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苗族游方音乐文化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5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文化认同是目前学者较为关注的热点理论之一。通过对游方音乐的研究,分析游方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之间的联系。从“空间”认同、“情感”认同、“性别”认同来构建游方与族群之间的认同;从支系认同、婚姻圈的认同来构建游方音乐与地域认同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蒙”支系源流
第一节历史文化
黄平苗族古歌传唱道:“苗族九兄弟,一支住方尼,一支住希陇、一支住春燕……”,古歌里的“希陇”指的就是黔东南黄平县。黄平苗族经过历代的迁徙,由黄河流域南下江浙、江西、湖广,由洞庭湖溯沅江而上迁入黄平定居。黄平县境内居住有苗、汉、亻革、侗、土家、仫佬、西家等二十多个民族(家),其中苗族人口最多。
黄平苗族自称为“hmeh”(译汉音“蒙”,是绣花的“花”之意)。据调查知,黄平苗族先辈为了记得来时“东方”之路,把迁徙时所历经的种种化为图案绣在身上,因此自称为“蒙”。“蒙”支系,除黄平地区以外,还聚居于凯里、施秉、镇远等县(市),散居于福泉、瓮安、贞丰、镇宁、关岭、安龙、兴仁等地。散居在黄平地区以外的“蒙”支系,至今语言、风俗习惯几乎完全相同,人口总数约40万以上。黄平苗族语言的方音内部差别较小,与苗语黔东方言标准音无多大差别,因为地域差异,苗语方音稍有偏差,但是不造成交流、唱歌等方面的影响。
黄平苗族“蒙”在迁徙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文化,展现了苗族的社会生活。尽管苗族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痛苦的战乱和艰难的迁徙,苗族人民生活颠沛流离,但是依然创造出宝贵的艺术瑰宝。虽然苗族音乐没有文字记载,仅是口口相传,仍然使诗意浓郁的苗歌顽强的生存至今。
.............................
第三节田野村落
地处黄平县的龙塘寨、上金湾寨和刘家榜寨都是“蒙”支系聚居的聚落,在以往的调查中,可以将其作为黄平苗族的文化同质性。黄平“蒙”从最初的迁徙开始,为了寻求适合生活又适宜居住地一直在迁徙,直至定居到现居地,形成自己的村寨、聚落空间、文化。通过对村寨聚落的描述,聚落空间布局以及聚落人群可以看出,村寨的聚落空间中能体现和反映出人们的文化观念。人们生产生活、对歌、或开展其他活动都围绕着这个聚落空间来展开。
本文选取龙塘寨、上金湾寨、刘家榜寨三个村寨作为田野调查点。


音乐论文参考

一、龙塘寨
龙塘寨隶属贵州省凯里市黄平县。龙塘寨苗话称为“哦翁”,意为龙沉的水塘①。龙塘多为多姓杂居,但全为苗族人。
案例:最早是我们杨家的“垢你秀”来到这里,我们是来自“飞你欧就”,“飞你欧就”的汉族名字叫做冷清,听说是台江方向台江那边迁徙过来,因为当时太穷,很多人边走边乞讨,寻找人少的地方开荒土地,建设家园,来到这个地方后就定居了这个地方,后面陈家、吴家2,潘家也陆续来到了这个地方。陈家、吴家、潘家都是来自黄平黄飘方向。苗语叫做“嘎一鸟”,这几个人家都是来给隔壁村上金湾的地主人家做工(佣人),后面与这里的人成了家,所以就留下来了,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好,这里的环境不错就全家留了下来。再后来又一户吴1姓人家搬了进来,几百年前,吴1最原来是从白保村搬过来,后来到了刘家榜,刘家榜经常发生火灾,他们的房子被烧了之后,他们搬到了,刘家榜的山上居住,后来才搬到了龙塘。都是改革开放前的事情了。
.................................
第二章游方场的规则和程序
第一节游方规约
游方是黄平“蒙”生活的一部分,它展现特定时间、空间、人群分类、认同、聚合。游方的活动空间是村寨空间的一部分,其活动时间嵌入村寨日常居息与岁时祭仪的脉动;并且通过时间的安排,年轻人、老人活动的白天与黑夜和家屋与村寨内空间有一定分配;而从人的角度来说,游方是年轻人形成对自我、伴、群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
“在时间上,游方表述日与夜、日常与节庆、农作生产的开始与结束的分野;在空间上,游方不仅表述家屋内外、村寨内外的分际,游方坡的专属性及游方的空间,即是家常也是神圣的并存与转换的可能。”①结合对当地人的访谈可知,不论是什么歌种,都有其特定的演唱场合和空间,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不能乱唱。
一、游方场域
游方场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在游方场上男女双方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家屋里不能演唱游方歌,不然认为对祖先和长辈不尊敬,因而在室外设立了游方场。游方场是室外音乐发声的空间,农闲或逢年过节时外寨的年轻男性来到游方场吹响木叶,寨子中女性便来到游方场,大家在一起对歌,怡然自得。游方场位于保寨树的一旁,稍远离寨子,设有几块石凳。
流传在当地的苗族古歌《拉及落尚》中唱道:革落是生活最早的人,他从东方的大江大海沿河西迁后,定居下来。定居后大家没有唱歌的地方,革落便来到山顶最高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看见山顶平整宽敞,便想着在此处建立唱歌的场地,即游方场。在此建立游方场,对歌时寨上的老人在寨中也可以看见他们,以防大家乱来。后来革落发现每当年轻男女对歌时,烈日太毒,把姑娘小伙晒得无心对歌,革落又领着众人在游方场种上枫树,一是遮阳,二是保护年轻男女,不被外面不好的“灵魂”打扰。有了枫树遮阳,年轻小伙和姑娘便更喜欢来游方了。但是革落发现大家对歌累了,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便又带领寨上的人在游方场上放置了可休息的石凳。至此游方场便全部完成了。
......................................
第二节游方称谓
在游方中大家对彼此的称谓可以看的出年轻男女的亲疏关系,以及游方的进程。在游方场中游方的青年男女,都是有姻亲关系的亲戚。当男孩长到十五岁时,女孩十二三岁时,家中的父母便会告诉他们,自己和哪些村寨有姻亲关系,男孩该去哪个村寨游方。这一般都是需要男孩记住哪些村寨能去游方,一般能去游方的村寨,都是有自己的亲戚,也能结为姻亲关系的村寨。但少部分也有无姻亲关系,男性也来游方,但大多数都因父母不同意而没有缔结婚姻。
(一)男性称谓
在游方一开始时,女性在寨上等待外寨上的男性过来游方。在未相识前,寨上女性对男性的称谓都是“咔录”,意为游方客人。大家彼此并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其名字,所以对彼此的称谓都是普通的称呼。见面后,一般都是以集体合唱游方歌为主,主要是了解对方。游方到一两次后,大家这时候都彼此相识,这时大家彼此的称谓比起之前的大众称谓,会更加亲切一些。女性对男性的称谓为“达搭”,意为男孩子们。当游方相识到一定程度后,知道彼此的名字后,一开始在集体游方时女性还是会客气的称呼男性为“达勒”或“达”,都为阿哥的意思。当男性要“讨”女性单独游方时,都会唤其名字,在单独游方过程中,可唤其名字也可唤其大众的称呼;当游方两人确定关系后,彼此的称谓更多便是其名字。当两人游方到一两年后,一开始也会跟大家集体游方一会,然后变为单独两人游方,此时对彼此的称谓都是对方的名字。游方到后期,如果两人因为家里长辈不同意而不能结亲的,这时男性称谓又回来了原来的“咔录”(游方客人)。
................................
第三章游方音乐的艺术特征.............................44
第一节演绎形式....................................44
一、唱............................................45
二、念.............................................46
第四章游方音乐的文化内涵..........................................78
第一节两性音乐.......................................78
一、左边——男性..........................81
二、右边——女性..................................82
第五章游方音乐的传承与传播..............................106
第一节传统传承模式..................................106
一、地缘传承:师徒相授...........................106
二、亲缘传承:家庭传承..................................111
第五章游方音乐的传承与传播
第一节传统传承模式
游方是缔结婚姻的前提,人们在游方中对唱情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和意。歌唱,更无处不在地渗透在黄平苗族人的婚恋习俗之中。传统的苗族人们在学习游方音乐时,其目的直奔婚恋。笔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问过很多歌师、会唱歌的男女性为什么要学游方音乐,大家给我一致的回答是:“老人们说了,如果学不好游方歌,那游方的时候就不会对歌,是很丢人。小伙子不会唱歌,长大娶不到老婆;姑娘不会唱歌,长大就没人要的。”当地苗族人和歌师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掩饰演唱游方音乐行为的真正目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通过教习歌唱帮助孩子们和异性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教会他们灵活地运用歌唱行为中异性交往的整套规则。换句话说,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关于婚恋的教育便随着歌唱的教育而展开了。


音乐论文怎么写

一、地缘传承:师徒相授
民间艺人与民间音乐,二者相辅相成。音乐发声的主体是人,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核心因素,人口传承基数大,优秀的民族文化自会开枝散叶;人口传承基数小,传统文化与传承人之间关系失衡,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社会的因素影响着音乐行为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作用于音乐行为的执行者——音乐人。②黄平苗族游方音乐的传承中,更多依靠的是地缘中的收徒相授来传承。在当地教的师父称为“项吓”,意为教歌的师父,即歌师;外界给他们定了个名称为传承人、所谓传承人,是指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①雷阿萨、吴昌胜是政府部门认定的“苗族古歌”非遗传承人,他们也是当地人口中的歌师,虽然是“苗族古歌”传承人,但对于其他歌种,他们也是得心应手,特别是苗族酒歌、苗族游方歌,在不停的传授。歌师,他们是苗族文化的掌握者、传授者,也是德治观念的权威阐释者。
....................................
结语
黄平苗族先辈们在观察世界、人、自然和动物中,观察到了阴阳。因此在世界观和宇宙观中追求阴阳平衡,故此形成了阴阳二重观。基于自己世界观、宇宙观中的阴阳二重文化观,故此在音乐中也追求阴阳,以此达到平衡、和谐的音乐哲学观。在游方音乐中分为男女两性的音乐,男左为阳,女右为阴。游方音乐中情与歌紧紧相随,表达内心情感。在集体时游方所唱的歌,多为挑逗打趣、互赞,表达的情感是含蓄且期待,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情感。在男女单独游方时所唱的歌,几乎每一首都是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歌中唱情,以情带歌。
黄平“蒙”支系的游方音乐旋律种类丰富,演绎形式分为唱、念、说、吹和拍等。在“蒙”的观念中,有一定的节奏并且拖长音调则为歌,游方中的“念”与“说”符合了此定义。年轻的男性以吹奏木叶与拍手来传达信息和传达情感。在演唱特征中,可以分为男女群体对歌和男女两人对歌。根据场合和熟悉的程度,对歌群体和演唱的歌曲也有所差异。“蒙”对男性和女性唱歌声音的要求,同时也成了男女两性游方音乐的声音特征。游方歌字词结构为规整的五言式、七七七七式和非规整式等三种。“蒙”在演唱歌曲时,很注重衬词,衬词是歌词内涵的延伸,烘托了表演氛围。在游方歌中,衬词代表着阴,无实意,歌曲的正词代表阳。衬词与歌曲中的正词一起演唱才能称为一首歌,否则当地人便不知道怎么去唱歌,这体现了游方歌中的阴阳和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