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2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概念界定

1.环境群体性事件

目前我国对于"淸体性事件"的界定还存在争议,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指为实现某一共同的目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采取静坐、冲击、游行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私财物、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事件。向德平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指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因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不受既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其表现形式包括集体怠工、罢工、非法集会、聚众、游行、示威和暴乱等"。

"环境群体性事件"也被栋作"环保型群体性事件"、"环境突发性群体事件"等等,对其概念的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采用张有富的观点,他认为"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因环境问题引发,某些民众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与并通过集体上访、围堵政府机关和工厂、游行示威、围堵交通、发生打砸行为的事件"。​

2.舆论与舆情

首先,关于舆论。

关于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彼此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被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目前被普遍认可接受的是李良荣给出的定义:"在特定时空内,公众公开发表的对某特定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具体特征表现为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

.......................

(二)理论基础

​本文近十年间较为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为样本研究,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文献研究作为基础,以下将对本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作详细介绍;

​1.共景监狱​

喻国明教授提出的,相对于"全景监狱"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法国哲学家福柯将人类化会的控制方式比喻成"全景监狱"。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社会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治理。其控制方式类似于一种金字塔型的监狱,狱卒站在塔尖,犯人被囚禁在下面不同的牢房中,狱卒能够看到所有犯人,犯人却看不到狱卒并且彼此隔离,这样无论狱卒在位与否,犯人们也默认他在位,并且自觉地惩罚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的更新,信息分配己经相对均匀,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进而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一一共景监狱。人们不再一味地听从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而是将他们置于围观当中,共享彼此掌握的信息,设置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是蝴笑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领导者或媒体"。本文主要用该理论解释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民意识不断觉醒。​

2.相对剥夺理论

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等人在《美国±兵》一书中首次提出。当人们认为自己实际得到的和期望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时,就会产生一种被他人或社会"剥夺"了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后的不满与积怨的结合。当某一群体普遍产生了"相对剥夺感"时,他们就可能采取集体行动来强制性地"纠正"这种剥夺。本文主要该理论解释环境群体性事件中事前预防型的产生原因。

.......................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类型与传播特征分析

(―)舆情事件类型特征分析​

​环境群体性事件复杂多样,难以准确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以时间(分为事前、事后)、空间(分为农村、城市、农村与城市相互动)、诉求目的(分为利益驱动、理念型)、发生强度(分为暴力、非暴力)为类目对样本进行整理分析。​

1.以事前预防型居多且农村为舆情事件高发地

环境群体性事件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事前预防型和事后维权型。事前预防型,即污染还未发生,公众因担屯、要建或在建的邻避设备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而进行事前的抵制;事后维权型,即环境污染已经发生,公众进行维权活动。在这68起样本事件中,属于事前预防型的事件有40起,约占总量的58.8%;属于事后维权型的事件有28起,约占总量的41.2%(如图2.1所示)。按照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可大体分为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城市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农村与城市相互动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在这68件样本事件中,有33起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30起城市环境群体性事件,5起农村与城市相互动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所占比例分别为48.5%、44.1%及7.4%。(如图2.2所示)​

.......................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传播特征分析

​当前中国杜会舆情事件具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舆情热度增加等特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除了拥有这些共同的特点,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体现在传播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前期的隐蔽性与可控性,传播过程中的形态突变性、情绪化与群体极化性。

1.传播主体及内容的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队及客体内容的多元化。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传播主体的层次相较于其他由于交通、犯罪行为、警民冲突、官员腐败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更为多元,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事件发生当地的居民,作为与事件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对事件的发展、舆情的走势最为关注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其次是其他地区的关注环境问题的个人,环境问题是全球都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响范围有可能不局限在当地,因此周边地区的公众也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ny 关注,并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及讨论中去:最后是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国际国内的环保公茲姐织,这些组织致力于推进环境保护,扩展公众参与的空间,并且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和号召,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另外在传播内容上,环境问题本身所涉及的类型就十分多元,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王地污染、还涉及血铅中毒、锡污染、垃圾焚烧厂、PX项目及新《环保法》等。因此,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客体内容相较于其他领域的舆情,如政治舆情、教育舆情等也更为多元化,并且环境问题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衍化,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点。例如血铅超标,虽然近几年血铅超标事件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血铅超标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带给家庭和国家无法磨灭的恶劣影响,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诱发民众抗议,所以仍需要鳥度关注。还有从2007年起至今,由于垃圾焚烧厂选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在68个样本事件中有21个,占到总数的30.88%,成为新的热点话题。​

......................

三、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生成演化过程分析.......24

(―)典型案例分析...........24

1.湖南衡东县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4

2.广东海门电厂寒件........27

四、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38

(―)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产生原因与问题............38

1.政府事前疏于监管,事盾信息发布不及时..........38

2.政府方面缺乏危机管理经验,错过最佳应对时机................39

四、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产生原因与问题​

​纵观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负面舆情占了大多数,公众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各类型事件的频发已经严重阻碍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从以上第二、三章的研究可以对我国近十年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一个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通过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分析可以看出该类型事件舆情与其他类型舆情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应对此类事件的舆情时存在以下的问题:​

​1.政府事前疏于监管,事后信息发布不及时

​环境群体性事件与其他的公共突发性事件不一样,往往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前期注意到这些问题,提前采取行动,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那么群体性事件是能够避免的。而大部分涉事的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对互联网的舆情监管不够重视,忽视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宣泄情感的重要通道,不了解互联网技术,导致事前发生前未能及时发现苗头,做好提前预警。非要等到媒体曝光才被动作为,且反应迟缓,缺乏应急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和办法。​

2.传统媒体引导力不足,缺乏有效交流平台

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我国还属于敏感问题,牵扯较多方面,传统媒体通常不会率先曝光,所以消息主要来源于新媒体。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首曝媒体以网络论坛为主,如广东南海反焚烧泥污项目,上海江桥垃圾焚烧广扩建等。其次是由微博曝光的,如南京梧桐树事件、广东花都垃圾焚烧厂事件等。另外,微信、博客、网络新闻、短信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曝光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因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前期经常性失语,新媒体成为公众动员和扩散事件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但实际上,传统媒体掌握更多、更接近事实本源的信息和资料,在深度报道、观点视角、权威真实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应该引导舆论走向健康、理性。

.....................

结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己无需多言,它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还与公众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紧密相连。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并且类型多种多样,信息传播鱼龙混杂,此类事件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对近十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梳理,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分别从舆情事件类型、舆情传播特点、生成演化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发现在该类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存在政府事前疏于监管,事后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危机管理经验;传统媒体引导力不足,舆情引导方式单一和公众环保知识匮乏的问题,探究如何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危机,提出针对性意见,包括政府方面应提高舆情危机意识,强化舆情预警监测,制定该类型事件网络舆情引导预案,媒体方面应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提高议程设置的能力,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合作。从而对该类事件的舆情应对产生一定帮助,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