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历程
(一)形式:从纪录片到纪实类电视栏目
1958年,随着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成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拉开了发展的序幕。《到农村去》是中国电视第一次描出的带有记录性质的影片。从1958年到1978年,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以宣传报道为主,重在介绍先进、宣传政策、报道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在形式上,由于受前苏联“概述片”模式和“形象化政论”的观念影响,纪录片偏重教化作用,在画面的构成和音乐的使用上特别注重形式美、造型美,剪接上倚重蒙太奇效果,创作者的思想都依靠解说词来表达。这个时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步期,受“左”的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社会处于停滞和徘徊期,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改善,对电视的拥有及需求都偏低,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也十分微弱。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发展步入了正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迎来了初步繁荣期,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涌现了《丝绸之路》、《话说运河》等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并出现了纪录片专栏如《祖国各地》、《兄弟民族》、《地方台30分钟》等,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的创作思潮随着一些著作与译文传到了中国,并应和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手法。纪实这一创作手法开始在中国生长并逐渐发展繁荣。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全方位地遵循了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浓的局面,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恢复纪实本性,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望长城》影片中运用的长镜头拍摄、同期声录音、主持人现场采访等声画纪实风潮带动了一大批纪实性纪录片的出现,纪实成为纪录片中的主要创作手法,电视栏目也从中学习,增强了对纪实性的深层次理解,并带动了纪实性报道手法在各类型栏目中的普遍运用。上海电视台首次将纪录片以栏目的形式固定播出,推出的《纪录片编辑室》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追捧。
......................
(二)内容:从关注精英到关注普通人
9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视节目以教育宣传功能为主,电视荧幕上呈现的人物大多是领导、楷模、明星等精英阶层,而缺乏对普通百姓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以纪录片和短纪录片的形式分别推出了《纪录片编辑室》与《生活空间》,首次将目光从典型人物转移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并带动了电视栏目以纪实的方式关注普通人的风潮。21世纪,中央电视台又先后推出了《社会记录》、《讲述》、《看见》等关注普通人的电视栏目,并在纪录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融入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纪实方式。此外,各地方电视台如凤凰卫视、湖南卫视也分别推出了《冷暖人生》、《平民英雄》等关注普通人的优秀纪实类电视栏目,并在不同的年代下呈现出各自特色,为中国纪实类电视栏目在普通人的呈现上做出了探索与贡献。
.......................
二、20世纪90年代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
(―)社会背景
1.年代背景: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电影事业在20年代诞生后的初期阶段深受苏联电影影响,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指导思想是列宁提出的“形象化的政论”,电影作为宣传教育的一种传播手段备受重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了文艺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80年代文化领域掀起了十年文化研讨热潮,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文化观念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得到了蓬勃而全新的发展,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在80年代占据文化主流。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并努力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和思考。而90年代,随着精英文化的偃旗息鼓,一部分知识分子躲进电视行业中继续对社会、国家和时代的探索,大众文化则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成功夺取话语权。随着普及量的增长,亚文化形态的电视成为了大众传媒的主要力量,而纪录片则成为了大众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媒介形式。在对人的关注上,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央视的《生活空间》,以平视的目光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映射出真正的平民意识,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开创了大众文化形态的纪录片。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替和交融中,这些栏目虽然以普通人为主题,但本质却是为社会发声,媒体从业者努力追求专业化创作,并将艺术与思想放在自己作品的首位,这一时期也成为纪录片的繁荣期和作品期。
2.受众需求:对百姓的关注
90年代,收看电视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通百姓从电视中了解国家大事,观看大山大河,学习百科知识,却很少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普通人。另一方面,中国的电视节目一直以教育引导功能为主,对观众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电视节目中呈现的人物除了领导明星就是英雄楷模,人们的精神层面得不到共鸣和满足,普通老百姓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纷杂的社会变化中渴望交流,渴望了解同类人的生活状况。因此,当适应了观众需求的《纪录片编辑室》播出时,一度出现了上海万人空巷看电视的盛况,而率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也在全国观众的关注下引领了纪实类电视栏目的风潮。
......................
(二)内容分析
1.创作理念:人文关怀为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有思想的电视工作者一方面以纪实的形式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一方面也通过纪实反映大年代下小人物的生活,引导受众关注自身,意识自我价值。
《生活空间》在陈虻到来之前,其栏目理念只是泛泛的“为您服务”,播出时间还夹在当时已经成名的《东方之子》与《焦点时刻》之间,相比之下毫无特色可言。陈虻接手制片人后,为了异于《东方之子》的大人物而将目光锁定了普通人,为了区别《焦点时刻》的大事件而将思路转向了小事件。1993年11月,《生活空间》进行了第一次改版,并提出了准确的栏目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所要表达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是那种需要用真切和平等才能体现的尊重”。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生活空间》以“人文教化”为目标,以展现真善美为核心思想,以平视生活为记录理念,播出了一千多期平凡而不平庸的百姓故事,寄人生哲理于故事中,在文化断层、精神匮乏的年代里以润物浸无声的方式丰富着大众的精神世界。
1996年,为了避免主题的重复、激励制作人员的创作激情,同时也给长期一个模式下的栏目带来新的元素,《生活空间》迎来了第二次改版。陈虻认为之前的栏目短片太过关注个人生活,缺乏历史纵深感,个人的生存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社会的观念、社会的道德、社会的伦理、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决定着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又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风貌”,因此《生活空间》的第二次改版将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结合起来,提出“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提供由无数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目标,也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三、21世纪00年代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14
(―)社会背景............14
1.年代背景:价值多元化..........14
2.受众需求:风格娱乐化..........15
四、21世纪10年代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26
(―)社会背景..........26
1.年代背景:消费社会的娱乐至死............26
2.受众需求:重塑生活的价值观体系.............27
四、21世纪10年代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
(―)社会背景
1.年代背景:消费社会的娱乐至死
进入10年代,中国整体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GDP高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与之相适应,国内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众传媒也繁荣到某种极致。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视观众约为12.8亿,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用户达到.09亿。
在大众社会极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日益个体化的趋势下,眼球经济风靡一时,只要能够抓住别人的一瞬间的吸引力,制造出广泛影响,就可以名利双收。从00年代后期开始,庸俗、低俗、媚俗成为大众社会繁荣的另类旗帜,大众面对信息的爆炸与眼球经济的冲击,不再喜欢深入的思考,而是走马观花式的适应消费社会的快节奏。
随着思考能力的下降,娱乐至死成为眼球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本该严肃的公众话语也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因为不娱乐就没有人想看,没有人愿意看。当文化精神主要围绕着如何使人快乐而展开的时候,深入思考的缺位,就几乎成为了必然。
与娱乐至死相匹配的,是过度繁荣的大众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破碎。当自媒体上充斥着太多的恶搞段子、心灵鸡汤和低俗视频的时候,人们碰到严肃的公众话题也已经习惯不去深入思考,第一反应就是从本能出发,从极致的自我感觉出发去下判断,这样就导致了不同人群的直接对立,导致了价值观的破碎和混乱,普通人的生活陷入凌乱和碎片化。以此为前提,大众传媒既要深入大众生活,也要逐渐开始从大众生活当中发现平民英雄,塑造英雄,以英雄的正能量带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美满的社会氛围,重建社会价值观体系。
.....................
结论
从《生活空间》到《社会记录》到《平民英雄》,中国纪实类电视栏目在对普通人的关注与呈现上走过了三个年代,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并呈现出一定规律。
从背景层面来看,每个年代的电视纪实类栏目都是在其大年代的背景下,在受众需求中应运而生。90年代,受众在长时间的思想禁锢中渴望摆脱从上至下的灌输式说教,渴望关注自身释放心灵,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中,以纪录片形式关注普通人的电视纪实栏目《生活空间》等开始闪亮登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强,00年代的中国在社会转型中也经历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剧烈碰撞,价值观朝着多元化、娱乐化、生活化发展,受众对于民生方面的电视纪实类栏目有了更高要求,渴望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回归理性思考,因此《社会记录》、《讲述》等栏目也尝试以多元样式呈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进入10年代,大众传媒的过度狂欢及其所带来的价值观冲击使人逐渐异化,受众需要媒体在引导中重塑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电视栏目的内容生产直接受广电政策影响,因此10年代的电视纪实栏目除了延续00年代以来的主流观以外,也产生了如《平民英雄》一般从思想道德上呈现普通人的新栏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