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活动中的从业者往往担负着信息“把关人”的重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会有今日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信息登上媒体,也使得许许多多、各门各类的信息无法传递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把关人”的职业观念和新闻理念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从自身的职业观念出发,他们才会依据所应肩负的职业责任来选择和发布信息;只有从自身的新闻理念出发,他们才会把必须成为新闻和能够成为新闻的信息发布出来。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新闻活动中,报人职业观是切实存在的,是对报道工作和办报事业起着指导性作用的核心思想。
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有一条清晰地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发表展的轨迹。在清末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报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就是以言论胜出,为国人所熟知乃至铭记。其中的佼佼者王韬、梁启超等,他们发表于报刊上的政论文能成一时之名篇,显然是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新闻理念和报人观念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的前辈们,他们对政治的远大抱负极为深刻地影响着报人身份的认同和认知,进而影响到他们利用报刊宣传政治、参与政治的过程。同时,经过简单比较可见,很多报人们发表于报刊上的文章与日常所写之论说有着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当是有意为之,这就涉及到他们的传播观。通过对他们新闻观、传播观甚至政治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出一个综合多方面结果的职业观。
与报业的演进轨迹相适应,报人的角色也经历了从政论作者向新闻记者的发展。在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国,传统文人大规模进入报业之前,世人对其十分鄙夷轻视。报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步,从一个仅为糊口的工作,逐渐从一般文人中分化出来,与中国政治同进退,经历了两次国人办报高潮,才成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职业。在此期间,报人职业观从无到有,从懵懂到清晰,从附庸到独立,有着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探究的空间。
..........................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我国近代报人这一群体职业观的演进上。虽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较西方晚,但因为政治形势风起云涌,文化浪潮汹涌澎湃,故我国近代报人阶层发展迅猛,其中更是包含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因此如何恰当地把握住这一群体的职业观演化过程,如何相对客观而全面地体现出众多报人的职业认识发展历程,将成为本文能否得出一定成果的重中之重。
在思路上,主要聚焦于近代报人群体的职业观演进程度和各时期报人的职业认识、新闻职业化阶段性体现等方面。整体架构上,将研究时段定位于从1872 年《申报》的创刊开始至 1927 年之间。以报人群体主流思想的演进为标准,又把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 1872 年到中日甲午战争为第一阶段,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则是自民国初创到北洋政府统治末期。应当说,这样的阶段划分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情况颇有相似,但本质上确实是以近代报人职业观演进程度为主要标准的。然其中相仿之处恰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报人职业观演进是和国家政治与社会形势紧密相连的。
这三个阶段的报人主题分别为:在外报谋生的报人,首因政治而登上报坛的报人以及新闻专业化倾向的报人。这三者既各具时代特色和职业特点,彼此间又存在极为紧密的内在发展关系,能够组成较为清晰地职业观发展路径。在每个阶段内,为了清楚直观地体现报人职业认知和新闻观念的发育过程及自身特点,同时达到避免过于宏大,流于表面的目的,本文采用极具针对性地解剖分析方式。在每个阶段内,都从报人群体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结合人物生平和历史背景,从其从业动机开始,逐步分析职业行为、职业认知、职业投入、职业忠诚等,深度挖掘该人物与新闻事业的精神联系和动态变化特点,以期通过这些考察来折射出其所属群体的整体从业动态和职业观念概貌。
......................
第 2 章 为稻粱谋投身报业的报人:在茫然与无奈中彷徨
2.1 科举仕途无望的末路文人投身报业
早期托身于外报者究竟有多少,已经很难统计。宋晖在博士论文《中国记者职业群体诞生和初步崛起(19 世纪晚期-1927 年)》中,曾列举过如钱昕伯、何桂笙、高太痴、蔡尔康、袁祖志等 20 余人,并言明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托生外报的报人中,无论从办报经历还是职业认知来讲,蔡尔康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蔡尔康是 19 世纪 8、90 年代上海最有名气的四位报人之一,“是中国本土第一代报人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因此,可以认为蔡尔康的报人生涯是极具时代特征的,对其职业观念演进的研究足以呈现当时同类报人职业观演进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他曾经辗转《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等多家报馆,职业参与度之高与职业经历之丰也是其他报人所不具备的。
2.1.1 托身外报的大时代
中国近代报刊源于清末东西文化交融之风。来华传教士创办的早期宗教性质报刊,成为了中国近代报刊创办的主要来源,而伴随近代报业发展出现的一个崭新职业——报人,也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早期报人的出现是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形态、人民的认知水平和总体办报形势分不开的。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创办了各类报刊,但真正参与到这些报刊编纂工作,以今天之理解能称为报人的国人屈指可数。而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势力触角对中国商业、政治等各方面的逐步延伸,外国办报者慢慢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相差甚大的国情与积淀颇深的传统文化直接决定了,若要使报纸顺利地被中国人接受,非借助中国人的力量不可。
首先,封建时代的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传统夷狄之别的教育,使得国人对于金发碧眼的洋人和读音绕口的洋文所代表的外来文化带有十分强烈的排斥感。这在希望借办报来进行文化侵入和谋取利益进而将西方宗教、商业等带入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报人们来说,是非常难以越过的障碍。
其次,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这并非来自异国的报人们能在一朝一夕就掌握的。早期的报刊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形式上应用中国传统的书册式,在封面上也引用了儒家名言“子曰多闻择其善而从之。”由此可见,外国人主办的报刊已经认识到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的重要性。
另外,经历过发端期的传教类刊物之后,商业化报刊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开始出现。如 1872 年创刊的《申报》,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既然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美查便毫不犹豫地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伯昕等中国文人。
.........................
2.2 早期报人的工作情态和精神世界
职业观认同和演进的呈现标准有很多,例如职业动机、目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忠诚度、职业身份认知与意识等等。早期托身于外报的中国报人代表蔡尔康的从业动机,以及对职业的情感、对职业的忠诚度和认知度等内容,是探讨的关键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职业观问题的回答,必须要透过表面进入内心方能探究一二。对于早期托身于报馆的蔡尔康们而言,既然在很大程度是为“稻粱谋”,那么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现实问题就定会影响其职业观念。同时,作为当时的新兴职业,一贯重视社会反响的传统文人,对社会认可度的在意也必然极大地影响他们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而这种认识及看法则肯定会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反映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因此深入了解那段岁月,虽然他们的表面行为不足以直接解答我们的疑问,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活动将是我们考察报人职业观演进的重要坐标和参考。
2.2.1 职业认同:现实困境造就迷茫的职业观
撰编外报以挣取些许活命之资,几乎是当年许多托身外报的旧文人涉足报务,就馆西人的主要目的与缘由。在当时的中国,一般文人是不会主动来到报馆工作的,因为当时报纸还是个新鲜事物,报人还不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正当职业。“只有那些落魄文人,因战乱和贫困等客观原因,才不得已在别人的推荐下,托身外报,以解决生计。”①《申报》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外报,足可称为外报之佼佼者,因此申报报人的就业境遇也足以体现出那个年代报人的普遍从业因缘。
长期供职《申报》的蔡尔康,正是在遭遇了诸多人生变故之后才进入报界的。蔡尔康生于书香门第,十岁便遍读儒家经典。太平天国运动后,他举家多次搬迁,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而在奔波丧乱之中,家道中落,家财散尽,如其自述的那样:举家幸未见一锋镝,然器用财贿荡焉无存,家业中落。应当说经济上的窘迫困境成为了蔡尔康寄生外报的关键因素。幼年家境殷实,即使一时功名无成,犹可埋首书堆,再图进取。但随着家境的衰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压力则不再给予蔡尔康继续科举的空间。进入报馆便如上文所述那样,成了当时蔡尔康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
.........................
第 3 章 为政治投身报业的报人:政治与报刊的体用之辨................15
3.1 率先觉醒的政治家热衷办报......................15
3.2 梁启超的报人之路..........................16
3.2.1 1895 至 1898 年:为改良鼓而呼..................... 17
3.2.2 戊戌政变之后:为保皇摇旗呐喊.................20
第 4 章 为传播信息投身报业的报人:办报促进社会进步....................34
4.1 职业报人横空出世的时代——袁世凯高压下报业的转向..........................34
4.2 从业状况——少时志趣向成熟职业的发展......................364
.2.1 从业的起点: 发端于“新闻志趣”的“新闻救国”理念..............36
4.2.2 从业活动与从业态度.........................38
第 5 章 结论........................50
5.1 从业动机:从谋食工具到新闻志趣....................50
5.2 新闻认知:从工具性到专业主义.......................52
5.3 从业态度:从“心不在焉”到“爱报甚于生命”..................53
第 4 章 为传播信息投身报业的报人:办报促进社会进步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们,因为风起云涌的政治形势需要,为中国近代报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而在这样办报高潮迭起,一时豪杰辈出的时代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报人也顺应时代之需要,呼之欲出。随着商业报纸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采写新闻著称的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等等,给中国报界乃至文化界和政治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4.1 职业报人横空出世的时代——袁世凯高压下报业的转向
历经了两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国报坛的发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后达到了一个巅峰。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愈发繁荣。清政府对言论出版的禁令被彻底废除。南京政府出台的《暂行报律》,也在短暂颁行后被孙中山取消。在这黄金时期,各种报刊纷纷创办。国内报业一幅欣欣向荣之图景,但背后却隐藏着混乱和政治隐忧。
短暂的繁荣过后,袁世凯弹压了“二次革命”,新闻界遭到了他完全掌权独裁的极力压制,遂成“癸丑报灾”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报界在新闻业务方面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报刊的重心从政论转向了新闻。重论说、轻新闻的传统,逐渐变成新闻与论说并重甚至新闻超过论说的形势。这背后的原因,自然是独裁者对言论自由空间的极度压缩,涉足报业的人们只能减少言论发表,走新闻报道的道路。如邵飘萍所说:“自近年新闻纸愈以进步以来,以新闻消息为本位之潮流已日见其显著,与曩时政论为本位者趣味盖完全不同,新闻纸之名词,乃自是渐符其实。”①真正意义上新闻事业迎来了在中国的崭新契机。
这次转变虽然是迫于政治高压,但也不乏报界自身问题的爆发和时代背景的推波助澜。自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成为大总统后,以他为首的地主买办势力完全篡夺了革命果实,民国创立之初的设想全盘落空。袁世凯死后,留下的是政治乌烟瘴气,战争连绵不休的混乱局面,报业已经不可能再独立自主地发表言论。而更为现实的是,为了达到政治和舆论上的攻伐,报刊政论也被各地军阀看作武器,肆意利用和践踏,一些缺少职业操守的报人沦为军阀的代言人,为他们摇旗呐喊。于是,一批怀揣新闻理想和坚持职业节操的报人记者不再继续深入参与国内乱象丛生的政论,转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新闻报道,以事实为最有力的武器反击那些歪曲畸变且杂乱无章的政论。这批报人“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新闻学修养和办报经验,又有较好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
第 5 章 结论
自 1815 年中国近代报刊发轫之初,中国报人群体便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刻工教众到随后的文坛巨擘;从只能托生外报到开门自办报刊;从世人不齿到如饮狂泉;从鸳鸯蝴蝶到新闻救国。前文的探究与考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报人群体诞生与发育所经历的坎坷滞重。中国近代报人在各方政治力量左右,新旧文化矛盾冲击的时代背景下,踽踽而行。就是在这样步履蹒跚的博弈和抗争中,中国报人的职业观也完成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确立的过程,其演化进程正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般,不住进步,永不停歇。
5.1 从业动机:从谋食工具到新闻志趣
从业动机是人们选择一个职业的最初动因,虽然人们的职业观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动机的影响是难以消除的。要考察贯穿多个历史时期的报人职业观念渐进过程,那就应当要理清从业动机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读物,其主办者亦是外国传教士,故最初的中国报人如梁发等大都是教众。他们的报刊从业更多地是从教会工作和信仰基础出发,不但数量极少,且职业依附和职业性更是无从谈起,这与稍后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近代报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从业动机中的“稻粱谋”和“新闻志趣”,更直观的体现便是从业的被动与主动程度。虽然不能将他们等而视之,但足以作为一个参考坐标。
通过对第一代报人的分析和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托生外报的蔡尔康还是自办报刊的王韬,他们投身报业的动因中皆有“不为外人道也”的被动因素。以蔡尔康为代表的托身外报的报人,多是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子。因为科场失意或家道变故,这些本无其他技能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卫道士逐渐向西学外报靠拢。在现实的倾轧下,被动地转变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立场,逐步形成区别于传统士子阶层的文人群体。因为国人的不解与他们自身的矛盾,故蔡尔康们身上的被动与无奈色彩更加明显。同时,作为这种被动的反作用力,早期报人们也产生出了新闻利国、开化民智的思想萌芽,这是不容后世研究忽视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