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探索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不仅对提高中药质量,阐明中药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传统医药资源优势,创新民族新药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1.1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概况
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难点与重点问题。中药材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产地分散,类同品、代用品不断,加之生长环境、采收期、加工炮制条件不同及制剂生产工艺的因素,造成其内在质量即所含化学成分及临床疗效的差异。中药质量研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需要搞清中药的药效物质、有毒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即监测上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中药传统的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是中药材鉴别和品质保证的重要手段,而中药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还依赖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UV、IR、MS、NMR等光谱技术,GC、TLC、HPLC、HPCE、SFC等色谱技术逐渐应用到中药原料、制剂及大生产商品的质量研究和控制中。随着中国药典的不断制订、修订及增订,这种模式的中药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被大面积普及推广,并逐步提高和改进[2]。至今己出版了七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药典开始收载中药;1%3年版药典开始收载中成药,但质量标准粗糙,仅以处方投料和传统生产工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进行控制,没有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项目;1977年版药典开始分一、二两部,收载中药270种,采用显微鉴别、TLC、UV等理化分析方法对某些中药进行定性鉴别,个别品种应符合制剂通则下的有关规定;1985年版药典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多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后做鉴别试验,同时开始采用气相色谱法,含量测定项目所占比例为5.31%;1990年版药典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其中24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8.73%;1995年版药典收载中药制剂398种,其中51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12.8%;2000年版药典收载中药制剂458种,其中89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 19.4%;2005年版药典比以往历届药典的质量标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共收载中药1146种,其中中药材及饮片551种,提取物、油脂31种,中药制剂564种。大量的现代分析技术,特别是TLC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得到广泛的应用卜,0]。当前,中国药典2010版正在编撰中,预计将于2010年前后出版。
1.2中药提取工艺研究概况
传统中药往往被认为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质量不稳定,用药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能与现代医学接轨。因此,中药必须走提取和纯化的道路。提取操作是制备现代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中药的提取包括浸出、澄清、过滤和蒸发等许多的单元操作。中药提取工艺影响因素较多,例如药材粉碎度、提取溶媒种类、提取溶媒用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提取次数等。为了以较少的实验次数筛选出最佳工艺,一般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试验法,采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行结果判定,而筛选指标可视具体对象和分析测试条件灵活选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提取工艺和提取设备也不断更新新工艺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提取分离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等新工艺使得中草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能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的目的。
1.3中药药动学研究概况
中药药动学是近10余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的特点。影响其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年龄、疾病和生理等方面。其研究对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组方原理、作用机制,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与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章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12
2.1试验材料...........................................12
2.2茵陈药材中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13
2.3党参药材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15
2.4小结与讨论..........................................17
第三章参苗肝康胶囊提取工艺研究..........................................20
3.1试验材料..........................................20
3.2提取条件的优化..........................................20
3.3试验结果分析.........................................23
第四章参蔑肝康胶囊质量控制..........................................27
4.1试验材料..........................................27
4.2参茂肝康胶囊中阿魏酸和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27
4.3参茂肝康胶囊中水飞蓟宾的含量..........................................30
4.4参茂肝康胶囊中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32
第五章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药代动力学研究...............................40
5.1试验材料..........................................40
5.2血浆样品中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分析...........................41
5.3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45
5.4小结与讨论..........................................46
第六章结论..........................................50
参考文献..........................................51
第六章结论
建立了复方中药参茂肝康胶囊中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阿魏酸、水飞蓟宾、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了参茂肝康胶囊的现行质量标准,经过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经对试制样品测定,各组分含量分别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 1.48mg阿魏酸 0.0458m****飞蓟宾 0.457mg五味子甲素 0.441mg,五味子乙素 0.162mg。为参茂肝康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保证。
建立了复方中药参茂肝康胶囊各药材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陈中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党参中阿魏酸的含量。经过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HPLC测定法符合定量分析要求,为参茂肝康胶囊的质量稳定提供了原料保障。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参茂肝康胶囊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浸膏得率和指标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阿魏酸、水飞蓟宾、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为指标,采用Lg(34)正交表安排实验,对提取溶剂浓度、回流时间、提取次数三个因素进行优化,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加90%乙醇溶剂,回流2次,每次lh。
建立了大鼠血浆中的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RP一HPLC测定方法。灌胃给予参蔑肝康药液后大鼠血浆中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在0.153士0.034h达峰,Cmax为3.32土L45mg/mL,Aue为 5.92士 2.5509h•mL,tl;为3.42士1.43h。与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单体给药后房室模型相同,均符合二室模型[46],但给予参蔑肝康胶囊后消除速率减慢,折算后的AUC减小,说明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受到参茂肝康胶囊中其它组成的影响,吸收过程被抑制,进而造成生物利用度的降低。而且呈现了双峰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肠-肝循环作用,但何种成分对参茂肝康胶囊的药动学行为产生影响,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