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服胶囊型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rBS/WC)治疗霍乱的调查研究
导语: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几乎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研制生产的口服胶囊型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rBS/WC),能预防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感染。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绪论
霍乱是由定居在小肠的非侵袭性霍乱弧菌01群和0139群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曾引起世界7次大流行,霍乱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另外产毒性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E.c。11,ETEC)是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临床症状可从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霍乱和ETEc引起的腹泻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两种重要因素。由于霍乱自然感染后可产生教稳固的免疫力,持续时间长达3年。因此,发展菌苗是防制霍乱最经济、有效、可靠的方法。肠道外霍乱菌苗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使用,在一个多世纪研究中,研制了活菌苗、灭活全菌菌苗、抗霍乱毒素菌苗、抗菌体抗毒素联合菌苗、减毒活菌苗等多种不同的霍乱疫苗。这些疫苗虽然能产生较高血清抗体,但不能使肠道粘膜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对成人仅有数月保护作用,对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则无保护作用。
人们对这些菌苗进行了大量的人群试验,活菌苗接种后副作用很严重,安全性很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wHO在东南亚一些地区组织了多次霍乱菌苗的现场观察表明,霍乱菌苗效果较差,免疫持续期也较短,用加佐剂或提高浓度的办法可以提高免疫效果,但接种后反应较强。随着对霍乱疫苗的研究进展发现,人们最早使用的活菌苗免疫中起主要保护作用的是肠道局部免疫反应而非全身免疫反应。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局部免疫对霍乱预防起重要作用。为此,菌苗研究重点转向发展能更有效地刺激人体产生肠道免疫力的口服菌苗上。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对肠道粘膜免疫系统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研究重组B亚单位一全菌体菌苗(BS一wc),它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一种廉价的霍乱菌苗,由灭活全菌体与纯化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成的菌苗。推荐的免疫剂次2次,间隔7一14天,最小剂量为 lmgrBs+2.5/10,就能达到免疫效果.2967年菲律宾及印度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材料中指出霍乱菌苗的效果在免疫后1一2月最高能保护60%,但免疫后3一4月即迅速下降,到第6个月仅能保护10%。1966一1967年在孟加拉进行的霍乱菌苗效果观察,结果似乎较好,在8个月的观察期间,免疫两次的(间隔一个月)能保护64%。免疫一次能保护46%,保护5岁以下儿童较差。人们对霍乱疫苗的研究、生产和现场试验作了大量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有效的霍乱疫苗被大规模的使用。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霍乱疫苗被广泛推广使用,wHO在关于霍乱疫苗的意见书中提出:在新一代霍乱疫苗中,仅rBS一C疫苗证实在现场有令人信服的保护作用。
我国研制生产的rBS一WC疫苗就是为了预防霍乱及ETEC的发生与流行,人群实验表明无抗体的受试者在口服疫苗后,83.4%-91.7%的人出现霍乱抗体阳转,1年后的血清抗体滴度仍高于免疫前2倍以上,并对LT一ETEC感染性腹泻和一些G一杆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我国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口服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无疑为霍乱预防和控制开起新的免疫预防手段,为了切实了解服用菌苗后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免疫效果,以便于在浙江省推广应用,也为日后大范围推广使用提供依据,于2006年6月-2007年7月在浙江省上虞县农村社区自然人群中进行了疫苗安全性观察和免疫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TrachDDetal:Uneet,349:231一235,1997 .
[2]TalaveraA,AnoG, PinoY, etal. Formulation intablet sofacholera wholeeells Inactivated caccinecan didate.Vaeeine,2006,24(16):3381一3357. .
[3]朱萍,曹玉杰,郑钦霞. 接种麻疹疫苗引起群体性癔病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03) .
[4]胡瑞华,任红,张培林. 霍乱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04) .
[5]钟贞,马永平.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定植因子研究进展[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4,(01) .
[6]甄蓓. 口服霍乱菌苗人群试验及评价[J].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999,(03) .
[7]BegueRE,CastellaresG,CabezasC, etal.Immunogen icityinPeruvia nvolunteers of Abootst eroforaleholeravae eineconsistionofwholecell sPlusreeombi nantB subunit InfectImmun, 1995,63(9):3726一3728 .
[8]谈荣梅,陈坤. 霍乱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1) .
[9]甄蓓,俞守义,陈清,王雅贤,李建栋,王红,聂军,白扬,李文全,夏桂芝,王斌会,马清钧,于秀琴,刘传暄,张艳红. 冻干口服霍乱rBS-WC疫苗现场试验及评价[J]. 旅行医学科学, 2003,(02) .
[10]李太存,周清芳. 霍乱菌苗研究进展[J]. 旅行医学科学, 2007,(04) .
[11]刘传暄,张艳红,马清钧. rBS-WC(O139)霍乱疫苗的小鼠免疫试验[J]. 生物技术通讯, 1997,(Z1) .
[12]廖翔. 霍乱毒素佐剂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 2003,(01) .
[13]陈翠萍,陈锦荣,江丽君,乔榕,王秉瑞. 霍乱O139型菌苗的试制[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7,(03) .
[14]王秉瑞. 霍乱菌苗:回顾与前瞻[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9,(03) .
[15]郭爱芳,杨进花,马敬仓. 一起小学生接种麻疹疫苗诱发群体性癔病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02) .
目录:
目次
致谢 I
序言 11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ll
目次
1绪论 1
2材料与方法 3
2.1疫苗及来源 3
2.2人群选择 3
2.3对象数量及分组 3
2.4服苗程序 3
2.5安全性观察 4
2.6免疫效果观察 4
2.7血清中抗cr抗体检测 4
2.8血清中杀弧菌抗体(抗一Vab)检测 5
2.9霍乱弧菌的培养、鉴定与分型 6
2.10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花C)的检测. 6
2.n数据处理与分析 7
3结果 8
3.1受试对象基本特征 8
3.2安全性观察结果 9
3.3免疫效果评价结果 14
3.4人群发病监测结果 17
4讨论 18
••••••••••
参考文献 22
综述 25
附录 34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0
您可能有医学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医学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