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态隐喻的研究现状
一、生态隐喻的国外研究
国外对生态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而国内研究视角相比之下更为丰富,主要从认知语言学、文学、生态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Kelly 就使用过“生态隐喻”一词,但他是将生态隐喻用于理解社区心理的预防与干预。而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视角。1980 年 Lakoff & Johnson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文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生态隐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强调隐喻不仅与语言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维过程相关。随后,语言学家逐渐关注到隐喻与生态的研究。Charters-Black(2004)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也提到了“生态隐喻”一词,也是这次正式将隐喻运用于生态的研究,也就是,运用语言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此,隐喻在生态领域上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学者分别从各个方面开展了研究。Andrew Goatly(2007)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着生态环境。Brendon Larson(2011)呼吁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他认为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生态的可持续,更是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我们要维持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关系,而不是没有人类的可持续生态体系。他强调隐喻能够平衡个人生活、工作环境、公正体系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发展。由此可见隐喻对于倡导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有学者将“生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生态”,不再只用于环境生态。例如,MacKenzie(2013:101)倡导课堂“生态”,运用“边缘”、“中心”的隐喻性质,提出了生态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活动。他认为教学的“中心”如讲课、作业和标准化测试等教学活动,通常是无效的,反而会抑制学生思维及行为多样性;而“边缘”的教学活动如想法、问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乐趣、自发并即兴地发挥能力。Jensen & Greve(2019)充实了认知隐喻的生态视角。他们在生态框架内研究情景语境中的语言行为、多模态行为和具体化行为。
................................
第二节 “习式”话语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习式”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领域。选取的语料大多与是政治、外交相关的语篇。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强大适用性,使得不少学者以政治语篇为语料进行分析,探索语篇意义的构成。如黄国文(2017)分析并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的语域与语类特点。文秋芳(2017)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对习近平总书记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中的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功能分析。她认为“西方的话语空间理论和近体化理论无法解释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治理全球的新理念、新方案。”②为此,她呼吁中国学者积极行动,创立新话语空间理论阐述中国的新型国际观。晏菲(2018)以语篇连贯与衔接为理论基础,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影响语篇连贯的语境因素及内部衔接机制。吴丹和王晓丽(2019)以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2015、2018 年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演讲英译本为语料,通过主语使用频率及变化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演讲语篇中人际意义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治世理念。王梓晗(2019)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英译本一书中显化翻译现象分类,探讨显化翻译现象策略及动因,她发现“语言文化差异、文本类型、译者个人选择都会促使译者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显化。”
也有学者对外交类语篇进行分析。如林春宇(2013)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国会演讲中及物性、情态、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他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灵活的运用及物性、情态、人称代词,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构建良好形象,从而成功地引起拉美地区的巨大反响。王永斌(2013)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 关于习近平主席访美的报道,帮助读者理解语言背后的报道者立场和观点,从而提高读者批判性阅读能力。李成飞(2016)探索外交话语中习近平总书记和奥巴马总统态度资源的使用情况,他认为态度资源是实现成功外交的重要手段。史亚(2017)分析了习近平在那个书记在外交演讲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特点、话语特征、功能特征。孙小孟和秦艳(2020)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视频为语料,认为多模态话语研究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多模态话语能够丰富概念意义,明确话语内涵,传播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②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
20 世纪 60 年代,Halliday 在伦敦学派语言学家 Firth 语言学思想的影响下创立和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自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成为了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Halliday & Matthiessen(2012)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往。在说话人表述想要说的语义时,必然会对语言的语义功能进行选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语篇元功能。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概念元功能表达我们的经验,人际元功能塑造我们的社会关系,语篇元功能将我们的行为和表现组织成有意义的语篇。
1、概念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用于编码命题内容,即我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体验。它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大部分。①经验功能是语言对现实的反映,是通过及物性系统表达的。及物性系统涉及语义范畴,揭示经验世界的现象是如何被分析为语言结构的。作为概念元功能分析的核心分析手段,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包括许多参与角色,其中就包括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环境(circumstance)(Halliday, 1967a, 1967b, 1968)。过程是及物性系统分析的核心部分。它与参与者和环境须臾难离,一个过程可以关系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参与者和环境。此外,人类及自然界的活动可以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每个过程类型都有特殊的分析模式。
物质过程与人类物质世界的经验相关。物质过程表达的是做某件事或发生了某件事。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是物质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动作者是发出动作的一方。除此之外,物质过程还有其他参与者,如范围、接受者、委托者、环境等。
心理过程与人类意识世界的经验相关,蕴含思想及心理。心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感知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
关系过程有两个不同的模式:归属类(Attibute)和识别类(Identifying)。归属类是参与者具有某种属性,归于某一类。识别类是一个参与者与另一个参与者关系平等,能够相互转换。此外,归属和识别都有不同的参与者。归属的参与者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识别的参与者是标记(Token)和价值(Value)。这两种不同的关系过程都可以分为包孕型(intensive)、所有型(possessive)和环境型(circumstantial)。包孕型的过程动词一般为“是”。所有型表达的是事物的所有。环境型的过程动词一般包含环境意义,如时间、地点等因素。Halliday & Matthiessen(2012)归属和识别小句的区别在于“首先,归属的参与者属性一般是一类事物,是非限定的。既可能是形容词也可能是普通名词,但不能是专有名词。而识别的参与者价值是限定性的。其次,归属的过程具有依附性。最后,归属类的参与者不能互相转换,而识别类的参与者可以相互转换。”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的考量,笔者认为生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虽然已有明显的进展,特别是在生态隐喻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探索生态隐喻的功能方面存在着不足,也一定程度上缺少语料和实证的支撑,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功能上的研究造诣十分深厚。因而,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隐喻相结合,提出了“习式”话语生态隐喻的功能研究框架。如图 2-1 所示:
图 2-1 本文的研究框架
其次,笔者对识别出的生态隐喻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根据语气结构区分生态隐喻的语气类型,然后根据不同语气类型,分析生态隐喻的人际意义,探讨“习式”话语生态隐喻具有的人际功能。
然后,笔者对识别出的生态隐喻进行语篇意义的分析。分别根据主位类型,包括主题主位、人际主位、语篇主位对生态隐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习式”话语生态隐喻的语篇功能。
最后,基于“习式”话语生态隐喻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笔者将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得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倡导的生态观。
.......................
第三章 生态隐喻在“习式”话语中的元功能分析 ··································· 18
第一节 生态隐喻在概念意义上的生态策略建构功能 ··························· 18
一、生态隐喻的过程类型分布 ······························ 18
二、关系过程建构生态策略 ····························· 20
第四章 “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构建的生态观 ······································ 50
一、生态观简介 ······································· 50
二、“绿色惠民,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 51
本章小结 ··································· 54
结语 ············································· 5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55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6
第四章 “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构建的生态观
第一节 生态观简介
笔者所指生态观为生态哲学观。Naess(1973)是提出生态哲学观概念的第一人,同时,他发动了深度生态运动。Drengson(2008)认为生态哲学观是一套为了追求生态和谐与生态平衡的系统性、个人化的哲学观点。此外,何伟(2018)提出“生态哲学观是系统性的、个人化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可持续性的、进化性的”。①此外,黄国文,赵蕊华(2017)提出“一个人的生态观是他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与其出生的环境、成长氛围、所在的特定社会体制、受教育情况、自己的信念、意识形态等密不可分”。②因此,生态哲学观是植根于社会文化,体现个人生态追求的重要观念。
隐喻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2015 年,Stibbe 在阐释隐喻“公司是人”时,他提到“律师运用有利于公司的隐喻进行推理,例如我们都知道人有隐私权,而律师恰好利用了这一点,使用隐喻“公司是人”,那么就意味着公司也与人一样,同样具有隐私权,以此为公司获取权利和自由。相反,在生态语境中,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律师可能会避开使用隐喻“公司是人”,以此为公司规避责任。③因此,隐喻的使用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联系。人类会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不同语境,运用隐喻维护自身利益。因此,人类能够通过隐喻表达意义,从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建构。
表 3-1 2012-2020 年生态隐喻的概念意义分布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2-2020 年有关生态的讲话、会议、考察、会见、出访等语料的分析,提取了语料库中的生态隐喻。首先,笔者以三大元功能为理论基础对“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进行了功能分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使用不同的生态隐喻实现了对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生态构建;其次,探寻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倡导的生态观。研究发现:
首先,在概念意义中,笔者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隐喻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及两种过程类型的小句,建构生态保护策略,激发读者的生态保护意识,秉承生态环境就是经济发展的理念,倡导我国以及世界人民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人际意义中,笔者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隐喻的使用主要通过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及两种语气类型表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关心、生态环境的担忧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心,倡导绿色发展,热爱生态,惠及人民。在语篇意义上,笔者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隐喻的使用主要通过主题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进行阐述,指引我国生态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提出生态发展的小方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阐述了我国生态发展的大方向,并倡议世界人民保护地球。因此,基于对“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功能分析,笔者发现在概念意义上,“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具有建构生态策略的功能;在人际意义上,笔者发现“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具有倡导热爱生态的功能;在语篇意义上,笔者发现“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具有指引生态方向的功能。
其次,基于对生态隐喻的功能分析,笔者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民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阐述生态策略、抒发情感和指引生态方向,倡导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惠及人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了“绿色惠民,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最后,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为生态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对扩展生态隐喻研究范式及潜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读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念,进而主动加入生态保护的队伍,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略)