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雨欲来——民国时期的新闻业生态环境和家世渊源
(一)民国时期新闻业的时代背景及媒介环境
1.救亡·民主·统一的时代语境
“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看,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中华民国成为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过渡阶段。中国内部党争异常激烈,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处夹杂着战争与血腥。总之,各种社会沉疴在转型社会中的阵痛时刻存在,追求“统一”、“民主”成为这个时代人民的呐喊。
1911 年,孙中山选择以革命救国的道路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次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①成为同盟会宗旨,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中。它在民国的宪政与法治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内各民族间关系等。1912 年 4 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1928 年 12 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方才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在形式上统一了濒临破碎的中国。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和民主,随后新文化运动开始,激荡了社会的思想解放。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全国运动,带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步伐。在这场运动中,广大群众、公众、工商人士和中下阶级参加了广泛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反政府暴力等。
1931 年 9 月,日本关东军夜袭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随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之东方战场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东北地区人民开始了长达十余载的抗战征程。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以蚕食、灭亡中华之势占领中国大量领土,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中国战区成为反法西斯战场,盟军于 1945 年 9 月签订《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1946~1949 年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内战,直至建国。
.......................
(二)张学良新闻活动的家世渊源
张学良受早期成长环境的影响,操控报刊的过程中会渗透出父辈们对其教化的缩影,在风土人情、为人处世等大大小小的事宜方面,对于年幼的张学良在后期的新闻活动的展开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张作霖的报界活动
张学良的祖籍在辽宁海城。国内出版物介绍张学良的故里居多,地点多为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张氏家族的祖居地正是在此,张学良生前为祖墓亲笔题名“张氏墓园”。这里历史源远流长、物产丰富,在清朝时期商业就十分的发达,各种贸易往来频繁,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城镇。建国后,东风镇成为国家物资储备丰富的地方之一。
张学良的高祖父张允贵随闯关东的浪潮漂泊到奉天省海城县西小洼村,以种田为生,祖父张有财和父亲张作霖均以“保险”为生。张学良的父亲张作(1875.3.19-1928.6.4),汉族,字雨亭,家境贫寒,后投身绿林。早年以匪贼起家,后来魁首北洋军阀。张作霖在统治过程中,为操控社会舆论,对报界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1926 年 6 月 4 日,奉军进驻北京后打击进步人士,杀害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实行了白色恐怖,曾多次与新闻记者谈时局,表明心境,欲借媒介为奉系军阀的各种行为博得民众理解及取得帝国主义支持。1920 年 8、9 月间奉系军阀入关进京,曾与《英泰晤士报》、《华北明星报》、《星期评论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等多家媒体谈论此次入关理由,奉军入关后安排,“余为调停时局纠纷起见入京,然事不如意,加之合肥左右小人蠢动,輙有作梗之举,不得已而退归,忽有姚某等,暗杀团出现,搅扰地方,危害无辜人民,幸天心明,姚某等就获,余即奋然决定入京矣”①。1922-1923 年间东三省“联省自治”,1923 年 10 月 25 日张作霖向往访之记者发表关于最近时局之谈话:“予现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除东三省保境安民外,并无他念”。“奉直和议,无何等考虑,纵或直隶派向予提示如何有利条件,予断抱决心,不与之应。实际上予亦认为无有与以接应之必要”。“曹锟当选大总统,全属伪选,不能认为合法,即为曹锟为国会选出之大总统,然予以为东三省选出之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其间予信无若何差别”。最后张作霖慷慨表态,若曹锟能够“促成南北统一,具此自信,尽可放胆做去,予定守旁观态度”②。1925 年 9 月浙奉战争奉系失败,20 日美国联合社董事长哈瓦德访问张作霖,谈法权与关税尚小问题,希望各国予以道德、经济上的援助一事,“治外法权与关税两问题,实为无关重要,据外人眼光观之,或据华人眼光观之,此两事均非根本重要问题”。“夫苏俄在华活动一节,外国或抱疑虑,华人领袖某某与苏俄合作,人所共知,余素日之希望,即在现时之政府变成巩固,足以统一中国”。
........................
二、“爱国狂”的成长与蜕变——民国时期张学良的主要新闻活动
(一)蓄势待发——主政东北前张学良的主要新闻活动(1919-1927)
张学良早在父亲张作霖时代就开始从事新闻活动,有着丰富的早期新闻实践经验。他看到新闻界的不足,奉命尝试改革。在军阀混战的现实情况下,开始结合中国新闻界的实际状况和参与新闻活动的实践经验,迈出了在新闻活动上的第一步,开创主政东北前的新闻事业。
1.筹备设立无线、广播电台
张学良重视无线电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尤其注意培养无线电通信方面的专门人才。在父亲张作霖主政期间,张学良担任要职,为东三省及部分京、津地区的无线、广播电台建设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第一,初次建立无线电台。“筹广播无线电台为晚近之新事业”①,需要各国政局的积极提倡。1922 年,为适应直奉战争的需要,摆脱英国、美国、丹麦三国水电公司对中国电讯事业的垄断,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工务处处长张宣、电信科长吴阶青等人向张作霖提出奉天建立无线电台的建议,经张学良等人请东三省官银号总经理阎泽溥从中斡旋,方才得到张作霖的批准。后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订购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通信设备,将第一台马克尼式无线收发电报机架设在故宫的礼乐亭里。”1922 年 5 月,第一次直奉战役,奉军兵败,遣送回奉天老家,一并将无线电话机、无线电话广播人才、无线电信人才一同带到东北,由此出现中国广播人才和设备的大转移。奉军准备东山再起,励精图治,7 月成立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期间,张学良积极发展无线电话用于广播,裨益社会,鼓荡文化事业的发展。1923 年 1 月 28 日,奉天当局因设立无线电台,急需专门人才。张学良决定招募“年满 16~25 岁之中学或高小及同等学历者 40 名”,作为专业人才,用来传授无线电通信知识,以资备用。但是,招募学员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经常面临人员紧缺、资金匮乏、人心不稳等经营问题,为此,张学良特批招募人员 100 名,定期提供经费,并调来专业的无线电老师刘瀚委以重任。1923 年 7 月 31 日张学良充任无线电台监督,暂借宫殿南院房屋为办公处,在东三省紧要区域一律添设分台,以便各军传达消息。
第二,设立第一座广播电台。二十多岁的张学良为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奉天广播的资本,建立中国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奉天广播电台。为播送无线电广播,经过筹建使奉天广播无线电台竣工并正式播音,1926 年 10 月 1 日,成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为了使其能够正式规律运行,张学良监督贯彻 13 日上将军署为《广播无线条例》。广播电台的开通,给报刊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报刊报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信息量增大。不久,沈阳也动工兴建了奉天广播无线电台。1927 年冬建成试播,正赶上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途径沈阳,应张学良之邀在该台作宣扬爱国主义的演讲,“1928 年 1 月1 日正式播音,为我国历史上第四家公办广播电台”。]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在 12 月29 日在该台向中外勃发易帜通电,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伪满广播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沦为“伪奉天中央放送局”,1945 年停止广播,改为沈阳广播电台。
...........................
(二)建设新东北——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的主要新闻活动(1928-1931)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外忧内患,尤其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东北,可谓多事之秋。易帜后,张学良厉行改革,注重将报刊改革运用于新闻界的实践活动中,直接加快了辽宁报业的发展步伐,为东北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同时也为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增添了珍贵史料。
1.改造管控东北新闻界的舆论机构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近代以来一直为外国侵略者所垂涎,作为日俄争夺的焦点,是日、俄两大帝国媒体之间的角逐场,而且与军事、政治相互交织,随着各自侵略势力强弱而此消彼长。加强对东北新闻界的管控成为张学良建设新东北的重要内容。
(一)支持创办利己报刊
东北的“当家人”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军惠”得以“下逮”,“民隐”得以“上达”,需要通州大邑、僻壤乡邻都了解、理解军政,整合民众舆情,也需要以政训民,教化民众。对此,张学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建立隶属于自己的媒介事业,建立了以“公报”为主,各机关职业报刊、市民报纸为辅的自营报刊体系。对这些报刊在言论上扩定范围,经济上予以资助,人才与组织上予以帮助等等,由此成为张学良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利己工具。
第一,为继承张作霖时代的报刊舆论基础,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张学良挑选影响较大的几份报刊继续资助,如新记《大公报》、《滨江时报》、《哈尔滨晨光报》、《松江日报》、《东三省公报》、《东三省民报》、《醒时报》等。
《哈尔滨晨光报》是张学良在哈尔滨道外区所办的粮食交易所投资 5000 大洋创办的综合性日报,常在头条等显著位置揭载,特别着意揭露日本侵华野心。1928 年 12 月,在张学良提出”东北新建设“口号的前夕,该报 12 日复刊,将宗旨改为契合政局政策发展的特点——“提倡实业,振兴教育,注重伦理道德,发扬国粹,援助外交”。同时期得到张学良等东北当局津贴资助的还有《滨江时报》,“1928 年 12 月 24 日辽宁省政府给东三省各报的贺年刊费给《滨江时报》十元。”《滨江时报》在政治上依附当权者,一贯反苏反共,初捧奉系当局,《滨江时报》“领取地方当局按月津贴,仅铁路督办公署每月予以津贴大洋 100 元或 60 元不等”。“新记”《大公报》与奉系军阀是有关系的。报馆总编辑张季鸾故常被人误为“瘾君子”,张学良曾“遣人持大包烟土为赠,竟遭到拒绝”。[19]胡政之在办《国闻周报》时,“不免赖津贴维持,奉系按月付给津贴”,在接办《大公报》后胡政之虽恪守“不卖主义”,但仍然与奉系张学良相交甚好。奉系军阀在东北崛起掌控京津地区,天津《大公报》受过奉系军阀资助“贺年刊费二十元”,《大公报》对奉系军阀的统治是尽力支持的,经常刊载张学良对时局的谈话。1928 年 10 月 7 日张学良为国庆寄赠《大公报》题词:“直道存三代,知名过卅年;高文期有用,清议贵无偏;回雁惊秋乱,闻鹃讶地施;中庸在天下,先为化幽燕。”依据档案资料,《东三省公报》数次向奉系各省呈请津贴和贺年刊费,1919 年向吉林省长请津贴,1922 年后每年都向奉天、吉林省长公署呈请贺年刊费。奉系在沈阳资助创办了另一份报纸《东三省民报》,1928年底开始受张学良扶植,社长赵雨时由张学良推荐接任,“开办后,每月由军署军需处拨给补助经费大洋三千元,嗣改由省署政务厅派员到馆监视发行”,故其性质为半官报,以“宣传军事政治、启发民智、提倡道德”为办报宗旨,经常发表反日文章,增加附刊《沈水画报》加以赠送。
..............................
三、 以爱国主义铸就人生乐章主旋律——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特色分析.............39
(一)多重身份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新闻界活动家的素养...........................................39
1. 政治家与新闻界活动家──掌控参与新闻活动的时局动态...................................39
2. 实业家与新闻界活动家──资助创办社会实践的舆论工具...................................40
四、 白璧微瑕——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历史评价.....................................................50
(一)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历史贡献................................. 50
1. 拓展丰富东北新闻史研究的框架体系................................. 50
2. 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团体建设的贡献........................ 51
五、瑕不掩瑜——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现代隐喻......................................56
(一)政治家办报需有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心........................... 56
1. 肩负“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56
2. 注重社会文化事业的职业操守............................. 57
五、瑕不掩瑜——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现代隐喻
(一)政治家办报需有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心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一部政治家办报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家报人如何运用媒介充当喉舌、进行舆论宣传的历史。”围绕“办报的政治家”这一身份线索,张学良利用资助创办报刊的方式开通民智、熟悉国民义务,效力于国家。
1.肩负“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张学良自幼受资产阶级启蒙影响,在以康梁为代表的启蒙先锋的号召下,浓烈的政治情结成为他们不弃的资本,政治家办报成为各路军阀、国民政府钳制民间舆论的言论武器。作为一批自救的政治家之一,与西方政党报刊的党派博弈相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办报政治家”更加倾向于救亡图存的国事。
政治家创办报刊应该秉承带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当今的媒体尤其党政媒体为最,不该被市场经济的浮华所掠,认真地投下心来,转变新闻报道的文风,从大处着眼,落到微观层面上,展示出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民国时期,张学良身体力行地阐释“三民主义”,为皇权、军阀奴役下的社会百姓在散发报纸中寻求启发。资助报刊,鼓励列强压迫下的国民“牢记国耻,发愤图强,从修养人格入手,工商学界各以发展其业为职志,则二十年后,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谁敢再以侮辱临我”。主政东北后,张学良加速“培植政治、技术、科学人才”,]在任职东北大学校长期间,私囊资助大洋一百万元成立教育基金,建立教学设施,聘请名师到校任教,如章士钊、梁思成、林徽因等。同时,成立“汉卿教育基金会”,通过创办同泽中学、同泽女中、新民小学、海城同泽中学。当今的政党报纸应该居安思危,利用报纸匡救社会道义。尤其在自媒体时代,这种问题更加显现,国家的网络安全成为这一时代政治家办报的主题。正如二十世纪《盛京时报》所言,自强乃救时匡世最好的途径。
...........................
结语
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产生,与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是时代的产物。纵观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影响深远。
张学良扶植创办了大量的报刊,为办报提供经济、思想上的资助与指导,报刊种类丰富,办报旨归明确。足迹踏遍东北地区、京津沪地区、陕北地区等,以特有的社会身份推动着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表现他重视利用新闻界传达排日情绪,力图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巨大牺牲。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在推进社会进步、解放中华民族方面功勋卓著,体现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影响上的三项千秋大业,即和平统一祖国、和平建设祖国、指挥局部抗日战争。
为了完整地展现民国时期张学良新闻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翻遍张学良战斗过、生活过的主要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访遍沈阳的大帅府各个角落,联系多位研究张学良的史学专家交流,力求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由于其文本的巨大差异性和琐碎性,通过搜集、翻阅、整理、分析、记录关于西安事变时期有关张学良的大陆、台湾等两岸地区部分参考文献,力求准度地分析并把握有限的资料,借以成为研究张学良新闻活动的重要资料。一路以来收获颇多珍贵史料,但仍稍有缺憾,在论题的研究上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第一手资料不完整,残留的珍贵历史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处,尽管翻遍,仍不足以全面展现这位“少帅”在新闻领域的种种作为。目前尚有诸多重要信息未被挖掘出来,对于人物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漏洞与不完整,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补充。
参考文献(略)
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