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范文:社会文化转变下之孟京辉戏剧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54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关于戏剧先锋问题的考察方向


“先锋”一词,“仅在二十世纪,就被人们沿用来描述现代主义以及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锐意创新、具有某种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和超前意识的实验派文学艺术家”。
它来源于法语Avant-Garde一词。在18世纪,先锋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指搏杀于前线(Front-line)的先头部队。其性质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前沿性。先锋永远走在主力部队的最前方,及时的为主力部队提供最新信息。2、冒险性。先锋始终在没有路的茫茫大地上探索前行,要不停的“越界”(Crossing the Boundary),随时随地都可能突然倒下。3、艰巨性。他们的任务由于前进方向上情况的不得而知和有时候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持的条件所致,总是显得困难重重。
19世纪上半叶,先锋的概念延伸到了政治领域。这时所谓的先锋变成了对未来社会的某种大胆的“想象”,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概念在空想社会主义中十分的流行。
到了19世纪末,圣西门首先将“先锋”概念运用于艺术领域。用它来描述现
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所掀起的各种运动。在他看来,艺术家是社会中最具有想象力的一群人,他们将取代以往社会中传教士的地位,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想象将为在社会发展中起其他重要作用的人带来巨大影响,他们理应成为改造社会的先锋。圣西门这样说:“对艺术家来说,向他们所处的社会施加积极的影响,发挥传教士一般的作用,并且在历史上最为大的发展时代里冲锋陷阵、走在所有知识大军的前列,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命运!这才是艺术家的职责于使命……”
那么在艺术领域中的“先锋”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先锋艺术的特征应该体现在作品的风格和技巧上,这些在单纯艺术上的成就或者革命应该“预示了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这种单纯从艺术形式出发的观点似乎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而他所指的上述艺术技巧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也有些神秘。
对于同样的话题,法国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称:它“应该是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先驱的现象”,“应当是一种前卫风格,是先知,是一种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将被接受,并且真正的改变一切”,“先锋派就是自由”。
从以上的话中我们社会的“改变”和“方向”的自由精神。而任何先锋艺术都不应该只简单的停留在对形式革新上,而鉴于以上所提到的微妙关系,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先锋艺术家们体现在某种意味之中的批判社会的自由精神。
美国著名戏剧活动家、导演、理论家理查德•谢克纳在《先锋派的没落与衰亡》中指出:“先锋”具有两种不同的意指对象。一是指“历史的先锋派”,如: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等已往思潮。二是指“‘实验’的演出,不管发生在边缘地还是在主流的前锋。”他认为相对于科学实验就是增加人类无穷无尽的新知识,艺术实验成立的基础“不仅来自于它是什么,而且来自于那些可以被想象、计划、发明的无论什么东西。”
那么回到本文所主要涉及的孟京辉戏剧上来说,在谈论和把握“先锋”一词的时候应该留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先锋”的内涵和外延。对于任何戏剧作品,深藏于某种意味之中的自由批判精神是“先锋”的灵魂和本质,而不断探索的形式和风格的革新和“那些被想象、计划、发明的无论什么东西”都能构成“先锋”的外在表现。第二,谈论某先锋戏剧和谈论某戏剧的先锋性的区别。说某戏剧是先锋戏剧是建立在它同时满足了“先锋”一词的所指的内涵和外延的条件之下的。而本文中对所谓孟京辉“先锋”问题的考察是指对孟京辉戏剧的先锋性的考察。第三,先锋是相对的概念。本文话题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先锋”戏剧,即在谈论戏剧先锋特性时是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的。相对的是这一时期内国内的戏剧环境而言。要把先锋问题放置在特定的戏剧及文化大系统中来考察。


第二章创作流变及本体特色…………2
第一节孟京辉戏剧的创作流变………….…….2
第二节孟京辉戏剧的本体特色…………………..7
第三章孟京辉戏剧文化现象…………….11
第一节九十年代戏剧生态诸现象……………..11
第二节孟京辉戏剧的商业化现象及其商品化制作方式……….14
第三节观众及评论…………16
第四章孟京辉戏剧与其社会文化环境………….………18
第一节文化转型的影响……………19
第二节后现代视野、大众文化与孟京辉戏剧………….21
结语……………..23
参考文献…………..24


结语


文化商品化给了孟京辉生存,后现代给了他“先锋”。
十几年前,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愤怒的一挥手把精英文化推向了市场,于是,年轻的精英们在痛苦和踌躇中郁闷啊,可是谁都知道郁闷这种情感的表达并不能够解决需要理性思考才能作出决定的现实问题,于是慢慢的他们终于开始四分五裂了,有的归顺了主流,有的直接跳入了商海,可是孟京辉略有不同,他旗帜鲜明的拄着“人民戏剧”的标语高喊着先锋的口号投奔了大众,于是,在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的九十年代,一时间他的人民戏剧不再有被禁演的现象,他的票房数量级也从百万增加到了千万,而他也成为了国家话剧院的注册导演。他的戏剧成为了周旋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先锋戏剧,是大众文化在夹缝之中拯救了它使它一方面保持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旧有精英文化的远离和消解,另一方面又维持了它的经营与运转。但是在精神上和生存上越来越依附于大众文化的它,又必然会随着更大范围和深度上的大众文化和戏剧领域产业化建设的发展而最终失去它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先锋品格而归于大众戏剧主流。他本人将不再拥有反叛的能量,最终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哈姆雷特》1990,林兆华导演
2.《等待戈多》1991,孟京辉导演
3.《思凡》第一版,1992,齐立、关山策划,集体创作
4.《思凡》第二版,1993,孟京辉导演
5.《阳台》1993,孟京辉导演
6.《我爱×××》1994,孟京辉导演、编剧
7.《爱情蚂蚁》1997,孟京辉导演、改编
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孟京辉导演
9.《恋爱的犀牛》1999,孟京辉导演
10.《琥珀》2004,孟京辉导演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