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及动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类报纸在中国迅速蜗起,《华西都市报》之于西南、《南方都市报》之于珠三角、《楚天都市报》之于荆楚、《大河报》之于黄河中原等等,各地都市报纷纷在各自的箱射范围内兴起、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群落。然而,近年来,都市类报纸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媒介产业全球化成为都市类报纸必须面对的经济地理现实: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则是都市类报纸不得不面对的技术现实,有人甚至预言,"出版业没落,而报纸将死"。尽管都市类报纸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它仍在挑战中不断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网络刚刚兴起之时,很多媒体人似乎看到了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末日,如今,网络己经发展到了"自媒体"阶段,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有不少人在"唱衰"传统媒体的未来。但是传统媒体仍坚强地生存着,对比其相较于网络媒体的优势,力争从深度中寻求发展。比如《半岛都市报》发挥自身作为纸质媒体严格、谨慎的特质,近几年就开办了诸如"深度报道""评论"等版面,力求在深度性和权威性上増强报纸的竞争力。
俗话说,报纸的"新闻大同小异,专副刊则五花八门"。纵观青岛的几家报纸,《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等,即使有了特殊的新闻和评论专版,其他的诸如政策的出台、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等,这些新闻都是相同的。毎次编前会评报甚至还会以其他报纸报道的新闻来评判本报记者的漏稿情况。所以才有读者说,想了解今天的大事,看一份报纸就够了。那么,如何能在这么多报纸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受众呢既然在新闻方面己经无路可走,那么在专副刊上尤其是历史、文化、读书等人文方面就可以"大做文章"了。《新京报》的"书评周刊"可以说是此类版面或专刊的典范。
.....................
第二节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媒介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媒介的地方性就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媒介因其与所在地方的人素质、文化生态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而表现出来共同特性。每个媒介都具有地方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的相对特征。媒介地理学关注的是媒体和地理(地域)之间的关系,强调媒体对地域现实的反映和建构,及这种反映和建构对地域本身产生的影响。
这对于都市类报纸来说,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地方的地理环境是进行写作、报道事件、城市定位的客观物质基础。毕竟"一方水±养育一方媒介",都市类报纸强调"都市",指的是报纸所报道的内容和持有的风格符合所在城市或者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格持征,而文化显然在其中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都市类报纸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媒介载体,需要对所在的地域文化做出一定的自我解释与表现。第二,都市类报纸依靠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所产生的反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这个城市形成,或者往更高层次说是重塑地方的独特文化形态。
拿青岛来说,青岛作为中国较为年垣的沿海开放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比较先进、发达。"虽然建制置市较晚,但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根基和近代以来多次被各国入侵的经历,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较早的接受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理文化形态和区域媒介风格"。青岛独特的城市区域地理文化环境深深地影响到了青岛当地的报纸等媒体的风格;而青岛媒体对于青岛这个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报道和反映也对青岛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了渗透作用。
"媒介地理学"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他相关于课题的研究大多是以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对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为基础。邵培仁教授所著,2010年9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媒介地理学》一书中,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媒介地理学中的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中外媒介地理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媒介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阐述,为科学了解、认识、研究和实践媒介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理论思维,理论方面在书中己有系统的表述。但是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的研究,目前来看,相对较少。
........................
第二章城市阅读空间现状分析
第一节新媒体环境下城市阅读空间的构成
一、城市阅读空间的涵义及构成
阅读行为是伴随符号与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从文字作品中吸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文字阅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获取知识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接触的符号变得多样,印刷媒体不再独领风骚,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催化了信息的生产与复制,人们的阅读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阅读仍以文字为主,但图片、影像等阅读符号往往会出现在同一阅读对象里。
"印刷文本和电子文本可无限复制的特性使任何个体的阅读都深深地烙上了社会群体的印记。借助阅读,人们获得超越时空的信息传迸。共处于特定环境之内的社会群体,其接触的媒介和感知的西西必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就是说,阅读具有时空的共享性,阅读者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范围,却可以通过阅读这种介质实现对文本承载的信息的共享。
将阅读放置在城市空间的维度下来考量,由于阅读文本的可复制性,城市里的居民在开展自身的阅读活动时,于无形之中和与他人形成了对所阅读文本的共享,该种跨越时空的信息共享使送些阅读者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群体,而城市也因此具有了阅读空间,这便是城市阅读空间。
城市阅读空间,从宏观层面来讲,由两部分姐成,即实体阅读空间和虚拟阅读空间。实体阅读空间包括图书馆、书店、读书会等实体场域,而虚拟阅读空间指向的不是空间的载体,而是阅读行为本身。比如同城市的一群陌生人,阅读了同一份报纸,那么不管他们何时阅读、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阅读,都实现了对报纸内容的共享,也就是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共享。
....................
第二青岛都市报读书版发展状况
探讨青岛都市报读书版对城市阅读空间的构建,需要首先了解读书版在这个城市中的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及分析读书版的现状。
读书版在都市报上通常设有专门版面,多以副刊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新闻版面相区隔。1891年青岛建置以前,青岛地区没有报纸,信息传播主要靠官报的流通,官府衙口前、集市上的舍示张贴,乡约地保的口头"银喻"等,是统治者晓谕民众的基本形式。"自青岛建置以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报业则或实或虚地将其记录了下来。从青岛现有的历史记录和实物可从证明,青岛解放前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先后共约59家,在青岛创刊并发行的中外文报纸约计95种"。由此可见,读书版在青岛有着丰厚的±壤。加上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曾招来诸如蔡元培、杨振声、赵太伴、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等大家来青岛居住教学,更使得青岛的文学王壤愈加肥沃。
一、青岛报纸读书版发展史
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报纸文艺副刊可以看作文学气候的晴雨表,青岛发达的报业同样也给文艺副刊带来勃勃生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巧,《青岛快报》就有文艺副刊,刊名为《小钢炮》。青岛报社尤其是副刊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上世幻三四十年代。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校长杨振声秉承老师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吸引了大批文人来青岛任教,其中包括梁实秋、闻一多、王统照等。同年,《青岛民报》创刊。1933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与此同时,进步学生周浩然、郭锡英、姜宏(姜天锋,中共党员)等在该报秘密组织汽笛文艺社,主办《汽笛》副刊,发表砰击时政的短文,王统照、臧克家、于黑丁、崔巍、粪冰卢等也曾在《汽笛》副刊上发表过文章。而青岛主要的大报于1932年创刊的《晨报》(属当时国民党改组派的机关报,其前身为《青风报》,对开两大张社长王景西,副社长杨恩厚,总编辑陈迈千是中共地下觉员,该报1936年终刊),当时《晨报》的副刊是《公园》巧另一种附设的《文艺周刊》。1934年萧军从东北来到青岛,曾主编过《晨报》副刊。
......................
第三章读书版内容生产及其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形塑..............21
第一节青岛都市报读书版内容流变...............21
第二节青岛都市报读书版的地理因素............23
第四章读者对读书版的阅读及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参与.............27
第一节青岛市民阅读现状...............27
第二节都市报读书版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28
第五章线下读书活动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影响.............40
第一节纸上阅读实现的虚拟文化共享.............40
第二节线下活动将阅读空间实体化.........41
第五章线下读书活动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影响
第一节纸上阅读实现的虚拟文化共享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种种调查不难发现,人们渴望读书,也希望从报纸上获得读书讯息,读到一些独到的书评见解,或者能够得到读书推荐。在整体数据之外,为了对读者阅读的参与状况及阅读效果有更加具象的认识,笔者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读者进行了访谈。读书爱好者,媒体研究者,书店从业者,书店购书负责人都怎么看待报纸读书版呢?他们认为该些版面会对城市阅读空间造成什么影响呢?
在青岛资深读书人、人文精神读本《读》的主编宋总业看来,读书版是体现报纸水平高低的窗口,也是文化产品属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因而需要做精深、专业的内容,站在读者之上进行引导和发掘,包括对内容背后的挖掘,在他看来,认可内容都不能脱离读者的文化生活需求,编辑要有读者思维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教师、《传媒三十年》的作者宋守山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待都市报读书版的发展状态,认为新媒体盛行之下,取代的是碎片新闻,都市报读书版应该从深度阅读中发挥自身优势,做严肃有深度的文化新闻,不媚俗。因为他认为读书版是提高报纸品位的重要手段。
书评人、米书房的创办人小米对当前的报纸发展比较担忧,他认为读书版与读者的互动不够,选题也需要抓住读者。
........................
第六章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编者作为报纸读书版的内容生产者,决定着读书版的形态,也就对城市阅读空间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形塑作用。尤其是青岛三家都市报读书版所体现出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地理要素,参与塑造了了城市的文化面貌,会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对本地文化的认同。
读者是报纸读书版的内容接收者,调查发现,读者对报纸读书版仍然存在阅读的需求,他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就参与到了城市阅读空间之中,与此同时,读者就报纸都市版内容向编者做出的反馈,实际上也是内容生产的干预,在这种干预的过程中,读者实际上完成了对城市阅读空间再构建。
就纸上的阅读而言,分散各处的读者在阅读读书版的过程中形成了—种虚拟的文化共享与交流。但若再放眼当前很多报社组织的读书会、论坛等,则会发现这些活动读者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交流空间,是城市的阅读空间从虚拟到现实,读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在参与城市阅读空间共享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共同体。
具体来说,本研究发现,报纸读书版在青岛是有市场与活力的,它们不仅提高了报纸本身的品质,同时也提离了读者的阅读品味。而名家的加入,也为副刊増强了知名度,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也就是说,报纸读书版与城市阅读空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増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都市报媒体的读书版面有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市民的素养;而市民素养提高了,就又能提高都市报读书版的品位,促进报纸发展读书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