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殖民现代化构形——论文学中1897-1949年的青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86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因主权沦丧而依附殖民宗主国建设与发展,开启现代化之路,这种城市演进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殖民现代化”。殖民现代化的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后较为普遍,尤其是港口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率先成为中国对殖民帝国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殖民现代化语境中成长起来,其现代化建设由殖民帝国主导,出于模仿宗主国的目的,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如搭建欧洲风格的建筑、设立西方管理制度、宣扬西式生活理念以及教授宗主国语言。殖民现代化的过程集中发生在殖民侵略时期,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训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现代化因自身的弊病和殖民色彩而被中国知识分子质疑和排斥。作家受到民族观念、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对殖民现代化的城市想象呈现出矛盾又复杂的情感。以青岛为例,殖民现代性的表达是青岛城市想象的主题,作家始终围绕着殖民性的渗透与反渗透来叙述,青睐有之,怨怼有之,无奈亦有。而建国前后作家的侧重有所不同,近现代作家对殖民侵略与资本主义的先进与罪恶多有表述;当代作家对历史的回顾,则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凸显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青岛,原叫琴岛,指的是胶州湾海口北侧的一个小岛,从明朝开始这一名称指代的土地范围渐渐扩大,由海洋延伸到陆地。光绪年间,清廷在胶澳设置海防,派总兵章高元驻守。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澳,次年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在此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德国占据青岛后,仿照英国对于香港的谋划,将青岛视为他们在远东的势力根据地,做好了长期经营统治的准备。为此德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将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青岛也确实在德国人的规划建设下发展起来,不仅德国人为此感到自豪:“这个城市带有最优美的德国特色,在干净整洁和其他诸方面都远远超过东亚和整个亚洲的所有城市”①;连中国人也陶醉于它的先进与文明:“它有适合行人和骑马的宽阔整齐的街道,宜于手推车行走的条石铺设的马路,以及两侧人行道上都种植了遮阴的树木,横贯这个魅力城市的是装饰考究的住房和郁郁匆匆的小山岭,一直延伸到崂山的中心地带”。

要研究文学中的城市,必定要把握书写该城市的作家和作品。青岛作为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的一座海滨之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历史,在风云迭起的年代,它给很多作家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文字记载下有关城市的记忆,形成了文学中的青岛形象。在王统照之前,近现代青岛并未有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一本出版于 1917 年的讲述满清遗民在青岛避难生活的小说《桃源梦》也只留有“燕齐倦留客”的笔名,作者的真实身份无从得知。王统照于 1927 年到青岛,在青岛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他在青岛的文学创作填补了青岛文学早期的空白。“1929 年 9 月青岛第一份文学月刊《青潮》创刊,标志着以王统照为领袖的青岛本土作家群正式崛起,青岛现代文学步入自觉时代”②,到了三十年代,青岛迎来文学发展的高峰,各路文学家分别在青岛创作了大量优质的文学作品,但他们以青岛为背景的文学创作较少,较为典型的有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八骏图》,这篇小说不仅写于他在青岛的“窄而霉斋”,更是以青岛大学的教授宿舍楼为创作原型。其余人对青岛的描绘大多出现在散文游记之中。通俗小说作家王度庐在青岛创作丰富,但其中以青岛为背景的只有一部《灵魂之锁》。当代小说以张昭林的《青岛往事》和刘杰的《大商埠》对建国前青岛的书写最为典型。《青岛往事》和《大商埠》都不约而同地以历史的发展为脉络,但《青岛往事》集中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据时期的青岛,以日本殖民者的荒淫残暴和中国人民所受苦难凸显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同时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勇形象;而《大商埠》涉及的时间范畴更广,它试图展现的是近代以来时代的风云变幻带给青岛这座城市的各种影响。文学中的青岛立足于现实青岛,融合了作家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所呈现出的城市形象,是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想象,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助于追溯历史,清理城市的文化遗产,还有助于透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反思殖民的后果,以史为鉴,重塑当代城市形象。

........

一、殖民现代化语境下的人物群像

人建构了城市并在城市中生活,城市形态或者功能的改变归因于人的行为,对城市的想象也往往由人展开,因此探究文学中 1897-1949 年青岛的城市形象,必然也要着眼于青岛城中这一群作家精心塑造的人物之上。租借地上,活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集聚在青岛,或为了谋生,或出于贪欲,或谋求荫蔽,不同的力量彼此碰撞交融,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岛风云变幻。殖民现代化的语境下,动荡的城市生活不仅滋生了一批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市井人物,上层社会的人为明哲保身也往往需要见风使舵。作为殖民势力的外国人在青岛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德国人带着征服者的荣耀远赴中国,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谱写德意志的辉煌,日本人则将青岛视作嘴边的肥肉只想尽可能地吞食。本章在众多的社会势力中选取了三对具有一定反差的人物群体,从社会的统治者、中上层和下层来解读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寄予的情感。同时洋奴汉奸、前朝遗臣与殖民统治者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他们身上带有典型的时代特质,因而值得分析。

(一)建设城市的德国人和掠夺破坏的日本人

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它彻底改造,使之从一个偏僻的海港渔村成为世界著名避暑胜地。“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十七年间一直是由德国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建设城市”①,有的学者直接认为“德占时期是青岛近代化的开端”②。可能是城市建设的成功使得中国人对德国殖民者的情感变得复杂:这些外来者既夺取了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使中华民族受辱;又用心建设了这片土地,带动了青岛的发展,使得青岛人甚至全中国的人都从中受益。小说《桃源梦》里只有写到德国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时尚有愤恨之感,其余篇幅都极力显现德国人的开明与严谨,而在日本人充当殖民者角色的文学作品里,德国人多以神父、传教士和军官这些形象出现,他们不同于日本人的残暴,多半宽容而友好。中国人在比较之中反倒感念起德国人建设的苦心,尤其是文学作品对在青岛多年的德国人的描写,更侧重展现出他们与中国人利益共同体的形象。《桃源梦》描绘的故事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开篇第一回便写到德国在中国修筑铁路,他们“专挑矿多的地方定了路线”,但他们给予的补偿还算合理,反倒是中国官僚从中作梗,中饱私囊,以至于中国农民与德国护军就土地买卖问题起了冲突。危急之际,一位名叫威廉的传教士挺身而出挡在了炮口之前,“大声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要打他们,请先打死我”。①从国家利益上说,德国对中国的掠夺是罪恶的,然而他们的文化宣扬却是积极的,宗教信念下是对整个人类的大爱,没有国别之分。德国提督对遗老遗少也一直持以宽容的态度,支持他们在三江会馆成立敦宜会,应允他们凭吊皇太后,甚至当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大厦将倾的时候还妥善安排遗老遗少拿到离青的火车票,唯独要求德国国籍的人留在青岛为国家奋战到底,对于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而言,殖民方这种负责的态度实在是足够称道。相较于自私自利、耽于享乐的前清遗民来说,德国人的形象甚至更加正面,他们积极办学,重视教育,并且尊重中国文化,在一次交流中,提督衙门的中文翻译威罗慈几乎化身为一名提倡改革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妥帖地分析了中国国情“须知我们的国强由于科学发达,中国的好处在于重视五伦,若但明五伦忽略科学,虽然个个人是君子,也不能望强国的肩背。

.........

(二)出世不易的知识分子和避世困难的前清遗臣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因青岛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货运贸易港口和旅游度假胜地,也是北方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加上其“拥有与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齐名的国立山东大学”①,一大批文人学者纷纷来此寓居,他们在青岛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尤其是写旅居此地所见所感的散文,架构出知识分子眼里的青岛: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经济繁荣的现代都市。因近现代被殖民的历史,目睹了西方先进文明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崇洋情结,这种情结又以沐浴过欧风美雨的知识分子阶层尤甚。当他们来到青岛,这座舒适宜居的“东方日内瓦”瞬间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城市充满希望的未来。郁达夫写道“今年带了儿女,去住一个夏天,方才觉得‘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②。然而这座洋味十足的城市却又能唤起他们不愉快的殖民体验,对青岛赞不绝口的郁达夫也批判青岛的缺点之一便是“外国的东方舰队,来青岛避暑停泊的数目实在多不过”③。从《名人笔下的青岛》收录的若干篇现代知识分子写下的关于青岛的散文游记中,可以见出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城市的建设大都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国人能从德人治理城市的事例中得到鼓舞和启发,但同时对资本主义灯红酒绿的都市文明又持有怀疑的态度,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八骏图》就展现出知识分子内心遭受现代性压抑的一面。《八骏图》以八个不同学科的教授作为代表,展现他们潜藏于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原始欲望。“他们是社会上赫赫有名的‘千里马’,心灵上的欲望在文明和学识的圈子里被抑制和堵塞,但又不愿卸下文明的衣冠,只能于道貌岸然中发泄着变态心理”①,这些曾经留洋的知识分子,在青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却找不到心灵的归依,都市让疏离感和孤独感更加深重,正如沈从文所说,“已觉得实在生活中间感到人与人精神相通的无望,又不能马虎的活,又不能决绝的死,只从自己头脑中建筑一种世界,委托文字来保留,期待那另一时代心与心的沟通。”②青岛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景色本适宜休养生息,但都市文明却加重了这些知识分子内心的病态。自然美的海岛上,先进的都市文明下,是压抑的人性和不健康的人格。作家对这些知识分子人格缺陷的展现,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因殖民而获得先进文明的青岛仿若从传统土壤上被连根拔起,尽管吸纳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却没有一样可以视作文化归宿。五光十色的现代性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和安抚,最终如同病态的人格那般沉淀在城市里,成为病态的社会。

............

三、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 33

(一)浓郁的地方本色........... 33

1.胶州方言的使用 ....... 33

2.传统习俗的描绘 ....... 35

3.儒道文化的体现 ....... 37

(二)美丑与共的海滨迷城............ 39

1.先进都市与落后的棚户区 ......... 39

2.环境优美但人心丑恶 ........ 41

(三)文化区隔:悲剧收场的异国恋情.......... 43

三、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

对青岛现代化过程的展现,反映出现当代作家对这一历史走向的接受。从城市发展的立场上来说,他们总体上认同殖民现代化带来的先进与文明。但青岛的城市现代化与殖民侵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民族意识下,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采用了反抗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旺盛民族生命力的信心。殖民现代化是一个去地方性的过程,德国人完全以远在欧洲的家乡为模板打造青岛,“举凡道路、房屋、人物,所接触到眼睛里的,简直不像是在中国,而是在外国”①。对中国人来说,青岛和上海、香港类似,均是借由外国人发展起来的城市,他们都有着现代化的摩天大厦,都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殖民现代化的途径使得这些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都市面貌。在这些城市里,现代性与殖民性互为依托,作家感受到都市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无法拒绝其中深刻的殖民耻辱。老舍“有福者避暑,而暑避矣;无福者暑避,而罪来矣”②的感叹流露出他对青岛殖民现代性的抗拒,这种抗拒的情绪存在于他描写青岛的多篇笔墨里。“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③。因此作家在围绕青岛城市展开现代性与先进性想象的同时,对地方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化表达、对现代化都市问题的展现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冲突难以调和的描绘,事实上共同指向一种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

(一)浓郁的地方本色

几乎在所有的青岛城市书写中,“嫚/曼”作为山东地方对于青年女子的称呼方式都会出现,不仅作品中的本地角色张口就来,就连叙述者也使用这一字眼,“虽然是日本鬼子开的百货商店,可是那些站柜台的小曼不光穿戴打扮好看,而且见了顾客都是笑容可掬的”④,方言叙事成为地方特色的代表。在殖民地推广宗主国语言是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因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可以巩固政权。被殖民对象使用宗主国语言可以亲近殖民者,因此在德据时期和日据时期,德语和日语成为一部分人的学习对象。也有一些人出于对外国的向往,学习该国语言以便出国留学,《桃源梦》里就写了这样的事例:“鲁如打算叫小鲁出洋留学,先叫他到此地预备洋文”①。用语习惯还是一个人所属群体的标记,当黄福善说出“提携”一词时,李文卿有些反感,“因为日本人很喜欢用这两个字”②,正是因为殖民色彩渗透在语言的国别特征中,才会让中国民众对殖民方的用语习惯感到不愉快。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外语已经渗透到青岛的教育和生活中,《青岛往事》里写到声乐老师在安排合唱队队形时说:“现在我们排列队形,tenor 站在这儿,soprano在这儿,这边是 base,这里是 alto。”③当教育工作者说出中英夹杂的对白时,西方文化便以现代的、先进的姿态成为青岛城市想象的一部分。作家并未片面地展现知识分子或上流阶层在语言上的西化,而是同样刻画了青岛底层的本土民众们极具地方色彩的生活与对话,以之冲淡青岛的殖民色彩,抗击了由此产生的殖民现代性。

........

结 语

从 1897 年到 1949 年建国之前,青岛的统治者几经轮换,先后经历了德国、日本、北洋政府再到日本、南京政府。自殖民入侵始,历经半个世纪,这座年轻的城市被簇拥着推进了世界发展的轨道中,它从偏僻渔村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贸易、旅游都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里剧烈地碰撞交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无不受之影响,命运轨迹随着时代的沉浮而发生改变。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个体于其中的生命仿佛汪洋一滴。人的命运与城市的命运素来休戚与共,人类群体因此成为解剖城市的首要切入点。上流社会的聚散反应城市政治,市井下流的冷暖透视城市经济。从前清遗臣到知识分子,新旧社会势力在动荡时代里展现出迥然的价值追求。对娼妓兴盛、汉奸横行的社会刻画,流露出作家对于殖民现代化肮脏、侈靡本质的唾弃。德人对于青岛的改造和建设铺垫了青岛此后的城市发展,他们既是殖民入侵者,也是城市的建设者,双重的历史身份使得中国人对德国人的情感也具有二重性——既憎恨他们对于中国主权的破坏和资源的掠夺,又对他们成功让青岛面貌焕然一新感到崇敬。尤其是当日本人从德国人手中接管青岛,采取掠夺性的殖民政策,再加上中日战争爆发的大环境,使得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的民族敌对情绪盖过了一切现代性话语,日本殖民者的霸权和毁坏者形象成为主流,相较之下,中国人民更加感念德国对于青岛投入的心血。作家笔下的青岛,既因快速崛起而充满活力与希望,又因殖民的历史背景而沉痛悲怆,矛盾的情感从始至终贯穿着青岛城市想象,尤其表现在殖民现代性对青岛传统的规训上。德国对于青岛城市空间的重塑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他们对于城市区域的划分使得此后青岛的分区发展长期失衡。由城市现代化改造而引起的社会劳力结构及社会制度的改变,伴随着中国人的阵痛与不适,在点滴之间将青岛纳入了西方文明运行的轨道。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