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者劣势的克服路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45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利用中国投资于34个国家的120家海外子公司2018—2020年的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检验了企业性质、区位选择、进入模式以及多种国际化战略的不同构型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探究了克服外来者劣势的五条路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中国企业也逐渐加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这不仅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实力的提升。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国际化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层面的“走出去”战略,也是诸多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跨国公司不断进行国际化扩张,以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然而,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子公司常常会由于自身的外来者身份受到来自东道国的“歧视性”对待,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产生额外的经营成本,Zahee(r1995)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外来者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简称LOF),并指出外来者劣势是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的存在影响着子公司在东道国市场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国际化初期。尽管很多研究探讨了外来者劣势的相关问题,但多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样本,相应的研究结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情形时存在一定的局限。而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同的制度背景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时面临的外来者劣势更为复杂。正如《2019中国企业全球化现状与趋势展望》报告的描述,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大约有超过25%的企业无法实现盈利,即便是在实现盈利的企业中,仍有近一半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些现象进一步表明,如何克服外来者劣势对当前的中国企业尤为重要。
国际生产折衷范式(OLI)通过综合多个理论形成了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区位以及内部化要素,弥补了既有理论的片面性,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经济活动作出解释,被认为是目前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但该范式更多强调企业“走出去”时的优势是如何帮助企业进行国际化,对于其通过各种因素组合克服劣势,进一步达到企业国际化目的的具体过程有所忽略。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OLI要素组合如何克服外来者劣势,以此为企业国际化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利用可视化计量软件分析外来者劣势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外来者劣势的理论溯源、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克服策略。其次,根据上述分析提炼出外来者劣势的多个影响因素:企业性质、区位选择、进入模式和国际化战略等,将其分别纳入OLI框架中,之后分析各要素与外来者劣势的关系,据此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再次,确定合适的样本和变量的衡量标准,将数据校准后,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全面考察外来者劣势的多重并发性、等效性和非对称性,根据非高外来者劣势的组态结果剖析各因素组合对外来者劣势的克服路径。最后,将本文得到的五条外来者劣势克服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推导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据此可以得到相应的实践启示,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法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外来者劣势的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梳理。知识图谱通过挖掘知识间的相关关系,并以图谱的形式显示出来,能够使研究更加直观且深入。CiteSpace是陈超美在2003年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它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得到直观的图谱,清晰展现某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发展趋势以及热点问题。近年来凭借其操作简单、图谱信息清晰易解读、可视化效果好等优势,CiteSpace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相较于以往研究较为主观地归纳整理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CiteSpace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故本研究在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检索外来者劣势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文献,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与提炼外来者劣势的主要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外来者劣势的理论溯源
Hymer(1960,1976)在讨论垄断优势时发现相较于当地企业,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常常会额外支付一些成本,并将这些成本统称为“海外经营成本”。在此基础上,Zaheer(1995)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运营时面临的由于制度、文化和地域等差异造成的难以生存的现象概括为“外来者劣势”,并认为外来者劣势的存在是许多跨国公司普遍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化初期。之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论基础剖析外来者劣势的影响因素和克服机理。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垄断优势论、交易成本理论、内部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制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
其中,垄断优势论认为,只有具备市场、生产或规模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才能克服外来者劣势,获得企业利润,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生存下去(Hymer,1960;Cavers,1971)。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决策是基于对国际化相关成本和收益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东道国经营的成本会随着文化、经济和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Asmussen,2009;Johanson and Vahlne,2009),而通过形成企业机制可以更好的追求经济效率,保证企业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降低外来者劣势(Coase,1937;Willianmson,1975;Anderson and Gatignon,1986)。在此基础上,Buckley 与 Casson(1976)提出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了克服外部市场存在的缺陷,降低交易成本,会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从而弱化外来者劣势,使得跨国公司达到利润最大化(Hymer,1976;Swedenborg,1979;Rugman,1981;Hennart,1982)。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当向东道国转移资源困难或东道国缺乏互补资源就会形成外来者劣势(Cuervo-Cazurra et al.,2007),当跨国公司拥有稀缺资源时,可以为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并顺利“走出去”提供帮助(Hennart,1982;Zaheer,1995;Sethi and Guisinger,2002)。战略管理理论强调跨国公司通过区位和进入模式选择降低外来者劣势(Eden and Miller,2004;Chen et al.,2006;Klossek et al.,2012)。以上理论大部分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样本得出的结论。
......................
第二节 外来者劣势的测量方法
虽然已有研究证明了外来者劣势的存在,但有关外来者劣势的指标测量却一直是该领域的难点。既有的测量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比如,利润、绩效、X-效率、生存率、退出率、诉讼率和股票抑价等。Zaheer(1995)考察当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利润差异,首次将其具体化为外来者劣势。Nachum(2003)和张宇婷等(2017)利用跨国公司绩效与当地企业平均绩效的比值度量外来者劣势。Miller和Parkhe(2002)以全球银行业的企业为样本,发现跨国银行与所在东道国银行的X-效率比值可以表示外来者劣势。Zaheer和Mosakowski(1997)通过考察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的生存率差异测量外来者劣势。Hennart等(2002)调查32家在美国经营的日本制造子公司的退出率是否可以衡量外来者劣势;基于此,Mata等(2012)以跨国公司与本土可比行业公司的退出率差异衡量外来者劣势。Mezias(2002)利用跨国公司与所在东道国公司的劳工诉讼率比值或差异反映外来者劣势。Bell等(2012)和杜晓君等(2016)根据跨国公司的股票抑价,即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的差额与发行价的比值,作为外来者劣势的度量指标。其中,利润、绩效、X-效率、股票抑价是从产出结果来衡量,而退出率、生存率、诉讼率等是从行业行为来衡量。
另一种方法是选取代理变量进行间接测量。比如,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Ghemawat(2001)认为外来者劣势主要取决于文化、制度和空间距离,基于此,Elango(2009)将这三种因素概括为合法性缺失和信息缺失,其中合法性缺失分为规制、规范和认知合法性缺失三种,并利用三者的均值度量合法性缺失。Basu(2011)和杜晓君等(2014)选取信息不对称和合法性缺失共同测度外来者劣势,其中,合法性缺失将法制距离、腐败距离和文化距离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测量指标,信息不对称将地理距离作为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阎大颖(2011)和蔡灵莎等(2015)用制度距离作为合法性缺失的测量指标,地理距离作为信息不对称的测量指标。另外,Eden和Miller(2004)将外来者劣势分为不熟悉障碍、歧视障碍和关系障碍三种,牟宇鹏等(2017)用其作为测量外来者劣势的工具变量。朱华(2018)根据外来者劣势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显性外来者劣势和隐性外来者劣势两种,前者包括国有企业和技术行业等,后者包括文化差异、制度环境和经济制度等。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18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8
一、资源基础理论................................ 18
二、内部化理论...................................... 19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5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25
第二节 变量测量与数据校准.............................. 25
第五章 实证检验 ................................... 28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28
第二节 必要性分析............................... 28
第六章 外来者劣势的克服路径剖析
第一节 复合型路径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复合型(组态NH 1:~OE*LC*IR*Ie*~Is)的克服路径强调非国有企业(~OE)、沿线国家(LC)和资源寻求型战略(IR)的重要性,涉及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三类要素。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中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资源寻求动机也越发普遍。资源寻求型战略作为最普遍的国际化战略之一,进入沿线国家时,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会遭遇较少的外来者劣势。因为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缺乏资金和开发技术,但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高,中国企业在东道国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准入门槛也较低,遭遇更少的阻碍。但是当国有企业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进入东道国时,其经营目的和动机常常会受到质疑,遭受东道国当地政府的阻碍和打击。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队伍中的非国有企业逐渐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比国有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非国有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虽然非国有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化经验不足,融资困难,但由于大部分的沿线国家与中国都已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可以为非国有企业提供更好的产权保护和制度环境。同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些激励措施,也有助于非国有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其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因此,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沿线国家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将遭受更少的外来者劣势。故,本文提出:
命题1: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非国有企业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会面临较低的外来者劣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利用中国投资于34个国家的120家海外子公司2018—2020年的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检验了企业性质、区位选择、进入模式以及多种国际化战略的不同构型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探究了克服外来者劣势的五条路径。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外来者劣势具有“多重并发”、“殊途同归”和“非对称性”的典型特点。本文基于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三方面的组合匹配关系,发现每一条路径都由多个因素共同对外来者劣势产生影响,强调了外来者劣势的多重并发性。多个因素虽然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但最终均导致高或非高外来者劣势结果,比如七条路径引致高外来者劣势,五条路径引致非高外来者劣势,体现了外来者劣势殊途同归特性。根据高外来者劣势和非高外来者劣势路径的对比分析可知,结果不存在完全对立的情况,突出了外来者劣势的非对称性。这些因果复杂性说明跨国公司遭受的外来者劣势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非国有企业采取资源寻求型战略会面临较低的外来者劣势。由于中国企业多采取资源寻求动机开展国际化活动,加之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会怀疑其经营目的。而且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沿线国家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准入门槛更低,因此面临的外来者劣势较低。
第三,以跨国并购的模式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采取市场寻求、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型战略会面临较低的外来者劣势。当跨国公司采取跨国并购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时,通过被并购企业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和技术资产,此时,只要不采取容易加剧政府阻碍的战略资产寻求型战略,均可以减少外来者劣势对子公司造成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