

第4章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28-35

4.1 农业劳动力及农业劳动力................. 28-29

4.2 样本区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分析................. 29-30

4.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村................. 30-33

4.4 土地流转对于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 33-35

第5章 老龄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状况................. 35-52

5.1 样本区土地流转状况 .................35-36

5.2 样本区土地流转意愿状况................. 36-41

5.3 农业老龄劳动力农地流转意愿影响.................41-50

5.4 农地流转驱动力分析 .................50-52

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老龄劳动力流转的最主耍驱动力总结为二点,即: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租金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驱动力,就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用租金养老。闪此耍在如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农村推进十地流转进程,必须刺激这些最主耍最关键的驱动力闪素,是意愿变为现实行为,切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人多数农民尤其是农业老龄劳动力不愿意流转的主耍原闪就是害怕转出土地后,生活没冇保陣,无以养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人幅度的降低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降低农业老龄化动力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增强转出土地的意愿。闪此耍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陣体制,将子女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IPCC 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2007)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未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为此,必须开展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其中包括地球系统和陆地系统科学的研究(陈述彭和曾杉 1996;杨勤业和郑度 1996)。中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北地区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施雅风(2003)等提出中国西北气候正在由暖干向暖湿转变。位于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常比全国其他地区气候变化早,成为我国以至世界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刘燕等 2002;朱文琴等 2001),因此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地区气候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两方面。观测实验可分为田间试验和温室或人工气候室实验两种方法。模型模拟可分为统计分析和动态数值模拟。观测试验研究多采用田间试验和环境控制实验两种方法。其中环境控制试验室是在野外设立封闭或顶部开放温室,通过人为控制 CO2浓度来研究对作物的影响(Herrick J Dand Thomas R B 2001;Kim H Y 1996;Ziska L H et al.1991;黄建晔等 2002;李吉跃 1997;李伏生等 2003)。

关于环境控制实验方面最初大部分科学家采用控制环境实验 CE(Controlled environment)例如:Chaudhuri et al,Firn&Brun,Nie et al.等都在农作物实验方面用过 CE。开顶式同化箱 OTC(Open-top chambers)Rogers et al.用 OTC 对大豆和玉米生物量进行了研究,Biswas&Hileman 应用 OTC 对红薯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Drake et al.和 Grulke et al.在盐生草甸和冻原用该法开展了研究。自由 CO2气体施肥实验FACE(Free-air CO2enrichment)该方法是由美国能源部 Brookhove 研究室的 Hendrey 等设计,由位于 Arizona 州 Phoenix 市的美国农业部水分保持实验室最早应用,Hendrey etal.,Idso et al.,Nie et al.用 FACE 发表了不少实验结果。

模型模拟可分为统计分析和动态数值模拟。目前的作物模型大部分是小尺度机理模型,而大气环流模型一般仅提供 200km 以上的气候信息,当用大气环流模型的结果进行农业生产评价时,存在空间和时间尺度差异问题。Mearns L.O(1999a,2001b),Tsvetsinskaya EA(2001),Guerena A(2001)等人就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降尺度方法处理 GCM,作物模型的升尺度。对于降尺度方法 Gallee H(2004)等主要研究了动力学模型降尺度。Winks D S(1999)主要研究了统计降尺度。Zorita E(1999)主要研究了统计-动力降尺度相结合方法。近几年来提出把气候-生态-水等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作为解决两种模型应用之间尺度差异的新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社会情况

青海省东部地区,位于北纬 35°26′~37°25′,东经 100°41′~103°04′之间,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以南,龙羊峡以北,日月山以东,寺沟峡以西,总面积约 3.5 万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4.9%,却占了总耕地面积的 72% ,有 42. 87×104 hm2耕地,是全省主要的粮农作物生产区,其中 51. 5%的耕地分布在黄河、湟水河谷以及两岸以丘陵为主的浅山地区。东部地区包括的县市有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互助、门源、大通、循化、化隆、尖扎、同仁、贵德、和西宁共 1 市 13 县(图 2-1)。该区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镶嵌地带,平均海拔在 3000m 以下,属于暖凉温半干旱区。

2.2 气候情况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随海拔的不同垂直气候带特征较明显。在海拔 2200m 以下的地区(平安大部、西宁、乐都、民和、循化、化隆、贵德),年降水量 230~360mm,年平均气温 7.4~9.6℃;海拔 2400~2600m 的地区(西宁、民和、乐都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250~500mm,年平均气温 3.4~5.0℃;海拔 2800~3000m 地区(互助、大通、湟源的部分地区),降水量 500~600mm,年平均气温在 0~3℃。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变化一致,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变化相反。

2.3 地形地貌

青海省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以黄河、湟水河谷以及两岸以丘陵为主的浅山地区为主。该区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下,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 2000 米左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高度为 1650米。

第三章 青海省东部地区气象因子分析............................ 19-34

3.1 研究方法 ............................19-21

3.2 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 21-25

3.2.1 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21-23

3.2.2 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 ............................23-25

3.3 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25-29

3.4 平均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 29-32

3.5 本章小结 ............................32-34

第四章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析............................ 34-42

4.1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间变化 ............................34-38

4.2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变化............................ 38-39

4.3 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 39-40

4.4 本章小结 ............................40-42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2-53

5.1 从粮食产量中提取气候产量............................ 42-44

5.1.1 小麦气候产量的提取............................ 42-43

5.1.2 马铃薯气候产量的提取............................ 43-44

5.2 气候产量的时间变化 ............................44-48

5.3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 ............................48-51

5.4 本章小结 ............................51-53

结论

(1)青海省东部地区平均气温在近 47 年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存在 20~30a 左右强周期,经历了高-低-高三个循环交替的过程。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平均气温呈递减趋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逐年日平均降水量在近 47 年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存在 20~30a 左右强周期,经历了多-少-多三个循环交替的过程。降水量在空间上,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增,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是地区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增大;降水量多年日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68~1.44mm,青海省东部地区是一个降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在近47 年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存在 20~30a 左右强周期,经历了多-少-多三个循环交替的过程。整体上平均日照时数在空间上,中部高南北低,西高东低,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2)青海省东部地区0ET的多年平均值为 981.46mm,0ET的波动范围为 906.89~1059.67mm,0ET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部地区平均0ET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出现了突发性的下降,0ET减小区域突发性下降的时间约为 1981 年,0ET增加区域突发性上升的时间约为 1997 年。通过 Morlet 小波分析得出,在 20~30a 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整个东部地区平均0ET表现为多-少-多三个循环交替的过程,0ET的主周期为 25a 左右,次周期为 15a 左右。0ET减小区域、0ET增加区域的周期变化特征与整个东部地区相似。突变前与突变后平均0ET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其空间变化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5~8 月0ET日均值的空间分布与多年平均0ET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整体而言,影响0ET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照时数、风速。由于风速对0ET的显著影响,在多风地区采取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减小风速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巨大的。海拔高度亦是造成高海拔地区0ET显著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1960~1966 年、1966~1972 年、1972~1977 年三个时段气象因子对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有利、不利、有利。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大部分时间气候变化对小麦气候产量的增加是有利的。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小麦气候产量剧烈波动,小麦气候产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近 47 年小麦气候产量没有出现显著增产(减产)趋势的时间点,没有发生突变。小麦气候产量在 5~15a 左右、2~7 年左右、20~30a 左右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周期规律,其中,20~30a 是小麦气候产量周期变化的主周期。1960~2006 年青海省东部地区马铃薯气候产量年际变化较大,在 1963 年马铃薯气候产量达到最大值,1982 年马铃薯气候产量达到最小值。近 47 年马铃薯气候产量没有出现显著增产(减产)趋势的时间点,没有发生突变。马铃薯气候产量在 5~11a、20~30a 左右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周期规律,20~30a 是马铃薯气候产量周期变化的主周期,5~11a 左右的周期振荡剧烈,马铃薯气候产量高低交替变化比较模糊。

(4)青海省东部地区近 47 年影响小麦、马铃薯气候产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0ET,说明水份平衡是影响青海省东部地区粮食产量的关键。整体上非灌区小麦气候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反映程度高于灌区。非灌区在小麦生长期内降水量对气候产量的影响最大,平均气温、0ET亦对气候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灌区影响小麦气候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与非灌区相似,只是各气象因子对气候产量的影响程度相对减弱。非灌区马铃薯气候产量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高于灌区的。影响非灌区马铃薯气候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量、0ET。灌区影响马铃薯气候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与非灌区相似,各气象因子对气候产量的影响程度减弱。与小麦相比,马铃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弱,马铃薯对气候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

(5)近 47 年青海省东部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比例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1998 年是小麦种植比例变化的分界点,1998 年以前小麦种植比例波动增长;1998 年后小麦种植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比例在近 47 年没有发生突变。小麦种植比例存在 20~30a 左右的主周期,表现为高-低-高三个循环交替过程,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小麦种植比例将会出现 40 年以上的周期变化。马铃薯种植比例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1998 年是马铃薯种植比例变化的分界点,1998 年前马铃薯种植比例平缓增大;1998 年后其种植面积的比例显著增大。近 47 年马铃薯种植比例剧烈变化,种植比例显著增大趋势时间段、显著减小趋势时间段都存在。马铃薯种植比例存在 10~20a、25~35a 左右周期,其中 25~35a 左右的时间尺度为主周期。在 25~35a 周期上马铃薯种植比例表现为高-低-高三个循环交替的过程。10~20a 左右周期,周期振荡剧烈。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地方基层政府行为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地方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行为的方式结构和农户对当前政府在农业服务供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向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服务体系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效性和针对性,解决基层政府在农业服务方面的迫切和现实问题,同时也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新角度。

1.1.2 研究意义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轨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生产水平低下,缺乏足够的农业技能知识和市场经营能力,无法抵御农业自身存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地方农业发展,然而政府组织机构仍然缺乏灵活的职能体制和服务形式,在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仍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本文通过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政府行为和相应的农户需求方式,为政府部门在农户的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通过转移服务载体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农户需求,而且可以充分融合农业生产与消费市场,提高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构建完善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共同富裕,都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侧重点,对于国内外研究内容分为农业服务层面和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角色关系层面两大部分: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这一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政府在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孔祥智(2006)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服务的社会化,农业作为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再生产不是由个别生产经营者完成的,它必须依赖于其他部门的配合。

龚道广(2000)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本质是属于专业分工的范畴,不同的市场主体独立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或服务,各自完成产品生产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然后通过市场把这些环节有机连结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总过程。周维松(2003)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方面,农业要实现小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灵活、高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涉及到信贷服务、机械服务、加工服务、生产流通服务及其他法律、教育、会计、技术、保险、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服务组织。然而它们大多围绕宏观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需要、效率需要和政策需要的“供给性服务体系”的研究,很少从农户需求出发进行农户需求导向的“需求性服务体系”的研究。总体上而言,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政府内部涉农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国务院 134 文件,199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给予社会化配套服务的各类组织机构和相对应的方法制度的总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充分运用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好农业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与农业发展“促进大农业、面向大市场、开展大服务”之间的矛盾,达到优化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

第二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及行为

本章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及其行为的视角,通过与清新县科技和农业局、扶贫开发单位、科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详尽的访谈与记录,同时对于与政府紧密相连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实地观察和采访,以此研究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采取的具体化服务方式。

2.1 清新县的发展概况

清新县位于广东的西北部和北江的中下游,面临珠三角地区,后靠广大的内陆省份,全县总人口 66.37 万人,行政区域面积 2353.49 平方公里,下辖 8 个镇区、1 个国营林场和 189 个村委会。县城太和镇距广州市区 68 公里,与香港、澳门距离不足 200 公里,北江航道与珠江水系相连,货轮可直达广州及港澳地区,是连结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山区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在全面对接大广佛、融入大市区、追赶珠三角地区优势的城市化进程中,清新县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名城、广佛清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转移基地和清远大市区商务宜居新城。

第三章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40-52

3.1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产前服务的需求................................. 40-43

3.1.1 农业土地改造治理 .................................40-41

3.1.2 农用物资供给服务................................. 41-42

3.1.3 农业生产资金服务................................. 42-43

3.2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产中服务的需求................................. 43-46

3.3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产后服务的需求................................. 46-52

第四章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为的评价 .................................52-63

4.1 农业社会化产前服务行为及满意度................................. 52-55

4.1.1 农业产前服务行为 .................................52

4.1.2 农户对产前服务的满意度................................. 52-55

4.2 农业社会化产中服务行为及满意度 .................................55-58

4.2.1 农业产中服务行为................................. 55

4.2.2 农户对产中服务的满意度 .................................55-58

4.3 农业社会化产后服务行为及满意度 .................................58-63

4.3.1 农业产后服务行为 .................................58-59

4.3.2 农户对产后服务的满意度................................. 59-63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63-66

5.1 结论................................. 63-64

5.2 政策建议................................. 64-66

结论

(1)政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进行,但这也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区分的,但是事实上农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以农业生产阶段割裂开来,政府服务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农户需求和采取服务选择方式的角度而言,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提供的往往是一种捆绑式服务行为。第一,在农业土地实施改造和生产资金服务方面,政府服务行为多数是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实行的,对于农业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予以实施执行,对于生产资金服务则采取全面的种粮补贴或其他产业补贴,同时完善金融借贷系统为中小型产业的农户解决资金困难。第二,在实施科技服务和病害防治方面,政府行为则主要以涉农部门为主导,结合其独立的准政府性质的农业科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专门性辅助方式,向广大农户举办各类型的科普活动或者技能培训。第三,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部份,在对农户实行农资服务、农机服务、运输服务和采收加工环节中,农户需求主要是在对应的市场私营化中得到满足,通过各种专业的个体经营户或者私营公司获得相应的服务。而相比政府的服务机构,这些私营化的组织在这几个生产环节中往往更有效率。第四,在最为关键的市场销售服务和提供信息服务环节,社会化服务则由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户可以围绕个人需求采取便捷和有效的服务方式。

(2)从政府服务行为角度考虑,在“管理型政府”下,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将很多本应有市场和社会解决的问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造成政府机构臃肿,职能庞大,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无法调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使政府自觉在许多服务领域进入“有心而力不足”的窘境。因此,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发展,通过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政府自身开始意识到职能定位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性,意识到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政府管制或者市场经济模式,其目的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而实现形式上却可以多样化,政府可以将很多原本属于市场和社会自身处理的职责大胆放开,通过扶持各种准官方性质的科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转移服务载体减轻服务负担,甚至在某些环节转移给私营中介组织,完全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服务的高效率,而自身则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功能。通过健全市场规制、加强市场监督,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同时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然界方方面受到全球暖化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冰川冻土融化等)也危及各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问题,核心是减少以C02为主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节能减排是必须做出的抉择,从1976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Bali Roadmap)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世界各国努力寻求突破的路径。能源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发展的动脉,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常规化石类能源。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石油资源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商品资源。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地球上储存的石油能源可供人类幵采的年限大约为40年、煤炭的年限大约为240年、天然气的年限大约为50年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对能源的消费应该加以节制。

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迫使全球能源利用和能源结构的发展轨迹正由一个高碳时代渐渐步入低碳时代的过程。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安全问题提出的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进低碳经济时代也是人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是一种新经济发展理念模式,把碳排放作为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制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低碳经济的内涵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展得到丰富拓展,作为前沿的经济理念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但目前的研究视点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对农业领域低碳发展的研究相对的薄弱。农业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是受气候和天气制约最大的领域,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光、热、空气等物质能源,气候的变化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环境的各个要素(温度、C02浓度、降水),改变农业的布局结构、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和作物品质,影响着生物的多样性,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潜力,也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民生的产业,农业生产的波动和不稳定性将危及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过程经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近代的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的工业化农业阶段,历经万年的发展历史,是最古老的产业。现代农业生产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投入大量人工合成化肥、农药、植物调节剂等化学制品,造成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对土地、植被等的高破坏,对环境等的高污染,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低效率、质量低、不安全,难以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大量排放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C02、 CH4、 NO2等温室气体。有研究表明,农业源排放的温室气体中C02占人为总排放量的21%-25%、 CH4占57%的比重、N2O占65%-80%的比重[5],农业生产活动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严重的变化。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农用地利用每年释放出150X108t的C02,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0%?。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固碳、节能压力。

1.2本文研究的范畴

关于农业的内涵,《辞海》(1999年版)表述为:"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饲养业两大部分"。在我国农业类型的划分,习惯性分为农(农作物——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牧业(畜、禽饲养和放牧)、副业(采集野生植物等服务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附属生产)、渔业(水产养殖、采集和捕捞)。

第2章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2.1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据目前有关低碳农业的研究认为缘起于低碳经济,归属于低碳经济的下一级概念。中国农业部认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应以降低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碳减排、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王昀基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出发认为低碳农业经济应当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经济。罗吉文等认为低碳农业内涵具有低碳性、低耗性、持续性、系统性等多样性的特征""。賂世明认为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通过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实现我国高碳农业向低碳的转型是可行的。

本文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土壤有机质储碳可以实现农业的碳汇功能(图2.1)。而农业活动如化肥、农药等工业品投入、畜牧业释放出的碳源、农用地利用如农田耕作对土壤碳汇的扰动这些是农业主要的碳源(图2.1和图2.2)。农业低碳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农业自身的碳汇功能,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前提下减量控制农业生产化学品等辅助能、合理的农用地利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农业低碳技术,规范的政策制度来抑制农业碳源和增加农业碳汇,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发展"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发挥低碳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3.1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12

3.2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 12

3.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13

3.4 "耦合-脱钩"理论........................... 13

第4章农业低碳发展的条件...........................14

4.1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15

4.2农业能源资源条件 ...........................17

4.3农业科技资源........................... 18

4.4农业产业结构 ...........................21

4.5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23

第5章武汉城市圈农用地利用........................... 26

5.1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26

5.2农用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益........................... 29

结论

(1) 对武汉城市圈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益研究表明:2009年武汉城市圈区域农用地利用处于碳汇状态,碳吸收量20.24万吨。这主要是由于林地的碳汇作用,武汉城市圈林地的蓄积强度为0.644tC/hm2,林地的碳吸纳强度大于我国林地的蓄积强度0.49 tC/hm2;耕地是武汉城市圈农用地利用的主要碳源,耕地的碳排放强度为0.422 t C/hm2,高于我国耕地的碳排放强度0.37 t C/hm2。从武汉城市圈各个地区来看,由于农用地利用结构差异性,各个区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因各类型农用地利用产生碳排放总量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中西部,包括孝感、武汉、天门,累计碳排放总量超过22万吨。潜江、仙桃、鄂州碳排放总量较少,累计11万吨。而咸宁、黄冈、黄石三市农用地利用主要产生碳蓄积的作用,因为这三个地区林地面积大,林地碳汇潜力大。

(2) 基于农用物资投入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表明:武汉城市圈从2000年到2010年由于化肥、农膜、农药、农业灌溉、农用柴油投入导致的农业活动碳排量逐年增加,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128.604万吨到2010年增加到182.341万吨,年均增长3.55%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农资投入碳排放强度来看,农业活动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总量保持一致的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008 t/hm2到2010年的1.383 t/hm2,年均增长率3.21%。但是碳排放强度的环比增长率略有所下降,2001年最高增长率达13.12%,到2010年环比增长率为9.26%。

武汉城市圈农业活动引发的碳排放主要分布黄pg、孝感、武汉地区,区域分布主要在鄂东北;其次是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地区,就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区;黄石市农业活动产生的碳排量最少。从农业活动碳排量强度对各个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区域内黄闪市的碳排放强度名列首位;其次是潜江、仙桃地区;黄石市碳排放强度最弱;而孝感、武汉、咸宁、天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低。

2018年精选农业论文范文篇十

一、财税政策支持农业合作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 政府职能理论

沉淀成本是一种由于资产的沉淀性、非流动性所导致的损失。由经济理论可知,无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是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前提。在此种情况下,经济运行是无须由政府来干预而自动运行的。然而在负投资的情形之下,投资出去的成本往往没有办法得到完全补偿,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即为沉淀成本。导致沉淀成本的产生主要是有以下四种原因:第一是生产要素的专用性,使得生产要素一旦脱离了现有的外部生产环境,生产要素的价值便变得比较低廉或者没有价值,此时初始价值和打捞价值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差额,此处的初始价值等于购买价值去除折旧,而打捞价值表示再销售或者转移价值;第二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当初始的投资支出减少了打捞价值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的时候就会产生沉淀成本,而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必然会产生沉淀成本;第三是税收政策和折旧率,税率越低,沉淀成本就有可能越小,折旧率越小,沉淀成本就有可能越大。第四是政府规制、显性或隐性契约以及社会保障等都会产生沉淀成本。

在两岸开展农业领域合作的进程中,沉淀成本存在是普遍的,这将会大大降低资源流动性,继而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会挫伤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难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资源的自由流动,这对两岸开展农业合作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政府应该通过给予合理且充分的政策优惠措施来尽力降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成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

(1)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措施来直接减少沉淀成本。譬如,政府通过对企业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提供给予财政资金的扶持,这样可以减轻企业主体投资的沉淀成本,尽可能去降低双方由于合作带来的交易成本。

(2)通过加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如降低税率等,尽可能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利润,从而减少、降低沉淀成本。

(3)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间接地、非直接地管理与减少沉淀成本。譬如,政府通过对提供金融支持、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实行政策引导或者财政补贴、贴息补助等措施,为两岸开展农业合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措施,更完善的风险管控,尽量减少沉淀成本带来的风险,将沉淀成本尽可能降低到最低水平。

2.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提出,公共产品(或劳务,下同)是由于市场机制失灵而存在着的一个重要载体。公共财政,其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与供给上。严格的公共产品定义是Paul Samuelson给出的,按照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屮的定义描述,纯粹的公共产品是一个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不会使得别人对该种物品减少消费的这样一种物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性来说,公共产品具有效用不可分、消费非竞争、受益非排他等性质。农业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是一种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利益的不可区分使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的利益一部分由其所有者拥有和享用,另一部分可以被其他人享用。譬如农业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密切相连,尤其是郊区农业,其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生态环境功能;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社会保障功能。引进台湾农业企业,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则必须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各种农业工程设施的建造等外部硬件条件,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有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板块,提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发表。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而这些外部硬件条件的建设和成立,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投资回报时限长,牵涉面较广,成本与效益之间不对等,具有外部的效益性;类似地,农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科技研究开发也具有相同的效益外部性。如果是完全由私人经济主体在市场上提供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免费搭便车者,最终难以确保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得以实现最大化,这个难题是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弥补;由于存在着外部效应,私人不能有效的供给也会造成供求不平衡,需要政府出面来弥补这些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由政府来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财税支持政策对于两岸开展农业产业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能快速且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合作进程中所必需的相关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此外还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

二、玉林与台湾农业合作的财税政策效应分析

(一) 玉林与台湾农业对接条件分析

台湾农业设施齐全,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60年代起从岛外引进大量先进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食品加工设备和作物良种,己经建立起全岛规模最大、功能最优的作物种源中心,与岛内30多个农业实验区的改良单位和美国农业部种源资讯系统连网;农业结构合理,发展种植、畜牧、渔业水产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较高,专业技术研究队伍力量较强,企业化经营,管理水平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整合程度较高,有较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运营分销体系及跟国际接轨的经营网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有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劳动者素质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较健全。然而,台湾农业也存在问题:一是地少人多,土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劳动力有限,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得大量劳动人口转移,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三是农产品市场狭小,虽然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量逐年攀升,但由于受到岛屿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制约,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加之贸易自由化影响,大量国际农产品的涌入,导致本就需要扩大市场的岛内农产品大量滞销。据资料显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出口下滑,2008年台湾全产业出口额为2556亿美元,2009年为2037亿美元,同比下降20.31%。 从台湾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寻找农业资源,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是台湾当前发展的迫切任务。

三、桂台农业合作现行财税政策的缺陷分析............................... 31-35

(一) 玉林海试区政策体系总体构成的缺陷分析............................... 31-32

(二) 玉林海试区财政政策的缺陷分析............................... 32-33

1. 投入总量不稳定............................... 32

2. 支出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32-33

3. 资金分配不尽科学,监管不够得力............................... 33

4. 支持对象较为单一............................... 33

(三) 玉林海试区税收政策的缺陷分析............................... 33-35

1. 税收政策引导力不强,措施手段单一............................... 33-34

2. 现行税制结构尚待完善............................... 34

3. 优惠时限短,优惠幅度较低............................... 34-35

四、以财税政策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目标............................... 35-41

(一) 玉林海试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分析............................... 35-36

(二) 财税政策支持玉林海试区发展的可行性............................... 36-38

(三) 建立健全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财税政策有效机制............................... 38-41

五、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财税政策建议............................... 41-50

(一) 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财政政策............................... 41-44

(二) 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税收政策............................... 44-46

(三) 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其他配套政策............................... 46-50

1. 农业保险机制............................... 46

2. 自主创新与开拓市场机制............................... 46-48

3. 农业物流发展机制............................... 48-50

结论

在海峡两岸实现海运直航、空中直航和直接通邮的"三通"之后又顺利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ECFA),两岸关系实现重大突破,加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启动的这三大利好形势下,推动桂台农业合作的发展是顺应外部宏观环境给予的机会与机遇。本文立足于两地农业各自情况、发展历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合作的影响,通过对桂台农业合作的财税扶持政策的分析和研究,剖析政策体系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提出进一步促进桂台农业合作的财税政策建议。为了引进台湾先进农业品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产业化经营、调整和升级玉林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发展、构造桂台农业交流平台,国家、自治区、市政府给予玉林海试区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等优惠措施,支持玉林海试区开展两岸农业产业合作,政策措施发挥了明显的效应,使得海试区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财税政策尚存在制度性缺陷,如支出结构比例严重失衡,资金分配不尽科学、监管不够得力,税收政策引导力不强、范围过窄,现行税制结构尚待完善,政策优惠时限制约等。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和资源规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财税扶持政策。受其自身条件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实现桂台农业产业合作经营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突破这些条件因素的制约,政府必须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上的扶持。

实现财税政策支持和促进玉林海试区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投入资金总量增力口,给予税收优惠措施,除了要充分认识到财税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外,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中要引导多渠道资金流向海试区,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此外,联合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农业保险机制、自主创新与市场开拓机制、农业物流发展机制等体系政策的构建,更为有力地推动玉林海试区发展建设,促进海试区全面健康发展,构造两岸农业产业合作的交流沟通平台和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对于解决台湾目前农业产业困境和促进桂台、玉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