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重点分析了 2015 年中国 338 个城市各类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均衡性,以 CO2 为例探讨了 2005、2012 和 2015 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间和区域内均衡性,未来应该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时空尺度,形成更为完整的面板数据;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受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碳排放的数据也会随时间变迁而变化,今后要进一步探寻博台线两侧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最后,本文对博台线两侧重点城市群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均衡性分析评价,未来需要对东北半壁和西南半壁的全部城市群,包括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和地方级城市群展开全方位的均衡性讨论和分析,扩展对城市群发展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自 1978 年至今,通过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创造了四十余年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不仅依赖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也获益于中国自身存在着的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增长强劲的内生需求。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兴起,霸权主义对世界安全产生威胁,逆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可以说,世界经济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1 万美元(国家统计局,202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也对我国未来长远发展战略和路径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其中,国内大循环是基础,我国的经济体量庞大,拥有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未来的成长空间十分广阔(刘鹤,2020),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因此要着力解决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倾向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势,坚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立稳扩大内需的发展基础,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地平稳和有序发展。
1.1.1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当下,中国和世界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我国还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着力推进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建设,需要处理好我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较为明显(冯长春等,2015),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阻碍。而在区域不平衡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利用开发开放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先行先试的建设区实现了示范引领的产业聚集区,第三产业占比高,经济发达,发展水平高;中部地区则发展相对缓慢,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后续发展乏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难题,而西部地区则普遍发展落后,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还较为欠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必须承认,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
表 1 2015 年博台线两侧各类温室气体排放的泰尔指数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实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补充和外延的扩展。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可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包括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子系统的协调。协调性更侧重区域内外部系统之间的发展关联,区域均衡则更多的强调了不同发展要素的发展阶段和空间分布状态,区域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追求绝对的 1:1,也不意味着强调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通过各种要素的均衡配置进行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更侧重对未来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结合起来,通过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提供参考建议,打开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研讨视域,更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填充。
第二,拓展了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思考路径。不论是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社会发展,地球总是不“平”的,区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胡焕庸线表明中国的人口分布是极度不均衡的(陆大道等,2016),并且相关研究反映出胡焕庸线两侧的经济、社会、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分布都存界为基础的区域发展分界线,自然环境条件属于客观存在,无法更改,但要尽力突破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限制;且目前更多开展对发展差距的分析探究,着眼于某个局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全国尺度上展开整体性均衡性研究以及就整体性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究较少,博台线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文通过对博台线存在性的检验,开展对博台线两侧区域发展均衡性的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对缩小发展差距和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方创琳等,2015),拓展了研究切入视角。
第三,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公平性分析相结合的知识增量贡献。当前对中国区域间的协调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估,大多集中于人口分布、地区经济产值以及城镇化进程等视角,而涉及到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地区差异,多关注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的省级差异(杨骞和刘华军,2012),对于结合其它种类的温室气体展开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绘制洛伦兹曲线,对中国 338 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均衡性进行评估,涉及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含氟温室气体四种温室气体,农业、工业过程、工业能源、服务业、交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等七个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实现了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到研究方法上的知识增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推进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可以反映出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强弱,其空间分布格局可以反映地区发展的均衡分布情况;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人才、技术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城市群以及区域发展经济带,最终形成区域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异格局。因此,下面将从动态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与点轴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来阐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是指要在国民经济部门中追求全面、均衡的投资,改善供给分配,促进各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和经济进步(Herrick和 Kingderberger,1983)。均衡发展一方面是指要在区域内部和外部都形成有稳定需求的市场,同时在供给端要降低成本、扩大投资,形成健康积极的供需平衡状态,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要在各个产业、各个地区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强调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投资和供给的完善系统,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从而实现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理论不仅仅关注工业进程,更对其他产业部门、其他资源配置予以关注,强调产业、地区的协调发展,尤对发展中国家探索经济发展模式有益。
在现实生产情景中,实现均衡增长缺乏可行性,且受到政策、资源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容易陷入平均主义的低级均衡状态,有悖于最初理论设计的区域均衡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非均衡发展理论兴起,它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指出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总是无法均衡的,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区域间的非均衡的演化过程,非均衡的增长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状态下的发展模式相对被动,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扩大的态势(Sack 和 Smith,1990)。
....................................
2.2 文献综述
在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尤其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李江涛,2020)。但受制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要素,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于原始的行政区划,各地区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产业功能区,出现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带动人口、技术以及产业的集聚,出现区域经济圈或发展城市群。而要推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就要打破区域壁垒,缩小发展差距,就找出一条能够科学表征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分界线,串联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分区,为推动中国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表明方向。
此外,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事业建设的发展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温室气体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表征,其空间分布格局可以反映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情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承担低碳发展责任,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发展课题。中国在 2020 年还提出了新的减排目标,显示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图 2.1 洛伦兹曲线直观示意图(Lorenz,1907)
因此,本小节将具体论述从非均衡到协调发展的发展阶段,在这其中均衡与协调的概念如何界定,又是如何相互促进的,而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增长极——城市及城市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形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中国人口地理格局,就如何更好的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进行讨论,对未来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建设构想进行分析;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背景下,本节还会梳理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扩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展开梳理;最后针对具体空间均衡性的方法研究进行综述,为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和文献支撑。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32
3.1 泰尔指数.........................................32
3.2 基尼系数及洛伦兹曲线....................................32
4 博台线两侧在城市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均衡性分析..................................36
4.1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间均衡性分析.............................36
4.1.1 区域间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均衡性分析...................................36
4.1.2 区域间不同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均衡性分析...................................39
5 博台线两侧在城市群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均衡性分析..............................55
5.1 博台线两侧区域主要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5
5.1.1 博台线是国家城市群均衡发展的中脊线...........................................55
5.1.2 博台线两侧主要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6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 338 个城市 CO2、CH4、N2O 和含氟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借助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脱钩指数以及洛伦兹曲线等均衡性分析工具,在 2005—2015 年的时间维度上,不仅从城市尺度上分析了博台线两侧各类温室气体及具体部门排放的区域间和区域内均衡性,还对城市群尺度上博台线两侧主要城市群的脱钩情况进行均衡性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从区域间均衡性来看,CO2、CH4、N2O 和含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博台线为界整体呈南北对称的分布格局,且 CH4 和 N2O 的空间分布更为均衡;博台线两侧各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差异不大,且 N2O 和 CH4 的区域间均衡性高于 CO2 和含氟温室气体;尽管博台线西南半壁和东北半壁的 CO2 排放总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但农业、工业过程、工业能源、服务业、交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等主要产业部门的 CO2 排放较为均衡,农业部门的均衡性最高,服务业部门最低。
(2)从区域内均衡性来看,博台线西南半壁和东北内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现均衡分布态势,且西南半壁在 GDP 和人口维度上的空间均衡性均高于东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和东北半壁 CO2 排放在人口和 GDP 两个维度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且 GDP 维度的空间均衡性表现优于人口维度;东北半壁各部门 CO2 排放在 GDP 和人口两个维度上的区域内均衡性高于西南半壁,但不同部门间差异较大,交通部门的均衡性最高,农业生活部门则最低。
..............................
7 讨论
7.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综上所述,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中,着眼于区域发展分界线两侧的均衡性分析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正是从这一维度出发,对十年内全国 338 个城市、10 个主要城市群展开相关分析,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脱钩弹性系数等工具,力求全面深刻的探讨博台线两侧西南半壁和东北半壁的均衡发展情况,检验其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线、中国均衡发展的脊梁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学术参考。基于此,本本文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目前对中国区域间的协调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切入角度大多集中于人口分布、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涉及经济产值、收入分配等领域,从环境要素角度入手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学术成果则更为稀少,落脚在人文地理分界线或其他区域发展分界线的研究就更少;而与温室气体排放或者相关人文地理界线相关的研究,大多聚集于自然科学领域,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有限;博台线于 2020 年 2 月提出,正处在科学探讨和验证之中,本文以此为研究抓手,以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结合具体经济社会现状和碳排放情况再展开详细研究,可以说研究切入视角创新。
第二,表征指标创新:如前所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强度水平。本文以温室气体排放来表征人类活动情况,同时不局限于二氧化碳(CO2)这一单独要素,还涉及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含氟温室气体,以此科学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完成对区域发展均衡性的分析,对于科学探究区域均衡发展态势、推进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三,研究方法创新: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更侧重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比较研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区域间发展差距和区域内发展差距进行测度,不仅综合使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洛伦兹曲线等工具,还利用了脱钩弹性系数对博台线两侧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状况展开分析,从指标到图像,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区域城市群等多个维度和层次的均衡性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实现了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