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海报男性形象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17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对电影海报从视觉元素予以呈现,借用传播学大家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传播路径,运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将电影海报中的男性形象作为一种文化仪式,考察了其在意义共享的基础上对男性形象的表征和维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一直是新闻传播与社会学研究的话题之一。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995 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媒介与女性研究也渐渐成为众多新闻传播学者和女性主义者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弱势”女性。但是,我国和国际学界对同样作为社会组成的男性的研究则十分薄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百年前的男权社会,男性女性都是正常的社会性别,都拥有自己的性别特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性别社会风貌。
电影是通俗文化中传播广泛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不仅能传递电影主要内容、整体风格等电影信息,电影海报中关于个体形象的呈现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我们研究社会传播中主流思想的重要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海报上男性形象的变迁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发展脉络;但同时,电影海报作为一种传播范围极广的媒介,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维系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直以来,“媒介呈现”都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领域,“媒介形象”也是近几年十分流行的研究内容,而本文致力于将男性的媒介形象放置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以传播仪式观的视域分析电影海报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以期从小道具、小形象的变化中来分析整个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对现在我过电影海报与广告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对同样作为社会组成的男性受到的关注却很少,媒介在对男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对现实社会的表征与维系同样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国际学界也有专门研究男性形象学科。电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起到了政治宣传、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而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在社会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共享着社会的文化。
一、我国对电影海报的研究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早期的电影海报纯粹是为了宣传影片内容吸引受众眼球而诞生,电影海报成为向电影受众传播电影信息的桥梁,它运用绘画与文字形象的向观众传达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电影的获奖情况、叫座情况、演员阵容以及画面构成等。海报多以电影剧情中的主人公的精彩剧照或精彩镜头或精彩画面为主图,配以少量“说明”,如导演、编辑、演员阵容,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达信息。
相较于国外对电影海报的研究,目前,国内对电影海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著述较少,针对电影海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表面的视觉传递,出版物中则以图册、画集为主。值得注意的是,2005 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展,中国电影研究蓬勃发展,对电影海报的研究也随之增加,先是涌现了大量的电影海报画册,学术期刊中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
30 年代初期,我国电影海报特点是形象鲜明,突出影片的主要内容、情节、风格,便于张贴后扩大影片的影响。一直到建国期间,出现了一批由当代美术大师创作的优秀海报,创作手法多样,表现手法精湛,艺术构思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美术作品的种类。但实际上,建国以前,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极其有限,由于连年战争,旧中国的电影事业只是一个残破不全的烂摊子。直到建国以后,才形成国营制片厂和私营电影公司共存的局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才步入正轨。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
通过对筛选出的电影海报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制定编码表,对样本海报中的背景颜色、主体颜色、年龄层、社会身份、发型发饰、表情动作、暴力道具、政治道具、消费道具、生活道具、劳动道具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总结上个世纪建国以后我国海报对男性形象呈现的规律。同时,本研究在编码的过程中除了常见的数字编码外,还会用文字进行编码,以免遗漏隐藏在数字之下的信息。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路径是传播仪式观,詹姆斯·凯瑞的研究模式是历史性的、阐释性的,因此,本课题需要将电影海报置于社会现实之下,必然少不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包括参考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等,以期结合史料分析海报中男性形象形成的社会根源。
同时,本文也将通过对国际学界对西方(以美国社会为主)男性研究的成果进行参照。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学术被作为现代性的内容引进中国,我国学术界的大门由此敞开,许多外国理论被奉为真理。而“男性研究”对西方传统学术和文化现象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人事知识产生的时空具体性和权力关系,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工具和参考样本。对比同时期中外男性的形象差异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政治含义,并提高本文的研究水平。
.
......................

第二节 研究路径:传播仪式观
电影海报是一种宣传的工具,不论是作为政治宣传还是商品宣传,他都与具体的社会现实和特定的历史之间有巨大的联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一个海报文本都或明显或隐晦地包含了时代的特征,诉说着官方主流话语、艺术创作者的追求和社会受众的需求。
因此,本文研究路径是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传播仪式观”虽然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中其体系轮廓尚显粗糙,但已有一些学者对其关注并以此视域进行研究。海报作为一个具体的大众传播的文本,在本文被视作一种仪式,一种通过意义的共享维系社会的发展的仪式,而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视角。
“仪式观”与“传递观”相对而生,“仪式观”的关键词是“共享”、“参与”、“联合”、“团体”、“维系”以及“共同的信仰”,正如詹姆斯·凯瑞所言,所谓“传播”,就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tion)、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然而,这种传播的产生并非是无条件的,它对时间和空间都有要求——“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信息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也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之下,效果研究和个体的意义被弱化,重点在于媒介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文化世界,媒介对于社会维系有着怎样的意义。
正如《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一书中所说“我们的问题不再是媒介对个人是否有影响,而是我们在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世界中,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正在变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从媒介对社会或个人有什么影响、人如何使用媒介这种具有传递观偏向的问题,转向更为广泛的审视文化是如何自我组织的,人们和普遍意义之间的协商解读关系是怎样的,人们如何受其约束,媒介系统和文化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后者的定义。”
借用美国后现代主义传媒理论家阿瑟·阿萨·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中描述的传媒焦点示意图,电影海报与电影、社会环境、传播者、受众有以下关系。

...........................
第三章 电影海报中男性形象内容分析:表征与隐喻 ......................11
第一节 定下基调的背景色彩....................11
一、长盛不衰的严肃基调 .....................11
二、整体稳定的浅色背景 .....................12
第四章 传播仪式观下的男性形象 ..................28
第一节 仪式中的角色分配..................28
一、高大全的正面英雄 .......................28
二、暴力与力量的代表 .....................30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39
第一节 结论............................39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39

第四章 传播仪式观下的男性形象

第一节 仪式中的角色分配
一、高大全的正面英雄
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遵循着“三突出”的电影创作理论,是当时“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也有着十分明显的“高、大、全”和“红、光、亮”的特点。然而,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形象并非仅出现于文革时期的电影海报之上,电影海报创作方对正面英雄形象的热爱贯穿了整个中国电影海报史,完美的英雄形象在海报当中占据着大量的比重。
这种对英雄身份的偏爱源于人类的英雄崇拜情节,“人类寻找英雄,从本质上说,正是在寻找生命理想的凝聚方式,寻找自身危机的拯救途径,寻找一种人生的高度和力度”,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现实生活中总是有种种困难,人民希望有超凡能力的人来解决问题,所以在电影海报这一仪式中,英雄一般有着受人欢迎的外形:身姿挺拔,一丝不苟,眼神坚毅等。这种身份在我国早期还表现为浓眉大眼、拳头紧握、正义凛然的形象。
在早期的仪式中,英雄多是“民族大义”意义上的英雄,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安全,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知名度极高的雷锋、狼牙山五壮士(如图 4-1、4-2)。受当时社会政治因素影响,当时的电影海报创作的英雄形象大多是富有感召力的民族英雄,因为那时的中国需要的英雄是以“带头人”的身份去鼓舞、带领、指引人民,发挥团体的力量来解救问题的人物。这就需要英雄不仅有超凡的能力,还要有优秀的品德、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完美无缺的品质,因为他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成为所以人学习的楷模。毕竟“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表现在个体的选择和体验中才具有现实性和感召力……无产阶级从自觉登上人类政治历史舞台时起,也一直在通过文学艺术塑造自己的英雄和典型,以阐发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结论
在此次的研究当中,本人力图将研究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呈现某些现象的同时,对这些现象加以关照。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电影海报样本进行内容上的分析与整理,梳理建国以来的社会环境下电影海报在视觉元素以及语言符号上所呈现的特征,力图考察其中各式各样的符号形态或元素被创造、理解以及使用的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
电影海报这场文化仪式中的男性角色、色彩的幕布、各式的道具和仪式的根源在本文得到了梳理,各种元素与符号超越了其本身所指代的事物,而成为了政治文化、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男性形象的表征。也回答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与假设:仪式的参与者们分享了符号和元素所表征的共同意义,为男性塑造了这样的形象:高大的英雄、充满阳刚气息却有些羞涩的暴力形象和纠结的责任承担者;八十年代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八十年代以前的政治文化在电影海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改革开放以后消费文化元素则占领了海报,而红色却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符号的共享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代的变化,各式身份和符号共享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政治文化消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共享意义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
电影海报被放置于历史与文化的视野之下,不仅仅是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建构着社会的共享意义——数百份的电影海报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通过一系列符号的传播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维系,同时赋予符号不同的意义,受众替代性的置身于变幻不定的角色和舞台,每一次角色的替换都是在进行一次共享意义的文化仪式,在这个过程当中电影海报作为社会文化的独立文本,在意义共享的过程当中成为了维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