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抗战报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1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良友》画报概述

(一)《良友》画报创刊背景、宗旨

伍联德(1900—1972),广东台山县人。伍联德在岭南大学读预科时,从图书馆看到进口的彩色印刷品,对印刷出版产生兴趣。预科时期,伍联德与同学陈炳洪合译了《新绘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 1923 年出版,得到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的赞赏。得知伍联德有志于从事出版业,钟荣光校长介绍伍联德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伍联德为《儿童世界》写美术字,设计了商务印书馆的馆标,工作虽有些成绩,但不能发挥其所长,1925 年 7 月,伍联德离开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少年儿童读物——《少年良友》,这本杂志最终因缺乏竞争力、销路不畅被迫停刊。

​伍联德由《少年良友》的失败中意识到,“要做出版工作,必须有自己的印刷所,才能减轻成本,才能不受制于人。”于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筹款之路后,时任上海女子银行董事长的谭惠然将丈夫欧彬生前开办的印刷厂低价转让给伍联德,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与支持,这才使伍联德创办的良友印刷所渐渐走上正轨。在有效的经营下,印刷所的事业蒸蒸日上,1926 年 2 月 15 日,一份新型刊物《良友》画报面世了。

在国内同类刊物中,《良友》创刊最早,它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别具一格的都市画报形象。创刊初期,通过伍联德的私人关系网,《良友》画报的销路集中在海外华侨市场。随着画报影响力的扩大和良友公司经济势力的积聚,《良友》增加国内销售网点并取得了营销上的成功。《良友》画报的影响力,在第 100期纪念特刊的报道中可见一斑。编者以照片的形式表现《良友》受众广泛,图中标注了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同时,《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在这期特刊中,编者还在世界地图上标注《良友》的销售商店,​展示了《良友》画报在全球的销售网络,除了国内,尤以越南、马来西亚一带和以英国、德国、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最为密集。可见《良友》画报的影响之大,销售范围之广。

​起初,《良友》的内容和读者定位并不很明确,直至 1928 年 4 月第 25 期,伍联德以创办者的身份,首次阐明了《良友》画报的使命:“以出版业保国育民,以印刷业富国强民》”,同时提出了《良友》的希望:“我们‘良友’现在所抱着这一普及教育、发扬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异而思迁,不因难而思退;不受任何势力的支配。取材严而均,言论共而直,持着我们的目标,忍耐,向前,努力去实行,以求贯彻……”发展至上世纪 20 年代末,经过伍联德的改革和梁得所的努力,新闻时事报道受到重视,这满足了众多读者的新闻需求,新闻性综合画报的定位确定下来。经过前期的探索,跟随时代,反映时代特征成为《良友》的选题策划原则。抗战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转变往日的现代都市风格,以“一切为抗战服务”为原则,将时事新闻尤其是抗战相关报道作为重点。从 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至 1941 年 12 月日本人占领租界而停刊,《良友》心系抗战,图说抗战,成为抗日救亡的舆论、宣传高地。​

............................

(二)《良友》画报的主要编辑

1.伍联德主编时期:梦想起航

伍联德亲自主编了《良友》画报的第 1 期到第 4 期。从组稿、排版到印刷推广,他事必躬亲。《良友》初期的特征,奠定了其在之后几十年的重要特色。一是印刷精美,具有吸引力。从第 1 期开始,便采用当时流行的铜版印刷,内容多为拍摄细腻的照片和水平较高的绘画作品。同时,前 4 期的封面,依次是胡蝶、王汉伦、黎明晖、杨爱立四位女士的照片,均为当红影星或歌手,这开创了《良友》画报封面女郎的范式。二是内容综合,涉及人物摄影、各地风景、时装展示、外国风俗、科学知识等,这体现着《良友》作为综合性画报的定位。

《良友》画报的素材广泛,但显而易见的是,伍联德未能将不同素材合理地编排和组合,以至于不同类型的稿件没有区分,不同时间、地点的稿件混合编排,版面组合亦显粗糙、呆板。由于创刊初始,《良友》画报缺乏完善的采编队伍,造成时事类报道相当匮乏,只能用相关人物的照片充数,以至于读者只见其人不知其事。

基于上述种种问题,伍联德似乎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应对这样一份大型画报发展的需要了,加上他还要致力于印刷经营业务和筹办新杂志,无暇顾及繁杂的杂志编排工作,于是便开始物色合适的主编人选。

2.周瘦鹃主编时期:文艺氛围浓重、脱离市场需求

伍联德充分认识到主编对《良友》的作用,他看中周瘦鹃在文坛有一定的声望,又是《申报?自由谈》的主编,有一定的编辑经验。于是从 1926 年的第 5 期开始,伍联德任命“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担任主编。自此,许多鸳鸯蝴蝶派风格的文章陆续出现在《良友》画报上,但有些文章因带有庸俗、低级趣味的内容并不受读者欢迎。周瘦鹃名为主编,实际只负责一些文章的组稿工作,对图片的选用、编排等都是外行,又因忙碌无暇兼顾,大部分的编辑工作仍落在伍联德身上,这使伍联德原本脱身从事其他出版项目的计划未能如愿。同时,身为传统文人的周瘦鹃缺乏创新精神,无法承担起一份面向市场、迎合读者的刊物,他未能给《良友》提供一股清新之气,无法使《良友》在竞争中一鸣惊人,于是伍联德不得不另寻其他人选。

​值得肯定的是,周瘦鹃以多种方式完成了其作为《良友》过渡时期总编的使命。他将《良友》由一个杂乱无章的“小报集合”,改造成为一份中规中矩的刊物,使其拥有了作为一份刊物应有的面貌。比如,他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栏目编排结构,使《良友》画报的国内新闻、国外新闻、介绍良友、文艺、体育、妇女、儿童等栏目明确地区分开来,从而使杂志内容有序,便于读者接受。又如,将策划意识引入《良友》。周瘦鹃任主编期间,他所策划的“婴儿竞赛会”历经第 7 至 12 期,即用几页篇幅刊登婴儿照片,与健美的女性形象连缀在一起倡导国民健康、健身强国。

...............................

​二、《良友》画报多角度的抗战报道

(一)报道战况,及时提供战事信息

《良友》定位于新闻性综合画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动态是其无可推卸的责任。1937 年 7 月,抗战爆发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战争新闻的需求,全面配合抗战,《良友》画报褪去时尚外衣,专注于抗战新闻报道。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前线采集新闻,及时地报道了战争动态,宣传我军战绩和部队建设,痛斥日军残暴罪行,意在唤醒我国人民的家国意识。在血雨腥风的年代,《良友》画报全面报道抗战、服务抗战,成为一份新闻时事画报。

1.报道前线情况和军队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心

抗战时期,《良友》画报报道前线战事进展,扛起抗日救亡大旗,成为有影响力的舆论高地。《良友》为抗战服务,首先体现在封面人物的变化上。从创刊号起,《良友》​画报定下了时尚女性照片作封面的传统。这些女性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新女性,彩色印刷更好的展现其时尚的装扮、优雅的举止,身份主要是电影明星、名门闺秀。随着时局的变化,编者似乎感受到以往的封面传统不合时宜,为配合抗战宣传,他们改变原来的封面格局,将抗战将领和民众搬上《良友》封面。纵观全部 174 期画报,有 11 个封面是男性照片,全部出现在抗战时期的《良友》上。选择英姿风发的男性如冯玉祥、李宗仁、朱德等抗日名将作为封面人物,展示出我国抗战将领的精神面貌,鼓舞了官兵们的抗战士气,宣扬了我国部队的抗战实力和决心,增强了民众的抗战信心。封面设计的转变,为向来打时尚牌的《良友》画报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

.........................

​(二)倡导全民团结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

《良友》画报的前线战事新闻,不遗余力地揭露侵略者罪行,满足了读者了解时局的需要,起到了鼓舞士气,启发民众的良好作用。在抗战后方,如何筹集军费、如何解决难民的处境、如何保护社会经济与建设同样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为了配合抗战宣传,​《良友》将后方全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积极支援前线的火热场面传递给读者,以此感染读者,从而动员更多的人支持抗战、投入抗战。

1.展现全国各界总动员,调动全民族抗战积极性

​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海关、盐场和工矿企业上缴税收为主。抗战爆发后,因上述产业陆续被日军占领、破坏,税收收入锐减。1937 年 9 月,国民政府发行了名为“救国公债”的国债,总发行额为五亿元,用来弥补财政亏空,以筹措军费,应抗战之急。然而,公债发行数月,仍未募集够总发行额。时任《良友》画报主编的马国亮,撰文劝诫民众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他指出“我们看见富豪们都在装穷,精装有力的人都在闲荡着。这种现象是可耻的。”当时,一些富豪拼命地希望被人们忘记,达官贵人都在表示自己两袖清风,穷人真穷,富人装穷,结果五亿元的公债迟迟凑不起来。对于富人将财产转移到海外,马国亮讽刺其救国精神完全暴露在救国公债的招牌下。马国亮娓娓而谈,但绵里藏针、字字辛辣,他反问中国是谁的中国,指出购买公债是当前唯一救国的机会,“中国若被强敌灭亡,金钱并不会为诸君扫去了面上的耻辱,中国如有复兴之日,则未来富的机会,比现在不知多若干倍。”其后,《良友》画报时常刊发报道,辛辣嘲讽富人的麻木不仁。​

1937 年底,上海沦陷,与外围的腥风血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仍是一片莺歌燕舞的繁华盛景,第 138 期报道了这独有的“孤岛现象”。因为孤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居住在这的上海市民无法走出租界,喝茶这种往日里的闲情逸致,成为多数孤岛居民的日常生活。美美、大东、陶园等茶社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茶座的女服务员被称为“茶花女”,记者拍摄了代表性茶室如美美、冠生园、东亚的“茶花女”特写,她们身穿旗袍,个个年轻貌美、笑靥如花,加上服务周到热情,使茶社备受追捧。不少居民以“报国无门”为借口,花着可以捐赠救国的钱,终日混迹于茶社。《良友》画报对这种浪费钱财、消磨光阴的生活方式给以;冷嘲热讽。

..........................

​三、多元的视觉呈现形式 ............................... 31

(一)形形色色的图片,直观、震撼 ........................... 31

1.新闻摄影全方位呈现 ................ 31

2.美术作品,形式多样 .......................... 32

四、良友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 39

(一)及时、全面的报道,彰显爱国情怀 .................. 39

(二)勇于担当,凸显民族大义 .................... 39

四、良友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一)及时、全面的报道,彰显爱国情怀

1937 年 7 月 7 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揭开序幕。7 月 15 日刊发的第 130 期《良友》画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系列报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还原了事件全貌。这些系列报道,通过新闻摄影介绍了事件发生地点、奋起抵抗的二十九军将领、北平城的戒严情况,文字说明则叙述了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在通讯设备并不发达的近代中国,事件发生一周,便刊发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迅速、及时、全面的。

1937 年 11 月 1 日,《良友》第 131 期出版发行。这一期是 8、9、10、11 月的合订本。《良友图书公司紧要启事》开篇便阐明了战时的经营主张:淞沪会战爆发,原四川路的办公地址沦为战区,良友图书公司搬迁至江西路 264 号新址继续营业。因为时间仓促,库房的存书未能全部搬出,公司资产受到重创。即使是这样,为了继续服务于国家与民族,良友公司又在香港德辅道国民银行五楼,设立办事处,处理海外发行业务。启事中提到:“惟念政府既下长期抗战之决心,供给国民精神食粮之出版机关,由应详察环境之需要,继续过去之工作。” 战争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并未阻止《良友》画报的继续发行,为了配合战时宣传,良友图书公司又在香港办事处发行《战时画报》增刊,供给人民更加详细的战事信息。然而仅过了一个月,1938 年 1 月的第 133 期,在扉页中,便说明了由于上海沦为战区,从该期开始,杂志社搬到香港继续营业。

战火没有浇熄良友人的办刊热情,反而使他们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抒发。在此后几年里,良友人克服种种困难,将爱国之情寓于每一期画报中,迅速、全面地报道抗战的前线与后方,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宣传民族意识,激发民众的参战热情。《良友》在抗战宣传与动员方面所做的努力,充分体现了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良友》画报陆续发行了 40 多期。良友人以画报为战地,进行前线报道,坚定军民的抗战信心;怒斥日军暴行,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宣传后方支援和经济建设,尽可能地联合更多民众参与抗战,引导民众对未来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良友》画报以服务抗战为宗旨,践行着忠于国家、关爱人民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份视觉刊物,《良友》画报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战争,是抗战的见证者;同时,它服务于抗战,进行抗战动员与宣传,也是抗战的参与者。

​由于局势的动荡和公司内部的纷争,《良友》画报辗转从上海转到香港,后又返回上海租界,不屈不挠的担当意识和爱国信念支撑着《良友》的发展。1941 年,日本人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查封了包括良友、商务、中华在内的多家出版机构,《良友》画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良友》又经历了几次复刊、停刊。由于多年的颠沛流离和后起之秀的冲击,《良友》丧失了原有的活力,流失了大量读者,影响力不再如先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良友图书公司以抗战宣传为己任,发挥视觉刊物的优势,将各方面的情况直接、详细地传递给读者。《良友》图说新闻、图文配合,将抗战意识寓于艺术性的编排中,使画报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在传统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段的的转型中,《良友》画报的抗战报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良友》画报的摄影记者舍生忘死,深入抗战前线拍摄照片,记录历史,勇于揭露日军暴行,显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良友》画报的编者们,利用媒体宣传抗战,在艰难时期依旧坚持传递新闻,赞扬我军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倡议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战,彰显了其忧国忧民、坚持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在日本侵略者的包围和破坏下,他们不怕牺牲、坚持办刊,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值得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敬仰与学习,更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