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试图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引入研究中,通过对杭州城市形象传播实践做内容分析,考察场域理论下媒体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及相关媒体策略,以期为媒体城市形象的建构活动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6 年 12 月 21 日,《2016 年全国城市价值白皮书》发布,其中公布了“全国十大最有价值的城市”,成都、杭州等六座城市与四座一线城市一同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与此同时,“经济最强的十大城市”、“中国最富的二十大城市”、“中国宜居城市排行”等等各式各样的关于城市的排行榜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端。
在今天,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世界,芒福德认为,城市集中了物质力量和文化力量,加速了人类之间交往的速度,并将人类交往的产品保存下来。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大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聚落形态,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往城市转移,生活在小城市里的人也多是往大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社会发展现象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5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56.1%。而对整个世界来说,城市化也是正在进行中的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全球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54.9%。
在过去,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或者依赖于它所具有的政治地位,或者依赖于城市内的产业形态或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城市各自独立的经济形态均已瓦解,城市经济开始转向服务产业和信息产业,这时,投资和人才的引进便成为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日益关注,城市越来越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在这一大背景下,城市形象逐渐被城市决策者和城市精英阶层所重视。
......................
1.2 研究动机
要问 2016 年哪些中国城市是最风光的,杭州必然算一个。在百度指数上查看几个国内重要城市的搜索指数,发现杭州在 2016 年全年的搜索指数仅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与成都,而八月到十月之间,杭州达到了所有城市搜索指数的峰值。G20 峰会、云栖大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使杭州频繁在各类媒体上曝光。
经常上网的人大概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杭州城市形象的提升,接触到的关于杭州的报道,也能使人增加对杭州的好感。
在阅读了一些浏览量较大的关于杭州城市形象的报道后,笔者深深地感觉到了报道的背后,是一群对杭州有极强认同感的记者在活动。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深入观察这一传播现象,它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去探究杭州城市形象传播实践的各种细节,探究媒体具体的塑造方式。
城市会展活动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最好的时机之一,而杭州本地媒体也抓住了 G20 峰会这一盛会,使杭州城市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此次杭州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是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的绝佳案例。
搜索过往的文献,在场域理论下进行的城市形象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引入研究中,通过对杭州城市形象传播实践做内容分析,考察场域理论下媒体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及相关媒体策略,以期为媒体城市形象的建构活动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相关理论
2.1.1 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将社会文化领域拆分为不同的“场”,场内有由资本形态所决定的内在结构的不平等状态,而场外则是各个场相互的竞争与挤压。
在布尔迪厄看来,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而整体的社会空间,是由人的行动场域构成。场内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存在,也有在此空间内起到一定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关系。他从“关系”的角度,为场域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的客观界定,是根据具有把持力的权力之间的权力结构及与其他位置的客观关系。在布尔迪厄看来,资本是场域内活动的基本力量,资本的不同类别实际上就是在差异化和自主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某某场域中发挥作用的某些特殊权力。不同场域有不同的资本结构,而优势资本往往是场域内的主导力量。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又跟他的习性(habitus)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布尔迪厄认为,各个场域内存在着积极的行动者,每个行动者都拥有一定的习性。正如布尔迪厄所说,习性是在以某种实际的等级体系为特征的经济事物和文化事物的存在环境中的产物。④习性的形成来源于教育和固有资本的“熏陶”,是由个人的教育经历、个人所接触到的文化资本、生活境况、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等等因素决定的。而一个人的习性的结构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场域内部并不只是行动者之间和谐的互动,更多的是各资本之间、行动者之间的竞争——场域既是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争夺空间,又是行动者争夺合法性(象征符号资本)的场所。布尔迪厄用“游戏”的概念定义这种竞争和争夺,暗示竞争和争夺的对象及规则是非恒定的,及这一过程的动态性。
......................
2.2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的传播
2.2.1 概念:形象与城市形象
(一)形象
“形象”一词,古已有之。《尚书·商书·说命上》中记载,殷王武丁做梦梦到老天赐予他“良弼”,便令人到处寻找。疏注解释道,“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且“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求之于野”。此时,“形象”一词便有了形状、相貌的意思,可以以此来指称某人的特殊形态。“形象”是由“形”和“象”组成的,《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对于该句,普遍解释为,天上日月星辰的表象与地上万物的形体是均有法则的,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见,“形”和“象”均与某种象征性或物象性有关,“形”更着重于被用来描述具体的事物,而“象”更加抽象。
在古文献中,“形象”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与物的相貌或形状;二是指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印象、观念等的物质;三是指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6
3.1 研究方法..........................16
3.2 研究样本.....................17
第四章 城市场域与城市形象建构........................19
4.1 作为场域的城市................................19
4.2 城市形象的建构意义...........................20
第五章 杭州城市形象传播实践分析................22
5.1 报道数量................22
5.2 报道版面及体裁..............23
第六章 城市文化资本形象的塑造
6.1 《钱江晚报》报道的词频统计
本次研究考察的是场域理论下构建城市形象的媒介策略,媒介策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塑造城市资本的形象,本章就考察了《钱江晚报》对杭州城市文化资本的塑造。
文化资本是城市场域中最具有活力和再生产能力的资本。按照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文化资本有城市独有理念系统、行为系统与视觉系统组成,对三个系统的传播,可以增强城市文化资本。
我们借助对《钱江晚报》城市形象报道的词频分析,分析报道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然后对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再返回文本中进行分析。
通过对《钱江晚报》关于杭州城市形象报道的词频统计,我们可以列出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如下表:
除去本应出现次数最高的“杭州”一词,我们可以看到,高频词中,有可能涉及城市理念系统的词(如服务、发展、国际等等),有可能涉及城市行为系统的词(如峰会、市民、阿里等等),也有可能涉及城市视觉系统的词(如西湖、小镇、景区等等)。
..........................
第七章 结论
7.1 杭州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资本、行动者与城市形象
将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放在城市场域中考察,城市形象的建构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媒介对城市资本与行动者的利用和形象塑造。如前所述,城市资本主要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而场域内的行动者主要为政府工作人员、商人和其他市民。从对《钱江晚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报道展示了城市场域内主要的资本形态(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旅游资本)的正面形象以及主要行动者(政府工作人员、公众和商人)的正面形象。
(一)资本与城市形象
《钱江晚报》的报道增加了城市场域内各资本的厚度。例如:对市民和环境形象的正面塑造,可以增加城市的宜居印象;对创业环境、杭商正面形象的塑造,可以更加吸引外商和创业者的注意;而对杭州文化价值的纵深性开拓,可以拓展杭州的文化底蕴。城市资本厚度的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城市的竞争力,通过塑造城市内各资本形态的良好形象,会使城市更加受外来相关利益者的关注,增强利益相关度;另一方面,城市各资本厚度的增加有利于资本的再生产和转换,尤其是对文化资本正面形象的塑造,会使其转换为城市的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
另外,《钱江晚报》的报道着力塑造了杭州城市场域内的优势资本。优势资本主导城市的竞争力,对城市内优势资本形象的突出,有利于增强杭州在相关城市之间的竞争力。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是杭州城市场域内最有竞争力的两大资本,《钱江晚报》将杭州的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刻画到了最细微的地方,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塑造了这两大形象。
(二)行动者与城市形象
《钱江晚报》认识到了行动者对城市形象构建的作用,将相关利益者(公众、老杭州人与杭商等)动员起来,使他们的行动和自述成为展示杭州城市形象的极佳的名片。同时,这种动员也有助于增加市民的认同感。
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场域内外的认同感。一方面,媒体将涉及城市形象的报道更多地放在与市民关系最密切的杭州新闻版,同时,通过构建集体的文化记忆与对市民的号召性报道来增加市民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增加场域内部的认同感的同时,媒体也在直接展现场外人的认同,《钱江晚报》大量报道非杭州人(尤其是外国人)对杭州的赞美。这种外部人的认同,更能说明一个场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略)
场域理论下新闻媒体的城市形象建构研究——以G20峰会期间《钱江晚报》关于杭州城市形象的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
- 我国电影海报男性形象新闻媒体研究
- 杭州马拉松的公共关系新闻媒体传播研究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篇
-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篇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10篇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篇
- 基于新浪网平台的医患纠纷新闻媒体报道研究
- 新闻媒体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篇
- 大学生对哔哩哔网的使用行为及认同建构新闻
- 《共进》半月刊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新闻媒体研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十篇
- 新闻媒体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篇
-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如何写才有价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