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特色小城镇L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文章紧扣主题,遵守社会科学基本研究路线。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阐述。区分了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的具体内涵和概念,阐述了政府职能和乡镇政府职能的相关内容。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治理的相关研究,参考与借鉴了国内外成熟的文化治理模式,明确了中国文化治理中政府的行为逻辑、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为基本理论框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城镇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所形成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管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况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2016年 7 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政策文件,计划以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①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了振兴乡村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强心剂。
2016 年 10 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涉及 32 省份共 127个,上海市入选的有 3 个。2017 年 8 月,上海市 L 镇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之一。此后,特色小镇的申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在实际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对特色小镇概念定位不准、盲目发展及房地产化的倾向。为了及时纠正、规范特色小镇的申报和培育,2017 年 12 月,国家住建部等发出《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特色小(城)镇的培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同时,将原先公布的 403 个全国“特色小镇”纠正为全国“特色小城镇”,上海市 L 镇由此也被纠正为“特色小城镇”。2018 年 8 月,《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要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稳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文化治理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在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中国化”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文化治理获得了相应的纲领性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重要一环,被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重要的维度。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文化融入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
特色小城镇以具象的概念出现在公众视野,不过短短数年时间,而特色小城镇的孕育和产生,可以将时间的期限往前推一个世纪。上世纪 90 年代独具代表性的“温州模式”、“苏州模式”,我们能从这些产业集群的集体亮相中找到特色小城镇的历史轨迹。从近几年的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来看,国内学者对特色小城镇的探究可谓“面面俱到”,却很少有文化治理为切入点对特色小城镇发展进行的研究,不过有部分学者强调了文化融入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化的功能性。宋眉(2017)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产与城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本及参与建构社会文明肌体的路径,才能促使其成为新型城镇与特色小城镇文化生产的积极要素①。金青梅等(2019)学者认为,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治理是通过挖掘特色小城镇文化资源、提炼文化价值、打造文化特色的综合治理系统②。路培(2013)等学者提出,地方文化应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被有机整合,打造现代化特色小城镇形象是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此为政府制定发展小城镇政策提供参考③。余菲菲(2014)等学者结合宜昌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现状,提出了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④。李大勇(2010)等学者提出,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关键是确立城镇形象特色的生成、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以及在此命题下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要素的发掘、提炼、重构与文化、艺术、时空的表达⑤。
(2)乡镇文化治理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被提出,文化治理成为了文化领域发展的目标体系,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乡镇文化治理领域的研究逐渐开始丰富。吴理财、解胜利(2019)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进而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推力。①周俊华、李楠(2019)对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的功能进行探究,指出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的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规约功能、教化功能、调适功能,以期实现边境地区文化事务的善治和公共文化的善治,服务于国家边境治理的整体需要②。


图 1-1 论文结构框架图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
从近几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布的有关“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政策来看,两者的概念理解,经历了相互重合到予以区分,再到目前的认识和理解处于不断深化巩固阶段。


图 2-1:特色小城镇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

在 2006 年,“特色小镇”这一概念在我国一些研究城镇化的文献中出现,2012 年—2016 年全国多个省市出台了有关特色小镇的政策,如浙江、天津、江西等。在特色小镇研究方面,宋为、陈安华指出,在地方政府发布的有关特色小镇规划的政策文件中,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定义都是以行政建制镇为基础,其战略要求也是从小城镇衍生而来。2016 年,在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发布的特色小镇统一规划文件中也同样指出“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并未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行政建制镇的概念予以区分。因此,“特色小镇”变成了“小城镇”概念的延伸,出现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概念的混淆和重合。同时,2016 年 10 月与 2017 年 8 月通过各地方积极申报,住建部认定公示了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共计 403 个,都是行政建制镇,L 镇也入选,变相将特色小城镇等同于特色小镇。
.......................

2.2 理论基础:文化治理论
对于文化治理理论的研究,西方学者先于我国学者进行探究,本节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治理理论,发现西方的文化治理侧重于“文化自治”,而我国文化治理强调“文化他治”,政府的行政行为和职能发挥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化治理中政府的三种行为逻辑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正是基于中国“文化他治”的理论基础之上。
2.2.1 中西方文化治理理论
西方学者较早将文化与治理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研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伯明翰学派内部围绕“文化是否是一个在鲜活的现实经验之前就已经被创造好的文本”这一基本问题持续性思考和产生不同回答,出现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争。在此背景下,同为伯明翰学派后期著名代表性人物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提出“转向葛兰西”, 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率先提出“文化霸权”概念,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领导权”, ①让广大人民接受其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观念,以达到实现其统治的目的,这就是“文化霸权”,并进而形成了极富影响的“霸权理论”。本尼特可谓是文化治理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对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的回归和再认识,将福柯“治理术”概念引入文化研究中,形成“治理性文化观”。本尼特指出,治理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工具。②事实上,这一视角更大意义上在于丰富了治理的文化内涵,促成了“文化转向”,使“作为治理工具的文化”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

3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履行.................................22
3.1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概况.................................22
3.1.1 特色文化传承创新.................................22
3.1.2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22
4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34
4.1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34
4.1.1 政府文化职能履行不到位..........................34
4.1.2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34
5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优化对策........................42
5.1 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42
5.1.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42
5.1.2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42

5 特色小城镇 L 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优化对策

5.1 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作为服务于广大村居民的最终落脚点,乡镇政府一直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掌舵手”。党中央一直以来都重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夯实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因此,L 镇要针对目前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的服务化为要求,明确政府要切实发挥文化职能和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对特色小城镇进行改善、规划和落实。
5.1.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在特色小城镇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治理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治理需要政府的引领、规划和服务保障。当前 L 镇在特色小城镇文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在文化治理中尚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同时,在政府文化体制的制度改革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政府在文化职能上的转变,要求完善当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机制。在此背景下,L 镇在将来的特色小城镇文化治理中,要切实有效履行文化职能,在建、管、治三个层面上持续发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健全特色小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 L 镇政府充分履行文化职能方面,首先要在 L 镇现有的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L 镇的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和统筹,提升文化职能的重要地位,不断推动自身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其次,要明确文化市场的责任主体意识,对本地区文化资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设置标准,严进严出把关文化资源的质量,并对其科学化引导,让不同文化资源合理流动,碰撞出新的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提高对文化监管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推进法治行政在文化治理过程中的有效落实,确保小城镇健康发展。而对于特色小城镇 L 镇政府在文化治理的具体的建、管、治的过程中,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方面,政府要坚持以党中央对城镇发展的政策方针引领特色小城镇文化建设制度,健全民众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实现特色小城镇的有效建设。在特色小城镇管理方面,政府要进一步规范乡村文化管理制度,包括乡镇文化礼堂建设管理制度、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道德宣讲制度完善特色小城镇治理发展体制机制。所谓“治”是指将特色小城镇的自治、法治、德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发挥“三治”的协同效应,以达到特色小城镇善治的目的。
...............................

结语


文章紧扣主题,遵守社会科学基本研究路线。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阐述。区分了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的具体内涵和概念,阐述了政府职能和乡镇政府职能的相关内容。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治理的相关研究,参考与借鉴了国内外成熟的文化治理模式,明确了中国文化治理中政府的行为逻辑、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为基本理论框架。与此同时,结合本文的选题,提出了特色小城镇文化治理的基本内涵。其次,以特色小城镇 L 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根据文化治理中行为逻辑为理论框架,分析了 L 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主要包括文化治理的概况、政府在文化治理三个方面的行为逻辑以及政府文化治理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衡量特色小城镇 L 镇政府文化治理中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根源。最后,根据 L 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文化治理的主体范围、保障政府服务体制机制走向健全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其他特色小城镇文化治理过程中政府职能优化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然而,本文的研究论点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突出表现为对文化治理进程中政府职能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待深入,文章更多的是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角度对文化治理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未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研究,缺乏从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角度的探讨。同时,对于特色小城镇文化治理进程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有待扩展,本文更多地将着力点放在乡镇政府一级探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履行,缺少从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上的考量,因此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的辐射面和适用性较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