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译者登场
“译者登场”,是外研社引进鲁滨逊(Robinson,1991)的第一部翻译学力作TheTranslator’s Turn时封面上的汉语译文。在该书中,鲁滨逊提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解构西方主流翻译理论背后隐藏的理性主义哲学概念“逻各斯”(logos),颠覆传统的二元论。在他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翻译身体学”(the somatics of translation)范式中,翻译研究的焦点和出发点落在“人”身上,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身心感受和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和制约。
姜秋霞、权晓辉(2000:26)纵观近30年的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研究的焦点已逐渐从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过程,从局部的元素分析转向整体的综合理解,在语言信息的认识中综合了艺术的美感体验。
本研究通过考察“登场的译者”——英若诚的戏剧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揭示其集导演、演员和译者于一身的特殊译者身份对戏剧翻译的认识、戏剧翻译的文本选择、策略运用以及中外戏剧交流和戏剧艺术发展等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希望在戏剧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上作一些尝试和努力,以系统哲学的整体观推进对戏剧翻译本质规律的认识。
目前,戏剧翻译研究仍然陷于“迷宫”(labyrinth)之中,在基于阅读和表演两种不同目的的翻译之间纠缠不休,并由此引发对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潜台词(subtext)、对白(dramatic dialogue)和文化顺应/文化移植(adaptation/acculturation)等戏剧翻译核心问题的矛盾观点。这些经验性、印象式的讨论,不可能帮助人们拨开迷雾,走出困境。
巴斯奈特(Bassnett)将戏剧翻译研究的冷清局面归因于戏剧翻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戏剧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语言背后的两个不同的戏剧体系。在她看来,对戏剧译者如此之期待似天方夜谭,除非他是“超人”。正是这种悲观的假设,使她两度尝试穿越戏剧翻译这座“迷宫”,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当我们走近英若诚,“观看”他的戏剧译本,“倾听”他的翻译心得,“研读”他的人生阅历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及戏剧翻译史上,我们遭遇到了这样的“超人”。正如他的儿子英达先生所言:“……父亲翻译的每部作品的演出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依赖于他超群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语言文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集这些因素于一身,父亲是独一无二的”。(英若诚名剧译丛序言,1999:7)英达将其父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他高超的语言造诣,对中西文化的深刻领悟;二是他导演和演员的经历,对中西戏剧体系的融会贯通。在谈到戏剧翻译研究很少有人问津的原因时,黑尔和厄普顿(Hale&Upton,2000:12)在《感动观众——戏剧翻译和文化移植》的前言里评论道:“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看,翻译理论家大多没有意识到戏剧传统的广度、深度及其多样性;而从事戏剧翻译的译者尽管对戏剧有较深的认识,但他们大多数又不熟悉翻译理论”。“因此尽管戏剧翻译与戏剧表演关系密切,但是研究者既没有从戏剧表演学的角度研究戏剧翻译,也没有从翻译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以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ibid:1)。帕维斯(1992:136)也认为戏剧翻译和表演的关系很少被纳入翻译研究。
1.2引领中国话剧潮流的人艺:“英大学问”
享誉中外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成立于1950年,1952年改为专业话剧团体。北京人艺在中国话剧史上,以其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辉煌,是中国话剧艺术潮流的引领者。北京人艺一向以拥有一大批叫得响的剧目、拿得出的名角著称于世。几代艺术家薪火相传,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精心琢磨角色,深入体验生活,大胆标新立异,形成北京人艺独特的演剧风格,创造了人艺的经典京味儿。名剧《茶馆》就是这种“京味儿”文化的典型代表。《茶馆》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剧院的表演特色。从著名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到为观众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们,如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胡宗温、黄宗洛、林连昆等,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为《茶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所衷爱的剧目做出了艰辛而卓越的艺术探索。而英若诚对西方戏剧理论和名家名剧的翻译介绍在北京人艺戏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英若诚大学毕业考入北京人艺当演员后,并非一帆风顺,先后担任过音响效果和资料室工作。但正如时任剧院总导演的焦菊隐先生所说:“干资料工作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个好演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高深的文学素养。资料室如同一座宝库,它会对你的表演有帮助。”(柯文辉编,任宝贤,1992:37)期间,他还在焦先生的鼓励下,于1953年翻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奥赛罗〉导演计划》,这部译著至今仍是表演艺术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说,20世纪的世界舞台上有三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大师: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和中国的梅兰芳,他们分别代表了写实、间离和写意的三种典型的戏剧表演风格。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表演体系必然对英若诚的戏剧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乃至戏剧表演和导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章戏剧翻译研究——一个复杂的系统............................19
2.1术语的繁杂................................................................19
2.2戏剧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20
第三章系统范式指导下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45
3.1系统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46
3.2戏剧翻译研究中的系统范式....................................................50
第四章英若诚戏剧翻译文本选择的宏观视野.........................71
4.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重任..................................71
4.2中西戏剧交流回眸..........................................72
4.3英氏翻译文本选择的文化阐释........................................74
第五章英若诚戏剧翻译理论的整体观..........................85
5.1口语化..................................................85
5.2动作性................................................................90
5.3性格化..........................................................93
5.4文学性.................................................................93
5.5两个“课题”........................................................94
5.6小结——戏剧翻译的整体观.................................95
第六章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分析..............................97
6.1口语化之于可表演性...................................................97
6.2话语标记语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104
6.3话轮转换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114
6.4指示系统之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120
6.5言有所为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动作性...............................................129
6.6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性格化——特色词频的系统功能分析..................134
第七章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文化移植与文化接受.......................151
7.1接受美学与翻译戏剧的观演体系...........................................151
7.2英若诚翻译戏剧的观众分析......................................153
7.3归化策略的宏观考察...........................................154
7.4适当的异化手法...........................................162
第八章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声音效果——声韵和节奏.........................167
8.1戏剧语言的声韵....................................................167
8.2戏剧语言的节奏..................................................................174
第九章英若诚翻译戏剧的整体美学...................183
9.1文艺美学的整体观................................................183
9.2戏剧情境的翻译..............................................184
9.3戏剧意象的翻译..............................................191
第十章英若诚及其翻译戏剧的文化价值调查..................205
10.1不凡的国际影响力..........................................................205
10.2中国观众戏剧艺术视野的开拓者..........................................207
10.3戏剧艺术界同仁交口称赞...................................................211
10.4担负文化建设之使命............................................................212
第十一章结论.........................................................................215
参考文献.................................................................................223
第十一章结论
本研究以寻求戏剧翻译及其研究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对英若诚集导演、演员、戏剧译者以及政治家为一体的特殊译者身份下的英汉/汉英戏剧翻译实践的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为目的。在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中,系统思想始终伴随着我们。无论是对其戏剧翻译理论的探索,还是对其戏剧翻译实践的考察,研究从始至终贯穿了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思想,理想地契合了英若诚集导演、演员与翻译于一身的理想戏剧译者身份及其戏剧翻译特点和戏剧翻译见解,形成戏剧翻译的整体观,证明系统范式作为戏剧翻译及其研究指导思想的有效性,为戏剧翻译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
戏剧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迄今为止,戏剧翻译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其中一对根本的矛盾是关于戏剧本质特征的文本至上观和读演融合观的矛盾,亦即文学性和舞台性的矛盾。由此引发其他矛盾,诸如戏剧译者的任务,是保留文本的文学性,将舞台性的体现留给导演和演员,还是打造适合舞台演出的译本;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还是包括导演和演员以及观众在内。
英若诚所翻译、导演和饰演的每一部戏剧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通过研究他的翻译心得,考察他的翻译实践,我们发现,正是系统的观点指导着他的戏剧翻译思想和成功的翻译实践。
在戏剧翻译理论方面,他从一个“专业演员”的角度,指出戏剧翻译的症结所在: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并从戏剧的戏剧性本质出发,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性、性格化和文学性的标准。从整体的视角,运用科学的系统观,化解了戏剧以及戏剧翻译研究中的读演矛盾,为戏剧翻译研究走出“迷宫”找到了秘诀。
在翻译实践中,他孜孜不倦地践行着这一主张,从文本选择到翻译策略始终关注着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展现。首先,我们从意识形态和文化诗学两方面,对其文本选择进行了宏观的考察,发现他精心选择了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为翻译对象。这里的代表性,既有戏剧语言风格的代表性,又有人文主题的代表性,还有戏剧艺术创新手段的代表性。其次,在翻译策略方面,我们对其宏观的戏剧情节处理、方言土语的选择、目的语独特戏剧手段的运用以及母语导演的表演节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并利用文本处理软件对其翻译戏剧中人物台词的言外之力、话语标记、话轮转换、指示系统的构建、韵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戏剧情境的营造和戏剧意象的创设等方面,进行了基于语料的戏剧文体学分析和戏剧艺术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有效地揭示出英若诚特殊译者身份背景下,成功戏剧翻译的典型特征;也让我们对这位戏剧翻译大家肃然起敬。面对复杂的戏剧翻译体系,英若诚借助自己对于中西语言、文化和戏剧艺术的广博知识以及精湛的舞台表演才华,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创造出一部部文学性和舞台性兼备的上乘译作。让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即使是一个细节的处理,譬如一个语气词的选择,他都是以戏剧整体情境为参照,以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观众的现场接受为宗旨,在整体语境中仔细品味各个细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寻求最佳的对应物。正是这种戏剧翻译的整体观使英若诚成功地创造出既可读又可演的译本,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启示。实际上,虽然我们是分章节对英若诚戏剧翻译中的口语化、动作性、性格化和节奏感等等特点进行分析的,但是,实践证明,戏剧性的各个典型特征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戏剧性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戏剧的整体戏剧性效果。譬如,舞台提示语的翻译涉及戏剧情境的营造,一处失误便会影响到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进而影响演员和观众的现场表演和接受。戏剧意象的翻译,必须同语言的节奏和声韵相结合,还要照顾到各个意象之间的照应关系,否则不仅影响意象的传承,还可能有损意象的现场效果,甚至破坏整体的戏剧意境。因此,英若诚特殊的戏剧译者身份及其戏剧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充分证明戏剧翻译的整体观是戏剧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1984),《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阿瑟•米勒著,姚克译,(1971),《推销员之死》,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3拉波波特著,钱兆华译(1993),《一般系统论》,福建人民出版社。
4彼得•斯丛荻著,王健译,(2006),《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北京大学出版社。
5伯兰特•罗素,(1983),《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
6《曹禺、王昭君及其他》,(1980),香港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7柴梅萍,(2001),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苏州大学学报》(4)。
8陈白尘、董健,(1989),《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
9陈伟,(2004),《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10狄德罗,(1979),《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第三次谈话),朱光潜译,《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