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任仲平新闻评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24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 论

目前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党报系统,众多的都市报、晚报、专业报、新闻周刊等纸质媒体,还有更多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评论也在迅速发展新闻评论。除了评论员文章,涌现出各种个人署名评论、专栏评论、图像评论和音响评论。各种各样的评论文章充斥着大小报刊,人们对于新闻评论的鉴赏能力也在同时增强。社会需要好的新闻评论,而任仲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文献综述,结合国内外优秀新闻评论的学术著作和新闻作品,来更深入的分析任仲平的新闻评论。得出其评论的核心特点和社会影响,重点在任仲平已有的作品上来研究。

第 2 章 任仲平评论的重要地位

列宁曾提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工作原则:“党报理论是,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喉舌、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在党报与党的机关的关系上,党报是全党的舆论机关、宣传机关,并且应在党的纲领范围内进行宣传,党报应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必须与党的机关保持一致,并接受党的绝对领导;无产阶级党报应该反映工人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工作原则则是,党报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必须服从于党的基本利益;宣传报道必须绝对真实;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则,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①在中国,党报是新闻发布的载体,更是思想宣传的渠道;是信息流通的支点,更是观点交汇的平台。

要发挥党报的影响力、引导力,需要党报既成为读者时事信息的来源,又成为读者思想成长的推动力。要具备持久的影响力,传播必须具有思想。而在报纸上的新闻评论,讲究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能够很好的起到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这些刊载在党报上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应当承担起信息源和思想源的任务。②在党报体系中,评论一直都处于核心的位置,评论可以说是党报影响社会舆论、维护党的领导和权威的最有力的宣传方式。评论不仅能够反映党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独特理解和理论高度,也能够体现党报同党报受众以及社会各界联系的深度,具有思想高度,理论广度的新闻评论直接代表着党报的宣传水平。党报的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社会报刊的新闻评论,导向性更加鲜明,其表达的是相关级别党委机关报在某项政策或某个时间的立场和观点。在社会上出现有争议的事件时,党报作为权威、主流的媒体,需要通过新闻评论的阵地来旗帜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将社会舆论通过引导进入正确和主流的轨道。特别是越来越讲究个性的互联网时代,受众接触的信息量巨大且纷繁,党报需要与时俱进,形成自身特色,在媒体选项越来越多的当下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发挥出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作为党报的代表,《人民日报》坚持将新闻评论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要的政治引导作用。其中本文所研究的《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自 1993 年 12 月首次发表以来,便直接代表了《人民日报》的权威发言,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每次都是它把观点喊响,以“发先声,不谬言,讲真话,动人心”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切实巩固党报舆论引导主阵地的地位。①本章将以党报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为切入,分析《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是如何占据了最高端的舆论平台,毫无争议的成为了《人民日报》的明珠,论述其在新闻评论中的重要地位。

2.1 党报——占据最高端的平台

2.1.1 舆论的引导者

党报,即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的喉舌。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概括道,舆论引导的本质即是:“公布事实、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提示趋势。”这五大本质既解释了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的基本任务。②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同时还存在着社会转型的阵痛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在加剧,而社会结构也同时发生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在这个时期,对于党报来说,一方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新闻实事素材,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问题不断暴露,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平稳健康的完成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党报的责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大,党的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党报这一平台更好的宣传到受众中,而群众的各种心声、愿望和意见也通过党报来反映给党和政府,党报起到了一个双向沟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知道,党报和社会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党报处在舆论和执政党之间,既可以反映社会舆论,让执政党更加了解社会真相和群众心声,正确的指引社会发展方向,又可以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党的政策和国计民生新闻的解读和阐释,让群众能够理解和读懂新闻背后的实事,在舆论纷繁、熙熙攘攘的时代里不至于迷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好社会舆论也能方便党和政府更好的执行政策,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2008 年 6 月 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其中在提及“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时,就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①无疑,党报在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职责,就是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帮助人们提高理论素养和加深政策认识,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2.1.2 《人民日报》评论——政治风向标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播事业具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与提供娱乐四项基本功能。③党报不仅是党的喉舌,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大众媒介,党报通过评论的方式影响社会,反映并诠释党和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无一不是通过以上四个基本功能来实现的。党报在实现基本功能时,集中体现在对传媒的协调社会功能和传承文化功能的发挥上,拥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具体操作时,则体现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上,其中新闻评论因为有直接的观点指向性,结合党报的喉舌身份,极富政治导向性,而能够直接反应党中央思想的《人民日报》评论,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突出。《人民日报》评论通过自己独特的定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影响各级决策者和普通受众,促进政府和大众之间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它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具有治国理政、维护公平正义、引领社会风尚的监督员、守望者和风向标这三重职责,可以说是中国新闻评论,尤其是政治导向的标杆。《人民日报》评论不仅宣传党的主张,还肩负着弘扬社会正气、传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疏理社会情绪、保证舆论监督等任务。因此,《人民日报》评论对于党报评论的定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导。

2.2 任仲平——《人民日报》的明珠


2.2.1 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是代表第一党报《人民日报》重要发声,每一篇任仲平评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如此重大的使命,使得任仲平的评论必须由功底深厚、见识高远的创作者来执笔,创作过程也得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够保证每一篇任仲平评论都分量十足,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在《人民日报》,“任仲平”并不是某个评论员的笔名,而是整个《人民日报》集体智慧的体现与结晶,可以说,“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报社的思想化身,这也正是任仲平评论拥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的原因。在创作任仲平评论的过程中,根据选题范围的不同,几乎每个部门主任都曾挂帅领衔为“项目负责人”,包括评论部、理论部、文艺部、经济部、教科文部、总编室、国内政治部、国际部、发行部等《人民日报》全部部门,参与创作的人数近 50 人,堪称评论创作中的巨无霸群体,在集体创作的形式下,各个部门的创作者集中在一起,通过研讨会进行思想碰撞和文字互补,有效保证了其评论文章在思想上不出现偏差,在文字上不出现疑义,能够用让人心悦诚服的论述方式,准确的传达党中央和国家对重大问题、政策的真实意见与看法,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政治导向作用。


2.2.2 版面与篇幅的巨人

在 1993 年 12 月到 2011 年 7 月的 18 年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任仲平文章 71篇,平均每年 3.94 篇。在发文数量上,任仲平每年发表的篇数在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除发表数量最多的 2008 年外,2001 年为 6 篇,2000 年、2003 年各 5 篇;1994年、1998 年、2004 年和 2005 年各 4 篇,2009 年和 2010 年均为 6 篇,2011 年截至 7 月时为 4 篇,可以看出以质量代替数量是任仲平评论创作和发表的特征。由于 2008 年我国各类大事集中发生,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都需要重要评论发声;同时出于重大问题重大评论的考虑,要加强对同一选题的高频率评论以及高密度评论,有关北京奥运会的 4 篇评论分别选择奥运倒计时一个月、20 天、10 天和闭幕之时,前 3 篇间隔只有 10 天,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的两篇评论,以上、下篇的形式在 2008 年 12 月 16 日与 17 日连续发表,使得 2008年任仲平评论表现得非常活跃,其文章发表数量激增至 10 篇,两倍多于其年平均发稿量。

第 2 章 任仲平评论的重要地位..........7

2.1 党报——占据最高端的平台..........8

2.1.1 舆论的引导者..........8

2.1.2 《人民日报》评论——政治风向标..........9

2.2 任仲平——《人民日报》的明珠 ..........11

第 3 章 任仲平评论的“国评”风采 ..........17

3.1“国评”的思想风采..........18

第 4 章 任仲平评论代表作品评析..........27

4.1 任仲平风格形成初期:1993 年至 2003 年..........28

4.1.1 任仲平风格初期代表五篇评析..........28

4.1.2 评析小结..........31

结 语

任仲平新闻评论在创作立论时讲究创作成员共同讨论、思想碰撞,在创作写作时追求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在创作发表后吸收社会反响,寻求进步,这些都值得当代新闻评论创作者学习,更重要的是,任仲平新闻评论在社会舆论引导上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的最高意志,善于利用《人民日报》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每次任仲平评论的出现,都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新闻评论和社会舆论的关系把握上,任仲平评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代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任仲平新闻评论的创作也有其不足之处,在网络互动、反馈和互联网工具使用上,还有一些滞后,其超长的篇幅也与当下的网络文风有所冲突。在未来任仲平新闻评论的发展道路上,这些都是需要任仲平创作团队加以考虑和改进的地方,也将是研究者继续研究分析任仲平新闻评论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吴高福. 新闻学基本原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3] 杨新敏等. 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4] 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5] 符建湘. 新闻评论[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6] 胡文龙, 秦珪, 涂光晋. 新闻评论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 杨新敏. 新闻评论学[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8] 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9] 胡文龙.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0]殷俊等. 媒介新闻评论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