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藻社区研究对社会学本土化的贡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34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吴文藻通过对帕克与功能人类学等西方社会学学术思想的借鉴,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进而为叙述或解释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社会学起步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彼时,国内的社会学研究或理论,基本是基于西方社会理论体系,通过照搬模仿逐步发展。因此,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亟需与西方不同的创新理论体系,对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加以阐述。吴文藻在回国之后,向国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家当时前沿的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思想。为了使中国社会学发展出自己的本土理论,他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通过借鉴吸收多学派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思想、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理论等),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贴合国内实际的社区研究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社区研究推进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学的进步。另外,吴文藻培育出一大批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后续的专业人才,吴文藻被誉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奠基人。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区研究是吴文藻学术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运用认识工具、通往学术目标认识中国社会的道路上,吴文藻选择从社区开始。这一研究传统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学的发展,直至今日,在社会学调查研究中,社区研究仍能提供重要借鉴。吴文藻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社区研究的理论思想至今对中国社会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当下社会学研究大厦的基础上出发,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对于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以系统而完整地呈现其社区理论的全貌;另一方面,将吴文藻的社区研究与社会学本土化联系起来,探讨和分析吴文藻社区研究的价值与贡献,挖掘其对当今学者进行社区研究及开展社会学的影响和有益启示。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社会学中国化得以顺利发展,离不开吴文藻先生“社区研究”的理论主张,后来的研究者如费孝通、林耀华等人在进行中国社会的社区研究时,均从吴文藻先生的理论思想出发并加以深化研究,进而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中国社会学同样面临着本土化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文藻社会学本土化思想的回顾,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寻求一种合适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吴文藻社区研究的梳理来分析吴文藻到底是怎么开展以及实现并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总结社会学本土化的成果,进而为我们理解“社会学本土化”提供新的线索,以期为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1.2.2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首先有助于对早期中国学本土化的有关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吴文藻作为早期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奠基人,社区研究是他推行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吴文藻社区研究以及社会学本土化思想的梳理,可以丰富当前中国的社区研究理论,在考察吴文藻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本土化的基础上,以期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其次,对吴文藻的一些尚未得到挖掘和整理的社区研究和对社会学本土化的贡献进行补充,丰富学界社会学本土化的思想,力图为社会学本土化之争和社会学本土化理论的再认识提供新的启迪。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通过对吴文藻社区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贡献的研究,首先明确了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国社会学未来的发展道路,即以本土化为目标,向着中国社会学的全球化方向努力。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独特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是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其次,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兴起社区建设,社区治理,而在社区实践中出现很多与早期社区概念、社区理论不一致的地方,梳理吴文藻的“社区研究”对当前我国进行社区建设,社区治理,让我们既能够扎实精细地进行现实的经验研究,运用社区研究来解决中国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社会学本土化的背景
2.1吴文藻社区研究产生的背景
2.1.1时代背景
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侵略。一方面中国开始逐步沦为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陷入民族危亡时刻,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下,中国社会被迫卷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历着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大动荡与变迁。然而,中国当时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以农耕经济,自然经济为主,绝大部分人还挣扎在生存线上,为温饱而努力,大多数人是文盲,对社会学这样的西方学科更是一无所知。政治上是以“家国同构”为中心的社会阶层体制,等级森严,阶层分化,家族与宗族关系紧密且高度融合。文化上以历史上的主流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束缚相对严重。尽管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开始了现代化道路,但中国的商品经济以及工业发展非常缓慢,同时,社会阶层混乱,广大农民、大小地主、军阀势力、官僚买办等各个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突出。
随着战争的失败,中国政府和爱国学者开始意识到中西方国家的差异,阎明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做了研究,他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主要脉络是要如何处理当时中国和西方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如何为当时的中国寻找一条解决民族危机并使中国步入富强、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道路(阎明 2010)2,因此,中国政府和爱国学者开始陆续向西方展开学习。1860-1890年,清政府开展了以“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始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然而,随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布破产,而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气的盛行,越老越多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社会的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社会学作为“西学”也随之进入中国。
.................................
2.2吴文藻的学术经历
吴文藻(1901.4.12—1985.9.24)被认为是中国社区研究的奠基人,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代表者,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吴文藻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5岁入学堂,经历了一段中国传统教育。16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西方的教育背景使民主意识在吴文藻的思想里萌芽茁壮生长(林耀华等人1987)。尤其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一些科学、民族、三民主义等思潮学说的兴起,使得吴文藻对社会、政治思想的兴趣越来越大,他决定向西方学习,振兴中国。这些学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经历为他日后社会学、民族学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文藻 1982)。吴文藻曾经是主讲《先秦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的老师梁启超的学生,他在后来讲授《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改变教材的学术实践,和这时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1923年,吴文藻进入美国的达特默思学院,成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吴文藻不仅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理论,还选修生物和化学两门课程。生物、化学属于实验科学,也正是得益于此,奠定了吴文藻后来用自然科学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思想基础。1925年,吴文藻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研究院,成功取得硕、博学位,这一时期他更多受到美国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的影响,这也是为何吴文藻先生在进行中国社会学研究时会带有社会学理论和人类学思想的原因。另外,在与学习生物学的潘光旦室友经常交流的过程中,吴文藻也收获良多,尤其是对社会学的文化环境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926年,吴文藻以论文《孙逸仙的三民主义学说》硕士结业,随后他向《留美学生季刊》投稿自己所撰的《民族与国家》,并成功刊登发布。
..................................
第三章 吴文藻社区研究本土化的理论探索 ............................... 17
3.1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界定 ................................ 17
3.1.1从“Gemeinschaft”到“Community”到“社区” .................... 17
3.1.2社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9
第四章 吴文藻社区研究本土化的方法探索 ...................... 26
4.1经验研究与理论的统一 .................................... 26
4.1.1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调查 .......................... 26
4.1.2局内人的参与观察法 .......................... 28
第五章 吴文藻社会学本土化的后续影响 .................................. 36
5.1民国时期社会学本土化的落地 ............................. 36
5.2 八九十年代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 .............................. 37
第五章 吴文藻社会学本土化的后续影响
5.1民国时期社会学本土化的落地
吴文藻虽然提出了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社区研究的理论,但在具体的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成果上并没有多少。吴文藻认为社会学的中国化离不开科学的专业人才,因此,他通过“引进来”和“派出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这些学生不同程度继承了吴文藻的社区研究以及社会学本土化的思想,形成了著名的“燕京学派”。燕京学派开启了新的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本土化的道路(张静 2017),实现了社会学在中国真正的“落地”和应用(周飞舟 2018),他们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踏实的实地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的社区研究的著作,这些学术成果将中国社会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进程。弗里德曼曾对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学做出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除北美和欧洲以外的世界上社会学发展得最为兴旺的国家。


社会学论文参考

吴文藻的学生通过社区研究实践将他的社会学本土化主张落实到地,主要代表有费孝通、林耀华、黄迪等人的社区研究学术成果。这些著作至今在学术界仍有重要的地位,被众多学者推崇。《花篮瑶社会组织》是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在1933年对非汉族地区广西瑶族实地调查的学术成果,吴文藻称这次调查“立下了社区研究的基石”(吴文藻 1988),因为这是费孝通开展实地社区研究的第一次实践,是使用吴文藻提倡的“功能法”对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分析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从简单社区入手研究中国社会的社会学调查。在这次调查中,费孝通是从中国最小的单位“户”(家庭)开始,通过对有关家庭多个方面内容的调查分析揭示了该族的社区生活和社区结构,这种参与观察的民族志调查方式在社区研究中得到了很好地发挥。1935年,费孝通开展了他的第二次社区研究,对江村的实地调查,最终成果为《江村经济》,这次调查是费孝通继承吴文藻所提倡的社区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他通过对江村社区各方面包括地域团体,经济生活的考察,展示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社会变迁,是一次打破西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只能用于野蛮社会研究的成功的社区分析调查。
...............................
第六章 对吴文藻社会学本土化的评价
6.1 主要贡献
社会学本土化运动最早发生于中国和拉丁美洲,在中国,吴文藻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最有力倡导者,他通过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与批判,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和实践路径,将社区研究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内容,并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这既深入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特征和变迁趋势,也推动了“社会学本土化”的进程。这种以社区研究开启社会学本土化的研究方式,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层面上看,吴文藻通过对帕克与功能人类学等西方社会学学术思想的借鉴,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进而为叙述或解释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首先,吴文藻界定了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区”,并将其应用到中国社会学研究中。一方面,他对社区的定义包含了对中国特定情境的理解,尤其是强调了社区的“文化”含义。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影响与塑造人们社会生活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成为社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社会”与“社区”概念的界定区分,社区被视为一个客观的和可观察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学习帕克的社会学思想,吴文藻率先明确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切入点,他将社区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区被作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社区的双重属性使社区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合二为一。其次,吴文藻明确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具体单位——农村。他将农村作为中国社区研究的主要社区单位是考虑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结构后的结果,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时期的社区研究其实就是农村或村落研究。社区研究单位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快速发展,直到今天,社会学学界仍然有众多学者开展关于农村的社区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研究解决转型时期中国农村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产生的社会变迁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