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电台内容生产机制探究——以荔枝FM、喜马拉雅FM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23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移动网络电台发展概况

​第一节移动网络电台的发展历程​

从移动网络电台市场发展状况角度,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电台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6》,我国移动网络电台市场已经历探索期、市场启动期,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音频市场不断壮大,声音的价值初显。但发展中的移动网络电台在理念、模式、策略等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发展模式尚未成熟,在内容生产模式、运营策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照上图,笔者将移动网络电台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

​一、萌芽期:突破传统,移动APP上线笔者将2010至2012年界定为移动网络电台的萌芽期。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该时期出现了移动网络电台雏形,并以2010年豆瓣FM上线及随之而后的蜻蜓FM、凤凰FM相继成立为标志,传统网络电台逐渐网络化,音频内容向移动互联网终端转移,受众的收听方式也从无线电转向互联网。​

在移动网络电台创建初期,音频市场对其内容产品及APP应用的认可度并不高,但随着听众越来越多的注意到这种新型电台区别于传统电台的特点:节目收听便捷、无需受限于时空、收听方式新颖且用户可自行上传内容等,并通过移动端、网站、社交应用注册成用户,其优势和声音价值明显,早期的网络电台平台化发展的原始用户群由此积累起来。​

.....................

第二节移动网络电台的类型

目前,我国移动网络电台种类较多,很多新兴音频APP都称自己为“电台”,但这些“电台”不论是在定位、受众群体还是在内容和功能上都与传统电台大不相同,故不能按照传统电台按行政区域或内容资源对这些电台进行归类。移动网络电台市场中APP种类繁多,必须依据新的媒介环境作进一步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目前较热门的移动网络电台按功能和内容分为两个大类。按其功能划分,可归纳为三类:直播类、点播类、定制类;按内容划分,可归纳为两类.综合型、垂直型。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是从用户的使用需求出发,用户使用一种音频媒介主要是看其功能是否齐全,内容是否丰富、专业,其媒介需求能否满足。在移动网络电台初创期,很多平台就是按一定的用户需求来定位的,例如直播节目能满足用户互动需求,点播节目能让用户预先缓存音频,在路上或其他场景收听。二是这种分类方法顺应了当前移动网络电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产业布局,移动网络电台伴随性、碎片化的特点能够满足受众的多样化场景使用需求,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移动网络电台在积累大众化内容的同时将目光投向到了更大的长尾市场,在关注综合类音频的同时,专业化、分众化的垂直内容也不容忽视。

移动网络电台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后,在类型上趋于融合,但有所偏重。例如,目前荔枝FM、蜻蜓FM既有点播也有直播功能,但前者的直播主要为草根主播个人开设,后者则依然以聚合专业媒体业电台为主。

.....................

第二章荔枝FM、喜马拉雅FM内容生产机制

第一节移动网络电台内容生产机制的构成

一、内容生产者构成的多元

在移动网络电台中,内容生产者已不仅限于专业化的媒介机构和组织,而表现出多元趋势,即内容既可以由专业的媒介组织,如传统电台、电视台提供,又可以由普通、专业用户生产。传统媒体机构可以通过机构认证在移动网络电台中设立官方电台,来自电视台、电台的主持人可以选择机构或者个人认证成为电台的主播,普通用户在完成实名注册后可申请个人电台。​

​(一)传统媒体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突破限制,开始主动的拥抱互联网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在继续充当传统广播电台内容生产者的同时,也扮演着移动网络电台专业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传统广播电台一方面继续内容生产的专业优势,将日常​节目的优质内容提供给移动网络电台,一方面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创造,如通过打破现有板块节目的固有形态,打造碎片化的音频内容。

喜马拉雅FM为传统媒体机构设置了认证通道,如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就在喜马拉雅FM开设了官方电台,将音频版分段上传供用户收听。该节目的制作人董卿在担任央视电视版主持人的同时,也是喜马拉雅FM移动网络电台的内容提供者。​

传统电台的节目只能通过调频电台的方式在收音机和车载电台上收听,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及声音的转瞬即逝制约电台发展。网络电台的发展突破了这一限制,网络音频平台通过签订版权协议与传统媒体合作,音频内容由专业化的媒介机构提供,或由传统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录制,平台作为载体聚合提供音频服务。

..........................

第二节荔枝FM的内容生产机制

一、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导​

荔枝FM的内容生产机制是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UGC)基础上建立的,即,以普通用户生产内容为主导的用户生产内容机制。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普通用户,用户通过注册个人电台成为网络主播,在个人电台上发布、分享节目,拥有一定节目、粉丝积累的主播还可向平台申请“直播主播”资格,开设直播。具体而言,荔枝FM的内容生产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用户生产——培养机制建立;其次,多渠道分发一推荐机制建立;再次,用户生成——互动机制建立。

培养机制是荔枝FM原有的播客培养体系上建立的。在荔枝FM中,内容主要源于用户自发制作、分享,该电台创建以来就十分注重对普通用户的引导和培养,让所有用户都能参与内容生产。通过荔枝FM首页话题活动,吸引用户参与节目制作、互动。通过建立播客培养体系,让“草根主播”提升专业素养。​

推荐机制是基于荔枝FM庞大用户数量及平台影响力多渠道分发、推荐的机制。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下,荔枝FM的编辑会从用户上传的内容中选取优质内容,给予首页或相关版面推荐。好的内容被推荐后,单次点击量可达两万次,单条热门点击量甚至可达几十万次。不仅如此,音频的人际传播也可带来“病毒效应”,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资源推广渠道。主播开设电台的目的更多是出于喜欢、分享和互动而非功利性质的盈利,用户出于自我表达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也会主动收听、分享节目。

......................

第三章移动网络电台良性内容生产机制建立策略...........44

第一节移动网络电台内容生产机制制约因素...........44

一、音频内容_版权纷争与品质参差不齐.............44

二、互联网时代监管和把关困境...........45

第三章移动网络电台良性内容生产机制建立策略

​第一节移动网络电台内容生产机制制约因素

一、音频内容版权纷争与品质参差不齐

(一)音频内容的版权纷争

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下,版权纷争问题十分突出。例如荔枝FM中,一些草根主播的版权意识较弱,存在大量的内容盗播现象。在“有声书”节目中,许多主播未取得出版商或作者授权。许多历史、文化、音乐类节目的音乐、文本等没有标注明确的权属证明。在移动互联网经济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背景下,如果用户生产的内容得到赞助、广告,一旦涉及利益的分配,就有可能引发版权和利益纠纷。​

用户内容生产模式,激发了普通用户的参与性,很大程度上为平台引入了丰富的内容,本是希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但是由于用户群体阶层、学历、专业背景不同,所提供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用户对情感类、读书类、脱口秀等节目很热衷,纷纷开设这类播客,导致同质化严重。移动网络用户内容生产的优势反而成为了优质内容的短板。

某些电台招募主播仅看其声音能不能赢得用户喜欢,而不考核专业能力,这种选拔依据类似与这几年热门的视频直播平台的“网红”,只需要有一张“网红脸”。用户也基本不在乎主播的学历、背景。这种现象带来的是平台内容原创性的减弱,网络音频内容本身的声音审美性和文化性被消费时代的浅层阅读和快餐文化及娱乐化的信息所取代。​

.....................

结语

荔枝FM以用户内容生产为主导的内容生产机制的优势在于,通过“人人都是主播”战略,吸纳更多内容创作者成为其音频内容来源,通过直播互动和播客社群等方式建立,稳固用户和主播、用户和平台之间的联系,但这种内容生产机制的缺陷在于,大量草根主播入驻,但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播出内容同质化严重,品质参差不齐。而且,草根用户生产内容多为自发性、无偿的,若平台后期无法找到增值、盈利途径,容易衰减用户的制作热情,这也是今后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喜马拉雅FM以专业用户内容生产为主导的内容生产机制,把专业化、垂直化作为内容运营的重点,通过引入专业电台主持人、优质自媒体等资源,保证音频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在有声版权资源、专业化内容方面占行业优势。但这种内容生产机制的缺陷在于过分依赖版权资源,对普通用户生产内容的推广力度不够,若在新一轮的版权资源竞争中失利,一些优势资源或转移平台或解除版权协议,将会对平台生态造成威胁。​

目前,我国移动网络电台还处于发展初期,音频内容的价值初显,各主要移动电台虽己有多轮融资,且开始了探索与车联网和物联网的联合,但是其内容生产机制上不够健全,盈利模式还处于摸索当中,业界“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争论还在继续。笔者要强调的是,移动网络电台既是聚合型平台,有渠道的属性,又是一种移动传播媒介,承接了传统广播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音频媒体无疑是需要盈利的,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让移动电台在探寻盈利模式中丧失其本质优势。内容,在移动音频时代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