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小说的抗战书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70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文发现,在北美新移民作家笔下,抗战书写与离散经验紧密结合,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自我言说为出发点重构抗战英雄形象。使英雄不再诞生于重要军官与民间硬汉之中,而是在身份边缘、话语权弱小、命运坎坷却坚韧顽强、勇气可嘉的普通个体中脱颖而出。二是融合人道主义情怀探讨战争伦理问题。

第一章 重构:抗战中的英雄形象

第一节 边缘身份与另类英雄
何谓英雄,聪明秀逸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一般来说,英雄是指在才智和胆识等方面超越一般民众,有能力改变社会发展流向,能够感召他人、鼓舞人心、成就大业的人物。在战争的年代,英雄往往是那些英勇善战、明谋善断的军官,或者是胆识过人、舍生忘死的士卒,或者是不失民族气节、重情重义的民间硬汉等。而在和平年代,英雄则不仅仅指代那些闪亮人物,而更多地把视角伸向普通平民百姓,甚至是底层群众。英雄概念的泛化,既表现出普罗大众对英雄的向往,在相对安定的环境、平凡的生活里不忘追寻一种崇高与激情,又表达了人们对普通百姓、底层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无论出生如何贫贱、职业如何卑微,只要能勇敢地突破自身的限制,成功实现理想抱负,对社会造成一定积极影响的,都可谓之英雄。
低微身份与英雄之间的鸿沟被逐渐消除,英雄不问出身、不论其功绩多么伟大轰烈,而更倾向于关注其经受的挫折、内心的浮沉、付出的努力与坚定的精神。在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中,就有好几个人物,他们的身份或者低贱卑微,或者复杂多元,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具有一定的边缘特征。在抗战的环境里,他们一方面承受外部环境的颠沛之苦,另一方面却深受由身份带来的心灵煎熬,挣扎求索,渴望构建起对自我的认同,并突破自身局限,创造出价值,实现抱负。比如《沙捞越战事》中的周天化、《金陵十三钗》中的赵玉墨、《寄居者》中的杰克布、《疯狂的榛子》中的范笳河。在书写这些人物时,作者把他们塑造成一种“另类”的英雄,他们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有很大区别,并不以智慧和胆识称道,而是靠一种突破身份限制的勇气和坚持,这在文学书写,特别是抗战书写中是罕见的。下面以周天化和赵玉墨为例,分析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所塑造的另类英雄。
....................

第二节 弱小声音与伟大人格
如果说,周天化和赵玉墨,都是在战争爆发前就处于边缘位置,而在战争中延续和强化了边缘身份,那么在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中,有一种人是因为在战争环境中选择的立场而陷入边缘的,他们的话语权也受到压制,这都主要源于他们的行为,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一种人可称为人道主义卫士。
战争的暴力与残酷性,造成大规模的杀戮、血腥、伤亡,从人道主义的视角看来,任何战争都带有一定的“不正义性”,因为战争无视或忽视生命的价值,给人带来沉重伤害。诚然,从战争暴力的本质而言,都是反人道的。尽管如此,在战争中呼号人道主义,在枪林弹雨与血雨腥风中呼唤和平,又注定是一种“寂寞”的行为。人道主义无助于直接取胜和终止战争,人道主义者的呼声往往在混乱中被淹没,被消解,甚至被嘲弄,成为一股势单力薄的声音。
在《金陵十三钗》描述的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南京城里,坚定的人道主义者英格曼神父凭着一所中立的教堂庇护着一群女学生,为她们筑起灾难中的一方净土。他谴责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控诉他们,但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他又显得很无力,生怕“激怒了占领军,他们会夷平教堂,包括它庇荫下的十六个少女”。面对侵略者的搜刮和刁难,英格曼神父跟其他难民一样束手无策,更多时候只能“听天由命”和“哑口无言”。他从来都是挡在最前面,尽力庇护其他人,但其实他的话语权很微弱,“经不住任何意外枝节”2。他的汽车被劫掠,他的缴械行为最初得不到戴少校的理解,他的人道话语被侵略者嘲弄,甚至还遭到副神父的讽刺和误解。在战争环境里,他的谴责和控诉收效甚微,他保护的人也不算多,但不管怎样,从他对人道的捍卫和坚守来看,英格曼神父的人格无疑是伟大和高贵的。
......................

第二章 探讨:抗战语境下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家国担当中的“小我”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群情激奋,众志成城。抗战书写作为抗日战争的现实反映,往往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高扬的叙事。很多作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开始宏大叙事的模式,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舍生忘死的士兵和信仰坚定的英雄,以此达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的。但宏大叙事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叙述者将自己定位于某一制度、国家、民族、集团、人民及其观念与信仰的‘代言人’位置上……代言的是‘大我’乃至‘非我’”。从“十七年”文学实践来看,过分突出人物的家国情怀,不免会忽略了人性、人情,只见“大我”不见“小我”,模糊了具体的人和生命。书写朝鲜战争的《洼地上的“战役”》尝试在肯定战士家国担当的基础上描写个体的情感欲求和内心挣扎,当时被批判为侵蚀心灵的毒物。如今,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早已修复,在抗战中描绘士兵的内心,不可能再是一片纯色,而是充满各种色调的真实空间。
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书写抗战时,对士兵的伦理要求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放宽,更加尊重士兵作为人的私心杂念,还原了具体丰富的内心世界。《沙捞越战事》中的周天化,他的内心就充满斑驳复杂的色调。首先,他参军的理由并非源于民族大义、国仇家恨,也不是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渴望,而仅仅是因为在居住国受到身份歧视,想通过参军改变个人命运。这是迫于无奈的投机行为,就忠诚度而言更像是雇佣军。其次,他作为一名华裔抗日士兵,却割舍不了与加拿大日本侨民的亲密友谊,奔赴战场前还翻山越岭去探望日本朋友,甚至对歌姬藤原香子抱有痴情。还有,他在与土著部落周旋时,跟依班少女猜兰发展了一段瑰丽的情欲纠缠,这分明违背军人的纪律,放纵了作为男人的情欲需要。陈河真实描写周天化的故事,并不隐讳他私会日本朋友、暗恋日本歌姬、交往异族少女等情节,不把这些可能是“污点”的事迹排除在外,将所有元素保留并娓娓道来,反而凸显了周天化作为个体的重情重义、温婉浪漫。这样不但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还塑造起一个情感丰富、内心坚定而又温柔的英雄形象。
........................

第二节 民族仇恨外的同情
日本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士兵在中国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对待日本军国主义,我们是怀有仇恨情绪的。这种情绪到了抗日文学叙述上,便容易形成善恶对峙、二元对立的思维,把赞扬、同情、尊敬都献给我方战士,把仇恨、鄙夷、贬损、罪恶都投向敌人。由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伤痕累累,创伤记忆难以根除,对民族侵略者咬牙切齿,对我方军人极尽赞美之辞,这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无可厚非的情绪表达。但文学创作毕竟有自身的规律和审美方式,过分的二元对立思维并无益处,往往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此,陈思和表示担忧:“战争因素深深地锚入人们的意识结构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尤其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可以造就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或如怨如慕的民族哀歌,但却限制了文学对战争本身的哲理化思考,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更杰出的抗战文学的诞生。北美新移民在书写抗战时,能够对民族情绪进行淡化、客观描写敌人,以及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同情敌人的不幸,这些做法显得难能可贵。
首先,新移民在描写敌人时,能够做到相对客观。在《沙捞越战事》中,陈河以插叙的方式,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日本间谍汉南·帕屈克的人生经历,包括他备受歧视的童年,立志成为军官的理想,还有他与日本女友的情爱经过。在叙述中,陈河没有因为帕屈克的敌人身份而蔑视、仇恨他,更没有加以带感情色彩的评论。实质上,陈河只是把他看作一个真实的“人”,一名与这起抗战事件有关联的角色,所以采用的是最一般的方式来叙述他,交代清楚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或许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书写帕屈克的心路历程,以便找出他成为日本间谍的缘由。这种“在局外”的写法有利于还原这个人物的真实情况,倘若陈河把他当成一个可耻的敌人来描写,是不会达到客观和真实的。
........................
第三章 重述:国际视野中的战争创伤..............................30
第一节 人性变异与文明潜藏的危机.........................30
第二节 迫害与流散的双重劫持.......................33
第四章 “离散经验”与抗战书写...........................36
第一节 重构与自我言说:边缘身份转换的尝试...............................37
第二节 探讨与迷思:反侵略与反战的冲突........................39

第四章 “离散经验”与抗战书写

第一节 重构与自我言说:边缘身份转换的尝试

........................

结语
回望上世纪的抗日战争,那场对中华民族独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那场充满民族伤痛记忆的战争,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理所当然要捍卫它的正义性、谴责日本侵略者、歌颂英雄主义、弘扬斗争精神、唤醒民族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带着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反思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关切亲历者、观照受害者,从人文的角度提高认识。民族的灾难史也是民族的成长史,抗日战争值得我们永久地、坚持不懈地回望与反思。
北美新移民作家拥有丰富的异域生活体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反思抗战的过程中融合了自身文化认同、历史见解、国际视野、人道精神与和平理念,对英雄进行重新诠释,对战争伦理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省,对人的创伤记忆、人性与人的命运进行深入的探索,成就了别具一格的抗战书写。至于中国本土抗战书写,学界提出了三点批评建议,分别是对“人道”与“和平”两个关键词缺乏重视、没有用个人经验取代虚空的历史经验、对人性人心的刻画不够深入。那么,我们就用这三点批评建议对照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的抗战书写。首先,北美新移民作家能够关注到“人道”与“和平”,他们受西方人道主义与北美社会反战思潮的影响,能够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去关照个体生命与命运走向,反思敌我之间的伦理关系,解剖现代文明的脆弱裂缝,并且弘扬了和平理念,指出战争的终极意义是为了争取和平。其次,新移民作家热衷于选取个人视角、展开个体叙事,描写“小我”的心路历程,用个人经验切入抗战历史,坚持真实、具体、丰富的原则。最后,新移民作家对人心人性的刻画是比较深刻的,关注到战争生态下人性的疯癫与人性的扭曲变异,也书写了面对艰苦环境时人性的坚忍与善,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描摹那些灵魂的颤动和心性的浮沉。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的抗战书写,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就创作理念和抗战反思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