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建构:以民国新闻教育为考察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8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路径

一、选题缘起

强调从职业本位的角度来看新闻业,是确立新闻业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各种职业本位的话语中,新闻职业化是一个显著的议题。职业化是职业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代化的诸多项目之一,新闻职业化即其中之一。

在我国,20 世纪前期是职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专门化的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等都在这一时期建立。相关论文如《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 1912——1937》(张丽艳 博士论文)、《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以上海为中心》(尹倩 博士论文)、《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 :对民国前期(1912——1937)上海美术活动的社会学研究》(黄剑 博士论文)、《近代上海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中心》(魏文享 江苏社会科学)就分别对律师、医师、画家、会计师的职业化作出了论述,并不约而同地以 1912——1937 这一时段为考察时期,如张丽艳认为:1912——1937年律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已经在上海建立起来,开始了它的职业化进程,但与现代成熟的律师职业相比,上海律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而此时,在中国新闻界,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记者璀璨于社会舞台,如黄远生、邵飘萍、胡政之、成舍我、顾执中、徐铸成、赵敏恒等;标榜新闻独立的报纸如《申报》《新闻报》《时报》《大公报》《世界晚报》等,无论在经营还是新闻报道上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借着这些报纸,一个较大规模的职业记者群体在不断形成。如果说职业性是职业群体区别于其他民间社团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而职业化又是职业性得以建立的必需过程,那么,在当时职业广泛兴起的社会大背景中,新闻业的职业化到底是怎样的?从事新闻业的行动者,如何与当时中国新闻​传播场域的复杂多重的“结构”发生勾连与互动,促成一个职业群体的形成?这个职业群体又如何因其职业特性而与其他民间群体甚至其他职业群体区别开来?

​此外,近代中国新闻职业化,前与 19 世纪中晚期西方在华报刊中的职业化因子相联系,后与今天新闻传媒人所致力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内在连贯性,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和呼应,亦赋予本论文较强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职业、职业化

“职业”(profession)与“职业化”(professionalize)都是社会学概念,也被称为“专业”与“专业化”。​

在各种不同语境中,“职业”概念的意涵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职业(profession)”与“工作(vocation)”“行业(occupation)”常替代使用;在法语中,以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为例,“职业(profession)”与“行业(occupation)”二词的意涵也基本相同。但是,德语与英语中的“职业”,则特别强调学术知识在职业生活中的意义,即具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使得“职业”与一般“行业”区分开来。社会学家弗雷德逊(Freidson)总结了对于职业概念通常存在的两种不同理解:第一是比较宽泛的,作为一种地位身份的职业概念;第二是作为一种制度象征的职业概念,这一概念中的个体都有特定的、或多或少类同的制度(institutional)和意识形态(ideological)属性。弗雷德逊(Freidson)认为,只有这第二种理解允许我们将“专业主义(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作为一个职业发展的模式,因为这一理解绝不止仅仅表述了一个统一的(专业人员的)身份,而是包含了不同的职业身份和排它性的市场保护,使得每一个职业有所区分而壁垒分明。有研究者综合职业社会学领域内许多学者的意见,对 profession 所表达的“职业”作了细致的界定:“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专业(profession)被看成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含义而又变化的概念,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在一些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研究中, profession 特别用来指“自由职业”。“对于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的范围,学者们基本没有分歧,主要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新闻记者、工程师、教师等,与西方社会的 professional 的范围基本一致,也有学者将 profession 翻译成专业,将上述群体表述为专业群体。”这里的“自由职业”有着特定的含义,专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的“专门职业”。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分析律师职业及其职业化特征时,对 profession 和 occupation 进行过区别。profession 本意为职业,是 occupation(行业)(也称工作或职业)之一种,但绝不是普通的行业,它专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的专门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等,这些职业者发挥着社会所珍视的某种功能,并通过其职业活动来营生。律师被认为是这种职业类型中最典型的一种。因此,profession 与 occupation/vocation 所表达的职业是有所区分的,后者更多的指一切行业和工作。可见,在职业社会学语境中,基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职业”概念,与“职业主义”“职业化”紧密相关,这个意义上的“职业”,与“专业”可以换用,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使用“专业”来表达这个层面的意思,后文对此将有详细说明。​

......................

第二章 1920年代的中国新闻场域

​第一节 报馆:形成新闻职业的场所

报馆,不仅意味着报纸,也意味着以报纸为中心的馆舍、报人。报馆既是报纸生产的场所,也是报人公共生活(尤其是职业生活)的重要空间。当报纸、馆舍、报人形成稳定的关系时,也就意味着新闻作为一个职业的诞生。所以,报馆是探讨新闻业职业演进的基础。

​中国现代报纸的发展,从纵向看,自 1815 年传教士报刊始,然后商人报刊,然后政党报刊。至 1920 年代,由商业报刊、政党报刊、官方报刊、宗教报刊、各种专业报刊等构成的报业体系已经形成。新闻史学者王润泽对报刊发行量统计数据进行考察发现,“1916 年到 1926 年是中国媒体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至1926 年,全国“69 个市县创立了新闻业(包括开设报馆、通讯社或设立通讯员)”,其中尤以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福州等城市新闻业发达,报馆林立。虽然报刊的分布仍然不均衡,但是一个覆盖中国大部分版图的报刊网络已经出现。这个报刊网络,不仅表明报纸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标示着以商业大报为标志的报业中心的形成。从馆舍到报人构成,1920 年代的新闻业或曰报业较之以前,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一、馆舍:从依附地位到独立建筑

报馆是新闻业的物质基础。1918 年徐宝璜在其《新闻学》著作中,就明确提出现代报馆的几个物质标准,主要包括完备之图书馆,宽敞之编辑室,直达世界各处之电线,灵便之机器如排字机、自动制铜板机、转轮机、邮寄机等。早期报纸没有自己的报馆,常依附其他文化机构或租赁馆舍,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才出现一批新建的独立报馆。从依附其他文化机构,到租赁,到自建,这种物质空间的嬗变,不仅意味着办报环境的改善与办报空间的扩大,更意味着一种职业关系的形成,一种独立的职业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诚如英国《泰晤士报》主持人北岩爵士 1921 年参观申报馆大厦所赞叹的:“世界幸福之所赖,莫如有完全独立之报馆。”

.......................

第二节 报界团体:倡导新闻职业公共利益的平台

一个职业不断成熟的标志,是倡导职业公共利益的行业团体或行业公会出现。行业体团或行业公会的出现,与行业所具有的“分散性和聚合性的二元特征”有关。分散性即同业的竞争性,即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同质性,同一行业的经营单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这种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和促进专业技术的提高,但也会导致同业恶性竞争。聚合性即行业的整体利益,即各个经营单位的成败既取决于自身的经营,也与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内的资源地位及经营环境相关。“行业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同业经营者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规范内部竞争秩序,二是优化外部发展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各经营单位必须组织起来,共同协商,维护公益,从内部和外部来保证行业利益的实现。​

专业是“为完成某一种重要公共服务而存在的行业”,专业人员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对专业化(职业化)的追求。对包括新闻记者、编辑在内的各类专业人员来说,他们各自的社团或公会,对职业发展本身的关切及对职业化所进行的不懈努力,较之一般行业更为明显, 民国时期,这些专业人员被称为自由职业群体,所谓自由职业群体,学者们较为一致地认为,“主要应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新闻记者、工程师、教师等”,与“西方社会的 professional 的范围基本一致”。自由职业群体被认为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和为公众利益着想的群体”,即,一方面,他们通过组织社团来建立各自的职业标准,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大众,并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社团在公共场域对社会和政治议题加以关注和干预。民国的报界团体曾以“报馆俱乐部”“报界公会”“报界联合会”“记者联欢会”等形式出现,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闻职业公共利益建立的重要平台 。​

一、倡建报界团体的初衷

​报界团体的倡导,缘于摒除私见以利同业兴盛的愿望。1905 年《时报》首倡建立报界团体时就指出,建立报界团体可以改变当时报界人微言轻的状况,并总结了“可祛之害有三”“可兴之利亦有三”。 “可祛之害有三”即回击外国报纸对中国的偏见,抵抗政府官吏对报纸的压迫,“规劝、约束报馆记者,杜绝不良现象,扫除斯文败类、名教罪人的恶名”。“可兴之利亦有三”即:报馆之间、记者之间,“可得互相长益之助”,“可得互相扶助之力”,“可得互相交通之乐”。对此,《申报》表示积极支持,并发《赞成报馆记者同盟会之论》一文,指出:商业公会、工业公会的成立,可以避免其业“互相抵排、互相倾轧”,报业应该仿效。实现报界同盟能避免各报馆“挟私见以相反抗,创私意以自表异”,但不​能强求各报宗旨与见解一致。最早付诸实践的报界团体——天津报馆俱乐部,其组建倡言也明确表达了对报业公会去除门户之异的期望:“查东西文明之国,莫不有报馆俱乐部之设,以为集思广益之地。犹如中国各帮中皆有公所,各业皆有会所馆…...其化党同之见,而去门户之异。”​

........................

第三章 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的建构………………………58

第一节 新闻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 60

第二节 新闻职业惯习与道德的养成……………………… 68​

第四章 从大学到报馆:新闻职业阶层再生产的新方式………………100

第一节 独立报纸——《大公报》………………… 100

第二节 燕京大学新闻系与《大公报》的交往…………… 110

第五章 职业化视角下民国新闻教育的评价………………159​

第一节 职业化与通才培养:民国新闻教育是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手段之一…160

第二节 职业化与民族主义:民国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化的建构及其局限………163​

​第四章 从大学到报馆:新闻职业阶层再生产的新方式​

第一节 独立报纸——《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后文均简称《大公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辉煌时代,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中,称其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独立无党派报纸”。1926 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因缘际会,创办了《大公报》。对于这张报纸的性质,张季鸾 1941 年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有明确说明:“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而之所以能保持文人论政的超然,乃在于新记《大公报》一直坚持创刊之初所宣告的同人志趣——“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这“四不主义”乃是“中国报纸摆脱政党报刊,跳出纯粹商业目的,进入独立负责的报纸阶段的重要宣言”,作为新闻专业核心理念的新闻专业主义,也于其中蕴育发展,“新闻专业主义与 1830 年代产生的,以独立、中立为追求的便士报之发展,以及在 1860 年代前后独立报刊的基本确立并由此导致的观念变化密切相关。”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在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一批独立报纸《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已经体现出来,而尤以《大公报》为卓著,1941 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该年度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马星野在 1941 年 4 月 21 日的《大公报》重庆版撰文称中国报纸得到这个国际荣誉,在大公报是一个开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马丁教授在致胡政之的信函中说:“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继续作特著之贡献,对于中国读者之服务,符合新闻学之信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有鉴于此,在教授会议中全体一致议决,将本学院今年颁赠外国报纸之荣誉奖章一枚赠与贵报,并嘱鄙人将该决议案通知阁下,私衷良深庆幸。”396而《大公报》在答谢该奖项的社评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该报的专业主张,“我们同人,是职业报人,毫无政治上、事业上的,甚至名望上的野心。”

.......................

第五章 职业化视角下民国新闻教育的评价​

民国新闻教育,一直内嵌在近代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追求中。1912 年全国报界俱进会成立即有设立新闻学院的提议,只不过因当时缺乏合适的资源和可以操作的模式,提议胎死腹中,直到后来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容易仿效的“范式”,并由威廉博士积极推动,学院式新闻教育才在中国扎根。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到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燕京大学新闻系,复旦新闻系、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等等,可以看到一条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轨迹,而贯穿于这道轨迹的中心线索,则是对新闻职业化的诉求,各种办学目标宗旨的表述,各种课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致力于培养健全的报界专门人才。

​职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它的“独立精神”、“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公共服务”等秉赋,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职业化,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渴求国家富强,试图改变国家屈辱地位,建立一个文明现代国家的苦心孤诣。以新闻业来说,它是文化转型和国家建设的重要触媒,中国知识分子希望建立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而新闻教育是为这样的媒体培养有社会承担的报人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闻教育,不仅关涉新闻业本身的职业化,更关涉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徐小群认为,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群体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存在于新闻职业群体与国家之间,因此,从职业化的视角来看新闻教育,应该把它放诸更宽阔的社会发展场景中,以获取更丰富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