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论文通过总结苏童小说中主要的意象建构方式后发现,他大部分的意象建构方式中都透露出一个共性——反差性,而这一性质又恰好是其他作家所没有的,可以说是苏童在意象建构上的独特性表现。
一、梳理:“象”与“意”的隐秘碰撞
(一)继承与超越下的小说意象
意象与中国文学创作有着很深的渊源,“意象一词,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萌芽于先秦,成词于汉代,六朝用于文学,唐宋沿用,到明清而大行。”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以“窥意象而运斤”来说明文学创作要有充分将外在物象与内在心灵相结合的意识,这也是“意象”第一次被用于文学理论。到了唐宋时期,诗词大盛,同时也实现了“意象”由文论中的概念到实践应用于创作中的转变,而意象甚至成为了诗词创作的基本特征。
文学论文怎么写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小说文本为意象体系的丰富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于是意象在小说创作和文学研究两个领域都受到热烈欢迎,意象的运用也不再是诗词创作的专属,而是在小说创作上也绽放光彩。到如今,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从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到多种文体百花齐放的当代创作阶段,都始终保留着运用意象增强作品画面感和意味、传递思绪和情感的传统。可以说,“意象”在诗词创作中得到孕育,后来随着小说创作的繁荣,意象在小说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技法也越发纯熟。意象之所以能够经得住文学发展的历练和考验,又能在小说创作中更自如地发挥,探其根本可以追溯到汉字的独特性上。杨义在《中国叙事学》的“意象篇”就提出:“由于中国文字单字成义,以及时态的非原生性等一系列的特点,意象的组构得其方便而广泛存在,因此意象分析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的诗学和叙事学的重要命题。”①这强调了意象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深厚渊源和历史传统,同时肯定了意象在叙事文本中存在的必要性。
.................................
(二)解读“意象建构”
小说意象在继承了诗歌意象传统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于小说创作实际的超越,而随之产生的是种类更加繁多、意蕴更加丰富的小说意象,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物象被用在小说中而成为意象。这种继承和超越使小说文本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家们渐渐意识到文本世界中所有存在之物都可以成为意象。那么对于作家来说,怎样权衡好意象和小说作品之间的关系,让这些意象在文本世界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内涵,从而推动意象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讨论小说意象发展的时候仅仅关注了意象类型和意象文本地位两个方面的超越,而意象是在什么样的过程里实现继承和超越的问题,是在上述讨论中被弱化的。实际上,小说意象作为文本内容的一部分,对它的分析是不能离开“创作”这个动作的——小说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诞生,同时意象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也就是说,意象是依靠创作来生成的,创作是由创作者发出的动作,所以意象本身并不具有意象的特征,而是在作者的加工和运用中才成为了意象,因此我们强调,任何意象的分析都不能脱离创作动作来谈。意象的创作关系到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意象这个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谈及“意象”我们通常要将它拆分开来进行理解和分析,“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意”则是主观的意识和情感。汪裕雄在《审美意象学》一书中总结:“意象是借助于具体的外物,通过主体的心灵、情感浸染,重新组合成过的物象。”①可以说,意象是将客观物象和主观意念融合后产生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元素。所以,意象创作一方面是要满足客观文本世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承载起作者所传达的主观情感意识,而隐藏在这其中起到桥梁作用的环节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将意象的表达效果放大,从而使读者更好地接收到意象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作者在写作时需要加入一个物象,并需要由这个物象来承载和传递情感,选择哪个物象是他结合文本来进行选择和判断的第一步。当作者选定好物象后,还需要斟酌要以这个物象来承载什么样的情感、是直接和文本中的情感相呼应还是隐秘曲折地将情感渗透等等问题,而当这些问题被作者以创作的方式解决,意象也自然在文本中生成了。意象之所以能成为意象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一个连通了客观与主观、从现实到意识再到现实的主观创作过程,物象在这个过程里成为了真正的意象,小说的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物象更完美地成为意象。而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本论文所提出的“意象建构”。也就是说,“意象建构”是一个客观物象在小说作品中成为一个满载主观思想意识、连通现实与文本世界的意象所需要经历的全部创作过程以及细节。在“意象建构”这个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即明确物象选择,确定情绪思想,以及使物象和情感按照一定的方式达到交融,并且这三个部分在实际的意象建构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作家需要以连贯的构思和设计来将“意”与“象”融合,这样意象才能实现建构。
.....................................
二、探源:苏童小说创作土壤对意象反差性建构的孕育
(一)人生与创作的相互观照
上文中笔者始终在强调“意象建构”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过程,小说的作者依照自己的计划来选择物象,确定自己作品的主要思想表达,并以自己的创作方式将“象”和“意”融合在一起构成意象,每一步都渗透着作者的意图、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倾向。创作上的风格和偏好直接反映了作家对于创作的理解,要建构什么样的人物、设定怎样的情感基调、传递什么样的意蕴等等,都是作家创作思维的投射,而意象建构本质上也是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反映。具体来看,意象建构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创作风格偏向清新浪漫的作家往往会选择可以增添画面美感的物象作为作品的意象,而创作风格偏向尖锐激烈的作家则会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物象来增加作品意象的厚重感。沈从文乐于在作品中展现淳朴自然的乡村风貌,在他的作品中常见“河水”“日头”“竹篁”“野花”这样朴实的自然意象,以及“杂货铺”“花衣庄”等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像鲁迅的文学创作带着翻动百年中国政治面貌的冲劲,他在作品中就常会用到具有社会历史色彩的社会意象,如“辫子”意象就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关系到百姓存亡的标志,连着当下的人在社会动荡中被压迫而归顺的不安命运。当然创作风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细致地看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受到作家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创作动机、审美偏好等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意象建构上的差异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显现。也就是说,创作思维是受到作家人生经历的种种复杂性影响的,也受到作家在生长过程中的意识和决定的左右。沈从文常在作品中加入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意象,“碾坊”“渡船”“山歌”“吊脚楼”都带着湘西的风俗色彩;莫言追求荒诞魔幻的艺术特色,他叛逆地运用色彩意象和自然意象的陌生化组合,形成了如“红月亮”“绿眼泪”一样的意象来为作品的魔幻主义增加强度。除了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和偏好会造成意象建构的多种个性外,作家对于小说文本的组织和编排方式也会对意象建构造成影响,也可以说是作家写作方式的影响。这个写作方式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如何塑造人物、有怎样的语言风格等,这些与意象建构方式其实是相互作用的,意象在文本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小说文本的各个部分一起共同形成整个文本世界。
....................................
(二)对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追求
谈到苏童小说意象反差性建构的原因,首先仍应该从他的创作本身来看,创作上的意图是能够直接影响他在意象上的建构方式的选择的。那么苏童在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自述时提到:“一名好作家、一部好作品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形式感的成立。”①“一个好作家的功绩也在于提供永恒意义的形式感。”②而学者张学昕也对苏童在创作上的自述进行了加工,形成了对苏童小说特征的表述:“苏童作为小说家对包括‘形式感’在内的小说处理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希望在小说的每一处打上他的某种特殊的烙印,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和方式组织每个细节每句话,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态度把小说这座房子建构起来。”③可见,苏童在小说创作上对“形式感”的追求是非常明确的,这使得他在构思小说时尤其重视形式上的设计。从《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到《妻妾成群》就能够印证苏童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小说的写作,并不局限于维持住作品中的“先锋性”特征,在尝试过先锋小说写作后又转向创作具有传统叙事结构的小说。这也就是苏童自己所说的,任何作家都应该为了追求作品的形式感而努力,想要留住读者,制造新鲜感是很重要的。习惯于写某种形式的作品并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个作家的成就所在,也是作家努力找到的“舒适圈”,但是要是想要长久地维持成就,跳出舒适圈、摸索作品形式更多的可能性才是关键。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苏童总是乐于在小说创作上“翻新”,既寻求与过去的自己不同的突破,又建立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独特性,这也是他追求形式的重要表现。那么同时,苏童的小说创作也不是空有形式,这表现在他尝试了先锋性创作并获得成功后,又暂时放下了实验性的创作方式,转而以传统的叙事方式来展现作品中的情节内容。这表明在苏童的创作理念里,内容仍然是小说的根本,没有内容形式的展现只能流于空洞,而没有形式内容的展现也将失去特色。
................................
三、呈现:苏童小说中多重反差的意象世界............................22
(一)意象反差性建构的层次梳理...........................22
(二)选择意象:意象自身的“象”与“意”的指向构成反差.................................24
四、品味:意象反差性建构对“用”与“美”的凝聚..............................35
(一)意象反差性建构之用...........................35
1.增加“境”之深意....................................36
2.彰显“言”之风格..............................38
结语.....................................46
四、品味:意象反差性建构对“用”与“美”的凝聚
(一)意象反差性建构之用
文学论文参考
我们在分析上述意象反差性建构的表现时,除了对意象本身的解读外,也离不开对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等部分的分析。这正是由于小说的意象存在于文本世界中,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是因为有人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存在,所以小说文本的运作也靠着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来维持。而文本世界又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它相较于现实世界,多了一个以文字进行建构的步骤,所以小说文本要依靠创作者的建构而成立。那么从外部看,小说的语言、结构、表现技巧等方面构成了小说文本建构的外层框架;从内部看的话,小说文本世界中的环境、人物、情节发展等是小说文本的内部要素。而小说正是在这些要素内部外部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这些要素也就是笔者所提出的、与意象建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文本其他部分。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强调的是“反差”,普通的意象建构不能满足苏童的创作需求,所以苏童在小说中使用反差性的方式来建构意象。这也意味着苏童小说文本的其他各部分为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创造了条件,而意象的反差性建构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本功能,更好地为文本建构提供帮助。
1.增加“境”之深意
小说文本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而小说意象也可以根据物象的不同性质来划分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根据上面结合小说进行的阐释来看,苏童小说意象反差性建构在自然意象的建构和社会意象的建构上都有涉及。从自然环境描写来看,苏童小说多以自己常年生活的江南水乡为故事的发生地,他的小说中也有很多对这些江南环境的描写,与众不同的是苏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气质鲜明,他善于将美丽的江南风光用泥泞潮湿的画面遮盖起来,那是一种与游客看到的不同的江南景致。通常看起来雅致温柔的江南景色在苏童的笔下常常会暴露出它市井泥泞的一面,而这样具有反差意味的环境描写也为意象进行反差性建构提供了土壤,同时具有反差性的自然意象配合着环境描写,也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反差感,在反差中自然环境描写也更具有了深层次的意义。比如他的短篇小说《西窗》在开头就对自然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只是看见那些木排和竹排一年四季泊在岸边,天长日久,被水浸透的圆木上长满了青苔,而竹排的缝隙里漂浮着水葫芦、死鱼和莫名的垃圾。”
....................................
结语
意象是中国文学独特而重要的结晶,是发扬中国文学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所不能忽视的关键元素。苏童的小说写作以意象建构见长,在长久的创作过程中他从没有放弃对意象的斟酌,而是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这使得苏童小说在意象建构上能够给予文学创作很大的参考价值。因而本论文聚焦于苏童小说在意象建构上的表现,试图找到他在意象建构上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方面,这样的探索也是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苏童在意象建构上的优长,对苏童这个作家在创作上的展现有更好的把握。通过总结苏童小说中主要的意象建构方式后发现,他大部分的意象建构方式中都透露出一个共性——反差性,而这一性质又恰好是其他作家所没有的,可以说是苏童在意象建构上的独特性表现。那么这种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在苏童的小说创作中又有着怎样突出的展现呢?首先反差性建构在苏童的小说中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层次、有体系地表现出来的,具体体现为苏童小说中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可以按照意象建构的层次划分出三个不同的类别,而每种类别对应一种不同的意象建构方式,而每种类别之间又有着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关系。三种类别分别对应着的错位意象的建构、动作意象的建构和核心意象的建构又都是苏童小说意象的主要建构方式,那么这些主要的建构方式中反映出了苏童小说在意象建构上的反差性特征,可以看出反差性建构在苏童小说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分量。
意象反差性建构除了在苏童小说中具有特征鲜明的表现外,也对苏童小说创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意象的反差性建构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文本语言、人物塑造以及叙事结构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意象的反差性建构既在这些要素的影响下成立,有对这些要素产生了独特的重要影响。总结来看,意象经过反差性建构,具有了比普通建构更好的承载力和表达力,也有了包含了更复杂深入的旨意。那么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就是发挥这样的优势,根据文本各部分的不同需要,来帮助文本各部分去加深层次和内涵,让小说各要素的功能都得到最大化地发挥。另外,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又具有鲜明的美学作用,它为苏童的小说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意味。这其中包括了以反差性牵引读者探寻意象的真相,让小说更具有惊喜感;增加小说的陌生化体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弱化作者的主观情绪引导作用,为小说留出一个可以独立理解思考的空间;以及增加小说中的反讽风味。而无论是文本功能上还是美学价值上,都能够感受到意象的反差性建构在苏童小说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