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选取陇南市K县为研究对象,对K县脱贫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根据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K县巩固脱贫攻坚路径建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012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数量为9899万人,在政府主导下,依靠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分阶段战略性实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案,2020年圆满完成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扶贫任务。[1]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攻坚脱贫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隆重宣布我国攻坚脱贫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任务。攻坚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乡村振兴将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但现行标准只是稳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反贫困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目标和任务。党中央提出,脱贫县要设立五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保持脱贫政策的总体稳定,坚持“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推动脱贫成果巩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统筹推进,促使“脱贫—振兴”协同推进,为新发展阶段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K县自2019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以来,近几年一直将巩固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58亿元。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收入8772元,年增长达到1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但K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难题与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缺项短链,工业经济底子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层次不高,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任务十分繁重;项目谋划不实不细不优、前期工作滞后和项目落地难,营商环境还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仍有欠账;民生改善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让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拓展脱贫攻坚战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贫困的认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将农民是否解决温饱问题作为贫困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的定义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能接受的最低标准。曾志红和曾福生在《我国农村致贫的社会制度因素分析》中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不匹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村文化和教育建设滞后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主要的因素。[1]高帅和毕洁颖在《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中认为贫困的本质就是能力贫困、动态贫困、多维贫困,并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从事农业活动时间越长的人、相对收入越低的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人更容易陷入持续的多维贫困。[2]郭熙保在《论贫困概念的内涵》认为,贫困可被分为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三种,并分别从物质资源、能力和社会文化方面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定义。[3]唐钧在《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中将社会学界现有的贫困理论划分为“缺乏说”“能力说”“地位说”和“排斥说”四种。“缺乏说”是学界最普遍的定义贫困的角度,其主要内容除了最表面的物质的缺乏外,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社会的、精神的和文化的缺乏。“能力说”聚焦于贫困人口缺少维持其基本生存的能力。“地位说”则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贫困人口在各方面都处于社会阶层中的最底部。“排斥说”则指社会学中的社会排斥概念,即某个群体因种种原因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4]唐丽霞在《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将可持续生计、脆弱性和社会排斥三个分析框架融合来分析贫困问题,对贫困群众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其所受到的社会排斥情况,并在社会排斥的背景下选择的生计策略和后果,将三种分析框架融合适用于分析社会脆弱群体沦为贫困状态的多层次原因。
(2) 关于贫困治理研究
罗本考在《反贫困的社会学思考》中认为,贫困治理要首先克服社会性障碍,并且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处理好贫困治理问题,治理过程中加强理论指导以及注重社会学的思维和思考。[2]李志霞对女性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要从提高文化水平、职业技能与社会参与角度作为女性贫困治理措施。左停、贺莉、刘文婧在《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中根据对人的基本需求定义的贫困和与收入分配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扶贫帮扶对象呈现出从绝对贫困群体到相对脆弱群体的转移特征。[3]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使得贫困问题也呈现出较多的相对性。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理解处于转型期的贫困相对性,对东部几个省份已开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并尝试融入全国反贫困的政策体系中,实现相对贫困群体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王思斌在《全面小康社会初期的相对贫困及其发展型治理》中认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治理相对贫困的目标依然首先是经济性的.同时要关注在更加综合、更加本质和更加人本的意义上实施发展策略.这就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外部支持,并且切实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更有效的社会政策,以此来实现对相对贫困的治理。
..........................
第2章 陇南市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概况
2.1 K县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有效分析K县巩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需要对K县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K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K县总人口年末19.7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辖14镇7乡。
自古以来,K县农林业较为发达,素有“万宝山”的美称,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土豆等。全县总面积2967.95平方公里,林木面积194.15万亩,林草划覆盖率70%,有高等植物172科700余种,木材积蓄量685万余立方米。经济树种主要有核桃、板栗和花椒等,食用菌有羊肚菌、木耳,矿产资源有铁和铜(K县政府所公布的信息)。K县地处山区,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多耕地少的贫困地区,历史的、自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使其经济总量较小。未来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将继续存在,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导致脱贫户面临较大返贫风险,这决定了陇南市K县巩固脱贫攻坚工作充满艰巨性。
..............................
2.2 K县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2.2.1 完成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任务
K县从开展精准扶贫任务以来,减贫工作取得不错成果。如表2.1所示,2015-2020年,每年分别退出12001人,12917人,9719人,9364人,2827人,1068人。可以说通过精准施策,K县20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万户6.5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目前贫困发生率已降低至0,成功实现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任务。如图2-1所示。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第3章 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7
3.1 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17
3.1.1 基层干部落实帮扶政策不到位 .........................................17
3.1.2 脱贫群众对政策依赖性高 ......................................18
第4章 陇南市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 ..........................27
4.1 基层干部要树立务实的政绩观 ...........................................27
4.1.1 保障帮扶政策兜底效用长效稳定 ................................27
4.1.2 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工作重心 .................................28
结论 ......................................37
第4章 陇南市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
4.1 基层干部要树立务实的政绩观
社会学论文参考
利益共同体理论认为,由于在利益的追求上存在差异,交易主体之间难以避免会存在一定矛盾。但是交易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又必须依赖于其他交易主体的行为,因此各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需要维持各方之间的平衡利益关系。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必须要从整体规划,整合多方力量,关照各方的现实利益,突出问题导向,改善政策多元化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重心,把工作做到实处,确保巩固脱贫攻坚工作处处有效、适时有效、整体有效。 4.1.1 保障帮扶政策兜底效用长效稳定
脱贫攻坚以来,建档立卡户通过享受国家帮扶政策摆脱了贫困状态,但部分脱贫群众和贫困边缘人口发展脆弱性本质并未得到根本转变,他们在脱贫后仍需要政策帮扶,尤其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和以农业种植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脱贫群众,保障帮扶政策能够长效稳定发挥效用对于增加这类群体的风险抗逆力就很重要。首先,K县要对全县脱贫户进行分类监测,定期回访,做好防返贫预警工作。在县党委及县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与统一管理下建立返贫预警机制,依据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对贫困有关指标进行收集与动态管理,采取村级评估、乡镇核查、县级确认、录入系统、分级预警、质量抽查等方式,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监测,通过红、黄、橙、绿四色灯进行分级预警、动态帮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干预,建立健全针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两户”群体的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1]坚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于“等、靠、要”型脱贫户,重在完善激励机制,将他们享受的特惠性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回归普惠水平,避免不劳而获;优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制度,在产业发展中以提供社会化服务取代直接补贴,在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条件,推动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通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其次,K县偏远山区的农村存在着基础薄弱、设施力量不足、生产生活环境不佳等情况,面临着通村公路技术标准低、路面窄、错不开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这让当地特色农业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加大了K县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难度。山区农村进出山的公路一旦出现中断,那么就像前面所讲的,农产品不能出村进城,农业帮扶政策帮扶效用就会发挥受限,农户因收入降低而面临较大返贫风险。所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K县农业帮扶政策能够长效稳定发挥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现有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治,避免项目资金浪费,降低地方财政压力。其二,项目规划要科学,对需要建设的项目反复论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或建而不用问题,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其三,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巩固,落实好山区道路维护制度,委派专人对山区道路进行巡检,发现问题进行修缮,保障顺畅通行。通过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运输优势,发挥交通带动区域经济、撬动产业项目的良性作用。
.............................
结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是预防规模性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性工程。本文选取陇南市K县为研究对象,对K县脱贫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根据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K县巩固脱贫攻坚路径建议。
首先,K县在2020年完成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工作成果值得肯定。在完成攻坚脱贫任务后,K县继续采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K县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和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脆弱等问题都可能让脱贫群众面临较大返贫风险。
其次,通过实地研究发现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存在基层干部落实帮扶政策不到位、脱贫群众对政策依赖性强、产业发展稳定性差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持续性差等诸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第一,基层扶贫干部过于看重政绩而面子工程;第二,部分脱贫群众对于国家保障政策的依赖让他们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消极观念;第三,市场经济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工具理性行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互惠性行为,让农村互帮互助的乡土文化出现弱化;第四,扶贫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未能尽职好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的社会责任;第五,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中未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最后,在分析K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基础上,具体提出了几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第一,基层干部要树立务实政绩观,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作为工作重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体要保障帮扶政策的兜底效用长效稳定发挥;第二,转变脱贫户存在的消极发展观念,强化农村的志智双扶工作,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积极性,鼓励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第三,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以热点问题导向的法治建设培育和谐互助的文明乡风和淳朴家风;第四,企业主动承担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的社会责任;第五,充分发挥出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