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研究——以人民网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事件的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19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选择人民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事件报道的分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和仍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科技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分支,除具备新闻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科技新闻因含有科技知识,其专业性和科学性较普通新闻强,对大多数受众来说理解和接收较为困难。
随着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式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不断涌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如何通过创新报道方式取得预期效果,实现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培育公众科学素养、推动公众参与科学“对话”等目标,是当前科技新闻传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人民网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事件的报道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如何通过报道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来降低信息接收门槛,减弱或清除传播中的障碍因素,解决科技传播长久以来“传而不通”的问题。
研究还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仍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及主要概念,该部分对科技新闻、新媒体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科技新闻的特殊性、价值及新媒体的特性,对我国科技新闻发展历程及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科技新闻报道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案例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阐释了研究平台选取、分析类目确定及研究案例选定的理由。
第三和第四部分为主体内容,研究以人民网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事件的报道为例,首先从“版式设计”、“新闻呈现方式”、“背景展现”和“交流互动”4 个方面对平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新闻专题展开研究,然后从“报道数量”、“发布频率”、“报道主题”、“体裁及篇幅”、“消息来源”及“稿件原创性”6 个角度对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报道文本进行分析,以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创新和仍存在的不足。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讨论,阐述研究发现、思考与不足。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前人对于“科技新闻”、“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技新闻传播”及“新媒体环境特点”等主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此次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搜集、鉴别、整理和分析,以形成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方式”这一主题的初步认识。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献研究对本次研究拟定研究思路、开展案例分析和最终获得研究发现都提供很大帮助。
(二)案例研究法
此次选取人民网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事件的报道作为案例,从平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新闻专题和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报道文本两方面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方式展开研究。
本次研究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事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神舟十一号发射”;第二阶段是“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第三阶段为“组合体飞行”;第四阶段是“航天员返回”。
文本分析从上述“四个阶段”入手抽取样本。第一阶段抽取“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前一日、当日和后一日平台所有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第二阶段抽取“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前一日、当日和后一日平台所有相关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第三个阶段抽取组合体飞行期间 25 天平台所有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第四阶段选取“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平台所有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三)内容分析法
在著作《媒介内容分析法》中,作者彭增军认为“内容分析是对文本和其他符号进行测量、分析和推论的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分为两大类别,“定量分析的结果是数字,可以用统计学手段来验证,而定性分析的结果是文字描述,即使使用图表、数字,也是为了描述。定量分析认为意义存在于数据本身,而定性分析认为需要通过理论视角进行诠释”。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主要概念

第一节 科技新闻“面面观”
一、科技新闻概念的界定
对于科技新闻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孙宝寅先生在其主编的《科技传播导论》中表示,科技新闻是关于科技发明和自然奥秘的最新报道;在《现代科技新闻概论》中,辜晓进先生认为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刘建明主编的《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中,将科技新闻定义为:指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的报道,是科学技术领域或自然界新近发生的、具有认识价值的事实;程道才在《专业新闻写作概论》中指出,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科技事实、科技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的报道。
综合各家之言,对于科技新闻的定义虽然各学者表述不尽相同,内涵也有些许出入,但经过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定义都少不了两个核心概念:科技和新闻。即科技新闻发生在科技领域的或与科技领域相关,如科技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科技事实和科技现象等都属于科技领域;由于科技无处不在,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因而社会事件中从科技角度进行解读的报道也属于科技新闻范畴。同时,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科技新闻必须具备新闻的一般属性:新鲜性和真实性,即科技新闻要确保是对新近发生科技事实的客观真实的报道。
二、科技新闻的特殊性
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科技新闻除具备新闻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真实性不等于科学性
科技新闻报道对象的真实性不能等于科学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对于科技新闻来说,同样如此。但与其他事件新闻不同的是,科技新闻报道对象的真实不能代表其蕴涵科学原理的正确。事件真实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事件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则是内在存在,这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二)科技新闻必然含有科技知识
科技知识在科技新闻中必然存在,否则就谈不上是科技报道。
科技新闻的知识性是通过科技新闻的知识量来体现的。科技新闻的知识量是指科技新闻中包含的能够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进展以及正确的科学知识的信息量的多少。新鲜性和科学性是科技新闻知识量的主要特征。如果报道的内容人尽皆知、毫无新意,或内容新鲜,但蕴涵的是伪科学,那这些报道都不能算是有知识量,甚至可以说是负值的知识量。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传播
一、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研究:选取研究平台
(一)“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研究”文献梳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可等针对 2012 年 10 月 22 日爆发的宁波 PX 事件,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网和 BBC 中文网两家媒体相关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湖南大学赵林欢同样运用内容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网在茂名 PX 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及报道倾向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媒体如何更好开展环境群体性事件报道建言献策。湖南大学向英婷在其硕士论文中,以人民网 2007 至 2014 年的 239 篇 PX 报道为样本,对 PX 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架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人民网 PX 报道新闻框架的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庆以人民网 2013 年 1 月份 934 篇有关雾霾天气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报道方式、跨媒体直播与科技新闻互动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

第三章 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新闻专题研究············13
第一节 人民网简介················13
一、媒体属性:“网络上的人民日报”····················13
二、受众定位:“重塑信仰,拓展年轻市场”·············13
第四章 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报道文本分析············34
第一节 报道数量统计分析················34
一、报道“轰炸点”为“发射”、“交会对接”及“返回”环节···············35
二、大量报道集中“发射”、“交会对接”及“返回”阶段················35
第五章 研究结论···················49
第一节 研究发现···············49
一、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新闻专题研究发现···················49
二、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报道文本分析发现·····················51

第四章 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报道文本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统计分析
第一阶段共抽得样本 71 篇,其中 10 月 16 日 18 篇,17 日 29 篇,18 日 24 篇,分别占该阶段样本总量的 25.4%,40.8%及 33.8%。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天宫新闻专题研究发现
(一)创新亮点
1、色彩运用契合航天科技特点专题页面色彩运用以蓝色系为主。蓝色能够给人深邃、静谧、睿智的感觉,这与航天科技高精尖的特性及航天工作者严谨、理性、冷静的态度相契合。同时蓝色系为主,红、黄色系为辅,色彩的合理搭配,又使页面更加显得整洁美观、清新雅致。
2、版块设置既科学全面,新颖独特
“主题海报”、“新闻版块”、“全天时直播间”、“航天人会客厅”、“图解·视频”、“分类报道”、“背景资料”、“互动展示”及“导航栏”九大版块,科学全面、独特新颖。其中“特别策划”创新报道方式,运用图解、动画及“网红直播”等形式传播科技信息,普及航天知识。“全天时直播间”采用视频、图文直播形式,增强信息报道的时效性、现场感和互动性,其回放功能,更使错过直播的网友能够重温事件全过程,感受其间的精彩瞬间。“航天人会客厅”通过主持人对科学家的访谈,传播科技知识,宣扬航天精神,使网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及航天人群体。
3、新闻呈现方式多样,创新性强
(1)“太空日记”满足网民八卦、“窥私”心理
“太空日记”以“失重 33 天”作为题引,套用前些年热播电影《失恋 33 天》的电影名,亲切可爱,迅速拉近了与网友间的距离。日记”以蔚蓝、浩瀚的宇宙为背景,运用红、黄、白、绿、蓝进行色彩搭配,GIF 动态图片组合严谨而又不失俏皮的文字,不仅“颜值”高、信息量足,且大大降低受众接收门槛,信息花絮式的披露,更满足了网民八卦、“窥私”的心理。“日记”主要记载太空中航天员的感想及工作和生活趣事,让网友大呼过瘾。
(2)全天时直播增强信息传播时效性、现场感和互动性
“全天时直播间”,以全天时直播形式报道航天科技事件,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时效性、现场感和互动性,既利于扩大传播影响力,提升传播活动效果,也为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做出贡献。同时回放功能,又为网友重温事件发展全过程,感受其间精彩瞬间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