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路径与模式探讨——以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6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研究以实地调研与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以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这一典型城郊融合型乡镇(街道)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归纳-演绎结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手段,依托 SPSS 及ArcG IS 等运算与技术平台,对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研究区发展路径的演变态势及阶段性特征等进行测度,对发展模式进行整合,以期为研究区后续的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随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及山东省美丽村居等规划与政策的后续推进,综合考虑自然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对研究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的分析将是本研究未来的扩展方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两个重要关键词,分别是“社会主义”和“新”。就“社会主义”这个重要的词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逐渐缩小农村之内及内、外之间的差距,加强农村建设,实现收入均等化;对“新”这个关键的字来说,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如群众观念更新、居住环境整洁美丽、房屋坚固美观、设施配套齐全、群众享受服务周到、新的社保系统等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涵盖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标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及职业能力、建设各具特色且保留传统的村貌、推进农村均衡发展,而这些方面的推动及建设均与乡镇发展的路径、程度及区域分异紧密相关。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逐渐呈现出“空心化”的人口现象,进城务工、创业成为了许多农民的选择,乡村人口呈现出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的趋势,许多农村甚至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造成了农村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突出的现象。人口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农村能接受到的创新发展、新兴技术也越来越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较为滞后,农村的环境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各类矛盾纠纷复杂突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突出,城乡风貌之间的巨大落差即城市繁荣而农村落后,已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阻碍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脉相承的,主要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增收乏力、城乡差距大等迫切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值得注意的是,乡镇这一基础性行政单元已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一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整合与梳理相关文献及资料发现,国内外学者已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及村落发展路径与模式做了探究。具体如下:
一、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
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国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对比、介绍、推广与提取等方面。
在理念与经验的介绍方面。宁满秀、袁祥州、王林萍和邓衡山(2018)介绍了周应恒教授所作的报告,认为日本、韩国的乡村振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通过政府的主导行为激发乡村自治的活力;而欧盟则是自下而上的,注重乡村提供公共用品以保护生态发展;美国和加拿大的乡村振兴也是自上而下进行,重视城乡共生[1]。王林龙、余洋婷和吴水荣(2018)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关于乡村振兴的历史发展情况,发现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村基础设施转变、乡村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乡村思想转变[2]。党国英和罗万纯(2016)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例指出发达国家人口布局的不同模式、城乡发展促进人口发展,美国人口呈现郊区化的布局、日本过疏化的人口布局、欧洲以小城市连接城乡之间,对乡村的治理需要界定城乡的概念,指出我国未来的趋势是城乡一体,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的统一[3]。罗自刚(2018)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分为文化型乡村、农业型乡村、生态型乡村、宜居适度取向的乡村,并指出发展乡村振兴应该基于乡村价值的土地依附性规律、城乡互补性规律、资源依赖性规律、多元共生规律,实现社会理性之下的城乡公平协调发展[4]。陈新(2019)分析了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和法国家庭农场的案例,并描述了其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实施的特点,通过采取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发展农业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激发农村的内在活力,实现城乡融合的长期发展过程[5]。沈费伟和刘祖云(2016)总结了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日本因地制宜的造村运动,韩国自主协同型的新村运动,荷兰精简集约的农地整理,法国综合发展的农村改革,美国城乡共生的乡村小城镇,加拿大伙伴协作的农村计划等[6]。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
乡村泛指县城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地区。乡村是与城镇相对而言的概念,乡村的人口主要以农业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同时人口布局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乡村是同时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具有多重功能性,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乡村和城镇共同构成,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二、 “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在时代潮流下逐步面临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发生部分功能凋敝的现象,同时乡村也存在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在整体社会发展中是一个短板。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应运而生设计的系统性、综合性方案,新时代发展离不开农业进步升级、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文明,因此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效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国国家整体战略中,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社会富强、民主、美丽、和谐、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
三、 城郊融合型乡镇
在我国古代,“城”与“郊”是以城墙为界进行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与“郊”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中,“城”是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郊”位于“城”的外围,与“城”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之中。
城市:《辞源》中解释,城市是人口较为密集、且拥有发达的工商业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不同学科对城市的定义也不同。一般来说,城市是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中心,城市人口的构成以非农业人口集中为主,人口主要从事以工商业为主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集合了区域内外各个部门和要素。


图 3-1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

第二节 理论研究基础
一、 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的思想更加论证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地理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位置。人地关系是一个涉及自然及社会过程综合概念[68]。人地关系系统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互相连接所构造的繁杂的巨大系统。其中,作为子系统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作用,构成人地系统的发展机制[59,60,68]。作为研究乡镇地域发展及演变过程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地协调论在促进城乡一体、消除二元结构及乡村空间重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1,68]。在本文中该理论主要用于支撑对乡镇发展路径的探索与识别[68]。
二、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作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地域类型,城市与农村间平衡与稳定是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62,68]。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实质是就是通过城乡间的产业融合,增强城乡间的相互带动与促进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而形成城乡互动共进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63]。整体来讲,该理论的实质就是把城市的发展与乡村建设相融合,为实现城乡间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在本文中该理论主要用于对乡镇发展模式的梳理与整合[68]。
三、 城乡融合理论
城乡融合理论是 19 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的思想,主要为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追求城市过快发展而导致城乡对立的矛盾[64]。其核心观点认为城乡矛盾将逐渐从尖锐转向最终消除,城乡关系也会因此由对立逐步走向融合[64]。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可知,“十九大”提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关系,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在本文中该理论主要用于支撑对乡镇发展阶段的测度与评估。
四、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土地资源特性和土地系统原理,参照相应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对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安排、设计与布局,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以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5,61,68]。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包括土地的空间布局、利用结构、利用效益及集约利用等方面[66,68]。在本文中该理论主要用于对城乡用地时空演变的分析。
.....................

第三章 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路径识别..................... 16
第一节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6
一、 研究区域....................................... 16
二、 数据来源.......................... 16
第四章 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模式提取...................................34
第一节 乡村振兴示范型发展模式.................................... 34
第二节 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型发展模式.................................34
第三节 政务中心变迁辐射型发展模式..............................................34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37
第一节 研究结论...............................37
第二节 双山街道发展建议......................... 37

第四章 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模式提取

第一节 乡村振兴示范型发展模式
此类发展模式区域主要位于双山街道的东北部,以山东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样板村三涧溪村为核心,包括三涧溪村、贺套村与南涧溪村。
此类发展模式以“紧抓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重心,旨在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在保留“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此类发展模式的主要路径为在注重基层党建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引领、人才聚力、产业借力及民主治理等手段,促进乡村地区造血功能的提升与发展本底的塑造,进而实现乡村地区的真正与持续振兴。


图 4-1 双山街道各类发展模式空间分布图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基于对作为济南市章丘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样点和示范区域,双山街道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因此,基于上文分析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受内、外因共同驱动,双山街道的发展演进具有典型的时段性与分异性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底、平面形态及总体水平均受地方财政与税收及行政区划与调整等内、外因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园区的搬迁与升级改造、“撤乡设办”及政务中心的变迁、大学城园区的入村振兴”与“城市更新行动”等战略与规划的协同推进均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研究区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在某些时段甚至起着决定作用。
(2)作为典型的城郊融合型乡镇(街道),双山街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路径具有多元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山街道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学院经济推动、民营经济与园区经济驱动、政务区经济带动、城乡更新提升、乡村振兴样板及基层党建引领等为主要引导力的六大发展路径。
(3)双山街道的发展模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与分区性特征。可分为东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型、西北部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型、中北部政务中心变迁辐射型、西南部传统工艺集聚推动型、中部大学城入驻衍生型及东南部生态涵养修复型等六大发展模式(版块)。
(4)对以双山街道为代表的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路径与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为研究区后续发展潜力的挖掘与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更可为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级行政单元城乡版块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产业体系的合理优化、宜居空间的合理打造及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