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尔滨道里区语言景观概况与调查
第一节 哈尔滨道里区语言景观的形成背景
一、哈尔滨道里区概况
哈尔滨道里区,原名为“埠头区”,地处哈尔滨市区的西北部,东以滨洲铁路沿线与道外区分界,西至太平镇与双城市农丰镇和永胜乡接壤,南以哈长铁路沿线与南岗区相连,北至松花江和太阳岛南界与肇东县、松北区为邻,拥有总面积 479.2 平方千米,城区面积 38.6 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于 2007 年统计有 71.33 万人,全区辖 19 个街道: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新华街道、城乡路街道、工农街道、尚志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经纬街道、工程街道、安静街道、安和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爱建街道、群力街道。道里区内松花江自西向东从境内经过,滨洲、哈长铁路过境,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有防洪纪念塔、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步行街、李兆麟将军墓、金兀术运河、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名胜古迹、纪念地。
二、道里区历史沿革与语言景观形成背景
哈尔滨是金代、清代的发祥地,公元 1115 年,金代在哈尔滨的阿城区(旧称“上京”)建立都城。13 世纪初期蒙古屠杀摧毁城池,导致这一地区成为荒原;17 世纪中叶,清朝顺治时期一些人到此地定居拓荒;随着 19 世纪“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的推进,大量满族、汉族人迁居至此,逐渐形成新的村落并发展出村屯数十个,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哈尔滨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仅有百余年建城史的近代城市,清末时期(1896年-1903 年)中东铁路修建于哈尔滨,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在铁路建成时期,哈尔滨近代城市的雏形业已形成。哈尔滨经历了沙俄攫取中东铁路领属权(1896-1925 年)时期,道里、南岗、香房的多栋修筑,多条街道名称,由俄国人名命名街道名称、建筑名称,部分名称沿用至今。民国十四年(1925 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管哈尔滨市政后,将以俄国人名命名的街道名称替换为汉语名称。1932 年东北沦陷以后,哈尔滨市公署以满洲帝制年号命名了一些街道,1946 年 4 月 28 日哈尔滨光复后,哈尔滨人民政府又更改了一些街名、建筑名。
...............................
第二节 哈尔滨道里区官方语言景观
为了充分地分析道里区官方语言景观,我们将研究对象限定为街道标牌、建筑名称标牌、文化地名标牌,并对标牌的名称变化、语码组合形式、功能等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
一、街道名称
将道里区街道名称演化分为三个时期:1896-1925 年(第一阶段)、1925-1946年(第二阶段)、1946-至今(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哈尔滨的部分街名以俄国人名、职能、外国国名地名等内容命名街名,道里区共有街道 100 条,133 个街道名称,多条街道有多个名称。第二阶段经历了日伪统治,这一时期有街道 112 条,114个街道名称(其中的两条街道同时有两个名称),上一时期的多名称街道现象几乎全部消退。第三阶段的街道名称共有 318 个。同一街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命名方式,从而生成特别的名称文化,亦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标识。 《说文解字》中对地名的解释为“从地也,万物所陈列者”,可理解为地名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作用便是记录该地区有什么事物,用以区别其他不同的地区或地方,所以地名有着指别的作用,作为地名成员的街名,同样地有着指别作用。
二、建筑名称、文化地名
经考察文献、田野调查,获取标志性建筑名称、文化地名 35 个,具体如下:
表 1-1 道里区建筑名称统计表
.........................
.
第二章 道里区官方语言景观研究第一节 官方语言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一、街道名称
按时间顺序将道里区街道名称的发展为三个时期:1896-1925 年(第一阶段)、1925-1946 年(第二阶段)、1946-至今(第三阶段),并就名称的语法、语义、社会文化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以不同时期的显著性特征为根据,将道里区街道名称的通行与更换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从而能够挖掘特定时段中街名反映语言文字、社会生活的鲜明特征,能够从街名的更替中获取人们对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信息,能够从名称变化中了解人们当时物质水平与精神文化的提升。
(一)1896-1925 年街道名称分析
1.街道名称的语法分析
1.1 音节数量分析
据文献记载,道里区在这一时期共有街道 100 条,因部分街道拥有多个名称,统计后的街道名称共有 133 个。
为了全面透彻地进行分析,文章会对街道的所有名称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由上表数据能看出,100 条街道的名称音节数量以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为主,分别占比 26%、22%、24%,其中三音节的街道名称数量最多,五音节名称的街道数量在总数占比中排行第二,数量排在第三位的是四音节名称,而双音节的街道名称仅 5 个,占比 4%。由具体的数字能看出,哈尔滨道里区街道名称的音节数量有着明显特征:三音节街道名称是使用率最高最普遍的名称形式,五音节、四音节依次靠后,是较为普遍的名称形式,使用最少的是音节超过七个的名称形式,较少的便是两个音节的名称。大众关于地名的认知,一般会认为街道名称的音节数量为三、四音节最为合适,四音节以上的街道名称数量不宜多。
街道名称的命名在一定程度遵循 Grice“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与“方式准则(Manner Maxim)”。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简称 CP)”指: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即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殊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数量准则”指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简明有条理,避免晦涩难懂的词语,避免歧义。①街名的创作者与使用人群便是特殊交际过程的双方,拟定街道名称,包括各类地名时,创作者为准确定位名称的指称性,使言语表达清晰,使文字简明易懂,保证使用人群能精准地获取语言信息,明确地理位置与指称方位,创作地名时需同时遵守“数量准则”“方式准则”,适当且准确地拟定名称,适用人群在接收街道名称等地名的语言信息时,也会遵循两个准则,从而有效地完成与名称创作者的交际任务,顺利获取信息。
........................
第二节 官方语言景观语码的选择、组合与排列
Ron Scollon、Suzie Wong Scollon(2003)两位学者曾提出分析公共空间中语言符号的语码、字刻、置放等层面以构建现实空间中的符号架构。本节着重对道里区官方标牌在现实空间中的语码取向与排列方式,从而分析其中的语言信息。“语码取向”是指双语或多语标牌中不同语言的优先关系,且这类优先关系会反映出语言在那一语言社区的社会地位,文字的排列方式又是社会地位的体现手段。文字若是包围式的排列方式,优先语码一般会出现在中心位置,非优先语码便会出现于边缘位置;文字若是横向排列,优先语码会出现在标牌的上方或者顶部位置,非优先语码便出现在标牌的下方或底部位置;文字呈纵向排列时,优先语码一般会位于标牌的左侧,右侧为非优先语码。
语言景观中的字刻指有关标牌语言的呈现方式的意义系统,包含字体、材料、附加成分等因素,其中字体指标牌上文字的书写方式、标牌语言中常会出现印刷体、书法体、手写等,书写形式、大小、性状、颜色等指标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而材料指语言标牌选用的物质载体。分析语言景观标牌的置放位置,即分析该标牌设置在某个地点的行为所激活的意义。语言标牌的置放共包含三种方式:一为去语境化放置,指该标牌不受语境影响,其语言文字形式出现在任何场景中保持一致;二为越轨式放置,指语言标牌被放置在了不适当的位置,如涂鸦;三为场景化放置,指语言标牌在适当的语境中发挥该有的功能,如常规性标牌、方向指示牌、商店标牌等。
道里区街道标牌上的语言除汉语外,还存在英语、俄语、汉语拼音等,而标牌中的翻译内容主要由两种翻译方式产生,一为音意结合法,如森林街被译为“Senlin Road”,尚志大街被译为“SHANG ZHI DA ST.”。《哈尔滨市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用汉字书写地名须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地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统一规范”,用拼音译写名称时必须遵循这一条例从而达到标准规范。①道里区现行的官方语言景观主要呈现出双语的特征,部分语言景观使用单语标牌,部分语言景观使用多语标牌,本文主要对呈现于语言景观中的语言选择与排列形式进行考察与分析。
.........................
第三章 道里区非官方语言景观研究 ································ 69
第一节 非官方语言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 69
一、店铺名称 ··························· 79
二、广告牌、海报 ······················ 79
第四章 道里区语言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建议 ············ 92
第一节 道里区语言景观存在问题 ·················· 92
一、信息量不平等 ···························· 92
二、翻译错误与不规范 ····························· 94
结语 ················ 107
第四章 道里区语言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建议
第一节 道里区语言景观存在问题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来中国工作、游览、交流、学习和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标准、精当地翻译地名越发重要。收集与整理哈尔滨道里区语言景观语料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的语言标牌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为信息量不平等、书写不规范。
一、信息量不平等
道里区语言景观信息量不平等体现在:标牌语言种类不同、标牌置放位置不同,地区的语言景观出现其中一种表现便会造成信息量的不平等。标牌上呈现的语言文字通常情况下为掌握该语言的群体提供语言服务,未具备该类型文字读写能力的群体便不能从标牌中获取语言信息,那么标牌中语言种类越多,能够向人们传达的语言信息也就更多,便能为更多的人提供语言服务。道里区单语、双语、多语标牌的分布极其不均衡,多语标牌的数量在收集语料中仅占十分之一,双语标牌最多,单语标牌的数量在总数中也有着较大的占比,可见道里区语言景观存在着信息量极度不平等的情况。
道里区语言景观中建筑名称、文化地名、广告牌、海报等标牌的服务群体以国内游客为主,标牌语言主要为单语-汉语,部分街道标牌也仅呈现汉语语码,使用汉语或者英语一种语码作为标牌形式的商店大量存在。相较于双语或者多语标牌,单语标牌传达信息的能力明显不高,其间的语言信息量便低于其他标牌。街道标牌、店铺标牌通常以单语、双语、多语的形式同时出现,在标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语码的组合形式主要有汉语+英语、汉语+俄语、汉语+英语+俄语等。道里区语言景观中仅出现汉语或者英语的单语标牌占据标牌总数的 41%,出现汉语+英语、汉语+俄语、汉语+日语、汉语+韩语的双语标牌占据总数的 47%,出现汉语+英语+俄语、汉语+英语+汉语拼音、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组合形式的标牌占据总数的 10%。道里区不同语言标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种类,同一类型的语言标牌使用不同语言种类,容易造成道里区乃至哈尔滨地区的语言标识形式混乱,给受众群体造成困惑,不能为标牌的服务群体提供平等的语言信息,参见图 123-124。
图 123 图 124
............................
结语
本文以道里区官方语言景观与非官方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察等方法统计了道里区标牌中的名称及标牌,从历时的角度对官方语言景观名称的演变进行了考察,并从语法、语义、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对名称进行分析,再就共时标牌的语码选择与组合、排列位置等信息探讨道里区官方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权势与地位。同样地从语法、语义、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对道里区现行非官方语言标牌名称的内涵进行探究,因其难以溯源的特性,主要从共时层面分析,在就标牌中的语码使用现状、组合形式、排列顺序等信息剖析蕴含与标牌中的语言态度、权势地位等信息。
从语言标牌的展现形式可得出:汉语、英语、俄语是道里区官方与私人语言标牌中的优势语言,而汉语是标牌中出现频率最高,往往也是字号最大,占据标牌最凸显位置的语言,不仅因为标牌的创设受地区与国家语言政策约束,更是因为汉语是国家的民族通用语。标牌中广泛运用英语,目的在于凭借其国际通用语的地位与提供信息的能力为汉语注释、说明,从而提供更便利的语言服务。特殊地理位置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共同推动下,俄语作为标牌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码。对标牌中语言组合的形式进行探究,不仅能了解地区的与语言生态,更能从语言的权势大小剖析官方语言政策对其态度,了解受众群体对该种语言的认同程度。
语言景观研究初始于国外地区,经过长期对理论、研究方法的探索,已形成较系统的研究体系,有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值得国内学习借鉴。由于查询、收集外文文献方式的滞后,未能充分了解语言景观研究发展的全貌,且阅读理解外文文献的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导致不能全面综述外文文献。语料收集方面,本着尽可能全面地收集道里区官方与非官方语言标牌,却受限于语言景观的繁杂性,仅将典型语言景观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不能描绘出道里区语言景观的全貌。收集语料时,将图片清晰度置于首位,便导致拍照角度不一、标牌背景杂乱等情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