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试议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39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手风琴在中国


(一)手风琴音乐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外国友人将手风琴作为礼物赠予国人手中,由于当时很少有人通晓此件乐器,手风琴也仅用于观赏,后来有极少数国人为了消遣,偶尔带着手风琴出现在社交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致使许多俄罗斯人无家可归,靠卖艺为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着高超的演奏技能与创作能力,随着时间的递进,这些来自俄罗斯的手风琴优秀教员涌入了与苏联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并把他们精湛的演奏技术及新颖的创作技法带给国人。从此,中国人民对手风琴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给予手风琴专业学习者一次良机。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音乐在稳定军心、鼓舞士兵作战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批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日最前线,共同开展以延安为根据地的音乐运动。这时的手风琴已经成为了一件深受大家喜爱而又必不可少的乐器,经常被用于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演出之中,为《解放军的天》、《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伴奏。这些积极、奋进,并能激发民族抗战信念的手风琴音乐瞬间传遍各方根据地,满足了当时解放军区对音乐的需要。可以说,手风琴的早期音乐来源于战争,它的创作形式大多是从为革命歌曲伴奏开始的,鲜明的展现了手风琴音乐与中国政治环境紧密结合、与人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相对稳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的中国人民也对音乐文化有了需求,随着国家对于音乐文化事业的重视,在开展的文化宣传中,文艺工作者被指派到基层参加演出,在多场的巡回演出中,手风琴由于便于携带,成为了舞台上的佼佼者。它演出形式新颖、通俗易懂,多次为革命歌曲伴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极大的功能性,广为大家接受。
…………..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的特性
中国手风琴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手风琴在中国经历了创作初期、发展期和多元化时期之后,拥有了大量属于本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创作初期,它的音乐风格与中国的政治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大部分的音乐创作来自军队,我国一些作曲家纷纷创作出激发斗志的作品,例如《骑兵进行曲》、《士兵的光荣》都是真实反映部队生活的乐曲,同时刻画了战士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来建设新中国的豪迈形象。它的音乐曲风昂扬乐观、给人以奋发进取的音乐感念,顺应了当时的时发表展,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手风琴的创作发展时期正处于“文革”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之下,手风琴的作品创作也由此受到了自由发挥的限制,由于遵循了‘一切作品都要以“样板戏”为艺术体裁创作’的规则,因此这个被打上时代烙印的“样板戏”改编曲成为了舞台上的主导形式。《打虎上山》这部作品,典型的赋予了这个时代的艺术特性;随后而来的还有很多歌颂领袖、歌颂祖国、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音乐作品,例如《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我为祖国守大桥》等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趋于稳定、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作曲家们打破传统创作思维的束缚,开始了独特、创新的多元化创作时期,巧妙地运用中、西方结合的创作技法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极具代表的作品有:李未明的《归》、李遇秋的奏鸣曲等其他一些作品。《归》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取福建地方音乐素材创作的,表达了当时海外赤子归乡似箭的热切情怀;李遇秋的《第一奏鸣曲——长征》为纪念长征六十周年而作;这些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作曲家们精心创作的成果。
…………


二、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


(一)李遇秋的生平
李遇秋,原籍北京,中国著名手风琴作曲家,1929 年 9 月 8 日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留下的四个孩子(还有两位哥哥,一位弟弟)全靠其父亲行医支撑生计。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整个华北地区在日本的大肆侵略下,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极富爱国热情的李遇秋于 1938 年,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参加到抗日文艺演出活动中来,他的两个哥哥也跟着八路军上了前线作战。1940 年,李遇秋进入抗属子弟中学进行“抗中”学习,期间学会了很多激发斗志的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这些对他以后的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1942 年春天,短暂的“抗中”学习结束,但李遇秋仍学到了很多专业相关的音乐知识,例如混声二部、混声四部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很好的服务于那些演出的歌剧、话剧的引子或结尾部分,慷慨激昂的音乐曲风能够带动群众情绪向上,并提升演出现场的氛围;在此期间,李遇秋的音乐天分也当属凤毛菱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1944 年,李遇秋当上了卫生员。虽然工作繁忙而辛苦,但李遇秋在工作之余仍坚持到僻静的小树林里放声歌唱,也就是这一唱,吸引了当时正在“采风”的“抗敌剧社”的艺术家们,从此李遇秋踏上了文艺之路。1945 年,在人才济济的剧社里,李遇秋并没有得到重视,原来只有一唱在手,别无其他任何特长的李遇秋,得不到领导的赏识,眼瞅着就要被调回卫生所工作,忽然有一天,放在剧社角落里的一把手风琴被他发现了,就这样在根本没有学过的情况下,李遇秋凭感觉演奏出被大家熟知的乐曲。这种过人的天分感动了领导,使他继续留在剧社,开始从事与手风琴相关的创作与演奏事业。
………..


(二)李遇秋的创作生涯
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在他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并以此取得了丰果硕硕的成就。他的作品主要以手风琴为主,同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钢琴曲、声乐曲和室内乐等音乐作品。自 60 年代起,李遇秋先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手风琴创作生涯,他在一生之中创作了各式结构且内容丰富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其中包括独奏曲、组曲、重奏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多种音乐形式。《长征组歌》想必大家会很熟悉,这部作品是当年先生与晨耕、唐轲、生茂一起创作的,在全国家喻户晓,至今也广为流传。李遇秋曾经说过:“过去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一气呵成,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拿不下《长征组歌》的”①。如果没有过去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如今质的飞越,李遇秋用他毕生的心血在创作,不同时代都有高标准的手风琴作品。
…………


二、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 .....8
(一)李遇秋的生平.....8
(二)李遇秋的创作生涯......9
(三)李遇秋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创作特点......11
(四)李遇秋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贡献....16
三、《天女散花》的艺术特征分析与演奏体会 .......18
(一)作品简介........18
(二)作品分析........19
(三)民族风格........22
(四)演奏心得........27


三、《天女散花》的艺术特征分析与演奏体会


(一)作品简介1
《天女散花》是李遇秋于 1984 年创作的《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中的第二首。80 年代的中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音乐文化氛围浓郁。很多作曲家不甘于仅以手风琴改编曲为主导方向,故跃跃欲试于原创领域,期盼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品展出。李遇秋也不例外,他走遍大江南北为的是搜集民俗、民风、民间音乐,以求得创作素材。就是那样的一次偶然,李遇秋来到了距今有 1000 多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人厂,那里陈列出多种极具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的手捏京剧脸谱、玩偶、戏文、人物、动物等,正是这些精美的泥塑艺术品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以中国传统曲式与西方组曲结构相结合的思维,写出了包含《六子戏弥陀》、《天女散花》、《阿福》和《京剧脸谱》四首独奏曲的《惠山泥人印象》组曲。其中独奏曲《天女散花》是根据泥塑仙女为音乐形象创作而成的,作品曲风优雅,是一部拥有独特民族魅力的经典之作,被大家所熟知。


……….


结 语


手风琴凭借其独特魅力,植根于中国大地。在经历了百年历史洗礼后,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中国著名手风琴音乐家李遇秋以其作品鲜明的特质(以《天女散花》为代表),成为了中国手风琴届的音乐泰斗,为中国手风琴音乐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本文介绍了手风琴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分析了李遇秋的创作技法,同时对独奏曲《天女散花》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着重研究了该曲的民族化风格及自己的演奏体会,从中感知到在弹奏作品时,风箱的合理运用、情感的准确表达以及演奏技巧突破的重要性。在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通过对此课题详细的研究,对中国手风琴作品的民族特性及作曲家李遇秋的创作特点有了较为全面且粗浅的认知,并虚心将自己的演奏心得与大家交流,如有不足之处,望多多包涵。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