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突出特征,也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的主要恶性肿瘤,一般占颌面部癌瘤的 80%以上[1]。OSCC 易局部侵袭和转移[1-2],病灶的局部复发和转移是 OSCC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OSCC 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至颈淋巴结,并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颈部。因此早期诊断、筛选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是提高 OSCC 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电子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electronic computer X-ray tomographytechnique,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广泛应用于诊断头颈部肿瘤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4-6],且其对 OSCC 的原发肿瘤形态、大小、与周围结构关系、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的评价有重要价值。MRI 具有良好的软组织显示分辨率,是评价 OSCC 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对较小或浸润性生长的表浅溃疡型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 CT[7-8]。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对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灶及复发病灶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 CT 和 MRI[9],在术前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确定治疗方案、预测复发方面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尽管如此,但目前临床上对于 OSCC 原发病灶、复发病灶以及转移病灶的诊断仍须依靠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同时结合 B 超、X 片、CT、MRI和 PET 等临床辅助检查,最终通过病理活检方法确诊。而 OSCC 通常是要等到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或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症状时才被发现,对于那些部位隐蔽,或者采用手术治疗以组织瓣修复局部缺损后的病变,往往更难以早期发现。OSCC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目前我国 OSCC 综合治疗的 5年生存率最佳达 65%[10]
。随着治疗观念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在 OSCC 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除了一直以来强调的首次治疗的彻底性外,还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患者接受这种个性化治疗方案后生存率仍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尤其是晚期和术后复发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更差,并且术后常继发畸形,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如能在 OSCC 形成前发现口腔组织细胞形态的某些前驱性变化或 OSCC 的某些标志物的出现,提高 OSCC 的早期诊断率,争取把癌变过程阻止在癌前或者早期阶段,对提高 OSC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极其关键[11]。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所具有的,或受肿瘤刺激的宿主细胞所产生的,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及监测肿瘤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可分为蛋白质类、酶类、生化物质类、毒类、癌基因类。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提高,所能检测的肿瘤标志物越来越多,检测各种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对肿瘤的早期诊断、观察评价治疗的效果及判断预后都有着重大意义。近年来研究认为对肿瘤标志物的动态观察及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是提高肿瘤诊断阳性率最有成效的方法与措施。OSCC 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OSCC 的早期诊断、观察评价治疗的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OSCC的诊断除了常规的病史、临床检查、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外,进行 OSCC 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逐渐成为 OSCC 新的诊断手段。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肿瘤细胞先脱离原发部位,侵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及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与 ECM 中一些大分子蛋白成分黏附降解 BM 及ECM 而移动,并穿过 ECM 侵犯周围组织,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中运行并逃避免疫系统监测,再穿过脉管壁到达继发部位,与继发部位组织黏附形成克隆,增殖生长而形成转移灶[12]。转移灶是由基因、信号传导通路、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等多方面共同参与、逐级变化、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协同结果[13]。其中细胞黏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 adhesive molecular,CAM)是细胞黏附功能的执行者,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CAM 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多细胞生物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
研究[14]表明,CAM 不仅参与胚胎的形成,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而且还介导着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的多阶段序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15]发现CAM,按其基因家族可将它们分类为:整合蛋白超家族(intergrinsupperfamily)、钙黏蛋白超家族(cadhesion supperfamily)、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perfamily)、选择素家族(selection family)4大类及其他如白细胞分化抗原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CD44)等。CD44指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簇第44号。由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细胞膜分子统一命名,是一类重要的尚未归类的细胞黏附分子,由Dalchau等于1980年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并最初发现,而后经过学者认定属于同一CD44分子家族[16]。人类CD44基因属于高度保守的单拷贝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上(11p13)[17]。CD44基因由20个高度保守的外显子组成,中间由内含子分隔。每个外显子长度由70bp到210bp不等。完整的基因组在染色体上大约跨越50kb。CD44 基因外显子按其转录片段是否参与拼接分为 2 种:组成型外显子(constitutive exon,c-exon)和变异体外显子(variant exon,v-exon)又称拼接外显子,其中变异体外显子位于基因中央。
目录
2 材料与方法 ……………………………………………………… 14
2.1 研究对象及标本来源 ………………………………………… 14
2.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15
2.2.1 实验方法 …………………………………………………… 15
................
3 结 果 …………………………………………………………… 17
3.1 CD44S 和 CD44V5 在 OSCC 及 NOT 中的表达情况 …………… 17
3.2 CD44S 和 CD44V5 的表达与 OSCC..................19
4 讨 论 …………………………………………………………… 21
5 结 论 …………………………………………………………… 26
6 展 望 …………………………………………………………… 27
结 论
为探讨CD44S和CD44V5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NOT和不同临床病理状态下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及CD44V5的表达。研究结果发现:
① 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和CD44V5在中低分化组、Ⅲ~Ⅳ期患者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
② CD44S和CD44V5的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在OSCC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 CD44S和CD44V5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深度随OSCC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深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④ 在OSCC 中 CD44S 和 CD44V5 的表达具有相关性(Gamma 相关系数 G =0.572)。
⑤CD44S和CD44V5的表达在OSCC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参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CD44S和CD44V5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其可作为预测OSCC侵袭和转移潜能的指标。
随着临床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检测患者体液中存在的肿瘤标志物,不仅可以协助诊断肿瘤,还可以为肿瘤的防治、预后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61]。检测CD44S和CD44V5的表达水平可用于预测OSCC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有利于临床制定OSCC的手术方案和综合治疗方案,有益于提高OSCC的治疗效果。为提高OSC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拟进一步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CD44mRNA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提高OSCC的早期诊断率,争取把癌变过程阻止在癌前或者早期阶段。
参考目录
1. 沈峥蝾.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3):286.
2. 钱 皓,凌沛学,王凤山,等. 黏附分子 CD44 与恶性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7,28(3):207-10.
3. 史天良.CD44 分子的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2001,10(2)125-6.
4. 杨秋霞,赵贤姝.CD44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23(1):12-5.
5. 闰怡轩,李伟忠.CD44 与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4):452-5.
6. Albelda S M.Role of integrins and othe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umor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J].Cell,l993,68:4-l7.
7. Haynes B F, Liao H X, Patton K L. The transmembrane hyaluronaterecepter(CD44)multiple functions,multiple forms[J].Cancer Cell,1991,3:347-350.
8. Fujita N, Ide Y, Sato S, et al. Expression of CD44 in normal human versusTumor endometrial tissues:Possible implication of ceduced expression of CD44in lymph-vascular space involvement of cancer cells[J].Cancer Res,1994,54:3922.
9. Hefmann M,Rudy W, Gunthert U, et al. A link between ras and metastaticbehavior of tumor cells: ras induce CD44 pormoter activity and leads to lowlevel expression of matastasis-specific variants of CD44 in CREF cells[J].CancerRes,1993,53(7):l516.
10. Turner, CE. http://sblunwen.com/kqyx/Paxillin interactions [J].Cell Sci. 2000, 113:4139-4140.
细胞吸附成分CD44S_CD44V5在嘴巴里面鳞癌中的反应和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口腔肿瘤,癌,鳞状细胞,抗原,CD4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